15. 马钧传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 马钧传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8 08:1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马钧传
学案
泉 水
毖(bì)①彼泉水,亦流于淇②。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③,聊④与之谋。
出宿于泲(jǐ)⑤,饮饯于祢(nǐ)⑥,女子有行⑦,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zǐ)。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⑧,还车言迈⑨。遄(chuán)臻⑩于卫,不瑕 有害?
我思肥泉 ,兹 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驾言出游,以写 我忧。
【注释】
①毖:“泌”的假借字,泉水涌流貌。②淇:淇水,卫国河名。③娈:美好的样子。诸姬:指卫国的同姓之女,卫君姓姬。④聊:一说愿,一说姑且。⑤泲、祢、干、言:均为地名。⑥饯:以酒送行。⑦行:指女子出嫁。⑧载:发语词。脂:涂车轴的油脂。辖:车轴两头的金属键。此处脂、辖皆作动词。⑨还车:回转车。迈:远行。⑩遄:疾速。臻:至。 瑕:通“胡”“何”;一说远也。 肥泉、须、漕:皆卫国的城邑。肥泉一说同出异归之泉。 兹:通“滋”,增加。 悠悠:忧愁深长。 写:通“泻”,除也。与“卸”音、义同。
【译文】
泉水汩汩流呀流,一直流到淇水头。梦里几回回卫国,没有一日不思索。同姓姑娘真美丽,愿找她们想主意。
出嫁赴卫宿在济,喝酒饯行却在祢。姑娘长大要出嫁,远离父母兄弟家。回家问候我诸姑,顺便走访大姊处。
出嫁赴卫宿在干,喝酒饯行却在言。抹好车油上好轴,回转车头向卫走。赶到卫国疾又快,大概不会有妨害。
我一想到那肥泉,不禁连声发长叹。想到须邑和漕邑,我心忧郁不称意。驾好车子去出游,姑且消除心中愁。
【赏析】
诗歌第一章“毖彼泉水,亦流于淇”两句,用泉水流入淇水起兴,委婉道出自己归宁的念头。这两句与《邶风·柏舟》首二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同用“彼”“亦”两字起调,文情凄惋悱侧而不突兀,由此点出诗题——“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自己魂牵梦绕着卫国,但如今故国人事有所变故,自己想亲往探视而根据礼仪却不能返卫,深感无限委曲,内心焦急难奈。作为一个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姐妹,由此引出“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两句。主人公想找她们倾诉苦衷,希望她们能够为自己出个主意,想条妙计,即便无济于事,也能够稍解胸中的郁闷,聊以自慰。
第二章和第三章均承接第一章而来,用赋法铺写虚景,表达自己对卫国真挚深切的怀念。第二章写作者欲归不得,却去设想当初出嫁适卫之时与家人饮饯诀别的情景。如今物换星移,寒暑数易,家人近况无由获知,颇令自己牵挂,归宁的念头更加坚定笃实。第三章好像与第二章重复,但却是幻境中再生幻境,设想归宁路途上的场景,车速之快疾与主人公心情之迫切相互映发衬托。速去速回,合情合理,但最终仍不能成行,“不瑕有害”一句含蓄蕴藉。这两章全是凭空杜撰,出有入无,诗歌因此曲折起伏,婉妙沉绝。
第四章写思归不成,欲罢不能,只好考虑出游消忧,但是思卫地而伤情,愁更转愁。“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再写愁怀,回肠荡气;“思须与漕,我心悠悠”,情怀郁郁,文气更曲一层。
傅玄(217—278),字休奕,泥阳(今陕西耀州区东南)人,三国魏末到晋初时的思想家,曾撰有《傅子》一书,现已失传。
(1)《马钧传》选自裴松之注《三国志》,陈寿撰《三国志》时遗漏了马钧,没有给他立传,本文作者是傅玄。
(2)《三国志》分《魏志》《蜀志》《吴志》,共28卷。
陈寿48岁开始整理三国史事,他参考、依据魏、吴两国官修的史书,如王沈的《魏书》、吴昭的《吴书》等。由于蜀汉未置史官,蜀汉史事更赖于陈寿勤搜集。《三国志》撰成后,当时见到稿本的人大加赞赏,夏侯湛正在撰《魏书》,见到陈寿的著作,便毁掉了自己的作品。
陈寿所作诸传,照顾面虽广,但也不免偶有遗漏,如马钧、华佗、张仲景等均未立传。
传说远古时期,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遇到大雾,黄帝的部落虽然英勇善战,却也无法取胜。为此,黄帝特意制造了一辆指南车,利用它来识别方向,终于打败了九黎部落,生擒了蚩尤,为统一华夏奠定了基础。又传说3000年前,远方的越裳氏(在今越南)派使臣到周朝,迷失了回去的路线,周公遂制造指南车相赠,以作为指向工具。但传说终归是传说,因未能见到实物,这个迷一直蒙盖了两千年,到三国时期才被解开。
在曹魏时代有些学者认为,所谓的“指南车”只不过是古人幻想出来的东西,马钧则不以为然。《三国志·魏书·马钧传》记载,马钧受魏明帝之命,重新制造了指南车。它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在特定条件下,车子转向时木人手臂始终保持指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裴子者,上国之士也,精通见理,闻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能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傅子谓裴子曰:“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之所以不对也。”
傅子见安乡侯,言及裴子之论,安乡侯又与裴子同。傅子曰:“圣人具体备物,取人不以一揆也。有以神取之者,有以言取之者,有以事取之者。有以神取之者,不言而诚心先达,德行颜渊之伦是也。以言取之者,以变辩是非,吾语宰我、子贡是也。以事取之者,若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虽圣人之明尽物,如有所用,必有所试。然则试冉、季以政,试游、夏以学矣。游、夏犹然,况自此而降者乎?何者?悬言物理,不可以言尽也;施之于事,言之难尽,而试之易知也。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此犹以己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难尽之物,此所以多废也。马氏所作,因变而得,是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无由出也。夫同情者相妒,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故君子不以人害人,必以考试为衡石,废衡石而不用,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
于是安乡侯悟,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又马氏巧名已定,此既易试之事,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后之君子,其鉴之哉!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裴子者,裴秀。安乡侯者,曹羲也。武乡侯者,曹爽也。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A.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       微:小事
B.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
果:果然
C.以变辩是非,言语宰我、子贡是也
是:就是这样
D.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
要:要害
解析:A项,微:精微。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
A.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之所以不对也
B.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
C.不易其道以御难尽之物,此所以多废也
D.而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
解析:A、B、C三项都是“表原因”;D项表示凭借,意思为“所用来……的凭借”或“用它来……”。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B)
A.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B.夫同情者相妒,同事者相害
C.故君子不以人害人,必以考试为衡石
D.尝试以车轮悬瓴甓数十
解析:A项“可恨”古义是“可惜”,今义是“令人痛恨”。B项“同事”古今义都是“从事同一样工作”的意思。C项“考试”古义是“考察试验”,今义是“通过书面或口头提问等方式,考察知识或技能”。D项“尝试”古义是“曾经试验”,今义是“试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有错误的一项是(A)
A.此马氏之所以不对也——这就是马氏做得不正确的地方。
B.圣人具体备物,取人不以一揆也——圣人在一身之内,样样都具备,取用人才不局限于一点。
C.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把容易证明的事情,看得很难,不敢尝试,随便用冷言冷语来压抑那些才能出众的人。
D.施之于事,言之难尽,而试之易知也——实行起来的时候,说不清楚的地方,却容易用实践来证明。
解析:A项中的“对”是“回答”的意思,“所以”表示“……的原因”。
5.根据文段概括众人对马钧的发明创造的不同态度。
裴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乡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安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裴先生:以表面看人,不重实践检验,空谈理论。
安乡侯:虚心接受意见。
武安侯:不重视,也不去考察检验制作情况。
傅玄:讲求实际,注重实效;认为执政者不应随意听信人言,应给人才以实践展示的机会。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B)
A.狰狞zhēng 
诤言 挣脱 峥嵘岁月 铁骨铮铮
B.
撩拨liáo
潦倒
燎原
眼花缭乱
寥若晨星
C.
悭吝qiān
歼灭
虔诚
潜移默化
阡陌纵横
D.
缉拿jī
编辑
作揖
羁旅生涯
疾言厉色
解析:A项,诤zhèng,挣zhèng;C项,歼jiān;D项,辑jí,揖yī,疾j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
A.积腋成裘 猝不及防 曲突徙薪 群贤必至
B.
瓦釜雷鸣 歪风邪气 目光如聚 铤而走险
C.
优柔寡断 源远流长 钟灵毓秀 常年累月
D.
自立更生 遗笑大方 弱不经风 气势凶凶
解析:A项,积—集,必—毕;B项,聚—炬;C项,常—长;D项,遗—贻,经—禁,凶凶—汹汹。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D)
(1)勇往直前的汩汩泉水相信,在岁月的过滤与涤荡下自己将永远一脉________

(2)由于摆脱了功利之争,田园山水诗人便有了一种恬静________
的心境。
(3)时间的长河无影无形,看不见摸不着,每天都在悄无声息地________

A.清莹  淡薄  流失
B.
轻盈  淡泊  流失
C.
轻盈  淡薄  流逝
D.
清莹  淡泊  流逝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C)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需要那些大巧若拙的智叟式的人物。
B.在俄罗斯流光溢彩的古典文学长廊里,有不少卷帙浩繁的文学名著值得我们流连。
C.百位知名学者十余年来殚精竭虑,通力合作,《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终于问世了。
D.工作缺乏通盘考虑,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是许多人干不好工作的重要原因。
解析:A项,“大巧若拙”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B项,“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C项,“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D项,“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
A.我出国的时候,父亲送给我的那套石印的前四史,充塞了我的半个行囊。
B.我区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首批改革38个试验区,从今年起进行课改实验。
C.他的画作风格清新,色彩丰富,色调和谐,得到画界及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D.我国古代,为区别韵文和骈文,凡不押韵、不重对偶和排比的散体文章,一律称之为散文。
解析:A项,充塞意为:“塞满,填满”与下文“半个行囊”不合逻辑。B项,应在“实验区”后加“之一”。D项,“区别”后加“于”。
6.接在下面这句话后边,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A)
“悬念教学”相对于“平铺直叙法”“注入法”教学而言,
______________。
A.不是把知识硬灌给学生,而是着眼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习知识成为学生本身的心理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
B.不是把知识硬灌给学生,而是着眼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学习知识成为学生本身的心理需要。
C.是着眼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而不是把知识硬灌给学生,使学习知识成为学生本身的心理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
D.是着眼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而不是把知识硬灌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学习知识成为学生本身的心理需要。
解析:联系上文,注意句子衔接的逻辑关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石守信,开封浚仪人。事周祖,得隶帐下。广顺初,累迁亲卫都虞候。从世宗征晋,遇敌高平,力战,迁亲卫左第一军都校。师还,迁铁骑左右都校。从征淮南,为先锋,下六合,入涡口,克扬州,遂领嘉州防御使,充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从征关南,为陆路副都部署,以功迁殿前都虞候,转都指挥使、领洪州防御使。恭帝即位,加领义成军节度。
太祖即位,迁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领归德军节度。李筠叛,守信与高怀德率前军进讨,破筠众于长平,斩首三千级。又败其众三万于泽州,获伪河阳节度范守图,降太原援军数千,皆杀之。泽、潞平,以功加同平章事。李重进反扬州,以守信为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帝亲征至大仪顿,守信驰奏:“城破在朝夕,大驾亲临,一鼓可平。”帝亟赴之,果克其城。建隆二年,移镇郓州,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诏赐本州宅一区。
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赍甚厚。
开宝六年秋,加守信兼侍中。太平兴国初,加兼中书令。二年,拜中书令,行河南尹,充西京留守。三年,加检校太师。四年,从征范阳,督前军失律,责授崇信军节度、兼中书令,俄进封卫国公。七年,徙镇陈州,复守中书令。九年,卒,年五十七,赠尚书令,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大驾亲临,一鼓可平   鼓:一次击鼓,快速
B.赏赍甚厚
赍:赐给。
C.惟陛下哀矜之
矜:夸耀
D.拜中书令,行河南尹
行:兼任
解析:C项,矜:同情,怜悯。
8.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
不如因而厚遇之。
B.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皆以散官就第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解析:A项,均为“因,趁机,趁着”;B项,助词,的/代词,这;C项,表反问,哪里,难道/大概,表揣测;D项,以……身份/拿,用。
9.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C)
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A.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B.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C.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D.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世宗征晋,遇敌高平,力战,迁亲卫左第一军都校。
(2)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3)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答案:(1)随从世宗出征晋国,在高平遇到敌军,努力作战,升任亲卫左第一军都校。(关键词:力,迁)
(2)我没有你们(的大力相助),绝不会有今天,但我做了天子,总觉得远远不如做节度使时快乐,我整夜地不曾落枕睡过安稳觉。(关键词:尔曹,殊,不若)
(3)石守信感谢道:“陛下替臣子们想得周到,真是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肌肉啊。”(关键词:念,生死,肉骨)
【参考译文】
石守信,是开封浚仪人。侍奉周祖,得以隶属他的部下。广顺初年,多次提拔为亲卫都虞候。随从世宗出征晋国,在高平遇到敌军,努力作战,升任亲卫左第一军都校。班师回朝,升任铁骑左右都校。随从出征淮南,做先锋,攻下了六合,攻入了涡口,又攻克了扬州,于是兼任加州防御使,担任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随从出征关南,任陆路副都部署,因为有功升任殿前都虞候,调任都指挥使、洪州防御使。恭帝即位,加官义成军节度。
太祖即位,调任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任归德军节度。李筠叛乱,守信与高怀德率领前军前去讨伐,在长平打败了李筠的军队,斩敌三千,又在泽州打败了李筠三万部众,俘获了叛军河阳节度范守图,招降数千太原援军,把他们都杀了。泽州、潞州平定,因功加官同平章事。李重进在扬州谋反,太祖任命石守信为行营都部署兼任扬州知州管理扬州府政务。太祖亲征到达大仪顿,守信(派人)快马上奏:“城池攻破就在旦夕之间,如果皇上御驾亲征,可以快速平定。”太祖急速前往,果然攻克了这座城池。建隆二年,调任镇守郓州,兼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皇上下诏赐予石守信一幢本州的宅第。
乾德初年,太祖趁晚朝的时候与石守信等一起饮酒。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太祖开口说道:“我没有你们(的大力相助),绝不会有今天,但我做了天子,总觉得远远不如做节度使时快乐,我整夜地不曾落枕睡过安稳觉。”石守信等人磕头说:“现在天命已定,哪个还敢存有二心?不知陛下为什么说出这种话来?”太祖说:“哪个人不图富贵?一旦有人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到那时即使你不想做天子,又怎么可能脱身呢?”石守信等人谢罪说:“我们太愚笨了,连这都想不到,希望陛下可怜可怜我们吧!”太祖说:“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细缝一般快得很啊!不如多多积聚些金银,购置田产房屋留给子孙,多养些歌儿舞女,来度过一生。这样一来,君臣之间就不会有什么猜疑了,这不是也很好吗?”石守信感激地说道:“陛下替臣子们想得周到,真是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肌肉啊。”次日,石守信等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太祖给予准允,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给他们的赏赐也特别优厚。
开宝六年秋天,给守信加官,让他兼任侍中。太平兴国初年,加官兼任中书令。太平兴国二年,被授官中书令,兼任河南尹,担任西京留守。太平兴国三年,加任检校太师。太平兴国四年,随从出征范阳,督察前军失去军纪,责令担任崇信军节度、兼任中书令,不久进封卫国公。太平兴国七年,调任镇守陈州,再次掌管中书令。太平兴国九年,去世,终年五十七,追赠尚书令,追封威武郡王,谥号武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人生边上,还有更远
潘启雯
《我们仨》问世四年后,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地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就会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旧作《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他要把有关思索写下的文字,当作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字。斯人已逝,这“人生边上”的文字竟由他的夫人杨绛先生续写着。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到人生边上》,是生命暖流中两个相戚灵魂的长相守望,如此这般的“夫唱妇随”,令人感动莫名。
人到关键时刻,总会想些根本性问题。杨绛先生说:“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我已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就什么都没有了吗……”“站在人生的边缘上”的先生还在回望一生,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走到了人生边上,自己想不明白,就想问问人,而我可以问的人已经走了,只有在内心深处自己问自己。”她的追问,让我们看到了不竭的生命活力。人生的智慧来源于对人生的追问,对人生不断地追问,是保持生命活力的最好方式。“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的确,先生的思考显得特别有意义,只有追问与思考才能让我们认清一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注释”部分读来倍感亲切,是我们熟悉的风格、喜爱的笔墨。如果说正文是理性的,它就是感性的;正文部分是抽象的,它就是具体的。这是一组从容大气的散文,记的是一些令先生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恰恰印证了正文里面看似抽象的一些观点。《她的自述》里,秀秀讲的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故事,不就是“人生实苦”吗?可爱的劳神父不正是锻炼自己灵魂的典型吗?最令人唏嘘的是《比邻双鹊》,那对喜鹊夫妇在一年的时间里演绎了什么样的悲欢离合?其内容呈现的善与恶、是与非,又无不与前半部的文本相契合照应。
杨绛先生,抛开了“角色”与“形式”的束缚,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思想领域。在《我们仨》中,先生用“古驿道”暗喻人生似旅途;在《走到人生边上》中,作者同样喻人生为渐行渐远的旅程。《我们仨》,是先生对亲情的追忆;《走到人生边上》,是她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等哲学命题。《我们仨》是至情之作,读者要用情去阅读,追随作者歌哭,体味人间至爱,达于至真。《走到人生边上》是至理之作,读者要用心去阅读,追随作者思考,求索人生真谛,止于至善。
在《走到人生边上》里,杨绛先生是位阅历丰富的智慧老人,把自己平生所见的奇闻轶事娓娓道来;是位求知若渴的学子,对于根本的问题执拗地刨根问底。没有令人头疼的概念,更没有复杂曲折的逻辑推理,先生只坦率明白地问与答、追问与思考,解自己的惑。在生命的通道里,她比我们走得更深更远,听一听她的话语,我们会找到关于人生的新的答案。
11.
“《走到人生边上》的‘注释’部分读来倍感亲切”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注释”部分,是我们熟悉的风格、喜爱的笔墨。②
“注释”部分,是感性的、具体的、从容大气的散文。③
“注释”部分,记的是一些令先生印象深刻的,内容呈现善与恶、是与非的人和事。
12.“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地思考与坦然的心态”,阅读全文,说说老人思考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观点?
答案:老人思考的根本问题:人生的价值(或“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思考的方式:探索追问。
具体的观点:①人生实苦;②锻炼自己的灵魂;③人生有悲欢离合。
13.“在生命的通道里”,杨绛先生为什么“比我们走得更深更远”?请结合全文概括回答。
答案:①阅历丰富,且注意“平时不在意的地方”(或:注意人生的细微之处);②思考深刻,“对于根本的问题执拗地刨根问底”;③心态坦然,坦率明白地追问与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④摆脱一切成见,抛开“角色”与“形式”的束缚,进入新的思想领域;⑤热爱生命和生活,追求至爱、至真、至善。
三、语言运用
14.添加词语,使下面一段文字分别表现出清新明丽和凄清苍凉两种意境,每种30字左右。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叫着,树下的河水流向远方。
(1)清新明丽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凄清苍凉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清新明丽的意境:)初春的早晨,初升的太阳射出万道霞光,嫩枝轻拂,鸟儿腾跃其间,婉转啼叫。冰雪消融,河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2)(凄清苍凉的意境:)初冬的早晨,太阳发出惨淡的白光,枯枝上的鸟儿瑟缩地叫着,刺骨的河水缓缓地流向远方。
15.根据下面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多少个世纪以来,豆浆一直是中国消费者喜爱的一种食品,但很少为美国消费者接受。据《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近些年来,豆浆被美国人刮目相看了,正成为他们喜爱的食品,豆浆消费群正从华人扩大到其他族裔的美国人。美国海思食品集团天然和特种食品部经理雅各布森说,这是10年或15年前想不到的事情。
答案:(示例)美国人开始喜欢中国豆浆(或:中国豆浆进入美国市场)。
语文天地
一代文豪舍己为人义焚房契
苏轼对常州情有独钟,一直想居住在常州,在好友邵民瞻的帮助下,苏轼变卖了所有值钱家当,在阳羡荆溪边买了一处宅院。
有一天晚上,苏轼与好友邵民瞻相伴作游,隐约传来一阵女人的哭声,二人循声来到茅草屋前,推门进去,只见一个老婆婆正伤心痛哭。苏轼问道:“老婆婆,何事这么伤心啊!”老婆婆边哭边说:“我家宅院,被我那不肖的儿子卖了,祖宗家业如此易手,让我今后何颜见列祖列宗啊!”苏轼同情地问:“你的宅院在何处,你儿子把它卖给了谁啊?”当老婆婆说出宅院的地点和买房人姓苏之后,苏轼便明白了一切,他安慰老婆婆说:“真对不起啊!我就是那个买房的人,我把房子退还你们好了。”老婆婆说:“退给我,我也不敢要啊!我那不孝子早就把钱拿出去还债了……”苏轼说:“老婆婆,你就放心搬回去住吧,卖房的钱我不要你们还。”说完,苏轼从身上掏出房契,就着油灯点燃,房契顿时化为灰烬。
从那以后,苏轼再也没有钱买房子,一直寄住在朋友家里,直到去世。
房子是苏轼用自己的积蓄买的,可以说光明正大,他完全可以不理会老婆婆的陈词,然而有着菩萨心肠、处处为他人着想的苏轼,却毫不犹豫地把房子归还给了老婆婆,彰显了其高尚的人格魅力。苏轼能够为后世人所敬仰,不仅是因为他在诗词歌赋方面的出众文采,其舍己为人的交际魅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高考链接
传记阅读的解题原则
(1)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2)基本原则:
①“还原”原则: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解题时要遵循“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②由已知求未知的原则: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可以建立一个坐标,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的求解。
③“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④“点面结合”的原则: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还是能够拿到必得分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