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子刘子自传
教案
教学目标:
1.
在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和坚强不屈、乐观豁达的性格。
2.学习从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了解传主的人生经历及主要事迹,理解传主的人生态度和最后的人生感悟。并学习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难点:
官场生涯对传主人生履历的影响如何 如何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去看待刘禹锡的官场生涯。
教学方法:诵读法,
多元评价法,设疑启发法,分类系统梳理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史以来,古老而悠久的中华民族,曾诞生过无数的文学大家。唐朝是一个诗歌的王朝,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和诗人.走进大唐这个历史上诗的王朝,一个个文坛豪杰如繁星闪现我们的眼前,一首首歌诗如清泉浸漫着我们的心田。掩卷沉思,我们该怎样认识与评价这些文坛豪杰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同学们了解他们的吗?
你们能读懂他们的人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豪刘禹锡的生活世界吧!你们读很熟悉刘禹锡吧
谁来背背他的美妙的诗文佳句 (如《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它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强的品质。这样乐观坚强的人该有着怎样的一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禹锡的自传《子刘子自传》。
(师生明确教学要求)
二.作者简介:
文学上的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诗人,字梦得,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贞元九年(793)进士,永贞元年(805),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迁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历夔(今四川奉节)、和(今安徽和县)二州。后得推荐,任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是唐代有名的文学家,早年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为诗友,号称“刘白”。自居易在《刘白唱和集》的序言中曾称赞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刘禹锡因为诗气豪迈,被称白居易称为“诗豪”;有《刘宾客集》。他的诗沉着稳练,格律精当,通俗自然,诗风清新;他的讽谕诗寄寓深刻、辛辣有力。原有诗十八卷,《全唐诗》存诗十二卷。《全唐文》存其文章也是十二卷。有作品集《刘梦得文集》。.
2.仕途上的刘禹锡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 (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次年病亡。
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为他早年参加的永贞革新辩护,为王叔文恢复名誉,表明他至死不渝的志节。
3.释题:《子刘子自传》,翻译成现在的话,比较恰当的说法就是《我刘先生自传》。郑州大学教授郭殿忱说,“很正式、很自信、很傲然。”前一个“子”,是对自己的称呼,应该没有自谦等感情成分.
三.课文总体感知
诵读课文
学生个别或分组读,每次一段,读后多名学生作评价(读得好不好,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老师小结.
2.本文按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主要介绍作者的家世及从官经历。
第二部分(3—5):主要介绍作者参与“永贞革新”的经过以及被贬的情况,和作者对人生的感叹。
四、补充重难点字词注解,扫清疏通文意的障碍
(1).学生自由读,
结合下面部分词句注解和课本注解用符号圈划自己遇到的其它疑难字词.
1[大乱]这里指“安史之乱”。
2[夙]平素。
3[忝]辱,自谦之词。
4[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
5[浮]过。
6[丁]指遇父母之丧。
7[先尚书]指刘禹锡的父亲。
8[痼疾]久治不愈的病。
9[虞]忧虑,这里作阻塞讲。
10[擢]提拔。
11[掾]属官的通称。
12[奏署]臣下向皇帝请示、推荐担任某种职务
13[判]大官员兼小的职务叫做“判”。
14[案]案牍,案件,这里指公事。
15[过]交往,相处
16[至是尤剧]到这时(顺宗李诵病情)突然加剧。
17[召对]皇帝召见臣下叫召,臣下答复皇帝对他提出的问题叫对。
18[事秘]事情诡秘。
19[贵臣]这里指宦官。
20[检校]检校某官是一种正官职之外另加的官衔。
21[大墓]祖坟。
22[魂无不之]灵魂无处不到的意思。
(2).由学生提出疑难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课堂练习:
五.引导学生理解探讨课文分内容,师生共同探讨疑难
.
本文介绍人物的从官经历占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涉及许多古代文化中的官职和相关的任免变动的词语,你能作梳理归纳吗
A古代文化中的官职名称词语:如------
B任免.变动官职的相关词语:如-------
2.师生讨论: 刘禹锡是一位大文学家,在自传中他为什么不提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就?你如何看待刘禹锡的官场生涯。
(所谓看法没有定论,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各位老师可以参阅教师参考用书后面一点相关资料和放到备课组教案上有关作者的资料理解探讨。)附材料:会交朋友不会玩政治的刘禹锡
预备资料:842年,71岁的刘禹锡自知去日无多,自己为自己写下《子刘子自传》。
回望“永贞革新”是自传的中心内容,“其(王叔文)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死到临头,刘禹锡都在为政治盟友王叔文恢复名誉,志节不渝,更敢接受历史的审判。
自己给自己写传,本来不多,偶尔有位人物这么干,也大多是自我调侃一番。刘禹锡的自传,严肃严谨,是中国文化中罕见的“政治自传”,一点也不涉及文学、哲学等个人成就的内容。“《子刘子自传》,翻译成现在的话,比较恰当的说法就是《我刘先生自传》。”郑州大学教授郭殿忱说,“很正式、很自信、很傲然。”
《子刘子自传》收笔后,刘禹锡卒。白居易长歌当哭,“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将自己与刘禹锡比作弓与箭、齿与唇。
作业布置:可选做任一题,鼓励两题都做
1.
就人物的某一个方面给刘禹锡写一篇人物短论.(500字左右)
2.
自主研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板书设计:
《子刘子自传》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诗人,字梦得.“刘柳”;“刘白”。“刘宾客”。有《刘梦得文集》.
2.理解探讨课文分内容,师生共同探讨疑难
(1)第一部分(1—2):主要介绍作者的家世及从官经历。
A古代文化中的官职名称词语:如------
B任免.变动官职的相关词语:如-------
(2)官场生涯对传主人生履历的影响(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去看待刘禹锡的官场生涯).
第二部分(3—5):主要介绍作者参与“永贞革新”的经过以及被贬的情况,和作者对人生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