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子刘子自传 课件 (4)

文档属性

名称 16. 子刘子自传 课件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8 19:5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3张PPT。子刘子自传刘禹锡 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是唐代中叶进步的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析题:
子:1.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写在姓氏的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
子刘子:我刘先生,充满自豪与骄傲
自传:传主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与评价,写作格局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籍贯与家世、事迹与功业、对人生的反思与评价。题解:
这篇自传写于作者去世那一年。当时他已重病在身,但仍抱病写下此文。作者在自传中叙述了自己的出身和从政经历,特别是他参与“永贞革新”的情况,他认为“永贞革新”所做的事是正确的。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研究中唐历史的可贵资料。刘禹锡在诗歌创作上颇有成就,诗风雄浑,格律精切,立意高远,有“诗豪”之誉(白居易称刘禹锡为“诗豪”);
在散文创作上造诣也很深, 《陋室铭》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刘禹锡也是一个哲学家,他的《天论》是一篇重要的哲学著作,表达了无神论思想。
早年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为诗友,号称“刘白”。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簾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
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
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复习回顾:【诗文赏析】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朱雀桥旁、乌衣巷里曾一度是高门望族的聚集之处,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已如落花流水不复存在了。   全诗抒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诗人选用了意蕴深刻的意象:野草、斜阳,其中最具匠心的是「飞燕」的形象,燕子彼时飞入侯门,如今那侯门深宅已成了百姓家,飞燕成为历史的见证人。全诗含蓄隽永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凌云
正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相似的诗句还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首诗是作者在革新失败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34岁)后所作,诗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寄寓着刘禹锡复杂感情的吏隐亭昔日吏隐处,现已成了连州中学学子读书温习之地
   当地文物工作者考察“十咏亭”原址 刘禹锡草堂
荥阳(Xíng) 眇然(miǎo)
谥(shì) 埇桥(yǒng)

殒灭(yǔn)  忝(tiǎn)
冠(guàn) 锽(huáng)
兆(zhào) 主簿(bù)
正音正字: 补充注释:
讳:旧时在人名前加“讳”字,以表示尊敬。
大乱:这里指“安史之乱”。
违:避
夙:平素
忝:tiǎn辱没他人,自己有愧。自谦之词
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
浮:过
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丁:指遇父母之丧
痼疾:久治不愈的病。
虞:忧虑,这里作阻塞讲。
擢:提拔
案:案牍,案件,这里指公事。
过:交往,相处
工:巧,善于。
至是尤剧:到这时突然加剧
事秘:事情诡秘。
贵臣:这里指宦官
大墓:祖坟课文按内容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2):主要是记述作者的身世及从宦经历。第二部分(3-4):主要是记述作者参与“永贞革新”的经过以及被贬的情况,文末的“铭”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慨。整体感知: 刘子名禹锡,字梦得。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的儿子刘胜,受封为中山王,谥号为”靖”,子孙因此成为中山人。七世祖刘亮,在北朝做官,担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上迁都到洛阳,成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代以儒学做官,祖先的坟墓原在洛阳北山,后来因为地方狭小不可依凭,就葬在荥阳的檀山原。从曾祖父以来,父葬在左边,子葬在右边,就像在世那样长幼有序。曾祖父刘凯,做官至博州刺史。祖父刘鍠,开始任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一年期满,转任殿中丞、侍御史,追赠为尚书祠部郎中。父亲刘绪,也因儒学在天宝末年考中进士。 参考译文:后遭遇“安史之乱”,全族向东迁徙,以避祸患灾难。由于被关中以东的节度使所聘用,后来担任了淮西从事。在淮西府又兼任盐铁副使,后转为殿中省官员,在埇桥主持政务。后来罢官回到浙西,行到扬州,病故。我接受父亲平日的训示,秉承他的遗教,孤独一身,侍奉母亲不敢自毁。后来我在朝廷任职,或在郡里做官,蒙受恩泽,父亲被多次追赠,直到吏部尚书。母亲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追赠为范阳郡太夫人。
当初,我二十多岁,应考进士,幸而一次得中。隔了一年,又以文才经吏部取士科考试合格,被授予太子校书的官职。我官事清闲,有时间侍奉父母,问寒问暖。我当时年轻,名声超过实际,在读书人中享有盛誉。及至父亲去世,我迫于礼教而不敢轻死,因而得了久治不愈的病。我守丧期满后,正逢宰相、扬州节度使杜佑兼管徐州和泗州,由于我和他素来互相了解,就经请求后去出任掌书记。我捧着任命的文书入告母亲,母亲说:“我不喜欢江淮一带地方,你从开始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我就禀告丞相,以请求照顾。丞相说:“可以。”我过了几个月离开了徐州、泗州,由于河路还难走,就改做扬州书记。过了两年,道路畅通,前约得以实行,我就调补为渭南县主簿。第二年冬天,我提升为监察御史.家族简史(先辈概况) ——世为儒而仕
刘禹锡的家世渊源
先——汉景帝贾夫人子生,封中山王
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
曾祖———凯,官至博州刺史
祖————锽,由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转殿中丞、侍御史,赠尚书祠部郎中
父————绪,先为东诸侯所用,后为淮西从事、盐铁副使、殿中御史,累赠至吏部尚书 贞元二十一年春,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当时有出身寒微、才华出众的王叔文,以擅长下棋,得选为翰林院待诏。因有机会与太子李诵谈论时事,李诵非常赏识他。他们这样交往很久了,众人都不知道。到这时王叔文由苏州府属官,破格提拔为起居舍人,充任翰林学士。于是他密荐丞相杜佑,任度支、盐铁等使。第二天,王叔文以翰林学士及起居舍人兼任度支、盐铁副使。不久,又特升任户部侍郎,皇帝赐他紫服,贵振一时。我以前已由杜丞相奏请委派为崇陵使判官,任职一个多月,到这时改任屯田员外郎,兼管度支、盐铁等方面的公事。当初,王叔文是北海人,自称是王猛的后代,具有远祖的风度。只有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认为确实如此。这三位都和我交情深厚,日夕相处,称赞王叔文的才能。叔文确实善于谈论法治的道理,能以口辩服人。得到重用后,从春到秋,他所采取的革新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
皇帝经常患病,到这时病情加剧。下诏让位,自为太上皇,死后谥为顺宗。太子李纯即皇帝位。这时太上皇的顺宗久病卧床,宰相、大臣和百官都不得召对。宫廷事情诡秘,像东汉桓帝和顺帝那样,拥立新君的功劳完全归于宦官。于是,王叔文首先被贬到渝(yú)州,后来又诏命赐死。宰相韦执谊被贬到崖州。我被贬为连州刺史,走到荆南,又被贬为朗州司马。过了九年,召回朝廷,复授连州刺史,自连州历任夔、和二州刺史,后升为主客郎中,分司东都。第二年追回入朝,充任集贤殿学士,转任苏州刺史,赐金印紫绶,改任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又改任同州刺史,兼本州防御使、长春宫使。以后因为足疾,改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改任秘书监,分司东都。一年,加官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活了七十一岁。在这患病的时候,自己写的铭文说:“没有早亡也不卑贱,是天生的福分啊。多灾多难,是遭遇的不好啊。天赋的才能,不让我来施展啊。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啊。躺在这窗子下,我到了终期啊。葬近祖坟,还像活着一样啊。灵魂无处不到,这怎能知道啊?”
生平经历:刘禹锡一生的经历比较长,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从代宗大历七年(772)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即从他一岁到十九岁的青少年时期;
二、从贞元七年(791)到顺宗永贞元年(805),即从他二十岁到三十四岁走上仕途,参加政治革新时期;
三、从宪宗元和元年(806)到敬宗宝历二年(826),即从他三十五岁到五十五岁的贬谪时期;
四、从文宗大和元年(827)到武宗会昌二年(842),即从他五十六岁到七十一岁去世的晚年时期。
793年(21岁):举进士,入仕途
805年(33岁):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朗州
814年(42岁):召还京都
815年(43岁):触犯权贵被贬
826年(54岁):回京都任主客郎中
836年(64岁):迁太子宾客
842年(71岁):病逝
可见刘禹锡的人生仕途坎坷,
“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初入仕途——小荷才露尖尖角
21岁中进士
1年后通过吏部考试,从此少年得志,步入仕途,任太子校书之职
丧服期满后任扬州节度使门下掌书记
2年后调补京兆府渭南县主簿
第2年升任监察御史介入政治核心——春风得意马蹄疾
度支盐铁副使 崇陵使判官 屯田员外郎
这短短一生的仕途辉煌以及后来的迅速没落,牵涉到一个公案——“永贞革新”,这场只有146天的短暂政治改革,牵连了中唐相当一批文人的命数。“二王八司马”事件(“永贞革新”)
中国唐代顺宗时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为主要目的的改革。因发生于永贞年间,故名。唐代从玄宗时的高力士开始,出现宦官擅权现象;到肃宗时的李辅国,宦官又掌握了军权。到中后期他们的专恣骄横,引起皇帝和某些官僚士大夫的不满。
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死,太子李诵即位,这就是唐顺宗。李诵他在东宫20年,比较关心朝政,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认识。唐顺宗即位时已得了中风不语症,但还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pī)等人进行改革。王叔文和王伾,原先都是顺宗在东宫时的老师,他们常与顺宗谈论唐朝的弊政,深得顺宗的信任。在顺宗即位后,他们和彭城人刘禹锡、河东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王叔文、王伾升为翰林学士,王叔文兼盐铁副使,推韦执谊为宰相,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刘禹锡为屯田员外郎,共同筹划改革事宜。
他们围绕打击宦官势力和藩镇割据这一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都具有进步性,但引起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及与之相勾结的节度使的强烈反对。最后,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王叔文被贬后赐死,王伾外贬后不久病死,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均被贬为外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革新维持半年多就告失败。频繁贬谪——二十三年折太多
从“永贞革新”起,先后三次被贬离朝廷至边远州郡。
革新失败由屯田员外郎被贬连州刺史(805) ──→ 行至荆南又被贬朗州司马──→
10年后复贬连州(815) ──→ 夔州刺史──→ 和州刺史──→ 主客郎中,分司东都(826) ──→集贤殿学士──→
14年后苏州刺史──→ 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同州防御──→
太子宾客,分司东都(836) ──→秘书兼分司──→ 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病逝(842),逝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职刘禹锡凭借着自身才华,由正统科举出身跻身政治的最前沿,却最终由于改革的失败而成为“弃置”之身,长时间被流放在仕途的边缘,颠沛流离。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想踏上官场之路而未能如愿的读书人很多,进了官场却被排除在中心权利之外、进退两难的读书人则更多。读书人一旦选择了政治这条路,他们的成败与否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才干,更多是决定于统治者和中心权利拥有者的喜恶。仕途的坎坷,可想而知。 刘禹锡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看到玄都观里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触,回来以 后就写了一首诗《玄都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在讽刺诗中最有名的是游玄都观所写的这首七绝。
这首诗是他被贬朗州9年后回京时写作的,诗中的“刘郎”指自己,“桃花”比朝廷中的新贵们,暗示这些人是趁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之机,在这十年里攀附新的当权者而爬上去的。 贬谪生活不仅没有消减他的进取心,也没有磨平他性格的棱角,他还是那么耿介、那么冲动,那么桀骜不驯,他不顾政治上一再遭受的打击,表示了坚持、顽强的精神和对政敌的蔑视。他五十七岁再回长安,重新回到京城时,又是暮春季节,他想起那个玄都观的桃花,有心旧地重游,但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老先生不怕惹祸,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抒发他心里的感慨: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两句暗示人事的变迁,“种桃道士”借指当年打击王叔文革新集团、贬逐刘禹锡和柳宗元等八人、制造“八司马事件”的当权者;“归何处”指这些执政者现在已死去。“前度刘郎今又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刘郎”仍指作者自己。刘禹锡不畏高压,不怕迫害,故意重提往事,表现了他的敢于斗争、坚韧不拔的精神。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出京都任苏州刺史等职。 几十年的贬谪生涯,刘禹锡从一个满怀雄心壮志的“年轻干部”熬成了半大小老头儿,但表现出来的仍旧是乐观,依旧是向上,真是让人无法思议。正因为如此,直到他去世前所写的《子刘子传》中,还是毫不含糊地认为,当年投身的那场革新运动“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在诗文中他绝没有悔罪的表示,反而相信是非自有公论。《浪淘沙九首》之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诗人自比真金,他相信历史终究会吹去“狂沙”般的谗言,还我真金的面貌,表达了诗人真金般的情操志节和对谗言诬陷、贬谪打击的蔑视,这种坚定信念倒是与屈原很相近。屈原也是不认为自己有罪的,本无罪于是才敢怨、才敢愤,才能心里坦荡,豪迈爽朗。总结:无悔无怨古稀年
1、先辈概况:世为儒而仕
2、仕途经历:重屯累厄
初入仕途,小荷才露尖尖角
介入政治核心,春风得意马蹄疾
频繁贬谪,二十三年折太多
3、人生感慨:心无疵兮 主旨: 作者在这篇自传中叙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坎坷和仕途的不顺,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郁闷之情。艺术特色:1.以时间为序。
2.叙事条理清楚、行文自然。
3.感情真切。思考·探究:1.刘禹锡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这篇“自传”是怎样评价“永贞革新”的?
参考答案:
刘禹锡在“自传”中指出:从春到秋的“永贞革新”,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这是对“永贞革新”的充分肯定。2.文末的“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参考答案:
文末的“铭文”对未能实现自己的革新主张感慨万分,表明了自己一生都是光明磊落的,但同时也流露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痛苦心境。思考·探究:思考·探究: 3.刘禹锡作为一代文学家,为何没在自传中提及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就?
参考答案:
刘禹锡先想在仕途政治上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文学只是用来言志抒情的;而且本文公开为“永贞革新”辩护,是一篇政治自传。刘禹锡一生的转折就在于“永贞革新”,以至后半生长期流放,颠沛流离,但他并不后悔自己参与了这场改革,相反,在经历了一系列人事变迁之后,他在71岁高龄时,仍在为“永贞革新”辩护,“宫掖事秘,而建桓立顺,功归贵臣”,一句话,便道出了革新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为对人世的参透,才有了一生的豁达。即使命运多舛,也坦坦荡荡,无愧于心。 1、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茅庐为秋风所破歌》)
2、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3、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拓展:名人名言 课外作业:背诵刘禹锡的怀古诗《西塞山怀古》、写景诗《望洞庭》。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西塞山怀古》一篇,当时誉为骊珠,白居易为之搁笔罢唱(《唐诗纪事》)
《望洞庭》写景优美,比喻形象贴切。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