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4题,13分)
材料一: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
要不得!
要不得!
注重调查!
反对瞎说!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
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中国有许多专门从书本上讨生活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不是一批一批地成了反革命吗?就是明显的证据。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摘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二:
《反对本本主义》在毛泽东哲学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篇著作的发表应该看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为什么说《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呢?因为它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独立开辟新道路最早的一篇哲学论证。
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第一次初步界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即“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在这里,“从斗争中”讲的是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搞本本主义;“创造新局面”,讲的是不能照抄照搬,而应该有创造性。思想路线是哲学思想的转化形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它的基本内容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还特别强调了三个重要观点:一是“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二是“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三个重要观点构成了后来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雏形。
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严肃批评了“本本主义”的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唯书”,即“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开口闭口‘拿本本来’”的倾向;一种是“唯上”,即“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针对这些错误的思想倾向,毛泽东大声疾呼:反对本本主义,洗刷唯心精神!
(摘编自陈占安《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调查研究、了解事实,缺乏调查研究的发言就是“瞎说”,这种人没有发言的权利。
B.“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也就是说应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而非凭空想象。
C.书上说的就是对的,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就要执行,这种想法普遍存在于农民的思想意识中,是要不得的。
D.《反对本本主义》初步界定了“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党的思想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哲学思想的转化形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领导脑子不能“空”,必须要走出门才能获得调查材料,解决各种问题。
B.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得好与坏,关键是看能否将它与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
C.没有《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三个重要观点,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D.要去除“本本主义”中的两种错误思想倾向,必须实事求是,向实际情况做调查。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毛泽东三个重要观点中的“群众路线”的一项是( )(3分)
A.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B.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C.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同群众相结合。
D.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4.《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请根据材料谈谈《反对本本主义》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3小题,15分)
文本一:
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
①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
②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
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
④与其说这是活人,更像是捆在马革上的一具丧尸。
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到蓝田的水路驿站摸排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驿、蓝田驿和灞桥驿,先后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了长安城东。
⑥马匹快要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
⑦只见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挽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上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
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安城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馥冲霄、芳华永继,极绚烂之能事。城门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容华丽。
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骊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样东西,即可完美无瑕。
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距离,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涓埃不剩,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露出泥土的青岩旁边。
李善德迷茫地看向身下,发现那不是一块青岩,而是一块劣质石碑。碑上满是青苔和裂缝,字迹漫滤不清。他再向四周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边缘。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与青石块各半。矮丘之间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尔还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头。几条野狗蹲在不远处的丘顶,墨绿色的双眼朝这里望来。
李善德认出来了,这是上好坊,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这里和不远处的春明门相比,简直就是无间地狱与极乐净土的区别。
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他想站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依靠着碑面。上好坊的地势很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春明门与长安大道尽收眼底。
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锐的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
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
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
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僧入定,如翁仲石像。大约在午正时分,耳膜忽然鼓动起来,有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李善德缓缓放下纸卷,转动脖颈,浑浊的瞳孔中映出了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
那个小黑点跑得实在太快,无论是马蹄掀起的烟尘、天顶抛洒下的阳光,还是李善德的视线,都无法追上它的速度。转瞬之间,黑点已冲到了春明门前。
一骑,只有一骑。
骑手正弓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口鼓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的污渍,与马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
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
后面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
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从化出发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节,节内塞满了荔枝。
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扇城门,罕见地一起向两侧让开。
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城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传来鼓声。一阵比一阵更远,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展开,迎接贵客的到来。
27没过多久,一阵悠扬的钟声也加入这场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钟,这种事他们可是从不落人后的。随后钟鼓齐鸣,交相嗡鸣,所有的庙宇、道观,所有的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整个城市陷入喜庆的狂欢。
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纸卷。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
文本二: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文本三:
杜牧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李善德:作者虚构的小说人物。在贵妃诞辰前,他接到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的任务。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开篇描写李善德骑马奔向长安的情景,极具镜头感,先远景展现一骑疾驰的动态画面,再聚焦特写,突显骑士的疲惫。
B.文本一中装扮华丽的春明门与残败荒凉的上好坊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社会繁华之下,底层百姓生活艰辛画面,讽刺意味浓厚。
C.文本一以小见大,通过刻画一个与“荔枝”发生关联的小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来展开故事,深刻书写了历史深处小人物的命运与悲欢。
D.与文本一相比,文本二中《新唐书·杨贵妃传》叙事整体上更细腻生动,一个“必”表现出杨贵妃恃宠而骄的蛮横。
6.文本一中第 至 段写出李善德的多重心理感受,请结合文本梳理概括。(6分)
7.同一历史事件,文本一与文本三都通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来表现主旨,就此方面,结合文本分析两文的不同。(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5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杏花书屋记
(明)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①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孺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翁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有删改)
材料二:
周广,字克之,昆山人。历知莆田、吉水二县。正德中,以治最征授御史,疏陈数事,略言:唐庄宗与伶官戏狎,一夫夜呼,仓皇出走。臣谓宜遣逐乐工,不得籍之禁内,乃所以放郑声也。陛下何不慎选宗室之贤者,置诸左右,诸义儿、养子俱夺其名爵,乃所以远佞人也。宁②见疏大怒,传旨谪广东怀远驿丞。宁使人遮道刺广。广知之,易姓名,变服,潜行四百余里乃免。世宗即位,复故官。嘉靖二年举治行卓异,擢福建按察使。镇守中官以百金馈,广贮之库,将劾之,中官惧,谢罪,自是不敢挠。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七》,有删改)
[注]①周孺允:周广(玉岩公)的儿子,太仓(今属江苏)人。②宁:钱宁,正德年间锦衣卫官员,正德皇帝义子。
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见,在动词前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府吏见丁宁”的“见”用法相同。
B.“登”,指“登上”,成语有“不登大雅”,其中的“登”字意思与此相同。
C.间关,指“辗转”,与《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的“间关”意思不同。
D.“宴”,指“宴会”,与《诗经·氓》中的“总角之宴”的“宴”意思不同。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广被贬时曾梦见孩子们在杏花旁的书屋读书,产生了建杏花书屋的愿望,在他去世后周孺允实现了父亲的心愿。
B.虽然周广自身无意富贵功名,但他仍然寄望后代子孙,希望他们代代享受德泽并且永远为国效力,有功于国家。
C.周孺允兄弟年纪轻轻便施展才干,人们对其寄予厚望,周广的孙辈也才华出众,可见诗书教化对后世的有益影响。
D.周广用后唐庄宗宠幸伶人的例子劝谏皇帝驱逐乐工,不让靡靡之音扰乱宫廷,现实针对性强,很有说服力。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2)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因厚币委质事楚。
(3)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5)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6)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7)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8)(汝)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6分)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忆起与弟苏辙曾寄宿僧舍之情境。②老僧:即指奉闲高僧。③蹇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11.历代文人对本诗的评价颇高,但清人吴汝纶评价本诗“起超隽,后半率”。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4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14小题,共14分)
(1)社区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张阿姨分享道:“咱们普通人若有志向,也能闯出一片天。就像《过秦论》里说的,出身平凡的人也能成就非凡,正如‘ , ’。”
(2)李白《蜀道难》中用拟人和比喻手法写山谷中水流发出巨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当你在深夜梦回,与许久未见的挚爱重逢,那一刻,激动、思念、感慨涌上心头。此时你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李凭箜篌引》中的诗句,如“ , ”。
(4)“鱼雁传书”的典故寄予了人们美好的理想,《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就含蓄地表达了不能往来书信的相思之苦。
(5)《种树郭橐驼传》中写有的种植者“ , ”,对这种用近乎破坏的方式来检验树木生长情况的做法,柳宗元非常不满。
(6)稀疏的“头发”在诗歌中表意丰富,如张孝祥以“ , ”两句表达自己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鲜明个性。
(7)古人常常借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趣味,这对我们极具启发意义。例如《屈原列传》里“ , ”对《诗经》的评价,它让我们明白优秀作品应在情感抒发与态度表达上保持恰到好处的平衡。
(8)在《燕歌行》中,用借代修辞表达亲人相距之远、思念之深的句子“ , ”。
(9)老师在讲“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时,强调了人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影响,小明却想到了《屈原列传》中夸赞屈原不被污浊沾染,保持洁白品性的两句“ , ”。
(10)《陈情表》中,“ , ”两句以对照手法再现了李密缺亲少故、事必躬亲的孤弱处境。
(11)《过秦论》里“ , ”两句,讲述秦始皇构建坚固防线,以抵御外族并取得胜利,这为现代国防建设提供历史思考。
(12)《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 , ”与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
(13)《春江花月夜》中表现游子归途艰难和遥远的句子是“ , ”。
(14)为下面两幅图片分别配上诗文。
图一 图二
13.上下句填空(每小题1分,任选12句作答,鼓励全选,共12分)
(1) ,未尝不呼父母也。
(2)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 。
(3) ,杀豪杰。
(4)然陈涉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5)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6)试使山东之国 ,比权量力
(7)诏书切峻, 。
(8) ,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9)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10)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1) ,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12)官命促尔耕, ,督尔获, 。
(13)吾小人 ,且不得暇, 。
(14)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
(15) ,绝域苍茫无所有。
(16) ,夕揽洲之宿莽。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什么盯着某个字或词看久了,突然间会感觉这个字变得陌生?其实,这是一种被称为“语义饱和”的心理现象。当你对一个字进行持续的注视或者反复的读写,你的大脑会因为过度刺激而开始“疲劳”。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汉字,它在各种语言中都存在,只是在汉字这种象形文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人类的视觉感知具有整体性,从文字识别的过程来看,当我们识别一个字(尤其是认识或熟悉的字),首先是将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识别的,并通过与神经中枢中的文字记忆数据库比对,转化为语意,从而读懂这个字的含义。①而如果长时间识别同一个字,②那么相同神经信号会重复刺激同一个区域的神经元细胞,③也会反复读取储备在记忆数据库中的储备信息。④由于神经元产生疲劳,就会导致信号搜索停滞,⑤一段时间内这个字在人的眼中就会“瓦解”,⑥变得陌生,⑦成为失去意义的笔画组合。
哪类字词容易发生语义饱和?有研究发现,人们对一些中性情感的字词,最容易发生语义饱和的情况;最不易发生语义饱和的,是那些带有消极情绪的字词。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不同情绪的字词对每个人的意义不同。中性的字词对人来说没有很深刻的意义,而消极的词汇可能会起到警告的作用,为了自我保护,大脑会尽量避免语义饱和。其实除了会不认得字,有时候我们照镜子照久了, A ,也是由于语义饱和。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疲劳现象呢?其实, B 。当我们发现对某个词汇或概念开始感到模糊时,这便是大脑发出的休息信号。此时,若能放下手中的学习工具;给大脑一段短暂的休息时间,便能帮助其恢复活力,进而提升后续的学习效率。
14.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分)
15.当看以下两幅画时,我们一眼就注意到左边中间是一个三角形,右边是一匹马,为什么呢?请根据文中的相关信息,简要说明理由。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2分)
1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分)
17.根据文中第三段的观点,下列各项中的汉字全都属于最容易发生语义饱和情况的一项是( )(2分)
A.水 书 路 车
B.天 苦 怒 哭
C.痛 地 花 怕
D.恨 悲 死 忧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些人喜欢以强者心态对待社会与他人,有些人则认为要以弱者视角感受世界和人生。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这种想法普遍存在于农民的思想意识中”说法错误,原文为“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选项扩大范围。)
2.A (“必须要走出门”说法错误,原文为“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选项曲解文意。)
3.D (“群众路线”指“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D.核心内容为“为人民服务”,与原文的群众路线不符。)
4.①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要以调查研究为前提。
②深入群众在调查研究中解决问题。
③处理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唯书,不唯上。
【解析】这两篇材料分别摘自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和陈占安的研究文章,集中探讨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反对本本主义的思想。毛泽东强调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批评了脱离实际的唯书和唯上倾向。陈占安则从哲学思想的角度,阐述了《反对本本主义》在毛泽东思想形成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解释了其核心观点和历史意义。这些内容共同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深远。
4.①原文有“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可知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要以调查研究为前提。
②原文有“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可知深入群众在调查研究中解决问题。
③原文有“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可知处理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唯书,不唯上。
5.D(“叙事整体上更细腻生动”错,材料二史传叙事整体上更简练,更客观,更接近历史真实。)
6.①命运的无力感。认为上好坊是最终归宿,表现挣扎中的李善德对命运无能为力的痛苦。
②历经千辛万苦后的疲惫感。右腿废了,索性瘫坐,是历经艰辛后的疲惫。
③对任务的坚持,对结果的关注。眼观春明门,心中计算人力路程,等待最终结果.
④对任务是否完成的忐忑、无奈,已尽人事,只剩听天由命的等待。
【解析】①由“李善德……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分析,李尊德在运送荔枝的途中异常艰辛,快到长安时,他认为乱葬岗上好坊是最终归宿,表现挣扎中的李善德对命运无能为力的痛苦。
②由“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依靠着碑面”分析,李善德历经千辛万苦,右腿废了,索性瘫坐着,他有着历经艰辛后的疲惫。
③由“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锐的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分析,李善德眼观春明门,心中计算人力路程,等待最终结果。这表明他对任务的坚持,对结果的关注。
④由“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分析,李善德对任务是否完成内心充满忐忑,但自己已力不从心,无可奈何,已尽人事,只剩听天由命的等待。
7.①选择的人物形象不同。文本三选择历史事件中真实的中心人物来塑造,文本一虚构了历史深处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不同。文本三精于剪裁,人物简略凝练,仅一个“笑”字,点出人物与事件的关联以及人物的受宠;文本一运用心理、肖像、动作、对比等多样的手法虚构丰富鲜活的低层官员形象。
③表达的主旨不同。文本三借事件与人物的关联,设置悬念,抨击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文本一通过小人物的命运,不仅批判上层的奢靡,也反映底层艰辛,小人物的坚守与悲哀。
【解析】①选择的人物形象不同。文本一,注释说“李善德:作者虚构的小说人物。”可见作品虚构了历史深处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李善德;文本三,“妃子”指唐玄宗宠妃杨玉环,选择历史事件中真实的中心人物——一杨贵妃来塑造。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不同。文本一,重点刻画李善德这一小人物形象,例如,“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纸卷”“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等。小说通过对李辔德肖像、动作、心理的刻画,运用多样描写人物的手法,虚构了一个丰富鲜活的低层官员形象;文本三,“一骑红尘妃子笑”精于剪裁,人物简略凝练,对杨贵妃这一人物形象仅一个“笑”字的动作描写,就点出人物与事件的关联以及人物的受宠。此外,并没有运用其他的人物描写方法。
③表达的主旨不同。文本一是小说,围绕运送“荔枝”一事,描写李善德为完成运送荔枝的任务竭尽全力在路上奔跑的情景,展现他完成任务的艰难,重点刻画历史深处小人物李善德的命运与悲欢,表现了他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的抗争。为了杨贵妃吃到岭南的荔枝,累死多少马匹和骑手,小说通过李善德的所见所感,不仅批判上层的奢靡,也反映底层艰辛、小人物的坚守与悲哀;文本三是杜牧的一首绝句,将议论托于形象之中,借事件与人物的关联,设置悬念,抨击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这首诗“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尤其是杨贵妃骊山上嫣然一笑的形象,让人联想“褒姒一笑失天下”,将历史教训熔铸在鲜明的形象中,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解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展现了唐代杨贵妃嗜荔枝的历史事件。文本一以小说形式描绘了李善德为送荔枝而历尽艰辛的过程,突显了底层人物的命运与悲欢。文本二引用《新唐书·杨贵妃传》,简洁地叙述了杨贵妃对荔枝的喜爱及其传送过程。文本三引用杜牧的诗《过华清宫》,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荔枝送达的场景,反映了贵妃的宠爱与奢华。三则材料相互补充,丰富了历史事件的多维度呈现。
8. A (A.错误。在动词前表被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如何。句意: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府吏叮嘱我。B.正确。句意:走上这个厅堂,追思玉岩公。/不能登上高雅的厅堂。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C.正确。辗转;鸟叫声。句意:(被贬谪)在岭南地区辗转转移十几年的时间。/一会儿像黄鹂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D.正确。宴会;欢乐、安乐。句意:所以人们都把新进士的杏园宴当做一件美事。/回想少时多欢乐。)
9.C.(“周孺允兄弟年纪轻轻便施展才干”错,原文“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可见当时周孺允兄弟还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10. (1)用玉岩公昔日命的名,悬挂在门楣之上。把花果竹木种植在院落的四周。(“名”,名词作动词,命名;“揭”,举起,这里指悬挂;“艺”,种植;“周环艺以花果竹木”,状语后置句。)
(2)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
(3)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4)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土地,向北占领重要的地区。
(5)希望陛下能怜恤我的衷情,准许我(实现)卑微的心愿,希望刘氏能幸运地(蒙您恩典),(得以)终其余年。(得分点:矜愍、愚诚、听、庶、卒)
(6)翻译:从前感到欢欣的,很快就成为往事,(人)尚且不能不因这些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于消灭。
(7)翻译:我们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闲,又怎么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
(8)你背叛主上,背弃双亲,在异族做俘虏,要见你干什么(凭什么要见你)?
参考译文:
材料一:杏花书屋,是我的友人周孺允建造的读书室。孺允自己曾说他的先父玉岩公担任御史,在玉岩公谪戍到沅、湘一带时,曾梦到自己居住在一间房子里,室外杏花烂漫,自己的几个儿子在房子里读书,朗朗的读书声传到户外。嘉庆初年,玉岩公被朝廷重新起用后升任御史,于是他的家从原先住的地方迁到县的东门,也就是他现在居住的房子。玉岩公曾经指着房子后的一块空地对孺允说:“他日应当在那里建造一栋房子,命名为杏花书屋,以此来记录我昔日的梦。”
玉岩公后来升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还没有来得及荣归故里就死在了南京。玉岩公死后,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免不了有动荡不安、很不稳定的祸患。像这样好几年,才得以安定的生活。到了嘉庆二十年,孺允修葺玉岩公的居室,趁此机会在园中建造了五间房屋,藏书达万卷,用玉岩公昔日命的名,悬挂在门楣之上。把花果竹木种植在院落的四周。当春天到来时,杏花烂漫,整个院落如玉岩公昔年梦中之境。走上这个厅堂,追思玉岩公,怎能不感慨万千!
以前唐代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将要登第的时候,正是长安杏花盛开之时,所以人们都把新进士的杏园宴当做一件美事。如今科考进士,也是在杏花盛开之时,读书人考中,常常把梦见杏花作为考中的前兆。这是世俗对荣华不能忘记成为这样的。玉岩公因为向皇帝进谏而触犯了皇帝,(被贬谪)在岭南地区辗转转移十几年的时间,所以他的心肠像铁石般刚强,对于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经灰飞烟灭了。但玉岩公仍用科举功名来希望自己的子孙。大约古代的君子,爱自己的国和自己的家,不仅鞠躬尽瘁;竟至对他们的后代子孙,仍然希望他们代代享受恩德并且永无止境地为国效力。玉岩公的良苦用心大约就在上述这些吧。
如今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但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沦落到何地的。孺允兄弟虽在目前还不得志,但人们正期望他们能被重用;并且玉岩公的本家孙辈都才华出众,散发秀美的神采,可以凭着这知道受到了《诗》《书》传家的影响啊。
材料二:周广,字克之,是昆山人。先后做了莆田、吉水二县知县。正德年间,因为治理业绩最佳被朝廷征召,授予御史官职,上疏陈述了四件事,其中大概是说:唐庄宗和伶官戏耍亲近,一个人夜里一声呼喊,他就只能仓皇地逃走。我认为应该遣走乐工,不能让他们在宫禁之内,这是用来禁绝靡靡之音的办法。陛下为什么不慎重地选择宗室贤能的人,放在自己身边,把诸多义儿、养子全都剥夺掉他们的名爵,这是用来远离奸佞之人的办法。钱宁见到奏疏大怒,传皇帝旨意贬谪他为广东怀远驿丞。钱宁派人拦路刺杀周广。周广知道了这件事,改变姓名,改换服装,秘密走了四百多里,才免除了被杀的命运。世宗即位,恢复他原来的官职。嘉靖二年因治理成绩优异而被推举,被提拔为福建按察使。镇守中官拿百金赠送,周广把百金收藏在府库中,准备弹劾中官,中官畏惧,承认过错,请求谅解,从此以后不敢阻扰。
11.(6分)赞同前半部分隽永,不赞同后半部分草率的说法。(1分)
①前四句用比喻的手法说理,诗人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形象新颖,
含义丰富:②“雪泥鸿爪”表达了人生来去无定,如梦如寄,令人怅惘的思绪。③也有
豁然旷达,客观看待人生无常的思考。构思精巧,富有理趣。(每点1分,共3分)
①后四句老僧新塔,坏壁旧题,如泥上爪印,虽然踪迹会消逝,但记忆永存。②这些回顾既是对标题中“怀旧”二字的对应;也是对开篇“雪泥鸿爪”的阐释和照应。可见作者构思精妙,不能说草率。(每点1分,共2分)
12.(1)蹑足行伍之间 而倔起阡陌之中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4)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5)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6)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7)《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8)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9)不获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0)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12)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13)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14)①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②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3.(1)疾痛惨怛④(dá),未尝不呼父母也。
(2)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⑧而不敢进。
(3)隳(huī) 名城,杀豪杰
(4)然陈涉瓮牖(yǒu)绳枢 之子,氓隶 之人,而迁徙之徒 也
(5)锄櫌(yōu)棘矜,非铦(xiān)于钩戟长铩也;
(6)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xié)大,比权量力
(7)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
(8)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9)迨诸父异爨(cuàn)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⑩。
(10)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1)其莳shì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12)官命促尔耕,勖(xù) 尔植,督尔获,早缫(sāo)而绪,
(13)吾小人辍飧(sūn)饔(yōng)以劳吏者 ,且不得暇,
微波入焉,涵澹澎湃 而为此也。
(14)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15)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16)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14.语句③,可改为“也会反复读取记忆数据库中的储备信息”,或者“也会反复读取储备在记忆数据库中的信息”;语句④,可改为“神经元产生疲劳,就会导致信号搜索停滞”,或者“由于神经元产生疲劳,信号搜索就会停滞”。
15.虽然图案不是连续的,但由于我们的视觉感知具有整体性,大脑会自动补全空白部分,所以我们一眼就能识别出图案的整体形状。{解析}结合第二段“人类的视觉感知具有整体性,从文字识别的过程来看,当我们识别一个字(尤其是认识或熟悉的字),首先是将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识别的,并通过与神经中枢中的文字记忆数据库比对,转化为语意”可知,我们一眼就注意到左边中间是一个三角形,右边是一匹马,是因为我们的视觉感知具有整体性,对于不连续的图案,我们的大脑会根据记忆数据库自动填补空白信息,所以能一眼识别出整体形状。选用句式压缩:题干要求使用转折关系的句子,我们可选择具有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虽然”部分说明图案是不连续的,“但是”部分强调我们能整体识别的原因和结果,即“由于我们的视觉感知具有整体性,大脑会自动补全空白部分,所以我们一眼就能识别出图案的整体形状”。然后将其连缀起来即可。
16.A.会突然觉得自己的脸很陌生 B.解决之道在于合理的休息
17.A 材料第三段指出“人们对一些中性情感的字词,最容易发生语义饱和的情况;最不易发生语义饱和的,是那些带有消极情绪的字词”。A.都是中性词。B.“苦怒哭”都是消极情绪词。C.“痛怕”都是消极情绪词。D.“恨悲死忧”都是消极情绪词。故选A。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些人喜欢以强者心态对待社会与他人,有些人则认为要以弱者视角感受世界和人生。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强与弱,生命姿态的辩证美学
强者的目光如炬,弱者的心灵似水。这两种生命姿态看似对立,实则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阴阳两极。强者心态是征服者的姿态,带着改造世界的雄心;弱者视角则是感受者的姿态,怀着理解世界的谦卑。而真正完整的生命,应当是在这两种姿态间自如切换的舞蹈,既不失进取的锐气,又保有敏感的触须。
强者心态源于对自我力量的确认。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设计建筑时,既考虑坚固实用,又追求美学价值,展现出人类改造自然的雄心。但这种心态若走向极端,便会异化为傲慢的独白。十五世纪欧洲殖民者以“文明使命”为名征服新大陆,实则是强者心态膨胀为暴力。强者需要警惕的是,当一个人习惯了俯视的姿态,他的眼睛便再也看不见低处的风景,心灵也随之失去了感知微妙的能力。
弱者视角则是对生命有限性的认知。日本作家远藤周作在《沉默》中描写了被迫踩踏圣像的葡萄牙传教士,那种无力感恰恰揭示了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渺小。这种视角不是怯懦,而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勇敢——敢于直面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中国古代诗人杜甫在“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号中,正是以弱者的身份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强音。弱者视角赋予我们共情的能力,使心灵保持湿润与柔软。
生命的高妙之处在于强弱辩证的智慧。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既道出了人类的脆弱,又彰显了精神的强大。中国古代哲学讲究“柔弱胜刚强”,恰如竹子虽随风摇摆却不易折断。这种辩证关系在宋代画家米芾的“米点山水”中得到了完美体现——以柔弱的笔墨点染出雄强的山势。强弱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相互成就的关系。
当代人尤其需要这种辩证的生存智慧。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既要以强者心态开拓进取,又要以弱者视角保持谦卑。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临界境遇”概念,正是对生命这种两重性的深刻把握。当我们学会在强弱之间自如转换,便能以更丰富的维度体验生命,既不被成功冲昏头脑,也不因挫折丧失勇气。
生命如一条河流,有时需要以强者的姿态冲破山岩,有时需要以弱者的姿态顺应地势。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既有力排众议独行万里的勇气,又有记录一草一木的细腻。这种刚柔并济的生命姿态,或许正是我们在这个复杂时代最需要的智慧。强弱之间,方见生命的完整与丰盈。
【解析】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作文题目探讨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强者心态与弱者视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命题:
首先,强者心态表现为一种主动掌控的姿态。持这种态度的人往往自信果敢,遇事不退缩,相信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变环境。比如企业家开拓市场时展现的魄力,运动员突破极限时的坚韧,都是强者心态的体现。这种心态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但若走向极端,可能演变成刚愎自用或漠视他人感受。
其次,弱者视角则体现为一种体察入微的共情。具有这种视角的人更能感知世间疾苦,理解弱势群体的处境。就像医生需要体会病患的痛苦才能更好医治,作家要捕捉小人物的悲欢才能写出动人作品。这种视角培养慈悲心,但过度沉溺可能使人丧失行动力。
更深层看,这两种态度并非对立。真正成熟的人格往往兼具二者:既要有强者的担当,也要有弱者的敏感。就像竹子,既有向上生长的韧劲,也有随风俯仰的柔韧。
题目引导我们思考处世智慧。当代社会既需要开拓创新的强者,也需要关怀弱者的温度。关键在于根据情境灵活调整:该坚强时不让步,该柔软时不冷漠。这种动态平衡才是应对复杂世界的生存之道。
写作时,开头可从生活现象切入,由此引出材料中“强者心态”与“弱者视角”的对比,提出核心问题:我们该以何种姿态面对世界?中间部分可分三层展开:先分析“强者心态”的积极意义(如推动进步)与潜在问题(易失同理心);再探讨“弱者视角”的价值(保持谦卑、感知疾苦)及其局限(可能消解行动力);最后指出关键在于“动态平衡”——强者般的行动力需搭配弱者般的共情力,举例可结合袁隆平(科研强势+心系饥民)、张桂梅(教育坚韧+体察贫困)等事例。结尾回归日常生活,强调真正的智慧是“在需要时做披荆斩棘的强者,在恰当处做感知冷暖的弱者”,可以水的意象作结——既能冲击顽石,亦能润物无声。
立意:
1.以强者之心开拓,以弱者之心共情。
2.刚柔相济才是处世真谛。
3.弱者视角不是懦弱,而是可贵的悲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