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李白诗四首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 李白诗四首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8 17:1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李白诗四首
教案
课题
李白诗四首
课型
鉴赏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3、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 http: / / www.21cnjy.com )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生于中亚碎叶城
(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
(今四川江油)
青莲乡。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742)
奉诏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璘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
(今贵州桐梓),乾元二年(759)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希望有朝一日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不世之功而后退隐江湖。他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传统,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比喻,使所描述的形象具有震撼人的感染力。李白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在悠远浩渺的时间和空间里,往来驰骋,毫无拘束,李白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气势磅礴、激情昂扬、形象奇特和非凡的气质和意境,因而被世人推崇为“诗仙”。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描绘了“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据说贺知章读李白的《蜀道难》后称赞说:“真谪仙人也!”意思是说李白是被贬下界的神仙。所以李白有“诗仙”之美称。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
( http: / / www.21cnjy.com )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二)课文简析梦游天姥吟留别1.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李白在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安三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天宝三载
(744)
,李白因“忤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只好南下漫游,继续寻求进身之机。他曾与高适、杜甫等东游梁宋、齐鲁,后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此诗应为诗人南游前留别东鲁诸公所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之人听到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仙人天姥之歌唱而得名。其与天台山相对,二山峰峦峭拔,令人仰望如在天表之上,苍茫一片如入仙境。李白初出川时就想游历越东,其《秋下荆门》有句“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人剡中”。
2.
基本解读诗歌解题: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歌行体。这首诗为留别友人所作,通过写梦中游仙境界,表达诗人不满社会现实,不为名利所困,蔑视权贵的高尚节操。(主旨)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梦游之缘起,从开始至“对此欲倒东南倾”。
“海客谈瀛洲”四句,以虚衬实,海外仙山之瀛洲让人觉得虚无缥缈,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云霞或明或灭时却可见到,应比仙山寻访起来更易。
“天姥连天向天横”四句。天姥山为越东名山,钟
( http: / / www.21cnjy.com )灵秀绝,但与国内其他名山如五岳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了,但诗人却说它比五岳还要挺拔高耸。而有名的天台山则是倾斜着如同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是诗人梦中的天姥山,是被诗人大大地夸张了的天姥山的幻影。
第二部分写整个梦游历程,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失向来之烟霞”。
“我欲因之梦吴越”二句,写诗人正是按越人所述而产生了梦游吴越的念头,于是进人了梦境。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夜月的照耀下,诗人飞过了镜湖直到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六句。剡
( http: / / www.21cnjy.com )溪是谢灵运当年住宿过的地方,那里清绿的水流荡漾四溢,猿声清啼不已,环境美好。诗人穿上谢灵运当年所制的“谢公屐”,攀登上梯子一样直立的石级,走到半山峰,忽见海上日出,光华四射,还听到空中天鸡啼鸣。谢公屐,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千岩万转路不定”六句继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山中所见。本是一片曙光,经过千岩万转之后,在迷人的山花之中徜徉,倚石小憩之时,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间变化之快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只听见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中,深林为之战栗,层峰为之惊动。不仅有生命的震撼不已,连无生命的烟、水、青云都阴郁沉沉,似有暴雨突至。“列缺霹雳”十句,写山中得见仙子的情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正在惊骇之际,忽然电闪雷鸣,山峰崩塌,露出一个岩洞,石门訇然中开,却见洞天福地出现了:“云之君”们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群仙毕至,盛况空前。
“忽魂悸以魄动”四句,写刚刚在梦中得见神仙,却很快醒觉,梦中的情景不见了。
第三部分是梦醒后的感叹,从“世间行乐亦如此”至结尾。
梦境消失,诗人于惊悸中返回现实,方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了诗人对人生多少失意的感慨!而唯一能抚慰诗人内心创伤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即徜徉山水之间,寻仙求道之乐。诗意至此,或可完结,但诗人却另加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如响落天外,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唱出了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愤激心声。
3.
鉴赏要点这首诗写梦中游仙所见,内容丰富、曲折,表达了诗人不满现实、蔑视权贵的可贵精神和桀骜不驯、不为名利所诱的崇高人格气节。
此诗奇谲而变幻莫测,运用夸张和神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历来被当作李白代表作之一。全诗“变幻恍惚,尽脱蹊径”
(许学夷《诗源辨体》)
。诗人抛开现实时空的牵制,任由想象的驰骋,把天姥山这一浙东普通之山写成一个神仙聚集的洞天福地。
诗的语言格调奔放,以七言为主,间用四、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九言,句法错落有致,用韵变化多端,这正是李白狂放的个性和豪放飘逸诗风的完美结合,不愧是千古名篇。
哭晁卿衡1.写作背景简介
晁卿衡,即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吕,日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唐开元五年
(717),日本国遣使来朝。使臣在长安期间,主要研习儒家经典,玄宗曾诏令四门助教赵元默到鸿胪寺为之讲授。日本使臣所得朝中赏赐,全部用来购求经书文籍。使命完后,渡海回国。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历任左补厥、左散骑常侍、秘书监、镇南都护等职,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天宝十二载
(753),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李白作此诗哀悼他。但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直至大历五年
(770)
卒。
2.基本解读
解题:(1)“哭”字,诗的标题,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婉的气氛。(2)晁卿衡,即所哭对象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主旨)
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
( http: / / www.21cnjy.com )旅行之遥远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据《十州记》载,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
( http: / / www.21cnjy.com )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
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3.
鉴赏要点
此诗表达了与日本友人晁衡之间跨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寄悲情于景物,又借景物以抒悲情。前两句写晁衡乘船归国,“绕”字极有分量,描绘想像中晁衡抵达故国时的景象。三四句中,抒写诗人听说友人溺死而生发出的沉痛哀悼之情。诗中用“明月”赞扬晁衡纯真质朴的品德,光明磊落的胸怀,诗人不忍直道友人的死亡,所以用“明月不归沉碧海”来比喻,显得十分委婉含蓄。又可以看作是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好友的人品如明月一样清高皎洁。这样的友人遇难,正如明月沉海,让人该生多少痛楚!拟人手法的运用。第四句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白云愁色”是拟人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这样,明月沉海,白云满空,充满愁色的云彩笼罩着苍梧山。整首诗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加重了这首诗的悲剧色彩。4.问题探究
请比较李白与王维诗的不同风格。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王维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丁都护歌1.写作背景简介
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乐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派府内直督护丁旰去处理后事。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旰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语声很哀切。后人根据她的悲叹声进一步推衍成这支歌曲。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保存的《丁督护歌》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李白是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写纤夫的悲苦,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云阳,即今江苏丹阳,秦时称曲阿,唐天宝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改为丹阳,属江南道润州(今江苏镇江)
,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当时,太湖产多孔石,建筑需求大,唐人已非常珍视。云阳地近太湖,官吏驱民把开采的石料通过运河运往中原供园林建筑之需。
2.基本解读
解题:《丁都护歌》原是南朝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曲名,一作《丁督护歌》。这首诗写纤夫们夏日拖船之苦,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主旨)
“云阳上征去”六句写暑天拖船之苦。炎炎夏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纤夫们逆水拖船,艰难地行走在两岸都是商贾云集的地方,对比之强烈令人震撼,拖船之苦况尤为触目惊心。热天最为难耐的便是口渴,而纤夫们只能就河中取水而饮,但河水混浊,一壶水中竟有半壶为泥土。通过这六句,读者似乎看到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背牵着纤,喘着气,低着头,一步一步地行进在江边……
“一唱都护歌”二句写纤夫的心情。他们拖着船,唱着号子,歌声凄切哀怨,故口中唱,心中悲,泪水更是如雨一样零落不止。
“万人凿磐石”二句,场面更为让人惊心动魄,磐石大且多,即使有万人之力拖曳也难以达至江边。此句照应了“拖船一何苦”,极言行役之艰巨。
“君看石芒砀”二句由眼前所见联想到更远的将来,石芒砀,是指石头又大又多。这样的石头采之不尽,输之不竭,而纤夫之苦足以感伤千古,没有尽头。
3.
鉴赏要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关注民生疾苦的可贵情怀。最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句深化了主题,诗人由眼前景想到将来,纤夫们的痛苦何时才能到头呢?正是“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者”。
(《唐宋诗醇》卷三)
全诗采用了白描手法,如“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的直白描绘,震撼人心。
4.问题探究
关于“芒砀”的解释:清王琦注《李太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集》认为“芒砀诸山实产文石。意者是时官司取石于此山……为数甚多,无由即达江浒……谓芒砀产此文石,千古不绝,则千古常为民累。有心者能不睹之而生悲哉?”即“芒砀”为山名,而程千帆不认同此说,他认为“芒砀”既非旧说的山名,也非芒砀文石,而是大、多之意,与“旁唐”、“沆砀”、“莽荡”、“旷荡”意同。(《李白<丁都护歌>“芒砀”解》,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79
年第
2
期)
越女词五首
(其三)1.
写作背景简介
《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
2.
基本解读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
“棹”、“入”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入”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
3.
鉴赏要点
此诗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三)作业:1.
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回味李白的诗歌风格。2.
完成本课课时作业。
板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