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1 18:0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核心素养目标
1.知道夏、商、西周的建立与发展,了解夏、商、西周的兴衰过程。(历解释、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分封制的利弊,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感悟王朝更替的规律。(家国情怀)
导入新课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这段《三字经》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朝代及历史人物。
感悟人生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
材料1:“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
——《史记·夏本纪》
自主阅读教材,完成夏朝的相关知识卡片。
建立者:
时间:
地位:
标志:
大禹
约公元前2070年(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王朝的产生。
2.“公天下”变“家天下”
材料2: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夏本纪》
材料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礼记·礼运》
禹最初想传位给伯益,但是在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 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
最初想传位
大禹
伯益
启不服,大禹去世

大禹在世时
禅 让(公天下)
世 袭(家天下)
贤德
血缘
3.夏朝的巩固措施
材料4: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罚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尚书》
材料5: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夏启
材料6: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
材料7: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乃召汤而囚困之夏台,已而释之。——《史记·夏本纪》;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竹书纪年》
材料8:大禹继位之后,征伐作乱的三苗,稳定统治。他还“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相传禹铸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象征九州,加强王权和国家统一。——节选自《涂山之会与禹铸九鼎》
结合材料,说说夏朝的统治措施都有哪些?
①征伐三苗;涂山之会;
②禹铸九鼎,加强王权
③制定制度;
④建立军队;
⑤制定刑法;
⑥设置监狱。


“圜土”,是监狱的形象称呼,在地下挖成圆形的土牢,或是在地上用土筑成圆形的土墙
军队、法庭、监狱、府等的出现标志着国家的诞生。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说明夏朝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4.二里头遗址
尚未发现夏朝文字,目前的文字史料仅存有后世对其记载,如何证实夏朝的存在?
夏朝的中心区域主要集中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这里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
绿松石龙形器
绿松石铜牌
青铜爵
方格纹铜鼎
这是我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青铜酒器之一。
材料9:青铜器是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的重要特征。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种类齐全。其中,鼎、爵、斝(jiǎ)、盉(hé)等属于礼器……礼器可以反映等级身份……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由石器时代发展到青铜器时代
材料10:二里头遗址的年代是距今3750年到3500年,而史书记载的夏王朝的年代是距今4000多年到3500年,所以二里头遗址只能是夏中晚期的都城。
——卜宪群《中国通史》
1959年开始发掘,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
夏王朝出现了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夏朝注重祭祀;
夏朝的青铜制作技术高超;
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
——2018年5月28日举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
5.夏桀的暴政
夏朝前后经历了400 多年,到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材料11:夏桀,又名癸,商汤定他的谥号为桀(凶猛的意思)。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他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他建造了许多豪华宫殿,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他在位43年,国亡,被放逐而饿死。
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
百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鸣条之战
材料12:“汤伐桀,战于鸣条”。
——《尚书》
夏灭亡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纪年法:是以耶稣诞生的那年作为公元元年,这一年以前的年份称为公元前多少年,这一年以后的年份称为公元多少年。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元年
公元2025年
公元前100年
公元100年
公元前1世纪
公元1世纪
感悟人生
二、商朝的统治
1. 商朝的建立:
(1)建立时间:
(2)建立人物:
(3)都城:
(4)统治情况:
(5)末代国君:
约公元前1600年

亳——殷(商王盘庚)
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商纣王
自主阅读教材,梳理商朝的兴衰
历史上也把商朝叫做殷朝或殷商;
2. 商朝的统治与发展:
材料12:商朝的周边有诸多势力,形成许多方国,即文献中记载的“多方”“邦方”。商王通过一系列战争征服了众多方国。这些方国除对商王表示臣服外,还要承担朝贡、纳税,以及随商王征伐等义务。
材料13:卜辞记载一次出兵人数可达三千或五千,最多时曾到一万三千人。商人在作战时有步兵,也有战车。战车用两匹或四匹马曳引。车上有几名用青铜兵器装备起来的战士。军队可能分为三支,卜辞有“王作三师,右、中、左”的记载。——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商朝为巩固统治,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殉葬奴隶墓葬
戴枷奴隶陶俑
材料14:“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
3.盘庚迁殷
思考:商朝为什么要多次迁都?其中盘庚迁殷的影响是什么?
商朝前期,曾经数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史称盘庚迁殷。从此,商的都城稳定下来了。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材料15: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联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尚书·盘庚》
材料16: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
躲避自然灾害
缓和阶级矛盾
发展经济
盘庚迁都到殷后,商朝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迎来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盘庚迁殷是商朝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扭转了商王朝的颓势,走上了中兴的道路。




河南安阳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自1928年开始发掘以来,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
透雕兽面纹青铜钺
铁刃铜钺
青铜戈
司母戊鼎
商朝玉人
商朝玉象
青铜角
已经出土了大量商代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说明商代的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已经很发达。
河南安阳殷墟
妇好墓出土的玉凤
妇好墓出土的征战甲骨
妇好是有据可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还是王后、大祭司。
4.商朝的灭亡:
材料17: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荒淫无道,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成语“酒池肉林”,形容穷奢极欲,其典故就出于此。
材料18: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史记·殷本纪》
①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末代商王纣的统治更加残暴
②军事上对外连年征伐,耗费国力。
③经济上对内大兴土木,横征暴敛;政治上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
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
感悟人生
三、西周的兴衰
1.武王伐纣:
在我国商朝后期,地处泾(jīng)水、渭水流域的周族,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建立了力量不小的政权。商始祖契,舜时佐禹治水有功,任司徒。周始祖弃,尧时举为农师,舜赐号后稷。
周的首领周文王重视发展生产,任用贤人吕尚、周公等人,国力开始强大起来。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姬发继位,开始准备讨伐商。
材料19: 公刘(周部落首领)虽在戎狄之间,复脩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时间
战役
意义
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
标志着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材料20: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
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
周武王通过战争推翻腐朽旧王朝顺应了天意和民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吕尚(生卒年不详),又名姜尚、姜子牙,俗称姜太公。姜太公(?-前1015或前1036年 ),姜姓,吕氏,名尚或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后世称姜子牙、齐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 、吕尚、姜尚等。中国商朝末年军事家、政治家、韬略家、思想家,西周开国元勋。他先后辅佐周文王与周武王,为西周兴起作出重大贡献,史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牧野之战中,他身先士卒,带领少数精锐率先冲杀,大破商军,为武王伐纣灭商立下大功。周朝建立后,他因功被册封在今山东北部一带,成为齐国的开创者。
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
2.西周建立:
(1)建立时间:
(2)建立者:
(3)建国之战:
(4)都城:
(5)统治制度:
(6)亡国之君: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牧野之战
镐京
分封制
材料21:西周三百年历史,最重要者为封建政体之创兴。——钱穆《国史大纲》
周幽王
50多万平方公里
100多万平方公里
250多万平方公里
观察夏商西周的疆域图,发现了什么变化?
3.分封制:
材料22: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抱殷宋于肘腋间,这是西周的一个立国形势,而封建大业即于此完成。——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23:分封的原则是 “天子建国”和“诸侯立家",分封的目的是“以藩屏周”,分封的对象是同姓子弟、异姓亲戚功臣、旧邦之后,分封的内容是“授民授疆土”,由诸侯治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据说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有53个,占其中的绝对多数。这些受封的诸侯国对西周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
自主阅读教材,梳理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目的:
分封依据:
分封对象:
主要诸侯国:
权利:
义务: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宗亲、功臣
燕、齐、晋、鲁、宋、吴
材料24: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管理土地和民众,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向周王进献贡赋、军队服从周王调遣
西周分封示意图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平民
奴隶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特点:
实质:
作用: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确立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①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②以姬姓诸侯国为主体
③宗亲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流域
材料25:经过大分封,各方诸侯都以周夭子为天下共主。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统治格局。……它因层层分封所确立的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有着严格的隶属关系,……形成的王权要比夏商集中,这对巩固和扩大西周王朝起了积极作用。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26: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汉·司马迁《史记》
积极作用:①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②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统治范围。
消极作用:诸侯拥兵自重,导致周王室衰微,出现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局面。




礼乐制度
周武王去世后,他的弟弟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包括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亲疏、尊卑、贵贱等地位的礼仪,以及与这些礼仪相配套的乐舞。例如,青铜鼎的使用数量有严格的区分,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乐舞也有不同的标准,天子用八横八纵共64人的规模,诸侯用六横六纵共36人的规模,大夫用四横四纵共16人的规模。
先秦·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问鼎中原”。后用于比喻有夺取国家政权的野心。
4.西周的衰亡: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逃亡。
到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
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的犬戎攻陷镐京,西周灭亡。
周厉王
“国人暴动”
周幽王
“烽火戏诸侯”
周平王
东迁洛阳




依据下列图片分析,为什么他们的统治会出现截然相反的局面?这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商汤灭夏
武王伐纣
开国君主
夏桀把人当马骑
商纣王炮烙之刑
烽火戏诸侯
亡国君主
道路以目
兴:开拓疆域, 制定各种制度,发展经济,重用贤人,使人民生活相对安定,深得人心
衰:统治者昏庸残暴,激起了平民奴隶的不满和反抗。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勤于政事,重视生产,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公元前
2070年
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1年
公元前
476年
公元前
221年
公元前770年
夏朝
商朝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春秋:奴隶社会走向瓦解
战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奴隶社会建立
奴隶社会鼎盛
奴隶社会发展
课堂总结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约公元前2070年、禹、阳城
亡国之君:桀
建立
商朝的统治
西周的兴衰
重大事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约公元前1600年、汤、亳
亡国之君:商纣王
建立
重大事件:盘庚迁殷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京
亡国之君:周幽王
建立
治国措施:分封制 礼乐制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