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哀江头 课件 (2)

文档属性

名称 3. 哀江头 课件 (2)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9 00:1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集大成的诗圣杜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伟大的现实诗人
字子美
“杜陵布衣”
“少陵野老”
“杜少陵”
“杜拾遗”
“杜工部”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河南襄阳巩县人,杜审言孙,衮州司马闲之子。开元年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玄宗时,献三大礼赋,授京兆兵曹参军。禄山乱,肃宗即位,拜左拾遗。房官兵败,贬官,甫救之,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客秦州。严武表为参谋工部员外郎。武卒,游东蜀,往依高适。后终于耒阳聂令署中。
杜甫身处的时代背景:
转折: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关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对杜甫来说,开元盛世就是他理想中的太平时代,所以他对破坏那个盛世的乱臣贼子怀有深刻的仇恨;所以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处境中也对国家的前途怀有美好的愿望,并用诗篇去鼓舞人们实现这种愿望。
关于唐玄宗
西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故而多称其为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唐明皇在位后期(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势逐渐走向衰落。
李隆基(685-762),即史上著名的唐玄宗(庙号为“玄宗”),
亦称唐明皇。
杨玉环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8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杨贵妃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堪称大唐第一美女,此后千余年,无出其右者。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六、课文分析
(一)、学习要点
1、体会作者为国破家亡而哀泣的赤诚之情。
2、领会作者冷静分析国破家亡原因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3、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
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二)、《哀江头》题解
这首七言古诗作于至德二载(757)春。杜甫被安禄山叛军抓获,解回沦陷后的长安,因官职卑微,未被囚禁。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当时的旅游胜地,唐玄宗与杨贵妃常游幸于此。)行走,旧地重来,触景伤情,抚今追昔,诗人的内心十分痛苦。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境的记录。
《哀江头》着力突出一个“哀”字,哀杨妃、哀玄宗、更哀国破家亡。全诗共分三部分写哀。
[1]曲江,在长安城南,是皇帝及贵族官僚们的游赏胜地,安史之乱后,台榭冷落,景物荒凉,杜甫对景生情,在今昔对比中深切体会到国破家亡之痛,以《哀江头》为题。 [2]少陵野老:杜甫在长安时曾居住于少陵(汉宣帝许皇后的坟墓)附近,故自称"少陵"。吞声哭:不敢哭出声音。
沉郁的家国忧患
[3]潜行:悄悄地行走,当时长安被叛军占领,杜甫怕引起叛军的注意,故"潜行"。曲江曲:曲江的角落。 [4]江头宫殿:曲江两岸的行宫殿台。为谁绿:叛军攻占长安之后,草木无主,蒲柳依旧青翠,诗人以有情之眼观之,更觉悲哀无限。
[5]霓旌:皇帝出行时所跟随的云霓一般的旗帜。南苑:指芙蓉苑,在曲江东南,故称南苑。 [6]生颜色:增光辉。 [7]昭阳殿里第一人:指阳贵妃。昭阳殿是汉成帝宠妃赵飞燕居住之所,唐人多以汉喻唐,以赵飞燕比杨妃,如李白"汉宫谁第一,飞燕在朝阳"(《宫中行乐词》)等。
[8] 辇:皇帝乘坐的车驾。 [9]才人:即娴熟武艺的宫女。 [10]啮(niè 捏):咬。勒:马衔的嚼口。 [11]明眸皓齿:指杨贵妃的美丽容颜,承上句"一笑"而来。
[12]血污游魂:指马嵬兵变、杨贵妃被缢杀一事。归不得:长安已经沦陷,杨妃未得善终,魂魄无法归来。 [13]清渭:澄清的渭水。杨妃葬于马嵬驿南滨的渭水,故以借指其亡灵。剑阁:指大剑山,在今四川省剑阁县的北面。玄宗避乱入蜀,必经其地,故以借指玄宗。
[14]臆:胸膛。 [15]以上二句以江草江花之无情反衬有情人之悲伤。岂终极:意谓年年依旧。 [16]往城南:一说:杜甫家住城南,但却远望城北,遥望长安之北,希望官军来收复京师。当时肃宗居灵武,在长安之北,故云。一说:此句写作者极度悲哀的迷惘心情,傍晚回家,应该向南,但迷惘中却向北行走。望:北方口语称"向"为"望"。
(三)、课文
第一层:写诗人潜行曲江,目睹长安沦陷后的衰败景象,内心无限哀伤与悲痛。
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含蕴无穷。。
既交代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吞声”、“潜行”动作与心理为一体,暗示下文的今昔盛衰。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是写诗人眼中的曲江景色。物是人非之痛跃然纸上。
写诗人曲江所见。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而着一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并列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为谁绿”三字沉痛,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人欣赏,无限伤心,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的笔力。三字内涵丰富,逗出以下的回忆。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 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 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第二层,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李、杨到曲江春游的繁华景象。共十二句,分两层。 第一部分八句:描述李、杨南苑春游之骄奢。“忆昔”两句先总写一笔。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 “苑中万物生颜色。”写出了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得花木生辉。
“昭阳殿里第一人,” 用汉昭阳宫赵飞燕喻贵妃之美。“同辇随君”暗以讽刺玄宗和贵妃的放纵,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被班婕妤拒绝了的好事,杨贵妃正干得自鸣得意。这就清楚地说明: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笔墨之外,有深意焉。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这一层表面上写昔日之“乐”,但“乐”中含哀,以乐衬哀,倍增其哀。
“一笑”二字颇有深意,使人想起,“一骑红尘妃子笑”(杜牧),更让人想起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可见“一笑”又含蓄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唐可笑,与前“同辇”讽刺唐明皇的荒淫可笑一脉相承。“正坠双飞翼。”已暗含玄宗、贵妃马嵬死别。
下列哪个内容相当于“特快专递”?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C.长安相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识荔枝来)
杨贵妃爱嗜荔枝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唐玄宗对她“三千宠爱在一身”也是青史留名的,于是便导演出一幕“驿传荔枝”的闹剧,与周幽王、褒妣的“烽火戏诸候”一样成为历代文人讽咏的范本。在君权至上的封建时代,上有所好,地方官自然肝脑涂地,满足其需要。荔枝被列为涪洲贡品,他们叫人从产地摘下,以竹筒盛装,马脖上系铃铛,老远都能听见,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送往长安。朝延发有专门护照,沿途任何人不管发生任何事加以阻挡。
《舆地记胜》引《洋川志》记载:“杨贵妃嗜生荔枝,治驿自涪陵,由达州取道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仍未变”。但《涪州志》记载“七日到长安”,说法有异,按照古代良马日行千里,各驿站又换马接力,二千里路程三日到达似乎可信,但从荔枝道整个路程的坚难考虑,七日比较实际。其速度之快,相当于当今的“特快专递”了。总之,当时驿贡荔枝是一种性命悠关的大事,只要爱妃能吃到鲜荔枝,沿途马死人亡在所不惜,当我们读到杜甫诗“忆昔南州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中,至今耆旧悲”仅为了贵妃品尝几颗鲜荔枝,百马死山中,使人扼腕兴叹。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第二部分四句:写杨、李自食恶果之哀“归不得”:一是贵妃已死,二是长安沦陷。
“明眸皓齿”与“血污游魂”的今昔对比,巨大反差。
“去住彼此无消息。”:去指玄宗西行入蜀,住指贵妃死葬马嵬。彼去此
住,生死相隔,故曰“无消息”.
诗人正是以“同辇随君侍君侧。”与“去住彼此无消息。” 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生死祸福的内在关系。
唐玄宗一伙人走了半天,没有人给他们送饭。随行太监好容易找到当地百姓,向他们讨了点粮食。有几个百姓送上一点高粱饽饽。那些皇子皇孙平时养尊处优,哪里吃过这样的饭,但是实在饿得慌,也顾不得什么体面,没有碗筷,就用手捞着吃,一下子就吃得精光。
  唐玄宗勉强咽了几口饽饽,直流眼泪。有个老人挤到车前,对玄宗说:“安禄山想造反,已经不是一天了。这么多年来,有人向朝廷告发,反而被关被杀。陛下周围的大臣,只会奉承拍马,外面的情况,陛下一概听不到。我们普通百姓早知道有这么一天,不过朝廷宫门太深,百姓的意见陛下听不到。要不是到了今天这步田地,我们怎么能站在陛下面前说话呢!”
  唐玄宗垂头丧气地说:“这是我太糊涂,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样走走停停,第三天到了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县西)随行的将士又饿又疲劳,实在忍不住了。他们心思越想越气,好好的长安呆不住,弄得到处流亡,受尽辛苦。他们认为,这全是受了奸相杨国忠的累,这笔帐得向杨国忠算。
  这个时候,有二十几个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的马,向杨国忠要粮。杨国忠还没来得及答话,周围的兵士已经嚷起来:
  “杨国忠要造反了!”一面嚷,一面就射起箭来。
杨国忠慌里慌张想逃走,几个兵士赶上去,将其砍死。
  兵士们杀了杨国忠,情绪激昂,把唐玄宗住的驿馆包围了起来。唐玄宗听到外面闹哄哄的,问是怎么回事,左右太监告诉他,兵士们已把杨国忠杀了。玄宗大吃一惊,不得不扶着拐杖,走出驿门,慰劳兵士,要将士们回营休息。
  兵士们不理唐玄宗的话,照样吵吵嚷嚷。玄宗派高力士找到陈玄礼,问兵士们为什么不肯散。陈玄礼回答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也不能留下来了。”
  这下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他低着头站了半晌,才说:“贵妃住在内宫,怎么知道杨国忠谋反呢?”
  高力士知道不杀杨贵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气愤,就说:“贵妃是没有罪,但是将士们杀了杨国忠,如果留着贵妃,将士哪会心安。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将士心安,陛下也安全了。”
  唐玄宗为了保自己的命,只好狠了狠心,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别的地方,用带子勒死了。
  将士们证实杨贵妃已经被处死,总算消了口气,才撤围回营。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第三层,写忆后归时之哀。总结全篇,照应首段。人总是有感情的,不管李、杨怎样荒淫误国,还是可悲的。这两句是用自然界的无情来衬托诗人的有情。自然景物无知无情怎能责怨“细柳新蒲为谁绿”呢?“黄昏胡骑尘满城,”诗人更得小心,“吞声”,“潜行”,“归家”。
这里以无情衬有情,更见伤痛之情深。
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
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
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总结
杜甫的《哀江头》,实际是借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悲剧,来抒发自己国破家亡的巨恸。“哀”字是全诗的灵魂,以乐衬哀。诗歌的结构安排,跌宕起伏,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意境深邃的特点。
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逸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这不仅写出“哀”与“乐”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文笔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四)
高祖 李渊
太宗 李世民
高宗 李治
玄宗 李隆基
武才人
武则天
中宗(为武后所废) 李显
睿宗(为武后所废) 李旦
武惠妃
寿王
杨玉环
相爱
为何唐玄宗会看上杨玉环
武惠妃的去世
并非高力士去淘得
华清宫泡温泉时
如何评价李杨的不伦之恋
唐玄宗的做法很大受了胡人风气的影响
李杨之恋开始的时候是一点也不光彩,是专制皇权荒淫无道的集中体现
虽然起步于强权,但是他们的感情后面也在逐步地发展起来。
其实如果李隆基是平民,他们的爱情会令人敬慕的,但他是天子,身上背负太多的重任,在马嵬之变时,江山和美人他最终还是以大全为重
怎样评价杨贵妃
杨贵妃不是唐玄宗政局由盛转衰的关键 (否定红颜祸水)
也称不上是贤妃,也没有劝唐玄宗勤政
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悲剧人物,没有长孙皇后的政治城府,更没有武则天那样的政治野心,而且都没有把握过自己的人生,本来不是政治人物,最后却被裹挟在政治漩涡之中,乃至于被政治暗流所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