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选择题
1.统计四月份天气时,一个“正”表示( )天。
A.1 B.5 C.4
2.少年强则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仰卧起坐达标测试规定,1分钟做40个以上(含40个)为优秀,做21至39个为及格,做21个以下为不及格。你们小组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统计如表,如果你的成绩排名第7,你可能做了( )个。
等级 优秀 及格 不及格
人数 9 14 3
A.27 B.38 C.39 D.43
3.下面是希望小学三年级4个班植树情况统计表。(完成下面(1)(2)两小题)
班级 (1)班 (2)班 (3)班 (4)班
植树量/棵 7 5 9 8
(1)植树最少的班级比植树最多的少( )棵。
A.5 B.4 C.3 D.2
(2)三(3)班的植树量占三年级总数的( )。
A. B. C. D.
4.小明调查了二(2)班男同学喜欢足球、篮球、排球的情况,结果如下(一个“√”表示1人):
排球 √√√√√√√
足球 √√√√√√√√√√
篮球 √√√√√√√√
喜欢哪种球类的人数最多?( )
A.排球 B.足球 C.篮球
5.要了解某个班期末数学考试成绩优秀人数、良好人数、及格人数和不及格人数分别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数学老师需要把成绩制成( )。
A.统计表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D.扇形统计图
二、填空题
6.能清楚地表示数量多少,除了统计表外,还有( )统计图。
7.小丽记录了同心路8时到8时20分车辆通过的情况。
你能根据上边的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填一填吗?
小汽车 面包车 大客车
( )辆 ( )辆 ( )辆
8.根据某项活动对活动对象进行调查,如果被调查的对象数量比较多,可以先( ),然后在每组中用一个一个调查的形式统计。
9.四(1)班各组人数情况如下表: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人数 12 14 10 16
(1)四(1)班四个组中,第( )组的人数最多,第( )组的人数最少。
(2)平均每组有( )人。
10.体育老师测量四(1)班女同学身高数据如下表:
身高/厘米 人数 身高/厘米 人数
小于130 1 141~145 6
130~135 4 146~150 3
136~140 5 大于150 1
(1)按从高到矮的顺序,王萌的身高在女生中排第10名,她的身高在( )厘米之间。
(2)学校选拔体操队队员,要求身高大于145厘米,有( )人可以报名参加。
11.小明调查了某汽车销售广场一天的汽车销售情况。
汽车 客车 货车 小轿车 面包车 工程车
记录 正正 正正正 正正
辆数 ( ) ( ) ( ) ( ) ( )
(1)卖出的( )车最多。
(2)卖出的小轿车比卖出的客车多( )辆。
(3)卖出的( )和( )的辆数一样多。
(4)汽车销售广场一天共卖出了( )辆汽车。
12.下面是李教官对二年级学生回收废电池数量的调查记录。
二(1)班 二(2)班 二(3)班 二(4)班 正 正正一 正 正正正正
根据李教官的记录,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班别 二(1)班 二(2)班 二(3)班 二(4)班
数量/节
二年级一共回收了( )节废电池。
13.王思齐调查自己所在大组的身高情况,结果如下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性别 男 女 女 女 男 女 男 男 男 女 男 男
身高/厘米 113 134 127 145 128 144 151 132 137 118 136 142
(1)根据上面的数据分别填写下面的表格。
性别 男 女
人数
身高 120厘米以下 120厘米~140厘米 140厘米以上
人数
(2)该组大多数组员的身高( )120厘米。(填“低于”或“超过”)
14.下面是四年级一班男同学一次数学竞赛的成绩记录。(单位:分)
96 88 100 74 82 91 89 85 78 99 63 90 97 80 100
46 68 94 84 74 93 65 79 70 52 98 83 92 86 90
(1)将上面成绩整理后填入下表。
成绩/分 90~100 80~89 70~79 60~69 60以下 合计
人数
(2)如果90分~100分为优,75分~89分为良,60分~74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那么把上面的数据重新整理后填入下表。
优 良 及格 不及格
人数
15.看图回答问题。
(1)这是( )统计图,1格表示( )分。
(2)妙想( )科成绩最好,是( )分。
(3)妙想这5个科目的平均分是( )分。
三、判断题
16.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 )
17.明明调查本班男生鞋号如下图:
则下一次进货应多进37号鞋。( )
18.用统计表、统计图把数据整理结果表示出来更直观。( )
19.在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调查的对象不同,得到的结论不一定不同。( )
四、解答题
20.一位篮球运动员某个赛季各场次得分情况如下(单位:分)
13 16 19 29 18 20 24 26 12 24 25
36 21 0 7 24 31 32 33 22 17 38
9 27 32 30 37 14 13 22 31 30
(1)这位运动员在每场比赛中得分最高是多少?最低呢?
(2)得分在20以上的有多少场?得分在30以上的呢?
21.二(1)班要举行联欢会,下面是二(1)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调查情况。回答下面问题。
(1)把调查的结果填在下表中。
水果 苹果 桃 梨 香蕉
人数
(2)最喜欢吃(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吃( )的人数最少。
(3)请提出购买水果的建议。
22.某小学舞蹈队准备购买演出服装,服装分为加大、大、中、小码。身高是120-129cm的适合穿小码,130-139cm的适合穿中码,140-149cm的适合穿大码,149cm以上的适合穿加大码。
某小学舞蹈队队员身高记录表
编号 身高/cm 编号 身高/cm 编号 身高/cm 编号 身高/cm
1 137 6 144 11 146 16 128
2 138 7 147 12 150 17 136
3 145 8 126 13 125 18 142
4 123 9 137 14 131 19 140
5 135 10 151 15 126 20 130
(1)根据上表的数据完成下表。
身高段/cm 120-129 130-139 140-149 149以上 合计
(2)每种码数的服装各要买多少套?
23.下面是某小学举行“大脑运动会”暨“数学文化节”竞赛活动中部分学生的成绩。(单位:分)
姓名 得分 姓名 得分 姓名 得分 姓名 得分
钟红 96 李莉 92 陈娜 89 陆昊 93
张芳 87 张群 97 程程 82 周瑜 85
王冰 69 韩星 83 叶婷 88 周舟 92
王娜 76 韩航 91 李佳 62 杨洋 90
(1)填表。
等级 优秀 良好 及格
成绩/分 90~100 80~89 60~79
人数/人
(2)这些学生的成绩中,最高是多少分?达良好及以上等级的有多少人?
24.新的学期开始啦,学校要组织一次茶话会,需要准备水果。下面是二(1)班全部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调查情况。(每人只选一种)
水果 梨 香蕉 橘子 苹果
人数 ( ) ( ) ( ) ( )
(1)把调查结果填在上表中。
(2)二(1)班一共有( )人。
(3)最喜欢吃(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吃( )的人数最少。
(4)如果二(1)班买水果,多买( )合适。全校准备多买这种水果合适吗?为什么?
25.书能给人以知识、智慧、快乐和希望。对孩子来说,书本就像是最好的良师益友,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人格,它是孩子一生的财富。为使孩子们更有益的阅读,
光明小学对本校四(1)班和四(2)班喜欢的图书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如下:
四(1)班同学喜欢的图书情况统计表
图书类别 动画 植物 人物 动物
学生数/人 27 3 24 2
请根据以上信资料卡上的信息自主选择问题并解答。
(1)对比四(1)班的统计表和四(2)班的条形统计图,你更喜欢( )班的统计方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2)班同学喜欢的图书情况统计图中,纵轴每格代表( )人,其中喜欢( )图书类的人最多,是( )人,喜欢( )类图书的人最少,是( )人。
(3)把四(1)班和四(2)班的数据进行汇总,并在下面的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①上面的统计图中横轴每格代表( )人最合适,理由是( )。
②通过统计,你有什么想对同学们说的?
26.四(3)班组织了一次口算比赛,各同学的成绩如下(单位:分)
84 85 86 97 78 91 92 85 78 74 98 83
86 65 82 72 79 67 56 90 84 70 65 89
90 99 77 63 49 93 93 81 89 92 90 99
(1)制成统计表。
成绩/分 合计 60以下 60—69 70—79 80—89 90—99
人数
(2)完成下列条形统计图。
参考答案
1.B
【分析】统计调查时,经常要记录数据,因为汉字“正”,每一个笔画都是横平竖直的,且恰好有5画,用来表示数字5,十分形象。故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数据。
【详解】由题意分析得:
统计四月份天气时,一个“正”表示5天。
故答案为: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数据的分析与应用,要熟练掌握。
2.D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1分钟做40个以上(含40个)为优秀,小组内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优秀的有9人,排名第7可能做了43个。据此解答。
【详解】因为成绩优秀的有9人,排名第7,做的数量大于40个,所以可能做了43个。
故答案为:D
【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1)B
(2)A
【分析】观察统计表,读出数据即可完成题目:
(1)由统计表可以发现,植树最少的班级是(2)班,植树最多的班级是(3)班,用减法可以计算出植树最少的班级比植树最多的班级少的数量。
(2)由统计表可以知道三(3)班的植树量,也可以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求出三年级植树总数,求三(3)班的植树量占三年级植树总数的多少,则三(3)班的植树量作分子,三年级植树总数作分母。
【详解】(1)9-5=4(棵)
故答案为:B
(2)三年级植树总数:
7+5+9+8
=12+9+8
=21+8
=29(棵)
三(3)班植树量占三年级总数: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统计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4.B
【分析】数清表格中三种球类对应的“√”个数,再将个数比较即可。
【详解】喜欢排球的人数有7人,喜欢足球的人数有10人,喜欢篮球的人数有8人;
7<8<10,所以喜欢足球的人数最多。
故答案为:B
5.D
【分析】统计表示反映统计资料的表格,是对统计指标加以合理叙述的形式,它使统计资料条理化,简单清晰,便于检查数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对比分析;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据此解答。
【详解】要了解某个班期末数学考试成绩优秀人数、良好人数、及格人数和不及格人数分别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数学老师需要把成绩制成扇形统计图。
故答案为:D
6.条形
【详解】条形统计图特点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作用是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直观、形象;据此可知,能清楚地表示数量多少,除了统计表外,还有条形统计图。
7.见详解
【分析】题中按照画“正”字的方法统计的,正字的每一笔代表1,每一个正字代表5,由此计算出每种车辆的数量即可。
【详解】由分析得:
小汽车 面包车 大客车
11辆 8辆 6辆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简单的统计,要熟练掌握。
8.分组
【详解】根据某项活动对活动对象进行调查,如果被调查的对象数量比较多,可以先分组,然后在每组中用一个一个调查的形式统计;收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不唯一,可以来用画正字,画○,画√等方法。
9.(1) 四 三
(2)13
【分析】(1)将小组人数进行排序即可解题。
(2)将小组人数加起来再除以人数即可。
【详解】(1)16>14>12>10,四(1)班四个组中,第四组的人数最多,第三组的人数最少。
(2)(16+14+12+10)÷4
=(30+12+10)÷4
=(42+10)÷4
=52÷4
=13(人)
平均每组有13人。
10.(1)141~145
(2)4
【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每个身高段的人数,因为王萌的身高在女生中排第10名,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1+3+6=10(人),可以推测出王萌的身高在141~145里面之间;
(2)根据题意,身高大于145厘米的有146~150厘米的3人和大于150厘米的1人,所以可以报名的有(3+1)人。据此解答。
【详解】(1)1+3+6
=4+6
=10(人)
则她的身高在141~145厘米之间。
(2)3+1=4(人),则有4人可以报名参加。
11.4;12;15;14;4
(1)小轿
(2)11
(3)客车;工程车
(4)49
【分析】根据正字统计法的统计方法,一个“正”字表示5辆,由此完成统计表;
(1)比较每种车的数量,即可得出卖出的哪种车最多;
(2)用小轿车的数量减去卖出客车的数量,即可解答;
(3)根据卖出车的数量可知,卖出的客车和工程车的辆数一样;
(4)将卖出的车数量相加即可解答。
【详解】
汽车 客车 货车 小轿车 面包车 工程车
记录 正正 正正正 正正
辆数 4 12 15 14 4
(1)15>14>12>4
所以卖出的小轿车最多。
(2)15-4=11(辆)
卖出的小轿车比卖出的客车多11辆。
(3)4=4
卖出的客车和工程车的辆数一样多。
(4)4+12+15+14+4=49(辆)
汽车销售广场一天共卖出了49辆汽车。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据的分析与整理,看清楚数据和问题,细心作答即可。
12.5;11;8;20
44
【分析】用“正”的形式来统计记录数量,一个“正”字代表5块,正字的一个笔画代表一块,分别算出四个班级的数量,二(1)班为5节,二(2)班5+5+1=11(节),二(3)班5+3=8(节),二(4)班5+5+5+5=20(节)。
二年级四个班相加就是总数量,5+11+8+20=44。
【详解】
班别 二(1)班 二(2)班 二(3)班 二(4)班
数量/节 5 11 8 20
5+11+8+20=44(节),所以二年级一共回收了44节废电池。
【点睛】此题用“正”的形式来统计记录数量,正确掌握统计的方法相加计算即可。
13.(1)7;5
2;6;4
(2)超过
【分析】(1)观察身高统计表可知,这组共有12名队员,其中男队员有7人,女队员有5人。再数出身高分别在120厘米及以下、120厘米-140厘米、140厘米以上区间的有多少人即可。
(2)根据(1)中的身高情况统计,看哪个区间的人数最多,即可判断出大多数组员的身高情况。据此解答。
【详解】(1)
性别 男 女
人数 7 5
身高 120厘米以下 120厘米~140厘米 140厘米以上
人数 2 6 4
(2)该组大多数组员的身高超过120厘米。
14.(1)12;8;5;3;2;30
(2)12;10;6;2
【分析】把这些分数分别归类到不同的分数段里,分别数出各分数段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个分数,就是合计是多少人。
【详解】(1)将上面成绩整理后填入下表。
成绩/分 90~100 80~89 70~79 60~69 60以下 合计
人数 12 8 5 3 2 30
(2)如果90分~100分为优,75分~89分为良,60分~74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那么把上面的数据重新整理后填入下表。
优 良 及格 不及格
人数 12 10 6 2
15.(1) 条形 10
(2) 数学 100
(3)90
【分析】(1)从统计图中可知,这是条形统计图;0到60分除外,60到70分、70到80分、80到90分、90到100分,每格表示10分;
(2)从统计图中可知,数学的直条最长,则数学成绩最好,是100分;
(3)语文90分、数学100分、英语95分、科学95分、体育80分,用这5个科目的总分除以5,求出妙想这5个科目的平均分。
【详解】(1)这是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0分。
(2)妙想数学科成绩最好,是100分。
(3)(90+100+95+85+80)÷5
=450÷5
=90(分)
妙想这5个科目的平均分是90分。
【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16.√
【分析】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从统计表中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能清楚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详解】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
故答案为:√。
【点睛】熟知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
(2)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
(3)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17.×
【分析】从图中可知,穿35号鞋子的男生有5人,是所有鞋号中数量最多的,则下一次进货应多进35号鞋。
【详解】由分析得:
下一次进货应多进35号鞋。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并且能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18.√
【详解】统计的步骤一般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作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因此用统计表、统计图把数据整理结果表示出来更直观。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
19.√
【分析】根据收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在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调查的对象不同,得到的结论不一定不同。
【详解】在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调查的对象不同,得到的结论不一定不同。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调查的对象不同,得到的结论不一定不同。
20.见详解
【分析】运动员在每场比赛中得分最高,看得分在30分以上的场次的得分比较找出最高分;最低分看得分在10分以下的场次中比较。
数出得分在20以上的有多少场,得分在30以上的有多少场。
【详解】(1)38>37>36>33>32>31>30,这位运动员在每场比赛中得分最高是38。
0<7<9,这位运动员在每场比赛中得分最低是0。
答:这位运动员在每场比赛中得分最高是38分,最低0分。
(2)这组数据大于20的有:29,24,26,24,25,36,21,24,31,32,33,22,38,27,32,30,37,22,31,30,共20个。
大于30的有:36,31,32,33,38,32,37,31,共8个。
答:得分在20以上的有20场,得分在30以上的有8场,这位运动员的得分能力较强。
21.(1)18;6;5;11
(2)苹果;梨
(3)多买些苹果。(本小题答案不唯一)
【分析】(1)正字一笔表示1个,一个正字表示5,据此解答即可。
其他一个符号表示1,据此解答即可。
(2)根据第(1)小题的调查结果,即可得出答案。
(3)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建议即可。
【详解】(1)把调查的结果填在下表中。
水果 苹果 桃 梨 香蕉
人数 18 6 5 11
(2)18>11>6>5,所以最喜欢吃苹果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吃梨的人数最少。
(3)答:我的建议是:多买些苹果。(本小题答案不唯一)
22.(1)(2)见详解
【分析】(1)根据给出的数据,分别数出每个身高段的人数即可;之后再把所有身高段的人数相加即可求出总人数。
(2)由于身高是120-129cm的适合穿小码,130-139cm的适合穿中码,140-149cm的适合穿大码,149cm以上的适合穿加大码,那么根据第一问每个身高段的人数选择对应尺寸的衣服即可。
【详解】(1)
身高段/cm 120-129 130-139 140-149 149以上 合计
5 7 6 2 20
(2)小码5套;中码7套;大码6套;加大码2套。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统计表的应用,学会找准统计表是解题的关键。
23.(1)7;6;3
(2)97分;13人
【分析】(1)根据数据表,逐个数出各个分数段的人数即可;
(2)根据统计表,选出最高分即可;用良好的人数加上优秀的人数即可求出达良好及以上等级的有多少人。
【详解】(1)
等级 优秀 良好 及格
成绩/分 90~100 80~89 60~79
人数/人 7 6 3
(2)7+6=13(人)
这些学生的成绩中,最高是97分。达良好及以上等级的有13人。
24.(1)4;7;11;6
(2)28
(3)橘子;梨
(4)橘子;全校准备多买这种水果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的同学最喜欢吃橘子的人数不一定最多,一个班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不宜代表全校所有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
【详解】(1)数一数,每种水果分剃有多少个,就是最喜欢吃这种水果的同学有多少人。尽量按照表中水果的顺序数,数完一种后,先把数填在表中,再数另一种。可以给已经数过的水果做上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要求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就要把最喜欢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加起来,即(人)。也可以巧算:(人),(人),(人),所以二(1)班一共有28人。
(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最喜欢吃梨的有4人,最喜欢吃香蕉的有7人,最喜欢吃橘子的有11人,最喜欢吃苹果的有6人。因为,所以最喜欢吃橘子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吃梨的人数最少。
(4)因为二(1)班最喜欢吃橘子的人数最多,所以这个班多买橘子合适。但是全校多买这种水果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的同学最喜欢吃橘子的人数不一定最多。应该再调查全校其他班级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比较全校同学最喜欢吃每种水果的人数,从而确定全校同学最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即全校多买哪种水果合适。
25.(1)四(2);更直观、形象的显示了同学们喜欢各类图书人数的多少(答案不唯一)
(2)4;动画;18;动物;8
(3)见详解;
①5;两个班相加人数最多的类别是45人,横轴一共有9格,那么横轴每格表示45÷9=5(人)(理由答案不唯一)
②我想说同学们可以多看人物、植物等科普类书籍,少看动画类书籍(答案不唯一)
【分析】(1)更喜欢四(2)班的条形统计图,更直观、形象的显示了同学们喜欢各类图书人数的多少,理由合理即可;
(2)4-0=4(人),8-4=4(人),……等,以此类推,纵轴每格表示4人,根据条形的高度找出喜欢哪一类图书的人数最多,喜欢哪一类图书的人数最少;
(3)分别用加法计算出两个班喜欢各类图书的人数,动画:27+18=45(人),植物:3+12=15(人),人物:24+16=40(人),动物:2+8=10(人);根据数据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横轴每格表示45÷9=5(人);
①观察发现两个班相加人数最多的类别是45人,横轴一共有9格,那么横轴每格表示45÷9=5(人)较为合适;
②可以从多看科普类书籍,少看动画类书籍的方向说明,合理即可;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
(1)你更喜欢四(2)班的统计方式,理由是:更直观、形象的显示了同学们喜欢各类图书人数的多少。(答案不唯一)
(2)纵轴每格代表4人,其中喜欢动画图书类的人最多,是18人,喜欢动物类图书的人最少,是8人。
(3)如图:
①统计图中横轴每格代表5人最合适,理由是两个班相加人数最多的类别是45人,横轴一共有9格,那么横轴每格表示45÷9=5(人)。(理由答案不唯一)
②答:我想说同学们可以多看人物、植物等科普类书籍,少看动画类书籍。(答案不唯一)
26.(1)见详解;(2)见详解
【分析】(1)根据表格中的成绩,数出每个分数段分数的个数即为人数,再填写表格。
(2)统计图中1格表示2人,再根据(1)中统计的数据,来完成条形统计图,并在条形柱上标上数据。
【详解】(1)
成绩/分 合计 60以下 60—69 70—79 80—89 90—99
人数/人 36 2 4 7 11 12
(2)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情况,注意仔细统计数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