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19世纪以前,洋人苦于无法找到改变贸易困境的商品。在他们看来,“中国拥有一切东西,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花、丝绸等”。“幸运的是一种新的商品出现了”。“新的商品”是指( )
A. 丝绸 B. 机器
C. 鸦片 D. 枪炮
2. 据印度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三处海关记载,1833—1839年,中国平均每年流出白银420万两。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清政府( )
A. 严禁海外贸易 B. 大量发行银元
C. 扶持自然经济 D. 查禁鸦片走私
3.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近代以来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建立的。碑的基座四周,镶有八块巨幅汉白玉浮雕,其中第一块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其主要原因在于( )
A. 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
B. 虎门销烟由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并有效禁烟
C. 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D. 虎门销烟成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
4. 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制度落后 B. 莠民作乱
C. 民性懦弱 D. 吏治败坏
5. 有一座城市,见证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屈辱外交的起点。这座城市是( )
A. 南京 B. 西安
C. 武汉 D. 重庆
6.“这项条约是战胜者在炮口下强加给战败者的,它没有欧美国际协定中通常有的仔细审议。最讽刺的是,作为这场战争之直接起因的鸦片竟然只字未提。”该材料( )
A.指出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
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C.解释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D.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
7.辨识图表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观察下面表格,导致表格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货物 税率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纹布 14.92 5.56
A.通商口岸的开放 B.小农经济的破产
C.纺织工业的发展 D.协定关税的影响
8.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租地建房权 D.协定关税
9.八年级(2)班的活动课上,李华分享了一段材料:“凡英民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处投禀……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这段材料体现了下列哪项权益( )
A.领事裁判权 B.开办工厂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
10.鸦片战争后,清朝官僚体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
A.彻底否定了原有的各级官僚体系
B.是殖民主义冲击的结果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D.制约了清朝中央机构的近代化
11. 历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三元里人民抗英”时,发现多种中文文献对此次抗英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战果的记述均有不小的差别;再查阅英方相关文献,参照互核,得出研究成果。据此可知,历史研究( )
A. 要注重实地考证
B. 必须结合中外史料
C. 要明白孤证不立
D. 只需使用文献资料
12. 立场往往影响到作者对历史的叙述。1840年,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为了掩盖侵略战争的目的,英国把这场战争称为( )
A. 鸦片战争 B. 通商战争
C. 夷匪犯境 D. 争霸战争
13. 题13表为“鸦片战争前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变化表”。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输华商品总值/英镑
1837年 90多万
1843年 145.6万
1845年 239.4万
A. 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
B. 清政府赔款2 100万银元
C. 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D. 中国完全丧失了国家主权
14.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中指出:“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中国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英国发动战争具有正义性
B. 虎门销烟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 国家立场决定战争的性质
D. 中英双方都忽略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15. 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大门,中国由此步入近代社会。这场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
A. 加强军队建设,巩固清朝统治
B. 大力发展教育,更新传统文化
C. 维护国家统一,保护传统经济
D. 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16. 这一条约带给我们这个民族以深深的痛苦和屈辱,以它为开端,中国开始被迫接触近代世界,它使中国人民在痛苦中觉醒和斗争,去洗刷民族的耻辱和重新树立民族的尊严。“这一条约”是( )
A. 《天津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南京条约》
17.马克思说:“代表陈腐世界的清帝国必然要在这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但它是基于禁止毒品的道义原则,而现代社会的代表大英帝国却是为了发财。”这场“殊死的决斗”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B.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C.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门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由此可知,鸦片战争后( )
A. 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B. 洋布明显滞销
C. 本土商品受到冲击 D. 土布供不应求
19. 徐继畲在1844年《瀛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 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书时,这一节长达7 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材料说明( )
A. 作者由鄙视西方转向崇拜西方
B. 作者站在西方的立场撰写
C. 当时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
D. 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20. 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
A. 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
B. 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
C. 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D. 将西方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21.马克思说:“代表陈腐世界的清帝国必然要在这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但它是基于禁止毒品的道义原则,而现代社会的代表大英帝国却是为了发财。”这场“殊死的决斗”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B.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C.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欣赏人物画有时需要运用历史知识,如图中的人物被称为“中国禁毒第一人”。他是一位( )
A.领导抗击倭寇斗争的民族英雄
B.领导抗击荷兰殖民侵略斗争的民族英雄
C.领导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民族英雄
D.领导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
23.“6月13日,林则徐发出告示,准许外国人到现场参观。6月17日,林则徐在销烟池旁接见了美国商人C.W.金、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和美国商船‘马礼逊’号船船长弁逊,允许他们走进栅栏内的销烟池旁,观察销烟全过程。”由此可见虎门销烟的特点是( )
A.急迫性 B.正义性
C.开放性 D.彻底性
24.19 世纪 40 年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携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他们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古老封建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的最佳对象。材料描述的是鸦片战争的( )
A.影响 B.结果
C.经过 D.原因
25.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写道:“英国人有坚定的政策,清廷并无一贯的态度,战和不常……开始无心启衅,终于步入战争。定海失陷,京师危殆,转趋于和。因为有所不甘,复行进攻。进攻失败,被迫屈服。”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
A.人心向背 B.武器装备优劣
C.政策执行力度的强弱 D.士兵军事素养的高低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
——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如果没有巨大的技术优势确保帝国的建立,再强的动机也不能使帝国主义者在世界行使统治权……1842年英国军舰“复仇女神”号进入长江江面,导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不久,蒸汽动力军舰将欧洲势力带入亚、非两洲的内陆。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在列强入侵、战火频仍、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悲惨境地,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那时起,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0日)
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统治者把鸦片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双方在鸦片战争后所签订的条约名称,并列举该条约中使英国“动机”得以初步达成的相关内容。
根据材料三,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当时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
英国礼单(部分):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等,工业品有棉织品、钢铁制品,军事装备有毛瑟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中国回礼单(部分):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等材料整理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两张礼单表明当时的中、英社会状况有何显著不同。
(2)以下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状况对比:
写出A、B、C三处内容。
A: ;B: ;
C: 。
材料二:1843年7月31日,美国公使顾盛来到中国,进呈皇帝的礼品有航海地图、地球仪、六轮手枪、步枪、蒸汽战舰及蒸汽挖掘机模型,还有关于构筑要塞、造船、海陆军战术、地质、化学等方面的书籍,但都被清朝官员视为“奇巧淫技”给谢绝了。
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段材料对我们有何警示意义?
答案
1-5CDCDA 6-10ADBAB 11-15CBCDD 16-20DDCDA 21-25DDCDC
26、(1)不正确。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只是表面现象,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工业原料。
(2)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3)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或:反帝反封建)。
27、(1)当时英国已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军事装备先进;而当时的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跟不上世界形势,逐渐落伍。
(2)割香港岛 五口通商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说明:鸦片战争并没有使中国真正惊醒。警示意义:要与时俱进,了解国情、世界形势,更新思想;要时时反思历史,警醒自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