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杜甫诗五首 课件 (3)

文档属性

名称 3. 杜甫诗五首 课件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9 00:2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一单元
第3课 杜甫诗五首 栏目链接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后迁居巩义市(今河南巩义市)。杜甫从小接受儒家教育,年轻时漫游吴、越、齐、鲁,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35岁赴长安应试不第,多次拜谒也不得重用。困居长安十年,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创作也因此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 栏目链接杜甫的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被人们誉为“诗史”。他忧国忧民忧君,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在盛唐诗坛上杜甫与李白双峰对峙,合称“李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栏目链接2.内容感知
《月夜》
这首诗首联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颔联紧承首联,直写儿女之“未解”相思。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妻子的望月之久。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栏目链接《哀江头》
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全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第二部分为接下来八句,写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繁华盛景。第三部分为后八句,写诗人在沧桑巨变之前的哀思,总结了全篇,且照应开头。 栏目链接《蜀相》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深沉而复杂的感慨。首联设为问答,以寻访丞相祠堂为由,点出丞相祠堂在成都城外,为高大繁茂的柏树所遮掩。颔联进一步写丞相祠堂幽静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之心。颈联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遭际的沉痛感慨。 栏目链接《又呈吴郎》
这首诗作于大历二年 (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开门见山,直叙其事。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紧接上联,进一步说明“扑枣”的原因。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直接说到吴郎的行为。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劝说强有力的理由,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 栏目链接《登岳阳楼》
这首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 (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表达了自己衰暮之年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即紧扣诗题,点明登临之意,只是感情复杂,不知是喜是悲。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曰夜浮”写登临所见。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转而写自己之凄苦情状。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紧承上联,显出诗人博大的胸襟。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注音 栏目链接Fūhuánhuǎnɡ níyuànjiáonièmóubǎi hǎo chètì sì2.写对字形 栏目链接戎戒鬟鬓翼冀篱蓠3.解释词义 栏目链接怜:想;未解:尚不懂得 透明的帷幔怎么反而空自开创基业,匡济艰危分裂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