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杜甫诗五首 课件 (4)

文档属性

名称 3. 杜甫诗五首 课件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9 00:2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杜甫诗歌五首课文诗歌作者简介杜甫草堂月夜蜀相登岳阳楼 又呈吴郎 哀江头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
“诗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纪念诗人的对联;两侧陈列室展出近代书画家的“杜甫诗意画”和书法。
“工部祠”内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通“少陵草堂图”碑刻;后人把在四川当过地方官的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也塑像配祀祠内。
“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和右边的“恰爱航轩”,陈列着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种外文译本。草堂草堂杜甫草堂联(一) 高升之 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 杜甫草堂联(二) 何绍基 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杜甫草堂联(三) 沈葆桢 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
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
几人相忆在江楼? 杜甫草堂联(四) 何宇度 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 千秋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杜甫草堂联(五) 谢无量 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 杜甫草堂诗史堂联(一) 朱德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杜甫草堂诗史堂联(二) 陈毅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杜甫草堂诗史堂联(三) 郭沫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草堂 本诗歌主要对于寄居在漉州的妻子的思念,但不直接写自己的月夜思亲,而是通过现象之笔,具体描写妻子对月独看的孤苦和对自己的怀念,思念之情十分细致,深沉.诗歌鉴赏今夜漉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独看:包括往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 安史之乱以前,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忆” :充满了辛酸
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往日: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 如今: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 这首诗歌借月抒情-------
夫妻离别之情 述怀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嶔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两诗歌的对照,可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离散的悲哀,双照的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诗歌鉴赏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 2.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 4.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3.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寻1.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 2.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柏森森自问自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 “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 “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 ⑴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 ⑵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 景语含情,情语寓景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⑴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
⑵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⑶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最后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第一、二句,紧扣诗题,
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
◎第三、四两句,直承上文,
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
◎第五、六句,推开一层,
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
◎第七、八句,收束全诗,
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 合” 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 ◎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南郊,占地56亩,是国内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
◎初与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庙。1672年重建,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 迁两浙而后,历绍兴、历寿昌、历常村、历南塘水阁,
于兹启宇,可从谱牒证渊源。
溯汉室以来,祀文庙、祀乡贤、祀名宦、祀忠孝义烈,
不少传人,自有史书标姓氏
丞相祠堂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歌鉴赏诗歌拓展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刘辰翁(宋)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此时,他身体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 ◎“戎马”,兵马,这里借指战争。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下联: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草堂前打枣任由西邻,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
◎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反过来只因为怕她恐惧却要显得可亲。
◎那贫妇人见换了新主人您就防着您虽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贫穷到骨,我由此联想到现在战乱不息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诗歌鉴赏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 ◆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 ◆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 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 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 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2,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三吏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三吏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天地终无情”说明前半篇的主题思想;
“仆射如父兄”说明后半篇的主题思想。 三吏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 ◎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 三别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自慰的独白语气来展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自解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三别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别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此时期 包括:“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此期的著作包括:《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
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
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谓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诗歌鉴赏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 ①行人少 ②行人哭 ③吞声而哭 春日潜行曲江曲:交代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这是何等的不幸! 写诗人曲江所见 “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 “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 “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的笔力 少陵野老吞声哭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先总写一笔。 “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写出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同辇随君”,事出《汉书。外戚传》 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 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可惜,这精湛的技艺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的太平和国家的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这些帝王后妃们哪里想得到,这种放纵的生活,却正是他们亲手种下的祸乱根苗!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谓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谓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
(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 “今何在”三字照应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把“为谁”二字说得更具体,感情极为沉痛 “血污游魂”点出了杨贵妃遭变横死。长安失陷,身为游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何等凄惨!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
(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 )汉成帝游于后宫,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载。班婕妤拒绝说:“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被班婕妤拒绝了的事,杨贵妃正干得自鸣得意。这就清楚地说明,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