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又呈吴郎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3. 又呈吴郎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9 06:5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


又呈吴郎唐 杜甫又呈吴郎 唐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朗


赏 背


介内


评 作


介艺


析教


点教


的资







退出 教学目的 一、深刻体会杜甫诗歌的人民性,学习其体贴同情广大民众的高尚情怀。
二、学习本诗委婉含蓄、平易质朴、真诚恳切的语言特色以及恰当使用虚词转接等艺术手法。返回教学重点 一、本诗中体现出的人民性
二、语言委婉含蓄的艺术特色返回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返回背景简介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返回内容述评 首联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就是“任西邻”。为什么要放任呢?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颔联承上第二句,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表现出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处境的心情。
颈联两句相互关联,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
尾联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上句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对待人 民的态度。返回
一、现身说法,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
用自己的眼泪感动对方,话说得入情入理,用意恳切真诚,因而感人
至深,催人泪下 。
二、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语言平易质朴。
如又“呈”吴郎而不用又“简”吴郎,“即防”两句。诗中既为老妇人打
枣开脱,又怕伤吴郎的面子从而责备老妇人多心。这是因为怕话说得
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
劝告。真是煞费苦心。
三、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
如“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 “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 性,不但曲尽人情,而且也使全诗宛转相接,灵活而又严谨。抑扬顿挫,耐人寻味。此诗可看作杜甫以口语和虚词写律诗的典范之作。 艺术欣赏返回思考与练习 一、 结合中间两联体会诗人在批评吴郎时措辞的委婉与艺术性。
二、 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持何种态度?
三、 前人评此诗“语淡而意厚”,请就此进行分析。 中间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以迂曲的方式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的难处。本来是为老妇人打枣开脱,却先从指责老妇“多事”入手,以免教训的意味太浓而使吴郎不易于接受,措辞极其委婉,可谓煞费苦心。 这首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和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横征暴敛造成的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诗中体现了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从西邻老妇一人的苦况,想到普通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从表达对老妇的同情扩展为对时局艰难的忧虑。充分体现杜甫对祖国对人民的血诚和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此诗语淡显而易见,全诗无一处用典,无一处造作,说的都是平常话,极为朴实自然。但是,却情感浓烈。首先是对老妇人那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热爱的真情;其次对吴郎苦口婆心相劝又怕伤害他,表现出对人平易尊重的挚情;更表现出关心祖国命运以至泪满衣巾的炽情。从而折射出诗中高度的人民性。返回资料链接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相关图片返回扩展阅读相关评论 子美于君亲兄弟,友朋黎民,无刻不关其念。(清·吴乔《围炉诗话》卷四)
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清·卢德水《读杜私言》)。
(此诗)直写情事,曲折明了,亦成诗家一体。大家无所不有,亦无所不 可也。(明·王嗣奭《杜臆》卷九)返回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
杜甫从小好学,七岁开始吟诗作文。他读书非常刻苦,“群书万卷常暗诵”。从二十岁起,结束了书斋的生活,开始了十几年的壮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先后与苏原明、高适、李白等人一起追鹰逐猎,登高骋怀,饮酒赋诗 ,并与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这期间,杜甫接触到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从而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的创作带来了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望岳》为代表。作者介绍杜甫一生可分四个时期: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抱负,从35岁开始,他积极走上了入世的道路。这一时期,正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杜甫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甚至经常挨饿受冻。但是,生活折磨了他,也成全了他 ,使它广泛地接触了下层人民,看到了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作者介绍二、十年长安困守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被困长安,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和人民一同感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后来,他历尽艰险,只身逃出长安,投奔凤翔,见到了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由于正直敢言,触怒肃宗,屡遭贬谪。然而这使他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广泛的社会现实,了解下层人民生活,从而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 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作者介绍三、陷贼与为官时期 759年7月,四十八岁的杜甫远徙他乡避难,历尽千辛万苦,与这年冬天到达成都,开始了他最后的长达十一年的漂泊西南的艰苦生活。这十一年中,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从不放松自己的创作,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并赋予诗歌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诸将》、《秋兴》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770年冬,杜甫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作者介绍返回四、飘泊西南时期扩展阅读题桃树
唐??杜甫
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 高秋总喂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 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 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返回




相关图片




杜甫 李白 高适 塑像杜甫草堂杜甫草堂前石像杜甫墓 杜甫墓位于洛阳市东约23公里的偃师县杜楼村北。墓碑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所立,上刻“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1956年重修该墓时在四周砌上青砖,呈八角形。墓北原有杜甫祖父杜审言墓,今已无存。再向北,有杜甫先祖、晋当阳侯杜预墓,尚存墓碑。杜甫故里在洛阳市东约65公里的巩县南窑湾村,今尚存一清静雅致的小院落,靠山有一砖砌窑洞,现建有故里纪念馆。?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