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3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文学作品中,服饰往往被用作揭示人物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服饰的细致描绘,作家能够迅速让读者了解到人物的社会地位、职业身份以及经济条件等信息。想象一下,当人们翻开一部小说,首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人物的衣着。这些衣着或华丽璀璨,或朴素无华,或古朴典雅,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向人们诉说着人物的故事。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服饰描写就充满了丰富的象征意义。“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这些服饰展现了他出身贵族家庭的高贵身份,还暗示了他性格中的叛逆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在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宾利先生的豪华马车和精致西装暗示了他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使读者在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他与众不同的气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丽莎白·班纳特的形象,她的衣着虽然没有宾利先生那样华丽,但却同样展现了她的中产阶级背景,又体现了她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通过对服饰的描绘,奥斯汀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在文学作品里,作者常以精妙的笔触描绘服饰,使人物的精神世界得以生动展现。想象一下,角色在经历巨大的情感波动后,她的着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是微妙的,但却足以让读者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澜。在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服饰变化,真实地反映了她复杂多变的情感世界。在小说的开篇,斯嘉丽身着华丽的礼服,佩戴着精美的首饰,这些服饰彰显了她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更体现了她内心的骄傲和自信。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和生活的巨变,斯嘉丽的服饰开始发生变化。战争初期,她仍然努力保持着优雅和时尚,但随着战争的残酷和生活的艰辛逐渐侵蚀她的生活,她的服饰也变得越来越简朴。曾经那些华丽的礼服和首饰被卖掉,取而代之的是粗糙的棉布裙子和简单的头巾。这些变化是她生活条件恶化的写照,更是她内心痛苦和挣扎的反映。斯嘉丽的服饰变化展示了她情感的波动,还揭示了她性格的转变。这种变化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斯嘉丽的内心世界,也让她的形象更立体、丰满。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服饰不仅是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作家通过对人物服饰的描绘,巧妙地引导读者进入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
在契诃夫的经典短篇小说《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不仅是他身份的象征,更是贯穿整篇小说的重要线索。它随着奥楚蔑洛夫的情绪变化和内心矛盾而不断变换色彩,从而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一开始,“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的军大衣代表着他的权力和社会地位,更彰显出他对自己身份的傲然。在处理狗咬人事件时,当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得罪了权贵时,“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这种变化揭示了奥楚蔑洛夫内心的虚伪,也推动了情节向高潮发展。
(摘编自姜琼《文学作品中的服饰描写及其文学意义》)
材料二:
在《红楼梦》中,作者对服饰的描写,不是在客观上进行单独的描述,而是随着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来进行描写的。
本书的主角之一林黛玉,本书对于她的着装并没有太多描写,即使描写了,往往也比较简单,整本书中只有两处对其服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写,一处是在第八十九回,对她的服饰颜色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她的穿戴都比较清雅,衣服配饰也多是白、蓝、粉红三个色调,服饰花纹也多是梅、兰图案,衣服用料多是轻薄、贵重的面料,由此也可以体现她的孤傲性格。而且黛玉头上配饰并不太多,由此可以体现她的清新自然。她的服饰并没有多华丽,但也没有太过朴素,这是因为作者想要塑造一个不同流俗、纯洁率直、清新脱俗的女性形象。另一处是在第五十七回,这里只是对她穿着什么样的棉袄和背心进行了描写,对她的服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她的服饰非常简单朴素。在《红楼梦》一书中,林黛玉就像是一个不染尘俗的仙女,但本书作者也为她安排了红颜色着装,在本书第八回就写到黛玉外罩大红羽缎对襟褂子,对本书服饰颜色进行统计可以发现,红颜色服饰在书中的出现频率非常高,而且其非常受贾府上层喜爱,这和红色表示喜庆之意也有着密切关系。作者之所以安排黛玉穿上红颜色衣服,一方面是为了迎合贾府众人喜欢红色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是想要凸显自己在这个人物身上花费的心血。
对于薛宝钗服饰的描写,就借助她在宝玉眼中的形象进行了叙述。如在第八回中对她穿的棉袄、肩褂和面裙进行了具体描写,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她的衣着多是暖色调,这和她亲切温暖、随和的人物形象是一致的。
(摘编自黄旭《〈红楼梦〉服饰文化研究》)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文学作品中,服饰是作者迅速让读者了解人物社会地位、职业以及经济条件等信息的重要标志。
B.对贾宝玉“大红箭袖”等服饰的描写和对宾利先生精致西装等元素的描写暗示了两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C.文学作品中角色的情感波动可能会带来着装的变化,《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服饰变化便是因为这个。
D.契诃夫《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直接表现了他内心的虚伪,也推动了情节向高潮发展。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作者描写服饰没有在客观上单独描述,而是结合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来进行描写的。
B.林黛玉的配饰和服饰既不太华丽,也不过于朴素的特点,源自作者要借此塑造一个清新脱俗的女性形象。
C.作者让林黛玉穿上红颜色衣服,既是因为贾府众人喜欢红色,也是因为可以借此凸显自己花费的心血。
D.《红楼梦》第八回,薛宝钗的亲切、随和与多是暖色调的衣着搭配和谐,可见作者对服饰描写的用心。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中服饰可以表现人物形象的一项是(3分)
A.在《水浒传》中,写林冲穿着“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这样的衣服特点鲜明,暗示了林冲职业军人的身份。
B.在《故乡》中,闰土破旧的毡帽,单薄的棉衣,符合他作为农人的身份,也暗示了他的家庭境遇。
C.在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把贾母刚赏的雀金裘烧了个洞,于是上演了“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戏码。
D.小说《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踏入上流社会后“佩戴十字勋章,穿着蓝色的常礼服”展示了他社会地位的提升,也揭示了他内心欲望的膨胀。
4.上面两则材料都围绕文学作品中的服饰展开论述,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4分)
5.在小说《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王熙凤出场时的服饰装扮令人印象深刻:“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褪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王熙凤的服饰装扮反映了她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菜园
沈从文
玉家菜园出白菜,因为种子特别,本地任何种菜人所种的都没有那种大卷心。这原因从姓上可以明白,姓玉原本是旗人,菜种是当年从北京带来的。北京白菜素来著名。
主人玉太太,年纪五十岁,年青时节应当是美人,所以到老来还可以从余剩风姿想见一二。这太太有一个儿子是白脸长身的好少年,年纪二十一,在家中读过书,认字知礼,还有点世家风范。
夏日薄暮,这个有教养又能自食其力的、富于林下风度的中年妇人,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衣服,拿把蒲扇,朴素不华的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侍立在身边的是穿白绸短衣裤的年青男子。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了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
动风时,晚风中混有素馨兰花香和茉莉花香。菜园中原有不少花木的,在微风中掠鬓,向天空柳枝空处数点初现的星,做母亲的想着古人的诗歌,可想不起谁曾写下形容晚天如落霞孤鹜一类好诗句,又总觉得有人写过这样恰如其境的好诗,便笑着问那个儿子,是不是能在这样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
“这景象,古今相同。对它得到一种澈悟,一种启示,应当写出几句好诗的。”
“这话好象古人说过了,记不起这个人。”
“我也这样想。是谢灵运,是王维,不能记得,我真上年纪了。”
“母亲你试作七绝一首,我和。”
“那么,想想罢。”
做母亲的于是当真就想下去,低吟了半天,总象是没有文字能解释当前这一种境界。正如佛法,只能心印默契,不可言传,所以笑了。她说:“这不行,哪里还会做诗 ”
稍过,又问:
“少琛,你呢 ”
男子笑着说,这天气是连说话也觉得可惜的天气,做诗等于糟蹋好风光。听到这样话的母亲莞尔而笑,过了桥,影子消失在白围墙竹林子后不见了。
二十二岁的生日,作母亲的为儿子备了一桌特别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窗外就是菜园,时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满,正象一座座大坟。母子二人喝了一些酒,谈论到今年大雪同菜蔬,萝卜白菜皆须大雪始能将味道转浓,把窗推开了。
天色将暮,园中静静地。雪已不落了,也没有风。上半日在菜畦觅食的黑老鸹,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
“你今天满二十二岁,我今年五十,人也老了。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
听说“母亲也老了”这类话的少琛,不知如何,忽想起一件心事来了。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他说他想过去北京。
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作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最近才说出来。
“我想读点书。”
“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 世界天天变,我真怕。”
“那我们俩去!”
“这里放得下吗 ”
“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
“要去,三年五年也去了。我不妨碍你。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书不读也不什么要紧。做人不一定要多少书本知识。象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
这妇人这样慨乎其言的说后,就要儿子喝一杯,问他预备过年再去还是到北京过年。儿子说赶考试,还是年前走好,且趁路上清静,也极难得。于是坐了省河小轿,到长沙市坐车,转武汉,再换火车,到了北京。
时间过了三年。
在这三年中,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但渐渐的,城中便知道玉家少主人在北京大学读书,极其出名的事了。后来,作儿子的常常寄报纸回来,寄新书回来,作母亲的一面仍然管理菜园的事务,一面读从北京所寄来的书报杂志。
地方一切新的变故甚多,随同革命,北伐 于是许多青壮年死到野外。在这过程中也成长了一些志士英烈,也出现一批新官旧官……于是北京改成了北平。
当这母亲接到了儿子的一封信,说本学期终了可以回家来住一月时,欢喜极了,如迎新娘子那么期待儿子的归来。
儿子如期回来了,更出于意外叫人惊喜的,是同时还有一个新媳妇回来。这事情直到进了家门母亲才知道,作母亲的似乎人年青了十岁。
时间仍然是热天,在门外溪边小立,听水听蝉,或在瓜棚豆畦间谈话,看天上晚霞,五年前母子两人过的日子如今多了一人,这一家仍然仿佛与一地方人是两种世界。
因为媳妇特别爱菊花,今年回家,拟定看过菊花,方回北平,所以作母亲的特别令工人留出一块地种菊花。已近八月的一天,吃过了饭,①母亲见一对年青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作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幻梦。
忽然一天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青人去谈一谈。②儿子正在料理菊花,来人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把一对年青人就“请”去了。从此一去,便不再回家了。
做母亲的当时纵稍稍吃惊,也仍然没有想到此后事情。
第二天,作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原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
做母亲的为这种意外不幸晕去数次,却并没有死去。儿子虽如此死了,办理善后,罚款,具结,她还有许多事得做。
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仿佛还亏得衙门中人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全部充公。这样打量着而苦笑的老年人,不应当就死去,还得经营菜园才行。她于是仍然卖菜,活下来了。
③秋天来时菊花开遍了一地。
主人对花无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二段借平实的笔触对人物进行简笔勾勒,表现出了玉家母子二人气质优雅,性情淡泊,心灵默契的特点。
B.男子认为天气是连说话也觉得可惜的天气,做诗等于糟蹋好风光,反映出男子并不喜欢甚至厌恶诗书耕读生活。
C.文中记述地方变故、革命、青年的死等内容,交代了时代背景,暗示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
D.连洗手的时间都不给及第二天便陈尸教场所呈现的“急”与作者舒缓的笔调形成张力,增强了悲剧效果。
7.关于文中二十二岁生日当天母子二人对坐饮酒聊天这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菜园中成堆的白菜被白雪盖满,“像一座座大坟”的表述,暗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B.母亲感叹抚养儿子的不易除触动儿子之外,和下文牺牲对照也表现了革命者的伟大。
C.儿子想去北京读书的想法“蓄了许久”是担心母亲不允许他离开家乡,离开自己。
D.“我真怕”表达了那个时代普通百姓因战乱而产生的忧虑,也为下文儿子的死做了铺垫。
8.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中都有“菊花”的意象,试结合文本分析其不同的作用。(5分)
9.本文虽是一部现代小说,却独有一种浓郁的古典文化韵味,这种韵味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执事①之文章,窃自以为洵之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何者 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韩子之文,浑浩流转;执事之文,纡余委备,条达疏畅。夫誉人以求其说己,洵亦不为也;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亦欲执事之知我也。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
(节选自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文本二: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君少独不喜学,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材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大究六经百家之说得其粹精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君善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晚而好《易》,作《易传》,未成而卒。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
(节选自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
【注】①执事:指欧阳修,时任翰林学士,苏洵以此表达敬意。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大究A六经B百家之说C得其粹D.精E由是F下笔G顷刻H数千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度,认为,与《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的“度”意思不同。
B.说,同“悦”,高兴,与《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与郑人盟”的“说”都是使动用法。
C.固,本来,与《谏太宗十思疏》“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的“固”意思不同。
D.贤,贤明的才德,与《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的“贤”都作名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洵认为自己对欧阳修文章的理解超出世人,欧阳修纡徐委婉、通达舒畅的文风,超出了孟子的简约完备和韩愈的浑厚流畅。
B.苏洵闭门读书七八年,经历了“惶然————骇然————豁然”的过程,为他之后的写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因而在京城名噪一时。
C.苏洵在书信中自述“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欧阳修在墓志中记载苏洵“年二十七,始大发愤”,可能是二人表述角度不同。
D.苏洵品德优良,深受乡人信任,闻名蜀地,与欧阳修有交往。晚年未写完《易传》去世,欧阳修亲自为其撰写墓志铭并作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苏洵《六国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善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4.两则文本均提及苏洵“焚文”一事,二者述说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苏洵“焚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千秋岁引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①,庾楼月②,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③,而今误我秦楼约④。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楚台风:源于宋玉《风赋》,后以“楚台风”代指凉爽的风。②庾楼月:指东晋庾亮任武昌太守时,与僚属登南楼赏月。③华表语:相传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乡,停在华表柱上,唱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④秦楼约:指“萧史弄玉”的爱情传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以“寒砧”“画角”“归燕”“落雁”等意象勾勒秋景,动静相衬,视听结合,营造出寥廓凄清的氛围。
B.“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化用典故,既暗含对昔日闲逸生活的回忆,又与前文形成对比,引出下阕的抒怀。
C.下阕“名利缚”“情担阁”直抒胸臆,写出词人被世俗牵绊的无奈,“可惜”二字更添追悔叹惋之意。
D.全词语言质朴直白,情感沉郁顿挫,将秋景之萧瑟与人生之感慨融为一体,体现了豪放派词作的典型风格。
16.词的结尾“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在全词有什么作用 (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刚在参观山西古建筑群时,看到殿宇楼阁随地势高低错落,飞檐翘角彼此呼应,不由自主吟咏出杜牧《阿房宫赋》中“ , ”。
(2)生活中,你发现有些同学做事虎头蛇尾,刚开始斗志满满,后来却因懈怠或诱惑半途而废,你可以引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 , ”来勉励他们慎始敬终。
(3)“烟”是古代文人骚客钟爱的意象之一,古诗词中常用“烟”来展现宁静淡泊或孤寂惆怅,朦胧迷离或悠远旷达等情思,请写出包含“烟”字的诗句:“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日渐长,风正暖,春天正是读书的好时节。一年一度的读书节, 甲 ,提醒步履匆匆的人们勿忘在大好时光与阅读相伴,也是一次读书的导引,导引人们思考如何通过阅读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今天,人们的阅读对象,早已不只是纸质书籍。当白纸黑字化为虚拟数字,实体书籍变身数码屏幕,当新媒介、新场景改变了阅读习惯,碎片化、轻量化日益成为阅读的新特点,我们该怎样实现阅读的意义
应该看到,阅读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求知。从“读书”到“读屏”,阅读习惯的改变,换个角度看也是阅读方式的丰富。①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②纸质书籍的电子化,③让知识更为便捷;④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⑤更让阅读由立体式的“视通万里”升级为平面式的“纸上得来”。⑥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⑦数字化行通了书籍之间的“链接”,⑧让人们能在跳转来源、聚合推荐等方式里,⑨实现知识的【 】、由点及面、串珠成链。
⑩可以说,数字化拓展了求知的渠道与学习的体验。
还应该看到,阅读的更重要意义在于思考。 ,沉潜往复都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过程。文字留白处的( )声画落幕后的( ),都是在一次次的( )、( )中,丰富了读者的精神家园。思考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同样是阅读之于我们的意义。
18.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为“希望工程”捐出了一生的积蓄。
B.多灾多难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C.“慈祥”的老板会在晚上扔给他们一些发霉的馒头。
D.鲁迅在课桌上刻“早”字的故事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19.将下列内容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掩卷沉思 心游万仞 思接千载 品味咀嚼
B.品味咀嚼 掩卷沉思 心游万仞 思接千载
C.掩卷沉思 品味咀嚼 思接千载 心游万仞
D.品味咀嚼 思接千载 掩卷沉思 心游万仞
20.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见微知著 B.融会贯通 C.举一反三 D.触类旁通
21.请在文中横线甲、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第三段标出序号的语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其中的两处,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马克思备受驱逐和贫困,在颠沛流离中勉励革命人士“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行者”。王安石面对“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的世风时俗,不惧阻力,力主改革,意图挽大厦于将倾。林觉民面对“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的时局,立志为天下人谋永福,痛别妻儿,殒身不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校团委拟开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3分)B(A原文是“往往”,而非“是”。C中原文还提到了“战争爆发”、“生活巨变”的因素。D“直接”错误,文中说到是从“穿着新的军大衣”到“裹紧大衣”的变化揭示了内心虚伪,推动了情节发展。)
2.(3分)B(“既不太华丽,也不过于朴素”是服饰的特点,配饰只是说了色调和“不太多”。)
3.(3分)C(这里出现的服饰并非展现人物形象,而是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晴雯补雀金裘累病交加以至于晕倒。)
4.(4分)①材料一主要从服饰是揭示人物身份地位的标志、服饰是人物精神世界的生动展现、服饰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三个要素入手,探究文学作品中服饰描写的作用;②材料二主要论述的是《红楼梦》中服饰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的作用。(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如有其他答案的,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①贵妇身份:璎珞圈、玫瑰珮等配饰,彰显出王熙凤的贵妇身份,也体现了她在家族中的权力和地位。②泼辣张扬的性格:红色历来被视为热情奔放的颜色,王熙凤穿的大红洋缎窄很袄,与她泼辣、干练的性格相得益彰;金丝攒珠髻、赤金项圈等,突出了她张扬、炫耀的个性。③善于察言观色的社交技巧:她穿着华丽的正装出席,表现了她对林黛玉的重视,迎合贾母的心思。(答对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3分)D(A第二段玉家母子“性情淡泊,心灵默契”不正确,仅从第二段很难看出母亲“性情淡泊”及二人“心灵默契”。B男子的话只是认为此时静观美景更重要,并不意味着“厌恶诗书耕读生活”。C“推动情节发展”的表述并不合理,此段记述与下文情节并未发生直接关联。)
7.(3分)C(不仅仅是担心母亲不允许自己离开,还有舍不得母亲的原因。)
8.(5分)①第一处的菊花是营造温馨和谐氛围的载体,母亲看一对年轻人料理菊花,温馨的画面中做起了祖母的幻梦。②第二处菊花象征宁静闲适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儿子媳妇被抓走,暗示宁静生活被打破,悲剧到来。③第三处菊花渲染悲剧气氛,展现了王太太的丧子之痛和对儿子的思念。
(每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两处给3分,答对三处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意象的选择与意境的营造充满古典文化韵味,如菊花、柳枝、花木馨香、白墙竹林充满诗情画意;②语言古朴典雅,如白脸长身、林下风度,柳上晚蝉等充满古典文化底蕴;③人物气质的恬淡优雅,言行举止的文雅脱俗,如听水听蝉、赏霞论诗、对坐饮酒,有深厚的古典文化积淀;④通过环境描写营造了玉家菜园这样一个具有古典韵味象征意义的“世外桃源”。
(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3分)CEG(断句标点:大究六经百家之说,得其粹精,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每涂对一处给1分,多涂不给分。)
11.(3分)B(“夫誉人以求其说已”中“说”和“秦伯说”中“说”都不是使动用法。)
12.(3分)A(苏洵称赞欧阳修的文章,并没有认为欧阳修的文风超出孟子和韩愈。)
13.(8分)
(1)苏洵善于与人交往,为别人的忧患困难而着急,别人死后就抚恤供养他们的孤儿,乡里人大多感激他。
(“急”“德”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对句子大意给2分。)
(2)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烧不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对了。
(“事”“得”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对句子大意给2分。)
14.(5分)①文本一苏洵因自感文章陋于古人而“焚文”;文本二欧阳修认为是苏洵屡试不中而“焚文”。(2分)②人贵能自省,多向圣贤学习,知耻而后勇,学业才能精进。(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我(苏洵)身为平民,隐居乡野,曾私下感叹:贤能君子生在世间,相聚后必定分离,分离后必定再相聚。从前天子正有意治理天下时,哪怕只有丝毫才能的人,都纷纷应时而起。而我自认为愚笨无用,不足以在他们中间奋起,于是退身修养身心。您(欧阳修)的文章,我自认为了解得特别深刻,超过天下众人。为何这么说 孟子的文章,语言简约而意思完备;韩愈的文章,浑厚浩大、流转自如;您的文章,纡徐委婉、详尽完备,通达舒畅。靠赞誉别人来求得人家喜欢自己,我是不做的;但我之所以述说您光明盛大的德行,也是希望您能了解我。我年轻时不学习,直到二十五岁,才知道读书,与士君子交往。后来取古人的文章来读,才发现他们的遣词立意,与自己大不相同。因此烧毁从前写的几百篇文章,拿来《论语》《孟子》《韩愈文集》及其他圣人、贤人的文章,肃然端坐,整天阅读,这样过了七八年。在刚开始时,深入钻研便感到惶恐,广泛阅览又觉得惊骇。时间久了,读得更加精熟,胸中豁然开朗,仿佛觉得别人的言论本来就该如此。最近写了《洪范论》《史论》共七篇,您看看写得如何
文本二:
有位蜀地君子叫苏君,名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人。苏君的品行道义在家中修养而成,在乡里得到信任,被蜀地人听闻已久。至和、嘉祐年间,他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他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献给朝廷。文章传出后,公卿士大夫争相传阅。苏君年轻时唯独不喜欢学习,二十七岁时才发奋图强,辞别一向交往的年轻人,闭门读书,写作文章。一年多后,他考取进士,两次未中。又报考茂材异等科,也未中。退居家中,叹息说:“这些不值得我学习。”便取出自己写的几百篇文章全部烧毁,更是闭门读书,五六年间辍笔不写文章。他深入研究六经和百家学说,汲取精髓,从此下笔,片刻能写数千字。自从来到京师,当时的年轻学者都尊崇他贤明的才德,学习他的文章并以之为典范。苏君善于与人交往,为别人的忧患困难而着急,别人死后就抚恤供养他们的孤儿,乡里人大多感激他。晚年他喜好《周易》,写作《易传》,未完成便去世了。治平四年十月壬申日,安葬在彭山安镇乡可龙里。
15.(3分)D(“语言质朴直白”错,词中亦有用典的含蓄典雅;“豪放派词作的典型风格”错,此词风格沉郁细腻,不是豪放派的典型风格。)
16.(6分)①结尾三句描绘了词人从梦中醒来,酒意消散后,独自凝神沉思的场景。“梦阑”“酒醒”表明词人从虚幻、麻醉的状态回到现实,“思量着”写出思考的绵长,含蓄而深沉。②结构上与上阕“宛如昨”的回忆相呼应,今昔对比,深化了因俗务辜负初心的主旨,引发读者共鸣。(每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两点,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6分)
(1)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2)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3)示例一: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
示例二: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示例三: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第(3)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3分)B(A 特定称谓,B特殊含义,C 反语讽刺,D 表强调。)
19.(3分)C
20.(3分)A(语境中并没有“微”与“著”的相关信息。)
21.(4分)甲:既是一次阅读的提醒
乙:无论哪种阅读方式
(每答对一处给2分,意思对即可。)
22.(4分)语句③:让获取知识更为便捷
语句⑤: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视通万里”。
语句⑩:可以说,数字化拓展了求知的渠道、丰富了学习的体验。
(每答对一处给2分,答对任意两处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