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随文识字等,读准“塘、迎”等 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能正确美观书写“跳”字。
通过情景表演、联系生活实际等,积累表示动作的词,借助表示动作的词了解课文内容。3.通过视频展示、阅读文本、小组合作等,能借助图画按顺序说清楚小青蛙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图画按顺序说清楚小青蛙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小蝌蚪寄来的信,请同学们一起陪小蝌蚪找妈妈。
2.教师板书:找妈妈。(学生书空,齐读课学生对课堂任务产生了浓厚兴趣。问题:个别学生没有进入状态。
3.课题质疑。(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目标 1)
1.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动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汇报,教师板书:鲤鱼阿姨 乌龟 青蛙妈妈1. 100%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100%学生能准确找出小蝌蚪三次分别遇见了谁。问题:个别学生读得不够熟练。补救:教师课下跟踪,学生再练习朗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目标 2、4)
1.学习第 1自然段,认识小蝌蚪(1)欣赏视频,思考小蝌蚪生活在哪里?长什么样子?(2)抓点词语理解句子小蝌蚪生活在哪里?(认读池塘,认识“塘”)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学生找句子,展示读)(3)抓住“甩”这个动作,体会小蝌蚪的可爱。(学生演一演甩着尾巴的样子,表演出小蝌蚪灵活地摆动细长的尾巴的动作。)(4)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的可爱快活。(学生带动作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 2自然段1. 100%的学生能通过情景表演、联系生活实际积累表示动作的词。1.问题:个别学生不理解“甩”这个动词。补救:通过学生展示动作,加深印象。2.有的同(1)出示第 2自然段,师生合作读小蝌蚪和鲤鱼阿姨的对话。(2)从对话中你发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蝌蚪?(学生汇报:有礼貌)指导朗读。(3)小蝌蚪着急找妈妈,看到了鲤鱼阿姨做了什么动作?“迎上去”学生扮演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表演迎上去,积累迎的词语。(4)出示对话,读好问句和感叹句。分角色朗读对话。(5)小蝌蚪从鲤鱼阿姨那里得到了什么信息?(四条腿、宽嘴巴)
3.学习第 3自然段(1)引导学生想象小蝌蚪当时开心的心情,指导朗读。(2)理解“追上去”,学生扮演小蝌蚪和乌龟,表演“追上去”。(3)出示对话,师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第 4自然段(1)找出小蝌蚪妈妈的样子,读一读。(2)根据图片说一说青蛙的样子。(3)体会“披着、露着、鼓着”三个词语的用2.96% 的学生能通过分角色朗读了解课文内容,读好对话。3.96% 的学生能够通过“披、露、鼓”记住青蛙的外貌和神学不能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角色对话。(4)朗读指导,一起夸夸这只神气活现的青蛙妈妈
5.学习第 5、6自然段(1)师生朗读,读好对话,感受小蝌蚪和妈妈相见的喜悦。(2)观察“跳”、“蹬”“蹦”3个词的共同点,与什么有关,你还知道哪些?体会小青蛙一连串动作是瞬间完成的,动作敏捷。(3)小青蛙跟着妈妈天天捉害虫。拓展青蛙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四、合作探究能力提升(目标 1、3)
1.小青蛙成长的变化过程(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它是怎么由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赶紧从课文中找答案,用波浪线标出来吧!(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小蝌蚪发生了哪些变化,是怎样一步步变成小青蛙的)(2)学生汇报。(学生展示交流观点,其他生认真倾听)(3)教师出示小蝌蚪成长的五幅插图,学生1.96% 的学生能通过视频展示、阅读文本等,借助图画按顺序说清楚小青蛙成长的,同桌交流小蝌蚪的变化过程。(4)播放小青蛙成长的变化过程视频,巩固激趣。
2.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1)先小组交流,再全班展示。(2)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变化过程。
五、写字 指导(目标 1)
1.观察“跳”字。写好这个字,需要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3.学生练写。4.根据评价标准,同桌评价。能正确美观书写“跳”字。
六、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目标 3、4)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2.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个爸爸妈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