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咸阳城东楼》等四首-教学设计+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咸阳城东楼》等四首-教学设计+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2 09:03:15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课外古诗诵读(《咸阳城东楼》等四首)
教学目标
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句含义,并背诵诗歌。 归纳中把握唐诗丰富蕴藉的意象、含蓄深刻的情感和精妙独到的艺术手法。 比较中把握宋词更自由、更富有音韵感的节奏,丰富蕴藉的意象、细腻又直接的情感和精妙独到的艺术手法。 改写诗词,探析诗词创作的继承性。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归纳中把握唐诗丰富蕴藉的意象、含蓄深刻的情感和精妙独到的艺术手法。 2.比较中把握宋词更自由、更富有音韵感的节奏,丰富蕴藉的意象、细腻又直接的情感和精妙独到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归纳中把握唐诗丰富蕴藉的意象、含蓄深刻的情感和精妙独到的艺术手法。 2.比较中把握宋词更自由、更富有音韵感的节奏,丰富蕴藉的意象、细腻又直接的情感和精妙独到的艺术手法。 3.改写诗词,探析诗词创作的继承性。
教学过程
导入语:同学们好。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也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文化传统的延续。自《诗经》起,中国诗歌经历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新诗等多个发展阶段。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座高峰,本篇精选了两首律诗与两首词,今天我们就从其中,一窥宋词对唐诗的传承与创新。 任务一 走进律诗:归纳其共性 1.自读《咸阳城东楼》《无题》,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从多个角度归纳,完成助学单表格。 (1)结构韵律:通过朗读,得出结论。无论是《咸阳城东楼》还是李商隐的《无题》,都严格遵循了律诗的格律要求。律诗通常每首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需对仗工整。体现了唐代律诗严格的平仄、对仗规则,使得诗句读来流畅而富有音乐性,具有形式美和音韵美。 (2)《咸阳城东楼》分析 【背景】作者许浑在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心中愁绪顿生,写下这首七律。 【意象与情感】《咸阳城东楼》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意象,诗人的情感就体现在这些深邃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中。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一句中的蒹葭和杨柳,迷离朦胧,引起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故乡、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云、日、雨、风:这些自然现象构成了诗中的动态景象,“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描绘了乌云从溪上升起,太阳在阁后沉落,狂风席卷城楼预示着山雨将至的场景,营造了一种紧迫与不安的氛围。“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鸟栖息和蝉鸣等细节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现季节感和时间的流逝,也时常被看作是诗人借以表达对生命力的感知或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 绿芜、黄叶:同样代表了季节的变换与时间的流逝,曾经的繁盛,如今只剩下荒凉与破败,体现了诗人对家国衰败的哀叹。 秦苑,汉宫,作为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宫殿遗址,它们的荒废直接指向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朝代的更迭,与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极类。 【诗歌传承】“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也让人联想到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咸阳城东楼》中的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既壮丽又凄凉的景象,诗人通过这些自然与人文景观,表达了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对历史沧桑的沉思以及个人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孤独与无奈。 《无题》分析 【背景】在唐朝,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子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朦胧又深情。 【意象与情感】相见时难别亦难,用两个难强调重聚之难,离别之苦,前人诗中也有“别日何易会日难”,“别易会难得”等句。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象征着春天即将消逝,生命力开始衰退,意指美好遭遇了终结,传达出一种哀婉的离别情绪和对美好易逝的惋惜。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与“蜡炬”都是牺牲自我、持续付出直至终结的象征,前者强调了无尽的思念如同蚕丝般连绵不绝,后者则通过蜡烛燃烧至尽,泪水方干的形象,表达了爱情中至死不渝的忠诚与坚持。 【诗歌传承】南朝乐府《作蚕丝》中“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本诗“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清晨照镜,表达对容颜因别离而改变的忧虑;“夜吟应觉月光寒”则是夜晚独自吟诗时感到的孤独与凄凉,月光之“寒”映射了内心的孤寂与凄清。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通常指仙山,象征着遥不可及的恋人;“青鸟”在古代神话中是传递信息的神鸟,意味着诗人渴望通过某种方式联系远方的爱人,即使路途艰难,也希望通过“青鸟”的殷勤探看寻得一丝慰藉。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既浪漫又哀愁的情感世界,体现了李商隐诗歌中特有的朦胧美与深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对现实困境的深刻体悟。 (4)小结两诗艺术手法 3.小结 《咸阳城东楼》与李商隐的《无题》尽管主题各异,但都以其对偶工整的格律、意蕴丰富的意象、含蓄凝练的语言、隽永深刻的情感、精妙独到的艺术手法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任务二 由诗到词:传承与创新 1.自读《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完成助学单表格。 结构韵律 词虽然在体裁上与诗有显著不同,但仍保留了诗的韵律美感和对仗工整的特点。许多词牌本身就源于诗歌的变体,如《浣溪沙》、《浪淘沙》等,体现了形式上的传承。 词又叫长短句,灵活多变,音乐性更强。词最大的创新在于其与音乐的紧密结合,是为歌唱而生的文学形式。每首词都有特定的曲调、词牌,使得词在音韵美和节奏感上更为丰富,这与诗的朗诵性质形成鲜明对比。 《行香子》分析 【背景】约作于诗人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当时作者尚未出仕。在一个春天,作者乘兴游览了一座村庄,被朴质自然的村野风光所感染。 【意象与情感】树绕村庄,水满陂塘:描绘了村庄被绿树环绕,春水盈满池塘的景象,展现出乡村的宁静与和谐,映照出春日的丰饶与润泽。词人倚靠春风,满怀逸兴,在自然中悠游。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红、白、黄交织,展现出春天的斑斓色彩与生命的活力。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围墙和隐约可见的茅草屋,青旗飘扬在小桥流水旁,象征着乡村生活中的恬静与安逸。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通过鸟语花香、蝴蝶飞舞的动态场景,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艺术手法】用白描手法,上片写花下片写莺燕蝶,动静结合,相互呼应,使全篇结构匀称,回环往复,意趣盎然。 【诗歌传承】《行香子》继承了唐诗山水田园诗的主题,“树绕村庄”与李白“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远远围墙,隐隐茅堂”与辛弃疾“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最后一句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一脉相承。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分析 【背景】辛弃疾在四十二岁和五十二岁之后,被朝廷谏官诬陷,在江西上饶和铅山度过了二十年左右的投闲置散时光,在这两个时期写了许多“闲适”的词。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意象与情感】《丑奴儿》传承了“登高说愁”,即登临诗的主题,上片写少年涉世未深故作深沉,下片写如今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表达了作者当时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无奈、痛苦之情。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少年时无愁“强说愁”,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又含蓄,言浅意深。 【艺术手法】 对比。少年时无愁“强说愁”,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又含蓄,言浅意深。 叠句。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辅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滋生悲凉,深沉的忧愁反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但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浓愁淡写,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 顶真。形成了语意上的连贯和音韵上的回环之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音乐性。也营造了一种情感的循环往复,体现了愁绪的无法排解和复杂性。 【诗歌传承】宋末元初的蒋捷一词《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将人生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对比,末句亦是浓愁淡写,道出了词人在历经沧桑之后,对于人生百态的一种超脱态度,与本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结 词在传承了诗的文学精髓的同时,又在形式、内容、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探究原因 【音乐的促进】词最初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文学形式,起源于唐代的燕乐(宴乐),是一种结合了汉族音乐与外来音乐的新音乐体裁。为了适应这种新兴音乐的曲调和节奏,需要创作与之相配的歌词,这就是词的雏形。 【文学形式的创新需求】唐诗发展至极盛后,文人开始寻求新的文学表达方式,以满足更个性化、情感化的需求。词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社会文化背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为词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宋代,随着都市文化的兴盛,词作为一种更贴近世俗生活、情感表达直接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喜爱。 【文人阶层的推动】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也促进了词的发展。他们不仅在官场,也在私人的聚会中吟唱词曲,将其作为社交和抒发个人情感的重要手段。 【女性角色的参与】宋代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如李清照,她们的词作展现了不同于男性词人的细腻情感和独特视角,这也丰富了词的内容和风格,扩大了词的受众群体。 5.总结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艺术的发展,没有《诗经》和《楚辞》大概就不会有《乐府》。前人之作无不是后世创作的营养,这里有语言技巧的袭用,思想内容的继承等等。但是他们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发展、创新,也是中国文学一脉相传的传统意蕴。 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已有的学习经验与新知联系起来、运用起来,扛起中华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大旗。 任务三 诗词改写:联系与创作(课后作业) 1.依据词对诗的传承,尝试改写《咸阳城东楼》或《无题》为词。可选择填空,可完全自行创作。 填空 自行创作 示例:改《无题》为词 【鹧鸪天·无题】 相见稀,别离苦,东风柔弱春花暮。 春蚕丝绝命方休,蜡炬成尘泪不枯。 晨镜里,云鬓改,清宵月下吟声孤。 蓬莱水远情难渡,青鸟传音探仙途。 2.传承词风,尝试改写《行香子》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现代诗。可选择填空,可完全自行创作。 小贴士:保留原词意境与情感的基础上,尽量捕捉原词的意境美和情感深度,同时赋予其现代诗歌的流畅与自由形式。 (1)填空 (2)自行创作 示例:《行香子》改写成现代诗: 绿荫环抱小村旁,春水满塘映日长。 漫步东风里,悠享春色无疆。 桃花笑春风,李花白洁,菜花织金黄。 远眺竹篱,茅屋隐现云水间。 桥畔青旗舞,细流低语岁月恬淡。 偶得闲情,东冈上,步履轻扬。 莺语缠绵,燕舞剪空,蝶戏花间忙。 自然之歌,悠扬在这方寸天堂。 春意浓,心自宽,诗画中徜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改写成现代诗: 少不经事时,未曾体会愁的深沉,却热衷于攀上每一个屋顶,寻找世界的轮廓。 站立云端,我模仿着悲伤的姿态,以为这样能让我的诗篇更加韵味悠长。 随着年岁增长,当真正的忧愁沉淀心房,那些曾经的扮演变得苍白无力。 真正的痛苦来临,想诉说,话到嘴边却化作风,只留下心头的秋风,格外凉。(共23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咸阳城东楼》等四首)
年 级:九年级
学 科:初中语文(统编版)
诗经
楚辞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新诗
传承与创新
《咸阳城东楼》
《无题》
《行香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任务一】走进律诗:归纳其共性
1. 自读《咸阳城东楼》《无题》,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从结构韵律、创作对象、情感哲思、艺术手法等角度归纳,完成助学单表格。
诗 结构韵律 创作对象 情感哲思 艺术手法 联想诗句
《咸阳城东楼》
《无题》 诗 (1)结构韵律
《咸阳城东楼》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需对仗工整。
都体现了唐代律诗严格的平仄规则,使得诗句读来流畅而富有音乐性,富有形式美和音韵美。
《无题》 【任务一】走进律诗:归纳其共性
《咸阳城东楼》 (2)写作对象 (3)情感哲思
背景: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了。
蒹葭 杨柳
溪云 沉日 山雨 风
鸟 蝉
绿芜 黄叶
秦苑 汉宫 渭水
内心的孤寂与对故乡或过往时光的怀念
紧迫与不安
对生命力的感知 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
对家国衰败的哀叹
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传承:张养浩《潼关怀古》中“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与“秦苑”“汉宫”极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末句相似。
壮丽又凄凉
的丰富意象
表达了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对历史沧桑的沉思以及个人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孤独与无奈。
【任务一】走进律诗:归纳其共性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无题》 (2)写作对象 (3)情感哲思
背景:李商隐与玉阳山灵都观女子相恋,不能为外人明知,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 百花
春蚕 蜡炬
晓镜 月光
蓬山 青鸟
浪漫又哀愁
的丰富意象
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哀婉的离别情绪和对美好易逝的惋惜
爱情中至死不渝的忠诚与坚持
因岁月或别离而改变的忧虑,孤独与凄凉
渴望通过某种方式联系远方的爱人,寻得一丝慰藉
传承: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对现实困境的深刻体悟
传承:“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
传承:“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
【任务一】走进律诗:归纳其共性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 (4)艺术手法
《咸阳城东楼》 象征 隐喻
借景抒情
《无题》 象征 隐喻 用典 托物寄意
【任务一】走进律诗:归纳其共性
3.小结
诗 结构韵律 创作对象 情感哲思 艺术手法
《咸阳城东楼》 形式美 音韵美 意蕴丰富的意象 隽永深刻的情感 精妙独到的艺术手法
《无题》 【任务一】走进律诗:归纳其共性
【任务二】由诗到词:传承与创新
1. 自读《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完成助学单表格。
词 结构韵律 创作对象 情感哲思 艺术手法 联想诗歌
《行香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词 (1)结构韵律
《行香子》 保留了诗的韵律美感和对仗工整的特点。许多词牌本身就源于诗歌的变体,如《浣溪沙》、《浪淘沙》等,这些词牌在形式上借鉴了古诗的结构。
词又叫长短句,灵活多变,音乐性更强。每首词都有特定的曲调(词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任务二】由诗到词:传承与创新
《行香子》 (2)写作对象 (3)情感哲思 (4)艺术手法
背景:约作于诗人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当时作者尚未出仕。在一个春天,作者乘兴游览了一座村庄,被朴质自 然的村野风光所感染,因此创作了此词。 东风 豪兴 小园 春光 桃花 李花 菜花 莺 燕 蝶 围墙 茅堂 青旗 流水桥
五彩斑斓、动静相宜,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热爱
乡村生活的质朴、恬静与安逸
溢出的是词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在大自然中寻得的心灵慰藉
白描手法,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相互呼应,使全篇结构匀称,回环往复,意趣盎然。
传承:
“树绕村庄”与李白《送友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与辛弃疾《西江月》“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最后一句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任务二】由诗到词:传承与创新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写作对象 (3)情感哲思 (4)艺术手法
背景:报国无门的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上片写少年涉世未深故作深沉,下片写如今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
表达了作者当时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无奈、痛苦之情。
1.对比手法,少年时无愁“强说愁”,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登楼说愁
【任务二】由诗到词:传承与创新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 (4)艺术手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叠句的运用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从而触发诗兴,勉强说愁。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辅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滋生悲凉,深沉的忧愁反作自我调侃。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浓愁淡写,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
传承:
宋末元初的蒋捷一词《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将人生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对比,末句亦是浓愁淡写,道出了词人在历经沧桑之后,对于人生百态的一种超脱态度,与本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任务二】由诗到词:传承与创新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 (4)艺术手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诗词中使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形成了语意上的连贯和音韵上的回环之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音乐性。也营造了一种情感的循环往复,体现了愁绪的无法排解和复杂性。
【任务二】由诗到词:传承与创新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小结
词 结构韵律 创作对象 情感哲思 艺术手法
《行香子》 保留了诗的韵律美感;在句式、字数上更加灵活多变。 继承了诗歌中山水田园诗、登临诗的主题,精选意蕴丰富的意象 隽永深刻的情感,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生活 精妙独到的艺术手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任务二】由诗到词:传承与创新
音乐的促进
文学形式的创新需求
社会文化背景
文人阶层的推动
女性角色的参与
……
4.探究原因
【任务二】由诗到词:传承与创新
总结
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艺术的发展,没有《诗经》和《楚辞》大概就不会有《乐府》。前人之作无不是后世创作的营养,这里有语言技巧的袭用,思想内容的继承等等。但是他们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发展、创新,也是中国文学一脉相传的传统意蕴。
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已有的学习经验与新知联系起来、运用起来,扛起中华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大旗。
1.依据词对诗的传承,尝试改写《咸阳城东楼》或《无题》为词。可选择填空,可完全自行创作。
2.传承词风,尝试改写《行香子》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现代诗。可选择填空,可完全自行创作。
【任务三】诗词改写:联系与创作
体裁 结构韵律 创作对象 情感哲思 艺术手法
词 保留了诗的韵律美感和对仗工整(上下片)的特点 继承了诗歌中山水田园诗、登临诗的主题 精选意蕴丰富的意象 隽永深刻的情感 精妙独到的艺术手法
(白描、借景抒情、托物寄意对比、象征、叠句……)
1.依据词对诗的传承,尝试改写《咸阳城东楼》或《无题》为词。
【任务三】诗词改写:联系与创作
【任务三】课后作业:诗词改写
《咸阳城东楼》 《浣溪沙·咸阳城东楼感怀》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登高望远,(7个字) 。
蒹葭瑟瑟,(4个字),似梦回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溪边云起,日暮低垂古楼幽。
(4个字),(4个字),暗涌天地秋。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绿芜中,鸟归秦苑,夕阳照楼。
(3个字),(5个字),凉意透。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过往莫提,历史云烟,(5个字,末字压ou韵)。
《咸阳城东楼》 《浣溪沙·咸阳城东楼感怀》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登高望远,万里愁绪涌心头。
蒹葭瑟瑟,杨柳依依,似梦回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溪边云起,日暮低垂古楼幽。
山雨将至,风满空楼,暗涌天地秋。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绿芜中,鸟归秦苑,夕阳照楼。
黄叶间,蝉声旧汉宫,凉意透。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过往莫提,历史云烟,渭水自悠悠。
【任务三】课后作业:诗词改写
2.传承词风,尝试改写《行香子》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现代诗。可选择填空,可完全自行创作。
小贴士:保留原词意境与情感的基础上,尽量捕捉原词的意境美和情感深度,同时赋予其现代诗歌的流畅与自由形式。
【任务三】课后作业:诗词改写
【任务三】诗词改写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年轻时,不明白忧郁的重量,喜欢 。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在高处, ,只为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而如今,经历过真正的坎坷, 。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些沉重,正想开口倾诉,却 ,难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