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 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 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2 09:29:41

文档简介

B.句①中“手机阅读、碎片化阅读方式的盛行是必然的”的主语是“阅读方式”。
兴隆台区2024-2025学年度
八年级语文试卷
C句③中的前后两个分句用“虽然…但…”连接,表示二者之间是条件关系。
第二学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D.句④是病句,修改方法是把“增强精神生活的质量”中的“增强”改为“提高”。
(时间:150分钟
分数:120分)
4.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1)下列名著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在本试卷作答无效
A.艾背,原名蒋正涵,号海澄,《光的赞歌》是他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艾背”这一笔名。
1.下列词话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B.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北冥有鱼》选自《庄子·逍遥游》。
h.漩涡(xuan)
震越(han)
旁鹜()
矫揉造作(io)
C.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小石禄记》。
B.寒噤(jin)
雾(1)
狩猎(shu)
鸠占雀巢(qu)
D,《侍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C.沟壑(hè)
枯燥(zo)
广表(mdo)
戛然而止(ji6)
(2)名著阅读(3分)
D.缭绕(1io)
抉择(ji)
虔诚(qin)
消声腰迹(xiao)
名言“沙漠里养不出牡丹花来”,比喻恶劣的环境让人难以成功,甚至无法生存。对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这句名言,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谐结合下列作品中相关人物经历,写一段话表达你
杨柳青镇的木板年画是印绘相结合的年画制品,在历史上享有极高的
的看法。
《四艺雅聚》作为其中经典传世之作为世人珍视,除具有
的风貌,其画中蕴
《红岩》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童年)》
意也耐人寻味。这
出年画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价值。由古及今,崇文尚德
的中国人对于提升文化修养和个人品格的要求从未改变。
5.古诗文默写(6分)
A名誉别具一格羯示缔造B.名誉别开生面彰显缔造
(1)
在乎山水之间也。(2)长风破浪会有时,
C.声誉别开生面揭示塑造D,声誉别具一格彰显塑造
(3)不以物喜,
、。
(4)露从今夜白,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⑤)《水调歌头》中词人借月亮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①随若科技日益发达,手机阅读、碎片化阅读方式的盛行是必然的。②它有便利的地
方,如可以快速共享知识和传播信息等,但这种便利的另一面,就是容易让阅读浮光掠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形。③阅读经典虽然未必会立马变现,但能够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在其中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6题。(3分)
汲取到营养。④它能潜移默化地培养我们深入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增强精神生活的质
[甲]酬乐天扬州初逄席上见赠
量。
刘禹锡
A“日益发达”“浮光掠影”“最大限度”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是各不相同的。
巴山楚水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语文试陆
共6页
第1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措APP八下期末语文试卷答案
1C 2D 3D 4A 5略 6A
4(2)示例一:反对。保尔·柯察金经历了退学、战争、病痛、双目失明,却凭借顽强的意志战胜苦难,创作出《暴风雨所诞生的》,让生命重新焕发生机,可见,沙漠中也能养出牡丹花。
示例二:赞同,祥子在经历了车被抢、钱被骗、虎妞难产而死、小猫子上吊自杀等一系列人生变故后,彻底堕落。可见,沙漠里养不出牡丹花来。(言之成理,意对即可)
7C
8(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老僧怀远抱着一尺来厚的诗集,来求我作序。
9待 水 之 劳/ 取 九 天 银 河/ 置 几 席 间 作 玩
10甲: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凄凉的环境,触发了柳宗元内心因贬而难以排遣的哀伤惆怅。
乙:袁枚在峡江寺飞泉亭观赏飞瀑,体会到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乐趣,因此流连忘返。
11C 12(1)小于海水的密度(2)液氮冷凝装置生成真实雾气(3)动态渲染
13
传统文化(传统工艺)
(2)通过技术激活文化基因,让古老神话焕发新生(技术打磨与创新,通过最先进的现代技术,把构思完美呈现)
(3)具有现代价值观(人类共同价值观;以人类共同情感为基础)。
14. (1)农忙时节
(2)父亲外出打工,在烈日下搬砖瓦,顾不上休息
(3)父亲帮助周边邻里乡亲修屋院,仔细地帮王大爷修屋顶
(4) 担心、关爱
15.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前倾”“弯曲”“撅”“抖”“砸”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翻地时熟练、卖力的样子,表现出父亲劳作的辛苦。
16.总结全文,总结了父亲一生“闲不住”的状态:用一双长满厚茧的手养家糊口,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热心帮助邻里,书写劳动者之歌;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表达了“我”对父亲一生勤劳的感激、敬佩和对其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与标题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17.点明文章的主要人物是父亲;“闲不住”这一特点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通过描写父亲农忙、农闲时打工、退休后帮邻里等场景,将父亲的各种事迹串联起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暗含中心,对父亲勤劳、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敬佩之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8.
首先,父亲的手布满老茧、粗糙坚硬,这是他多年辛苦劳作的痕迹,对于父亲的手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父亲劳动的艰辛;
其次,手是岁月和生活磨砺的见证,记录着父亲为家庭、为生活付出的漫长岁月,体现了父亲坚韧不拔的品质;
最后,“手”是“我”和父亲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我”每次看到父亲的手都会心生复杂的情感,多次描写“手”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我”对父亲深沉的爱和敬意。
19.(2分)勤奋是获得成功的基本途径。
20.(3分)
运用了举例论证,举红旗渠建设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勤奋是艰苦奋斗中孕育的艰苦意志”这一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21.(3分)
(1)提出本段观点:勤奋是追求极致中展现的拼搏态度
(2)列举顾秋亮和李峰的事例证明追求极致的重要性
(3)总结他们对勤奋的理解就是向极致发起冲锋(勤奋就是和机器拼精度、和时间拼速度、和标准拼态度,就是向极致发起冲锋。)
22.(3分)
材料(1)更适合。因为材料(1)中邓稼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的韧劲,与第⑥段论述的"千锤百炼中锻造的坚韧精神"观点相符;而材料(2)主要讲的是爱国精神,与本段观点不符。所以(1)更适合。
23作文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