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预习衔接】1.4地球的演化(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预习衔接】1.4地球的演化(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201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6 09:1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地球的演化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的五个地质年代(图中数字代表距今时间。单位:亿年),右图中a、b、c、d代表不同地层。读图完成1﹣1题。
1.右图中不同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a﹣② B.b﹣③ C.c﹣④ D.d﹣⑤
2.(2024 大兴区校级开学)古生物化石对研究古气候、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岩层中,该岩层还含有多种动植物化石。读“中华龙鸟化石图片”,回答问题。根据化石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态环境是(  )
A.火山频发的海洋深处 B.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
C.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 D.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
3.(2024春 浦东新区校级期末)古生代某一时期,地球陆地上遍布着大面积的“森林”。构成“森林”的植物大部分是(  )
A.海生藻类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
4.(2024春 海淀区校级期末)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天山周边发现大型恐龙化石,命名为“中国丝路巨龙”。如表为该类恐龙生存的地质年代特征,该地质年代(  )
地质年代 距今时间(万年) 构造阶段 植物演化阶段 动物演化阶段
中生代 25200﹣6600 联合古陆解体 裸子植物时代 爬行动物时代
A.温暖海水中出现三叶虫
B.是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时期
C.被子植物已经基本灭绝
D.已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5.(2024 皮山县校级模拟)在某地发现的化石中有三叶虫、鹦鹉螺等海洋无脊椎动物。三叶虫、鹦鹉螺等海洋无脊椎动物主要生活在(  )
A.温热的草原地区 B.温热的森林地区
C.温暖广阔的浅海 D.干旱的陆地环境
6.(2024 房山区期末)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环境经历了缓慢的演化,也遭遇过剧烈的突变。如图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由图可知(  )
A.冷暖干湿交替周期大致相同
B.二叠纪气候稳定利于物种繁衍
C.恐龙繁盛时期气候温暖湿润
D.第四纪比大多数地质时期的气候寒冷
7.(2024 浦东新区校级期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B.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C.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进化的
D.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高级、越复杂生物的化石
8.(2024春 沈阳期末)如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图中(  )
A.寒武纪比奥陶纪生物种类更加丰富
B.侏罗纪是哺乳类动物的繁盛时期
C.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与地表升温有关
D.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地球的内能
9.(2024 肇东市校级期末)地球历史上两次重要的成煤时期是(  )
A.元古代和古生代后 B.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
C.古生代前期和新生代 D.元古代后期和中生代
10.(2024 开远市校级开学)依据“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中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该地区地壳运动的状况是(  )
A.抬升为主 B.下降为主 C.没有运动 D.水平运动
11.(2024 龙川县校级期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形象“兔圆圆”正式亮相。这是春晚40年历史上首个集纳了无数大众喜爱倾向、经过系统翔实的大数据调研所生成的春晚吉祥物IP。它们取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所发现的“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态复原形象,这是生活在安徽潜山距今约6200万年的“兔祖先”,考古发现的重要头骨化石上面就保存着大门齿。如图示意部分地质年代的顺序。“安徽模鼠兔”生存的年代(  )
A.出现了人类
B.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
C.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D.恐龙走向灭绝
12.(2023 安徽开学)如图是云南帽天山地质公园里的一张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纳罗虫古生物化石照片。读图与该图片中生物生长所处地质年代特征描述相符的是(  )
A.主要的铁矿成矿时期 B.蕨类植物繁荣的时期
C.爬行动物盛行的时期 D.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
13.(2024 安徽期中)如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图中(  )
A.二叠纪末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B.第五次物种大灭绝跟地表温度下降有关
C.石炭纪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方向发展
D.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地球的内能
14.(2024 天津期中)下列有关地壳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太古宙是重要的成铁时期
B.古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
C.植物界演化:海生藻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D.动物界演化:爬行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
15.(2023 饶河县校级开学)读表“地质年代简表”,判断以下生物中,出现最晚的是(  )
宙 代 纪 距今年龄 /百万年 生物发展阶段
动物 植物
显生宙 新生代 第四纪 2.58 23.03 66.0 145.0 201.3+0.2 252.17+0.06 298.9+0.15 358.910.4 419.2+3.2 443.8+1.5 485.4+1.9 541.0+1.0 2500 4000 4600 人类时代 被子植物时代
新近纪 哺乳动物时代
古近纪
中生代 白垩纪 爬行动物时代 裸子植物时代
侏罗纪
三叠纪
古生代 二叠纪 两栖动物时代 蕨类植物时代
石炭纪
泥盆纪 鱼形动物时代
志留纪 藻菌时代
奥陶纪
寒武纪 无脊椎动物时代
元古宙 震旦纪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太古宙
冥古宙
A.无脊椎动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哺乳动物
16.(2024 南岗区校级期中)读某地地层剖面图,回答。
图中各个地层按形成由早到晚,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⑥⑤ D.③④⑤⑥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7.(2024 广东)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气温下降,湿度上升时,硫硝钠会吸水形成芒硝,使得裂隙中的容积增大;当气温上升,湿度下降时,会芒硝脱水产生反硝化。四川仁寿县牛角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岩石表层紫色砂岩以及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裂缝中均发现了硫酸钠。
(1)说明甲、乙两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地层年代特征,并据此判断甲、乙哪个区域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
(2)根据硝化与反硝化的条件,说明ⅰ、ⅱ、ⅲ阶段硫酸钠的分别变化。
(3)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分析裂缝中硫酸钠对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影响。
18.(2024 朝阳区校级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   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    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    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    环境。
(3)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壳经历了    (填“抬升”“下降”或“水平”)运动。
19.(2023 湖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锆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重金属。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消费集中在中国、欧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一带一路”背景下,某中资企业与莫桑比克合作开发锆砂矿。如图示意采矿区及所在区域。
(1)甲、乙、丙、丁四地中,哪一处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并说明理由。
(2)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请作出合理解释。
(3)根据材料,简述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20.(2024 伊州区校级期末)地球上生物的进化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地球上的几个生物繁盛期,而繁盛期的结束往往是生物的大灭绝。读“地质年代表”和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物进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另一方面,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比相邻岩层平均值高出30倍左右,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过地球。
(1)晚古生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随着海洋面积缩小,进化出能适应陆地环境的    物,   植物繁盛;晚期,气候变得干旱,进化出能适应干燥气候的    动物,   植物开始出现。
(2)恐龙生活在显生宙的中生代,该时期包括三叠纪、   纪、白垩纪,这一时期    植物极度兴盛,也是重要的    矿形成期。
新课预习衔接 地球的演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的五个地质年代(图中数字代表距今时间。单位:亿年),右图中a、b、c、d代表不同地层。读图完成1﹣1题。
1.右图中不同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a﹣② B.b﹣③ C.c﹣④ D.d﹣⑤
【分析】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解答】解:a地层含有三叶虫化石页岩,三叶虫生于寒武纪(5.7亿年),至奥陶纪(4.5亿年)最盛,消亡于二叠纪末期的二叠纪大灭绝事件,与其对应的地质年代是③所示年代,A错误。
b所示地层位于a地层之下,其形成时间应该早于三叶虫化石的形成年代,应为①或②,B错误。
d地层含有大羽羊齿化石砂岩,大羽羊齿主要出现在二叠纪,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9亿年,延至2.5亿年,对应的是③,D错误。
c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页岩,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主要在2.45亿年左右,即④,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2.(2024 大兴区校级开学)古生物化石对研究古气候、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岩层中,该岩层还含有多种动植物化石。读“中华龙鸟化石图片”,回答问题。根据化石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态环境是(  )
A.火山频发的海洋深处 B.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
C.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 D.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
【分析】不同演化阶段由于沉积环境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地层。一个地方的地层总是按时间顺序自下而上逐层排列,但不一定完整。同一时代的地层由于环境相似,故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年轻的地层含有越高级、越复杂的生物化石。
【解答】解:由材料“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岩层中”和材料“该岩层还含有多种动植物化石”,可判断出中华龙鸟生活的环境可能是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A错误,B正确。
风沙肆虐地区和冰川广布地区的植被覆盖率都较低,不可能存在多种动植物化石,B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球演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3.(2024春 浦东新区校级期末)古生代某一时期,地球陆地上遍布着大面积的“森林”。构成“森林”的植物大部分是(  )
A.海生藻类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D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生藻类分布于海洋中,A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裸子植物繁盛于中生代,B错误。
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4.(2024春 海淀区校级期末)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天山周边发现大型恐龙化石,命名为“中国丝路巨龙”。如表为该类恐龙生存的地质年代特征,该地质年代(  )
地质年代 距今时间(万年) 构造阶段 植物演化阶段 动物演化阶段
中生代 25200﹣6600 联合古陆解体 裸子植物时代 爬行动物时代
A.温暖海水中出现三叶虫
B.是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时期
C.被子植物已经基本灭绝
D.已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分析】地球的显生宙从古至今大致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依次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依次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依次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解答】解:温暖海水中出现三叶虫发生在地球古生代时期,A错误。
中生代裸子植物茂盛,是地质历史上的两大成煤期之一,B正确。
中生代时期被子植物开始出现,到新生代时期繁盛,C错误。
在新生代时期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重要地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期。
5.(2024 皮山县校级模拟)在某地发现的化石中有三叶虫、鹦鹉螺等海洋无脊椎动物。三叶虫、鹦鹉螺等海洋无脊椎动物主要生活在(  )
A.温热的草原地区 B.温热的森林地区
C.温暖广阔的浅海 D.干旱的陆地环境
【分析】地质年代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三叶虫、鹦鹉螺等海洋无脊椎动物属于海洋生物,因此主要生活在温暖广阔的浅海,故C正确。
草原、森林、陆地环境不满足无脊椎动物的生长条件,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质年代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6.(2024 房山区期末)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环境经历了缓慢的演化,也遭遇过剧烈的突变。如图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由图可知(  )
A.冷暖干湿交替周期大致相同
B.二叠纪气候稳定利于物种繁衍
C.恐龙繁盛时期气候温暖湿润
D.第四纪比大多数地质时期的气候寒冷
【分析】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冷暖干湿的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解答】解:读图可知,冷暖干湿交替周期并不相同,故A错误。
二叠纪气候趋于冷湿,并不稳定,故B错误。
恐龙繁盛时期气候温暖湿润为中生代,气候较为暖干,故C错误。
第四纪比大多数地质时期的气候寒冷,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示意图为背景设置试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描述地理特征的能力。
7.(2024 浦东新区校级期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B.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C.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进化的
D.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高级、越复杂生物的化石
【分析】地球的生物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陆地到海洋的演化历程。
【解答】解:A、地层是地下具有层状结构的岩石,一般下老上新,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同一时代的地层大致形成于同一时代,因此具有的化石相同或相似,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进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越古老的地层中含有的化石往往越低级、越简单,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生物的演化规律。
8.(2024春 沈阳期末)如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图中(  )
A.寒武纪比奥陶纪生物种类更加丰富
B.侏罗纪是哺乳类动物的繁盛时期
C.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与地表升温有关
D.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地球的内能
【分析】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阶、带。
【解答】解:从生物多样性来看,奥陶纪比寒武纪生物物种更加丰富,A错误。
侏罗纪是大型爬行类生物恐龙所在的时代,并非哺乳类动物的繁盛时期,B错误。
从图中资料可以看到第3次物种大灭绝时期,其地表温度相较之前有很大上升,故第3次物种大灭绝可能与地表升温有关,C正确。
生物的演化其影响因素较多,其形成过程较为复杂,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地质年代的知识,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
9.(2024 肇东市校级期末)地球历史上两次重要的成煤时期是(  )
A.元古代和古生代后 B.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
C.古生代前期和新生代 D.元古代后期和中生代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结合所学可知,两次重要的造煤时期:一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纪和二叠纪,二是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质年代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10.(2024 开远市校级开学)依据“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中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该地区地壳运动的状况是(  )
A.抬升为主 B.下降为主 C.没有运动 D.水平运动
【分析】图中化石形成的时间由早到晚依次为: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哺乳类化石。
【解答】解:一般而言,越先形成的化石,位置应越低,而图中三类的位置由高到低依次为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哺乳类化石,说明地壳运动以抬升为主,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考查了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出现。
11.(2024 龙川县校级期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形象“兔圆圆”正式亮相。这是春晚40年历史上首个集纳了无数大众喜爱倾向、经过系统翔实的大数据调研所生成的春晚吉祥物IP。它们取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所发现的“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态复原形象,这是生活在安徽潜山距今约6200万年的“兔祖先”,考古发现的重要头骨化石上面就保存着大门齿。如图示意部分地质年代的顺序。“安徽模鼠兔”生存的年代(  )
A.出现了人类
B.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
C.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D.恐龙走向灭绝
【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安徽模鼠兔”生存的年代为距今6200万年,为古近纪,属于新生代早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出现在第四纪,A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裸子植物极度兴盛的时代和恐龙走向灭绝为中生代,CD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新生代早期地壳运动剧烈,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了目前地球上的许多高大山脉,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基本形成,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安徽模鼠兔”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2.(2023 安徽开学)如图是云南帽天山地质公园里的一张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纳罗虫古生物化石照片。读图与该图片中生物生长所处地质年代特征描述相符的是(  )
A.主要的铁矿成矿时期 B.蕨类植物繁荣的时期
C.爬行动物盛行的时期 D.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
【分析】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盛行,中期鱼类盛行,后期出现了两栖动物,中生代典型的植物为蕨类植物;中生代不仅爬行类动物盛行,此时裸子植物也极度盛行;新生代典型动物为哺乳动物,植物为被子植物,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解答】解:材料显示的是一张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纳罗虫古生物化石照片,这个时代是蕨类植物繁荣的时期,故B正确。
太古宙是重要的铁矿成矿期,故A错误。
中生代爬行类动物盛行,故C错误。
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新生代,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地质年代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各地质年代的典型生物,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3.(2024 安徽期中)如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图中(  )
A.二叠纪末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B.第五次物种大灭绝跟地表温度下降有关
C.石炭纪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方向发展
D.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地球的内能
【分析】生物的进化历史约始于38亿年前。大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真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大约19~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大约5.4~8.5亿年前,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海平面下降,出现大面积浅海滩,形成多样的自然环境。海洋中出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并广泛分布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最早的原生动物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古生代:古生代约始于5.44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中生代: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早期出现的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它们是由古爬行动物进化形成的。新生代:新生代始于6640万年前,脊椎动物的演化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哺乳动物时代。
【解答】解:由图可知,第五次物种大灭绝时期地表温度骤降,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突变,第五次物种大灭绝跟地表温度下降有关,B正确。
联合古陆在三叠纪开始解体,A错误。
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转化,而石炭纪处于古生代,C错误。
生物的演化其影响因素较多,其形成过程较为复杂,不是主要依赖地球的内能,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质年代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14.(2024 天津期中)下列有关地壳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太古宙是重要的成铁时期
B.古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
C.植物界演化:海生藻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D.动物界演化:爬行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
【分析】生物的进化历史约始于38亿年前。大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真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大约19~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大约5.4~8.5亿年前,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海平面下降,出现大面积浅海滩,形成多样的自然环境。海洋中出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并广泛分布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最早的原生动物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古生代:古生代约始于5.44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中生代: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早期出现的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它们是由古爬行动物进化形成的。新生代:新生代始于6640万年前,脊椎动物的演化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哺乳动物时代。
【解答】解:根据已学知识可知,裸子植物在中生代繁盛,因此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而不是古生代,B错误。
植物界的演化经历了海生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演化,被子植物出现在裸子植物之后,C错误。
动物界经历了由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演化,爬行动物出现在两栖动物之后,D错误。
大量的铁、金、镍、铬等金属矿藏出现在太古宙地层中,表明太古宙是重要的成铁时期,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质年代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15.(2023 饶河县校级开学)读表“地质年代简表”,判断以下生物中,出现最晚的是(  )
宙 代 纪 距今年龄 /百万年 生物发展阶段
动物 植物
显生宙 新生代 第四纪 2.58 23.03 66.0 145.0 201.3+0.2 252.17+0.06 298.9+0.15 358.910.4 419.2+3.2 443.8+1.5 485.4+1.9 541.0+1.0 2500 4000 4600 人类时代 被子植物时代
新近纪 哺乳动物时代
古近纪
中生代 白垩纪 爬行动物时代 裸子植物时代
侏罗纪
三叠纪
古生代 二叠纪 两栖动物时代 蕨类植物时代
石炭纪
泥盆纪 鱼形动物时代
志留纪 藻菌时代
奥陶纪
寒武纪 无脊椎动物时代
元古宙 震旦纪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太古宙
冥古宙
A.无脊椎动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哺乳动物
【分析】地质年代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解答】解:读地质年代简表可知,无脊椎动物在元古宙时期出现,是出现最早的,A错误。
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纪时期出现,裸子植物中生代时期出现,哺乳动物新生代时期出现,所以出现最晚的是哺乳动物,D正确,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质年代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16.(2024 南岗区校级期中)读某地地层剖面图,回答。
图中各个地层按形成由早到晚,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⑥⑤ D.③④⑤⑥
【分析】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喷出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层的新老关系是先形成的地层位于下方,后形成的地层位于上方,读图可知,图中地层按照形成由早到晚的顺序依次为①②③⑥⑤④,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岩层新老关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7.(2024 广东)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气温下降,湿度上升时,硫硝钠会吸水形成芒硝,使得裂隙中的容积增大;当气温上升,湿度下降时,会芒硝脱水产生反硝化。四川仁寿县牛角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岩石表层紫色砂岩以及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裂缝中均发现了硫酸钠。
(1)说明甲、乙两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地层年代特征,并据此判断甲、乙哪个区域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
(2)根据硝化与反硝化的条件,说明ⅰ、ⅱ、ⅲ阶段硫酸钠的分别变化。
(3)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分析裂缝中硫酸钠对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影响。
【分析】(1)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背斜顶部岩层受到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向斜底部被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
(2)根据硝化与反硝化的条件,ⅰ、ⅱ、ⅲ阶段硫酸钠的分别变化主要从温度、湿度、体积等方面分析。
(3)裂缝中硫酸钠对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影响主要从降水、气温、湿度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从图表中的地质特征和地层年代来看,甲区域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结构,其中间较新,两翼较老;而乙区域岩层向上拱起,构成背斜结构,其中间较老,两翼较新;基于这些特征,可以判断乙区域为背斜,其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导致石质疏松,更容易受到侵蚀作用,因此乙区域的地表剥蚀作用相对更强。
(2)根据硝化与反硝化的条件,在ⅰ阶段,温度下降且相对湿度上升,硫酸钠会吸水形成芒硝,导致体积强烈膨胀,裂隙撑大。到了ⅱ阶段,温度快速上升且相对湿度快速下降,芒硝会脱水发生反硝化,体积缩小;最后,在ⅲ阶段,温度再次下降且相对湿度上升,硫酸钠会再次吸水形成芒硝,体积再次强烈膨胀。
(3)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牛角寨大佛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气候区降水总量较大,雨季湿度较大,在这样的环境下,硫酸钠容易吸水形成芒硝,体积强烈膨胀,导致雕像的裂隙增多、增大,甚至逐步发生坍塌;同时,旱季昼夜温差较大,导致相对湿度变化大,这会反复发生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使雕像的裂隙频繁膨胀与收缩,进一步加剧了对雕像的破坏,因此,裂缝中的硫酸钠会对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造成严重的损害,腐蚀其局部造型,破坏其完整性。
故答案为:
(1)甲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中间新、两翼老。乙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中间老、两翼新。乙为背斜,顶部受张力,石质疏松,更易被侵蚀,地表剥蚀更强。
(2)阶段ⅰ:温度下降,相对湿度上升,硫酸钠吸水形成芒硝,体积强烈膨胀,裂隙撑大;阶段ⅱ:温度快速上升,相对湿度快速下降,芒硝脱水反硝化,体积缩小;阶段ⅲ:温度下降,相对湿度上升,硫酸钠再次吸水形成芒硝,体积强烈膨胀。
(3)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总量较大,雨季湿度较大,硫酸钠易吸水形成芒硝,体积强烈膨胀,裂隙撑大;旱季昼夜温差较大,引起的相对湿度变化大,反复发生硝化和反硝化,频繁膨胀与收缩。这导致雕刻石像裂隙增多、增大,逐步发生坍塌:腐蚀雕刻石像局部造型,破坏其完整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甲、乙两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地层年代特征、甲、乙哪个区域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ⅰ、ⅱ、ⅲ阶段硫酸钠的分别变化、裂缝中硫酸钠对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8.(2024 朝阳区校级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 生物化石/古生物化石 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  古生 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  海洋 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  陆地 环境。
(3)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壳经历了  抬升 (填“抬升”“下降”或“水平”)运动。
【分析】(1)图中字母代表的文字信息显示地质时期古生物的化石,据此命名即可。
(2)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3)根据青藏高原现有化石可以推断,很久以前古地质时期,青藏高原所在地区一片汪洋,后来随着板块运动,地壳抬升,由海洋向陆地环境转变。
【解答】解:(1)据材料分析可知,本次考查涉及到古脊椎动物化石、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所以他们应给这次考察命名为:(古)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该区域岩层多含有化石,岩层是外力沉积形成,属于沉积岩;区域最老的化石为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生活在早古生代,所以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古生代;三叶虫生活在海洋里,故地层主要是海洋环境;恐龙属于爬行动物,生活在陆地上,故主要为陆地环境。
(3)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地区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海洋环境,后来恐龙繁盛时期为陆地环境,该地地理环境经历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和三叶虫化石等出露,表明区域地壳经历了抬升运动。
故答案为:
(1)生物化石/古生物化石
(2)古生;海洋;陆地
(3)抬升
【点评】本大题以“上海某中学地质考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层及地质年代、地球环境演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19.(2023 湖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锆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重金属。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消费集中在中国、欧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一带一路”背景下,某中资企业与莫桑比克合作开发锆砂矿。如图示意采矿区及所在区域。
(1)甲、乙、丙、丁四地中,哪一处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并说明理由。
(2)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请作出合理解释。
(3)根据材料,简述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分析】(1)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应结合材料信息从成矿物质的时间、类型方面分析。
(2)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应从区域气候特点、河流水文对外力作用的影响方面分析。
(3)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应从资源分布量、需求量、运输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据材料“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可知,锆砂矿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据所学可知侵入岩属于火成岩;读采矿区及所在区域示意图的图例可知,黑色阴影区为太古宙侵入岩,且在前寒武纪形成;读图甲、乙、丙、丁四地中丙地接近黑色阴影区为太古宙侵入岩区,其他三地都在寒武纪之后且不属于火成岩,所以丙地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
(2)读图可知,莫桑比克为南半球国家且临近印度洋,1~3月为夏季,当地易受飓风影响,风暴潮多发,海水搬运能力强,将低潮线附近的含锆重砂矿物向上搬运,到高潮线以上堆积形成;莫桑比克为热带草原气候,1~3月太阳直射点南移,当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南移控制为湿季,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侵蚀、搬运能力强,河流向海带来的含锆物质多,到达沿海受海水顶托作用,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
(3)据材料“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分析,锆资源主要分布在国外,国内锆的储量不足,无法满足国内生产需求;而且锆资源分布地距离我国较远,海上运输经过部分风险较高的海域,安全性低;据材料“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可知,锆资源被少数发达国家的供应商开发,贸易规模和价格被垄断,我国缺乏话语权;又有“消费集中在中国、欧洲和北美”,锆是战略性稀有矿产资源,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锆的需求大。
故答案为:
(1)丙。成矿物质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丙地地层的太古宙在寒武纪之前,其他三个地点都在寒武纪之后。
(2)为南半球夏季,易受飓风影响,风暴潮多发,搬运能力强,将低潮线附近的含锆重砂矿物向上搬运到高潮线以上堆积;太阳直射点南移,赤道低气压带南移控制该区域,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侵蚀能力强,搬运的含锆重砂矿物多,向海搬运物质多。
(3)锆资源主要分布在国外,国内锆的储量不足,无法满足国内生产需求;锆资源分布地到我国距离较远,海上运输经过部分风险较高的海域;锆资源被少数发达国家的供应商开发,贸易规模和价格被垄断,我国缺乏话语权;锆是战略性稀有矿产资源,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锆的需求大。
【点评】本题以锆资源为材料,涉及资源形成、区域环境分析、资源与国家安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0.(2024 伊州区校级期末)地球上生物的进化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地球上的几个生物繁盛期,而繁盛期的结束往往是生物的大灭绝。读“地质年代表”和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物进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另一方面,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比相邻岩层平均值高出30倍左右,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过地球。
(1)晚古生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随着海洋面积缩小,进化出能适应陆地环境的  两栖类 物, 蕨类 植物繁盛;晚期,气候变得干旱,进化出能适应干燥气候的  爬行 动物, 裸子 植物开始出现。
(2)恐龙生活在显生宙的中生代,该时期包括三叠纪、 侏罗 纪、白垩纪,这一时期  裸子 植物极度兴盛,也是重要的  煤 矿形成期。
【分析】(1)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2)地球演化历史从动植物演化、海陆运动、成矿情况、大气成分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理解记忆。古生代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生物的时代。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鱼类和两栖动物的时代,蕨类植物繁盛,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古生代地壳运动活跃,形成联合古陆。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代表性动物是恐龙;裸子植物兴盛,与古生代同为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大陆开始漂移。新生代是哺乳动物的时代,人类在第四纪出现,成为代表性生物;被子植物兴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联合古陆在新生代最终解体,漂移到现在位置,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解答】解:(1)晚古生代时限为距今4.0亿﹣2.3亿年,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三个时期,根据材料信息,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晚古生代早期,海洋面积缩小,为适应地球环境的变化,生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一些鱼类进化为两栖类,蔽类植物大量繁殖;到了晚古生代晚期,气候干旱,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出现了适应气候变化的爬行动物,此时裸子植物开始出现。
(2)根据所学知识,恐龙出现在中生代,中生代包含三叠纪、朱罗纪、白垩纪,保罗纪以后联合古陆由干板块运动剧烈而开始解体,各大陆开始漂移;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最繁盛的时期,故称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时代,这一时期也成为地史上重要的成煤阶段。
故答案为:
(1)两栖类;蕨类;爬行;裸子
(2)侏罗;裸子;煤
【点评】本题以地质年代表和生物进化为材料,涉及生物演化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分析运用能力,体现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