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冰川地貌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如图为冰川地貌素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 )
A.冰斗、U形谷、角峰 B.U形谷、冰斗、角峰
C.冰斗、角峰、U形谷 D.角峰、冰斗、U形谷
2.有关图中地貌的描述,最贴切的是( )
A.③地貌属于分布在山岳冰川的沉积地貌
B.②地貌主要出现在两极地区的大陆冰川
C.①地貌的形态特点是高耸尖锐
D.该地貌遗迹大量分布在非洲和南美大陆
读我国四地区地貌景观图,完成3﹣5题。
3.形成喜马拉雅山上冰斗和角峰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海水侵蚀 D.冰川侵蚀
4.图示四种地貌景观中属于外力沉积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列地貌与海南岛“南天一柱”的成因相同的是( )
A.广东沿海的断崖 B.北美的五大湖
C.长江上游的三峡 D.日本的富士山
6.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冰阜阶地是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台阶状地貌
B.冰砾阜是由冰面溪沉积物坠落冰床上形成的丘状地形
C.蛇形丘是冰底溪沉积形成的蜿蜒曲折、高低起伏垄岗状地形
D.冰水流出冰川,在其前缘沉积形成的扇状地形叫洪积扇
多玛冰川位于我国西藏日土县多玛乡,是喀喇昆仑山东部班公湖流域内一条最大的冰川,它绵延10.5公里,从山谷中奔腾而下,气势磅礴,外观洁白漂亮,颜值颇高。如图为“多玛冰川景观图”。据此回答7﹣9题。
7.多玛冰川分布区位于( )
A.极地 B.高纬度地区
C.高海拔地区 D.高气压区
8.甲谷地显著的特征是( )
A.宽阔平直 B.底窄坡陡 C.水流湍急 D.河曲发育
9.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多玛冰川在图1中的发展方向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北部,矿产资源丰富,河湖众多,是北半球观赏极光的最佳区域,如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湖泊众多的成因是( )
A.断裂下陷 B.冰川作用 C.火山喷发 D.滑坡堵塞
11.德国鲁尔区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进口的主要矿产是( )
A.铁矿 B.铜矿钨 C.钨矿 D.铀矿
12.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观赏极光的最佳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青藏高原上的普若岗日冰原由于冰川规模巨大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该冰原周边地区分布有高度较大的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沙丘的面积、密度相对较小,物质来源主要是冰蚀物和冰碛物。暖季沙丘以风蚀作用为主,并产生移动;冷季以加积(沉积、累加)作用为主,沙丘基本固定。调查发现,近20年来,令戈错面积呈现扩大趋势。如图示意普若岗日冰原毗邻地区的地貌分布。据此完成13﹣14题。
13.普若岗日冰原西侧沙丘( )
A.沉积物颗粒大小混杂 B.间距相对较小
C.主要受偏东风的影响 D.沙源供给不足
14.冷季沙丘以加积作用为主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较弱,风沙沉积
B.植被茂密,固沙作用明显
C.降水较少,地表多沙
D.气温较低,沙丘表层冻结
“雨舌”是指降水丰沛区域呈“舌头”状向某方向延伸的现象。读图西藏年等降水量线(单位:mm)和“雨舌”位置图,完成15﹣16题。
15.“雨舌”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6.下列描述最可能位于“舌尖”上的波密县的是( )
A.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广布
B.喀斯特地貌广布
C.水网密布,水流平稳
D.土壤深厚,有机质多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7.(2024 霞山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南岛西南部的峡湾区,峰峦叠起,崖整幽深,峡湾内多巨大的瀑布。在这原生态的次南极海城孕育出的岩龙虾,肉质细嫩,口味鲜甜。捕捞的岩龙虾通常用直升飞机从渔船的甲板上接运并飞越峡湾区的崇山峻岭,抵达距海岸线最近的蒂阿瑙镇,置于海水池暂养后再运往基督城包装出口。新西兰政府对野生龙虾的捕捞实施配额管理,定量捕捞。中国是新西兰鲜活龙虾最大的出口市场。2020 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原本为出售给中国而捕获的岩龙虾由于大批贸易订单取消,价格大幅下跌,已经低至每公斤人民币200元﹣300元。如图为新西兰南岛地形及岩龙虾产地示意图。
(1)解释新西兰南岛西南部峡湾地貌的成因,以及峡湾内瀑布形成的流水侵蚀的类型。
(2)分析新西兰西南海域盛产优质龙虾的原因。
(3)推断图中岩龙虾运输从蒂阿瑙镇到基督城和从基督城到中国,分别采用的最适宜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4)说明疫情对岩龙虾产业的影响。
18.(2024 市南区校级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祁连山脉位于我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峰多发育有现代冰川,近百年来,冰川处于退缩阶段。图1为祁连山冰川朝向玫瑰图(离中心点越远,数值越大)。
材料二:冰川风是指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冰雪面气温往往低于同高度山谷气温。近年来,祁连山地区的冰川风变化显著。图2为冰川风形成示意图。
(1)描述祁连山现代冰川分布特征。
(2)推测祁连山地区南坡和北坡冰川风风势大小,并说明理由。
(3)从对山谷风风力大小和影响时间角度,分析冰川风对当地山谷风的影响。
(4)推测祁连山冰川风近年来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19.(2023 武侯区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是由常年积雪形成的,具有流动性。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冰川零平衡线是积累区与消融区的分界线。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世界上离大都市最近的冰川,被誉为“冰川活化石”。图1是新疆冰川分布及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位置示意图,图2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三次运动形成的冰碛垄地貌,图3表示1960年~2010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零平衡线高度、冰川面积、气温及降水变化图。
(1)分析天山北坡冰川广布的主要原因。
(2)描述冰碛垄地貌的形成过程,说明Ⅰ、Ⅱ、Ⅲ冰碛垄地貌形成先后顺序的理由。
(3)据图分析1960~2010年冰川面积、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气温和降水变化曲线的内在联系。
(4)简析天山冰川、积雪面积变化对冰川零平衡线上升幅度的影响。
新课预习衔接 冰川地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如图为冰川地貌素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 )
A.冰斗、U形谷、角峰 B.U形谷、冰斗、角峰
C.冰斗、角峰、U形谷 D.角峰、冰斗、U形谷
【分析】冰川地貌包括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沉积地貌等。冰川侵蚀地貌包括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包括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
【解答】解: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高耸尖锐,读图可知,①为角峰;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似峭壁、呈半圆形或圆椅状的洼地,读图可知,图中②为冰斗;U型谷又称槽谷、冰蚀谷,是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两侧一般有平坦的谷肩,横剖面近似U型,读图可知,③为U型谷。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冰川地貌,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形态和位置进行判读,难度较小。
2.有关图中地貌的描述,最贴切的是( )
A.③地貌属于分布在山岳冰川的沉积地貌
B.②地貌主要出现在两极地区的大陆冰川
C.①地貌的形态特点是高耸尖锐
D.该地貌遗迹大量分布在非洲和南美大陆
【分析】冰川侵蚀形成的地貌包括角峰、刃脊、冰斗、冰川U谷、峡湾地貌等。
【解答】解:根据图片,①处地貌是角峰,形态特点是高耸尖锐,C正确。
图中③地貌是冰川U谷,属于冰川侵蚀地貌,A错误。
②处地貌是冰斗,属于山岳冰川地貌,B错误。
该类地貌大量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纬度较低的非洲和南美大陆分布较少,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常见冰川侵蚀地貌及其分布特点,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
读我国四地区地貌景观图,完成3﹣5题。
3.形成喜马拉雅山上冰斗和角峰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海水侵蚀 D.冰川侵蚀
【分析】由冰川运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称为冰川侵蚀。
【解答】解:冰斗和角峰属于冰川侵蚀地貌,因此形成喜马拉雅山上冰斗和角峰的地质作用是冰川侵蚀,D正确。
流水侵蚀、风力侵蚀、海水侵蚀不会形成冰斗和角锋,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景观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分析能力。
4.图示四种地貌景观中属于外力沉积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形成和变化的作用为地质作用。按产生的自然力可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前者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后者包括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固结成岩等。
【解答】解:图示四种地貌景观中,①冰斗和角峰属于冰川侵蚀地貌,故A错。
②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故B对。
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属于流水侵蚀地貌,故C错。
④海南岛“南天一柱“M属于海浪侵蚀地貌,故D错。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景观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分析能力。
5.下列地貌与海南岛“南天一柱”的成因相同的是( )
A.广东沿海的断崖 B.北美的五大湖
C.长江上游的三峡 D.日本的富士山
【分析】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形成和变化的作用为地质作用。按产生的自然力可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前者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后者包括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固结成岩等。
【解答】解:形成海南岛“南天一柱”的地质作用是海浪侵蚀作用,广东沿海的断崖由海浪侵蚀而成,A正确。
北美五大湖由冰川侵蚀而成,B错误。
长江三峡由流水侵蚀而成,C错误。
日本的富士山属于岩浆活动作用而成,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景观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分析能力。
6.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冰阜阶地是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台阶状地貌
B.冰砾阜是由冰面溪沉积物坠落冰床上形成的丘状地形
C.蛇形丘是冰底溪沉积形成的蜿蜒曲折、高低起伏垄岗状地形
D.冰水流出冰川,在其前缘沉积形成的扇状地形叫洪积扇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冰川地貌的特征,结合各种冰川地貌的特征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解:冰阜阶地分布于冰川谷两侧或高地的边缘。当冰川后退时,冰融水在冰川谷两侧形成溪流,这种水流在谷壁与冰川之间堆积具有一定层次的冰水堆积物。当冰川全融化后,堆积物的前缘(即与冰川相接触的面)因失去支撑而垮塌,形成陡坎。整个形态与河流阶地相似,故称冰阜阶地。A正确。
冰砾阜是冰前和冰川两侧流水沉积的、呈圆形或不规则的丘陵。它是由冰水砂砾组成的有层次、经分选的堆积物,并含有冰碛物包裹体,外表常有薄层融碛层覆盖。B错。
蛇形丘是发育在大陆冰区的地形,像铁路路基那样狭窄的长条状高地。它是由经过分选和冲洗的砾石、砂组成的,有明显的不均匀的斜交层理,C错。
洪积扇指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出山口后变为多河床辫流形成的一种扇状堆积地形,D错。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的特征,关键是结合各种地貌的特征进行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玛冰川位于我国西藏日土县多玛乡,是喀喇昆仑山东部班公湖流域内一条最大的冰川,它绵延10.5公里,从山谷中奔腾而下,气势磅礴,外观洁白漂亮,颜值颇高。如图为“多玛冰川景观图”。据此回答7﹣9题。
7.多玛冰川分布区位于( )
A.极地 B.高纬度地区
C.高海拔地区 D.高气压区
【分析】本题依据材料所给信息位于西藏,西藏世界屋脊可解。
【解答】解:材料中有多玛冰川位于我国西藏日土县多玛乡,是喀喇昆仑山东部班公湖流域内一条最大的冰川,西藏高寒,冰川广布,所以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题关键是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的理解,并熟记基础知识,同时分析题中图文材料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
8.甲谷地显著的特征是( )
A.宽阔平直 B.底窄坡陡 C.水流湍急 D.河曲发育
【分析】冰川U型谷是早期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山谷侵蚀而形成的一种冰川地貌,在后期冰川融化后,冰雪融水将冰碛物携带冲出山谷,便在山谷中留下了两侧陡峻且底部宽广的河谷。由于这种河谷的地形线在横剖面形态上很像“U”字型,故将冰川地区这类地貌成为冰川U型谷。
【解答】解:如图为“多玛冰川景观图”,甲谷为冰川U形谷,其特征为两侧陡峻且底部宽广,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解题关键是对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的了解,熟记基础知识,并能根据提供的各种数据和图文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9.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多玛冰川在图1中的发展方向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多玛冰川在图1中的发展方向需要结合地形、落差和位置进行分析。
【解答】解: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不断融化,两侧冰川融化后,冰川的边缘向中间收缩,冰川的前端融化后,冰舌向后退缩,与②的发展方向一致,故B正确。
①表示冰川前端向前发展,③④表示冰川两侧向外扩展,都表示冰川的体量在扩大,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的题材不符,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气候变化的知识,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北部,矿产资源丰富,河湖众多,是北半球观赏极光的最佳区域,如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湖泊众多的成因是( )
A.断裂下陷 B.冰川作用 C.火山喷发 D.滑坡堵塞
【分析】欧洲北部地区和北美五大湖地区是世界典型的冰川地貌分布区。
【解答】解:根据材料,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欧洲北部地区,第四纪冰川地貌发育,形成众多的冰蚀湖,B正确。
该地位于板块内部地区,地壳稳定,断层、火山较少,A、C错误。
滑坡堵塞一般在河谷地区发育堰塞湖,北欧地区的湖泊不属于堰塞湖,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北欧地区湖泊形成的原因。
11.德国鲁尔区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进口的主要矿产是( )
A.铁矿 B.铜矿钨 C.钨矿 D.铀矿
【分析】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发展以钢铁工业为主的传统工业,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
【解答】解:读图可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丰富的铁矿资源、铜矿资源等,德国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以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需要铁矿石,因此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进口的主要矿产是铁矿,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德国鲁尔区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进口的主要矿产类型,读图分析解决问题。
12.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观赏极光的最佳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分析】本题考查旅游景观观赏的知识,旅游景观的观赏应该选择观赏的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色、领悟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等。
【解答】解:极光绚丽多彩,观赏极光应该在高纬度地区,黑夜的效果最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冬季昼短夜长,为观赏极光最好的季节。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旅游景观的观赏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青藏高原上的普若岗日冰原由于冰川规模巨大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该冰原周边地区分布有高度较大的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沙丘的面积、密度相对较小,物质来源主要是冰蚀物和冰碛物。暖季沙丘以风蚀作用为主,并产生移动;冷季以加积(沉积、累加)作用为主,沙丘基本固定。调查发现,近20年来,令戈错面积呈现扩大趋势。如图示意普若岗日冰原毗邻地区的地貌分布。据此完成13﹣14题。
13.普若岗日冰原西侧沙丘( )
A.沉积物颗粒大小混杂 B.间距相对较小
C.主要受偏东风的影响 D.沙源供给不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冰川地貌、沙丘形成等外力作用与地貌,材料中对沙丘物质来源及形成原因做了明确的介绍,再结合常规外力侵蚀、搬运、沉积等形式的基本特点便可以顺利完成。
【解答】解:A.普若岗日冰原西侧沙丘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冰蚀、冰碛物质,但是由风积作用形成的,分选比较明显,以细小颗粒为主,不符合题意;
B.由材料沙丘密度相对较小,可得出沙丘间距相对较大,不符合题意;
C.新月形沙丘凸面为迎风坡,从图中可以看出,沙丘西面或西南面为凸面,故当地盛行西风或西南风,不符合题意;
D.普若岗日冰原的山前地带平坦且戈壁宽广,但沙丘面积小、密度小,反映了本区的沙源供给相对不足,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提取材料和图片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学生迁移已学知识进行分析,难度中等。
14.冷季沙丘以加积作用为主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较弱,风沙沉积
B.植被茂密,固沙作用明显
C.降水较少,地表多沙
D.气温较低,沙丘表层冻结
【分析】地球表面的形态在不断地变化。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解:青藏高原上冷季西风强劲,植被稀疏,AB错;
冷季,水汽在该地区的地形抬升作用与对流气流的影响下,降水(雪)过程较为频繁,沙丘表面水分条件较好,加之气温较低,沙丘表层冻结,难以被风蚀,外来沙源不断加积于沙丘,沙丘表面不断往复冻结,形成高大发育的沙丘,C错、D对。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地表变化的相关知识。
“雨舌”是指降水丰沛区域呈“舌头”状向某方向延伸的现象。读图西藏年等降水量线(单位:mm)和“雨舌”位置图,完成15﹣16题。
15.“雨舌”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分析】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1)海陆位置:沿海迎风区降水多,离岸风区降水少,内陆地区空气干燥降水少。(2)大气环流: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区,降水多;盛行下沉气流的地区,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或季节降水多,受冬季风影响的地区或季节降水少。(3)洋流:寒流流经的沿海地区降水少,暖流流经的沿海地区降水多。(4)地形:暖湿气流流经的山地迎风坡降水多;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解答】解:首先根据图中的信息,确定该区域为西藏东南部,定位后,就可确定该区域距离印度洋较近且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西南季风带来大量的印度洋水汽。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具备一定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才可解决问题。
16.下列描述最可能位于“舌尖”上的波密县的是( )
A.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广布
B.喀斯特地貌广布
C.水网密布,水流平稳
D.土壤深厚,有机质多
【分析】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峰。一般冰川作用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地区。(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
【解答】解:由于该地北部地区海拔高,有高山冰川存在,湖泊多为冰川作用而成,故A正确。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云贵高原地区,波密县位于青藏高原,故B错误。
波密县地势起伏大,不会发育众多河流,而且受地势影响,水流急,故C错误。
海拔高,气温低,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该地区土壤发育较差,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区域存在的环境及发展问题,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7.(2024 霞山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南岛西南部的峡湾区,峰峦叠起,崖整幽深,峡湾内多巨大的瀑布。在这原生态的次南极海城孕育出的岩龙虾,肉质细嫩,口味鲜甜。捕捞的岩龙虾通常用直升飞机从渔船的甲板上接运并飞越峡湾区的崇山峻岭,抵达距海岸线最近的蒂阿瑙镇,置于海水池暂养后再运往基督城包装出口。新西兰政府对野生龙虾的捕捞实施配额管理,定量捕捞。中国是新西兰鲜活龙虾最大的出口市场。2020 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原本为出售给中国而捕获的岩龙虾由于大批贸易订单取消,价格大幅下跌,已经低至每公斤人民币200元﹣300元。如图为新西兰南岛地形及岩龙虾产地示意图。
(1)解释新西兰南岛西南部峡湾地貌的成因,以及峡湾内瀑布形成的流水侵蚀的类型。
(2)分析新西兰西南海域盛产优质龙虾的原因。
(3)推断图中岩龙虾运输从蒂阿瑙镇到基督城和从基督城到中国,分别采用的最适宜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4)说明疫情对岩龙虾产业的影响。
【分析】(1)新西兰南岛西南部峡湾地貌的成因主要从冰川地貌形成的角度分析;气候原因可以从降水角度分析。
(2)新西兰西南海城出产的岩龙虾品质优良的原因可以从区域优势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角度分析。
(3)公路运输的优点是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缺点是运量小,运输成本高,适于运送短途、量小、急需的货物。航空运输优点是速度最快;缺点是运量最小,费用高,成本高,受天气影响大,适于运送长途、量小、贵重、急需的货物。
(4)影响需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角度分析作答。
【解答】解:(1)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新西兰南岛西南部纬度较高,冰期时受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水从谷地下游入侵,形成峡湾。瀑布的形成一是需要有河流发育,二是地势要有落差。由纬度位置可知,峡湾地处湿润西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充沛,多河流发育;峡谷两岸多悬崖峭壁,河水跌落,形成众多瀑布。
(2)结合材料,新西兰西南海城出产的岩龙虾品质优良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为方面进行分析。自然方面,该海域纬度较高,靠近南极,沿岸有寒流流经,海水温度低,岩龙虾生长周期长;该海域水质好,生态环境好,出产的岩龙虾肉质细嫩,口味鲜甜;人为方面,新西兰政府对野生龙虾的捕捞实施配额管理,定量捕捞,保证了龙虾的品质。
(3)岩龙虾运输从蒂阿瑙镇﹣→基督城适宜选择公路运输。读图可知,从新西兰岛南部运往基督城,距离较近;岩龙虾数量较少;沿线地形起伏大,公路运输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公路运输相对航空运输价格低。基督城→中国适合选择航空运输,因为新西兰距离中国远;岩龙虾数量较少且价格昂贵;航空运输速度快,可保证岩龙虾的鲜活。
(4)受疫情的影响,导致对岩龙虾的捕捞量降低,从而有利于岩龙虾种群数量的恢复,保证当地捕虾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注意材料信息“原本为出售给中国而捕捞的岩龙虾,由于大批贸易订单取消,价格大幅下跌”,受疫情的影响,大批量的贸易订单取消,价格大幅下跌,导致渔民的收入减少。同时,已捕捞的岩龙虾出口减少,使得捕捞量超过出口量,导致岩龙虾大量死亡,影响经济收益。受疫情的影响,市场对岩龙虾的需求减小,岩龙虾的捕捞量降低,对捕捞岩龙虾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小,渔民的失业率上升。
故答案为:
(1)峡湾地貌成因:在冰期,冰川侵蚀西侧海岸形成U型谷地;间冰期,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水从谷地下游入侵,形成沿岸的峡湾。瀑布成因:峡湾地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丰沛,沿岸河流多。
(2)该海域人类活动少,原生态,水质洁净;靠近南极,海水寒冷清澈,岩龙虾生长周期长,味道更鲜美,口感更佳;新西兰政府对野生龙虾的捕捞实施配额管理,定量捕捞,保证了龙虾的品质。
(3)蒂阿瑙镇→基督城为公路运输。理由:从新西兰岛南部运往基督城,距离较近;地形起伏大,公路运输灵活,适应性强;岩龙虾数量较少;相对航空运输价格低。基督城→中国为航空运输。理由:新西兰到中国,距离远;岩龙虾数量较少且价格昂贵;可保证岩龙虾的鲜活,快速运达。
(4)有利影响:岩龙虾捕获量降低,有利于岩龙虾种群数量的恢复和捕虾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利影响:大批贸易订单取消,价格大幅下跌,渔民收入减少:劳动力需求量减少,渔民失业率上升;捕获超过出口量,可能导致岩龙虾大量死亡。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峡湾地貌的形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岩龙虾品质优良的原因及疫情对岩龙虾产业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18.(2024 市南区校级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祁连山脉位于我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峰多发育有现代冰川,近百年来,冰川处于退缩阶段。图1为祁连山冰川朝向玫瑰图(离中心点越远,数值越大)。
材料二:冰川风是指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冰雪面气温往往低于同高度山谷气温。近年来,祁连山地区的冰川风变化显著。图2为冰川风形成示意图。
(1)描述祁连山现代冰川分布特征。
(2)推测祁连山地区南坡和北坡冰川风风势大小,并说明理由。
(3)从对山谷风风力大小和影响时间角度,分析冰川风对当地山谷风的影响。
(4)推测祁连山冰川风近年来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分析】(1)祁连山现代冰川分布特征从气温和降水,阳坡、阴坡和迎风坡、背风坡角度分析。
(2)祁连山地区南坡和北坡冰川风风势大小可以从冰川风与山谷风方向一致或相反等情况分析。
(3)冰川风对当地山谷风的影响可以从全球气候变暖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角度分析。
(4)祁连山冰川风近年来的变化可以从冰川发育和冰川风影响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1)根据所学知识祁连山东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多阴雨天,太阳辐射弱,气温较低,而西南坡处于背风坡,阴雨天少,晴天多,气温较高,所以现代冰川东北坡多、西南坡少。
(2)冰川风和山风风向一致,会延长山风的影响时间,增强山风的势力,加强其影响程度;和谷风风向相反,会缩短谷风的影响时间,削弱谷风的势力。
(3)根据上题冰川风是由于冰川的热力作用形成的,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冰川融化增加,面积减小,冰川面上空气与谷中同高度温差变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冰川风势力减弱。
(4)冰川风气温较低,受冰川风的影响,谷底冷空气集聚,气温低,适合生长喜冷植物;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形成的谷风气温较高,到达山腰地带,该地温度较高。可生长喜暖阔叶树,从而形成了植被垂直分布“倒置”现象。
故答案为:(1)东北坡为阴坡,气温低,东北坡面对河西走廊,夏季东南季风影响该地,在东北坡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有较多冰川分布;西南坡为阳坡,气温高;西南坡面对青藏高原,降水稀少,冰川面积较少。
(2)延长山风的时间,增强山风的势力;缩短谷风的时间,削弱谷风的势力。
(3)冰川风势力变弱。全球气候变暖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冰川面积减少,且变得破碎,冰雪面气温与同高度山谷气温的温差变小,冰川风势力减弱。
(4)阿尔卑斯山现代冰川发育,冰川风影响大,密度大的冷性冰川风下沉到谷底,使谷底适宜生长喜冷植物;密度小的暖性谷风被迫抬升到冰川风之上,受其影响山腰地带可生长喜暖阔叶树,这种局部地段的“逆温”现象导致植被垂直分布“倒置”。
【点评】本题的难度中等,以祁连山冰川朝向玫瑰图和冰川风形成示意图为载体,从图文中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解答地理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是关键。
19.(2023 武侯区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是由常年积雪形成的,具有流动性。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冰川零平衡线是积累区与消融区的分界线。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世界上离大都市最近的冰川,被誉为“冰川活化石”。图1是新疆冰川分布及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位置示意图,图2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三次运动形成的冰碛垄地貌,图3表示1960年~2010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零平衡线高度、冰川面积、气温及降水变化图。
(1)分析天山北坡冰川广布的主要原因。
(2)描述冰碛垄地貌的形成过程,说明Ⅰ、Ⅱ、Ⅲ冰碛垄地貌形成先后顺序的理由。
(3)据图分析1960~2010年冰川面积、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气温和降水变化曲线的内在联系。
(4)简析天山冰川、积雪面积变化对冰川零平衡线上升幅度的影响。
【分析】(1)冰川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条件。
(2)冰碛垄一种顶部凸起、两侧有一定坡度的垄岗状地貌,是古冰川的冰舌曾在此停留的痕迹。
(3)1960~2010年冰川面积、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气温和降水变化曲线的内在联系主要结合1960年~2010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零平衡线高度、冰川面积、气温及降水变化图进行分析。
(4)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解答】解:(1)从气温角度来说:天山北坡纬度较高,海拔高,因此气温较低,积雪易累积,不易融化,易形成冰川;从降水角度来说:天山北坡有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影响,多地形雨,且受温度影响,多以降雪形式呈现,因此积雪量较大。
(2)冰碛垄,是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受重力影响呈垄状堆积,随后冰川退缩,冰碛垄地貌形成。冰碛垄是典型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一般在我国的青藏高原比较多见,在低海拔的地方很少有大规模的冰碛垄。一般来说,重力影响下,越远离主体冰川的冰碛垄堆积的越早,且冰川退缩的也越早,因此冰碛垄地貌形成先后顺序应该是Ⅲ最早形成,其次是Ⅱ,最后是I。
(3)由图可知,1960~2010年间冰川面积呈递减趋势,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气温、降水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可知随着气温的升高,冰川不断融化,冰川面积减少,冰川零平衡线高度也波动上升,而降水增多,使冰川量增加,冰川零平衡线高度应下降,但是由于气温升高的趋势大于降水增大的趋势,因此总体上冰川零平衡线高度仍波动上升。
(4)首先,由于气温升高,冰川、积雪面积减少,冰川零平衡线上升幅度加大;其次,由于冰川、积雪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使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少,使温度更低,但是由干冰川,积雪面积减少,地表冰川,积雪的覆盖量降低,使地面裸露,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温度上升,从而加剧了冰川,积雪融化,冰川零平衡线上升幅度进一步加大。
故答案为:
(1)天山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冰雪难以融化;天山北坡使得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被抬升,形成较多降水(降雪)。
(2)岩层风化产生裂隙,冰川侵蚀并将风化、侵蚀物搬运至山谷地带大量堆积,形成冰碛垄;I、Ⅱ、Ⅲ地貌是由冰川退缩形成的,Ⅲ代表冰川运动的最远界限,是最先形成的,由干冰川退缩,Ⅲ、Ⅱ、I依次形成。
(3)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冰川零平衡线高度上升,冰川面积减小;降水增多,冰川面积增加,冰川零平衡线高度下降;气温升高形成的融雪量大于降水增加形成的积雪量,所以最终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退缩或冰川后退),冰川面积减小。
(4)冰川和积雪面积减少,导致冰川和积雪覆盖区域反射率降低;裸露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增强,使得冰川零平衡线附近地表升温加快;冰雪消融加剧,冰川零平衡线上升幅度加大。
【点评】本题相对难度适中,该题以乌鲁木齐冰川地貌等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了4个小题,涉及了冰川地貌的成因、形成过程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与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人地协调观与综合思维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