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预习衔接】2.2地表形态的变化(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1湘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预习衔接】2.2地表形态的变化(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1湘教版(201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6 09:1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地表形态的变化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峡湾根据是否常年被海冰覆盖,分为极地气候峡湾和温带气候峡湾。如图是发育极地气候峡湾的甲地和发育温带气候峡湾的乙地位置图。据此完成1﹣1题。
1.参与峡湾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  )
①化学溶蚀
②海浪侵蚀
③冰川刨蚀
④风力侵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在历史的变迁中,随着含盐高的海洋、湖泊不断蒸发,其中的盐分结晶沉淀形成的岩石,就叫做盐岩。盐丘底辟构造(图1)是地下较深处密度较小的高塑性岩石(盐岩)在差异重力作用下向上拱起,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的一种构造,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新疆温宿盐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盐山地貌奇特,山上“盐刀”“盐锥”和“盐剑”犹如插满千万把尖刀(图2)。据此完成2﹣2题。
2.新疆温宿盐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盐刀”等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重力崩塌
3.(2024春 大祥区校级期末)江西三清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组成该山体的花岗岩水平及垂向节理发育,山体演变初期在内力作用主导下形成峰峦,后来外营力进一步沿节理破坏,逐渐发育成峰丛、峰柱、造型石等微地貌景观,完成下题。
⑤阶段塑造岩石形态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流水沉积 D.风化作用
4.(2024春 宁波期末)关于戈壁成因,学界说法众多,甲说法认为,河流携带的碎屑物沉积下来,后强风吹走地表细小颗粒,只留下较大石块覆盖在地表而形成。乙说法认为,由于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石块底部多缝隙,大风中携带的沙尘被地表石块截留,沙尘填补缝隙,长此以往,石块逐渐被顶托出地表,形成戈壁。研究人员在A地野外通过对戈壁断面(如图)的观察发现,该地地表为石块,地表以下都是黄土。如图1为甲和乙两说法示意图,图2为A地景观图。A地戈壁成因最可能符合哪种说法且使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依次是(  )
A.甲 流水沉积 风力侵蚀
B.乙 风化作用 风力沉积
C.甲 流水沉积 风化作用
D.乙 风化作用 流水沉积
5.(2024春 红桥区校级期末)图示所反映出该国海岸非常曲折,有众多的岛屿和深入内陆的狭长海湾.形成这处海岸特点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板块挤压 C.冰川侵蚀 D.地壳下陷
6.(2024 和平区一模)受板块挤压影响,青藏高原地壳目前仍整体处于抬升中,但高原内部的抬升并不均匀,高原内部河流地貌的演变也深受其影响。考察发现,在雅鲁藏布江干流谢通门以下1000千米河段,峡谷(宽度200米以下)段和宽谷(宽度3000米以上)段相间分布。如图为雅鲁藏布江干流在谢通门以下1000千米河段的河谷宽度和沉积物厚度统计图。读图回答,雅鲁藏布江干流宽谷段和峡谷段地壳抬升速度差异及主要外力形式应为(  )
A.峡谷地段地壳抬升速率快,河流下蚀作用强
B.峡谷地段地壳抬升速率快,河流堆积作用强
C.宽谷段地壳抬升速率快,河流下蚀作用强
D.宽谷段地壳抬升速率快,河流堆积作用强
7.(2024 浦东新区校级期末)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沉积作用
C.风力搬运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8.(2024 武强县校级期末)在干旱或寒冷地区,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岩屑形成倒石堆。如图示意某地倒石堆示意图,形成岩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积作用 B.物理风化 C.化学风化 D.生物风化
9.(2024 佳木斯期中)读“某地景观演变示意图”,图示景观演变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风化作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10.(2024 武汉期中)我国科学家研究的碳封存技术,是将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后,加以利用或封存,以实现工业过程的碳减排,变废为宝。2021年我国某钢铁公司利用该技术每年能处理二氧化碳15000吨,利用脱硫渣15万吨。矿化反应产生的石灰石,经处理后,直接输送到厂内其他生产环节,代替外购石灰石原料。从高炉炼钢到二氧化碳、废渣再利用,工厂内部就形成了再循环。在国外,目前最大的二氧化碳矿化封存项目位于冰岛,二氧化碳处理量每年仅50吨。如图示意碳封存技术原理。完成研究者称这一灵感来自大自然中坚硬的岩石、矿物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接触产生化学变化,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该过程属于外力作用中的(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11.(2024 西城区校级期中)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如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2024 长宁区校级期中)下列各种地表形态中,由同一种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瀑布、海滩
B.沙丘、风蚀蘑菇
C.三角洲、冲积扇
D.河流峡谷、花岗岩球状风化
13.(2024 天津期中)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如图示意发源于太行山的拒马河的河流阶地。据此完成问题。如图示多级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垂直上升、流水侵蚀
B.地壳垂直下降、流水沉积
C.地壳垂直上升、流水沉积
D.地壳垂直下降、流水侵蚀
14.(2022秋 温州期末)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外力作用模拟实验示意图,实验过程如下:将大小形状适宜的页岩用热水浸泡一分钟,随后缓慢地放入另一个烧杯的冷水中。重复上述过程3~5次,观察页岩表面发生的变化。
该实验模拟的外力作用是(  )
A.高温变质 B.侵入冷凝 C.刨蚀作用 D.风化作用
15.(2024 浙江开学)形成下列四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相同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2022秋 宁县校级期末)如图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下列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防洪堤用地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7.(2024 九龙坡区校级开学)下图为新西兰地理事物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与以丘陵地形为主的新西兰北岛不同,新西兰南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可占该岛面积的70%,许多山峰超过3000米。南岛山地顶部多积雪、冰川,现代冰川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新西兰南岛峡湾地貌发育,如米尔福德峡湾(如图)。在峡湾峭壁上,大小瀑布叮咚或者轰鸣,汇成动听的天然交响乐。
(1)与北岛相比,新西兰南岛多冰川地貌分布的原因。
(2)简述米尔福德峡湾的形成过程。
(3)从地质作用角度分析甲沿海地区土壤肥沃的原因。
18.(2024秋 建德市校级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看,甲河段主要表现为流水的    作用,通常形成的地貌是    。
(2)乙河段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A岸/B岸),适合聚落建设的是    (A岸/B岸)。
(3)丙处往往形成    地貌,请简要描述其形成过程:   。
(4)从水源、土壤和自然灾害的角度,分析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场所的原因。
19.(2024 岳阳县校级开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北部,在白垩纪陆相红色砂砾岩(以石英、长石等矿物为主)基础上发育而成。风化洞穴是丹霞山重要的地貌类型,在禄意堂其中一个较浅的弧形崖壁内,底部和顶部发育小型蜂窝状洞穴,锦石岩洞为一个深12米、高8米的扁平洞穴,在洞穴后壁发育小型蜂窝状洞穴,洞穴下部因被藻类覆盖而呈现绿色,故名龙鳞片石。研究表明,长石类矿物在雨水充足条件下易向黏土矿物转变,从而体积膨胀。如图示意丹霞山锦江两岸的禄意堂和锦石岩洞相对位置,图中洞穴朝向是与正北方向沿顺时针方向的夹角。
(1)分析丹霞山多风化洞穴的原因。
(2)禄意堂岩壁中部没有小型蜂窝状洞穴,说明其与顶部、底部风化条件的差异。
(3)分析锦石岩洞深度大的原因。
20.(2024 衡阳县校级开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是武汉城市圈的龙头。其地理位置、交通、科教、人才及产业基础等方面优势明显,是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及产业化基地。黄冈紧邻武汉,主要发展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已与武汉共建了“中国光谷黄冈产业园”等区域产业互动融合示范区。如图示意武汉城市圈及其分布。
(1)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说明黄冈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武汉因素。
(3)为推进武汉城市圈区域协调发展,结合材料,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
新课预习衔接 地表形态的变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峡湾根据是否常年被海冰覆盖,分为极地气候峡湾和温带气候峡湾。如图是发育极地气候峡湾的甲地和发育温带气候峡湾的乙地位置图。据此完成1﹣1题。
1.参与峡湾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  )
①化学溶蚀
②海浪侵蚀
③冰川刨蚀
④风力侵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解答】解:联系已学可知,峡湾是冰川U形谷后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槽形谷。冰川U形谷由冰川刨蚀形成,③正确。
化学溶蚀主要发生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①错误。
海水淹没冰川U形谷后海水侵蚀作用显著,风力侵蚀的影响较小,②正确,④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参与峡湾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在历史的变迁中,随着含盐高的海洋、湖泊不断蒸发,其中的盐分结晶沉淀形成的岩石,就叫做盐岩。盐丘底辟构造(图1)是地下较深处密度较小的高塑性岩石(盐岩)在差异重力作用下向上拱起,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的一种构造,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新疆温宿盐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盐山地貌奇特,山上“盐刀”“盐锥”和“盐剑”犹如插满千万把尖刀(图2)。据此完成2﹣2题。
2.新疆温宿盐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盐刀”等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重力崩塌
【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解答】解:由材料可知,新疆温宿盐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盐山地貌奇特,山上“盐刀”“盐锥”和“盐剑”犹如插满千万把尖刀,“盐刀”是雨水冲刷塑造而形成,主要是流水侵蚀地貌,A正确。
雅丹地貌主要的外力作用为风力侵蚀,B错误。
纬度、海拔不够高,冰川侵蚀的作用影响小,C错误。
重力崩塌容易形成松散的堆积物,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新疆温宿盐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盐刀”等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3.(2024春 大祥区校级期末)江西三清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组成该山体的花岗岩水平及垂向节理发育,山体演变初期在内力作用主导下形成峰峦,后来外营力进一步沿节理破坏,逐渐发育成峰丛、峰柱、造型石等微地貌景观,完成下题。
⑤阶段塑造岩石形态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流水沉积 D.风化作用
【分析】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解:根据课本内容可知,三清山位于江西,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气候湿润,风力侵蚀较弱,流水侵蚀较强,在阶段⑤,流水沿水平节理侵蚀,形成各类造型石,B正确,AC错误。
风化作用是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岩石遭受破坏,产生裂隙从而形成松散沉积物的过程,不属于⑤阶段塑造岩石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属于基础题,读图解答问题。
4.(2024春 宁波期末)关于戈壁成因,学界说法众多,甲说法认为,河流携带的碎屑物沉积下来,后强风吹走地表细小颗粒,只留下较大石块覆盖在地表而形成。乙说法认为,由于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石块底部多缝隙,大风中携带的沙尘被地表石块截留,沙尘填补缝隙,长此以往,石块逐渐被顶托出地表,形成戈壁。研究人员在A地野外通过对戈壁断面(如图)的观察发现,该地地表为石块,地表以下都是黄土。如图1为甲和乙两说法示意图,图2为A地景观图。A地戈壁成因最可能符合哪种说法且使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依次是(  )
A.甲 流水沉积 风力侵蚀
B.乙 风化作用 风力沉积
C.甲 流水沉积 风化作用
D.乙 风化作用 流水沉积
【分析】不同区域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
【解答】解:根据材料“研究人员在A地野外通过对戈壁断面(右图)的观察发现,该地地表为石块,地表以下都是黄土”可知,其中黄土属于风力沉积而成;根据乙的说法可知,乙说法地层剖面上部为被顶托出来的石块,下部是风力堆积的沙尘,与A地戈壁景观断面符合,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石块底部多缝隙是风化作用形成,大风中携带的沙尘被地表石块截留是风力沉积,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5.(2024春 红桥区校级期末)图示所反映出该国海岸非常曲折,有众多的岛屿和深入内陆的狭长海湾.形成这处海岸特点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板块挤压 C.冰川侵蚀 D.地壳下陷
【分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的知识,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解答】解:甲图中海岸非常曲折,有众多的岛屿和深入内陆的狭长海湾。形成这种海岸特点的最主要原因是受古代冰川作用的影响,由于冰川的侵蚀,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形成许多悬崖峭壁、幽深曲折的峡湾。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质作用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可解决问题。
6.(2024 和平区一模)受板块挤压影响,青藏高原地壳目前仍整体处于抬升中,但高原内部的抬升并不均匀,高原内部河流地貌的演变也深受其影响。考察发现,在雅鲁藏布江干流谢通门以下1000千米河段,峡谷(宽度200米以下)段和宽谷(宽度3000米以上)段相间分布。如图为雅鲁藏布江干流在谢通门以下1000千米河段的河谷宽度和沉积物厚度统计图。读图回答,雅鲁藏布江干流宽谷段和峡谷段地壳抬升速度差异及主要外力形式应为(  )
A.峡谷地段地壳抬升速率快,河流下蚀作用强
B.峡谷地段地壳抬升速率快,河流堆积作用强
C.宽谷段地壳抬升速率快,河流下蚀作用强
D.宽谷段地壳抬升速率快,河流堆积作用强
【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解答】解:雅鲁藏布江干流宽谷段和峡谷段其地壳抬升的速率不同,具体来说,峡谷地段地壳抬升速率快,河流落差增大,河水流速快,下蚀能力更强,堆积作用微弱,导致峡谷段宽度小,峡谷段沉积物厚度小;而宽谷地段地壳抬升速率慢,河水流速慢,河流下蚀能力较弱,侧蚀作用较强,因此宽谷段沉积物厚度大,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雅鲁藏布江干流宽谷段和峡谷段地壳抬升速度差异及主要外力形式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7.(2024 浦东新区校级期末)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沉积作用
C.风力搬运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解: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是风力沉积作用而成的,有风吹来的高原之说。但在黄土高原之上的那种千沟万壑地表形态则是因为黄土的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又多集中在每年的7、8月,且多暴雨,在暴雨与流水的冲侵蚀作用下而成的,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考生首先要区分黄土高原的主要成因与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成因不同,这是考生最容易弄错的,试题有一定的区分度,属于中档性的题目。
8.(2024 武强县校级期末)在干旱或寒冷地区,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岩屑形成倒石堆。如图示意某地倒石堆示意图,形成岩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积作用 B.物理风化 C.化学风化 D.生物风化
【分析】不同区域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
【解答】解:在干旱的地区,由于温度的变化,岩石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岩石由于热胀冷缩,反复膨胀和收缩,使岩石崩解破碎形成岩屑;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也属于物理风化,反复的冻融也加速了岩石崩解破碎形成岩屑。综上所述,形成岩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物理风化,而与风积作用、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无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9.(2024 佳木斯期中)读“某地景观演变示意图”,图示景观演变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风化作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分析】不同区域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
【解答】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温度、水及生物等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遭到破坏,形成许多松散物质,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图示景观演变就是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B正确。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A错误。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C错误。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堆积作用被搬运的岩石碎屑物质,因搬运介质(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等)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搬运能力减弱因而在新的环境下积聚起来的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0.(2024 武汉期中)我国科学家研究的碳封存技术,是将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后,加以利用或封存,以实现工业过程的碳减排,变废为宝。2021年我国某钢铁公司利用该技术每年能处理二氧化碳15000吨,利用脱硫渣15万吨。矿化反应产生的石灰石,经处理后,直接输送到厂内其他生产环节,代替外购石灰石原料。从高炉炼钢到二氧化碳、废渣再利用,工厂内部就形成了再循环。在国外,目前最大的二氧化碳矿化封存项目位于冰岛,二氧化碳处理量每年仅50吨。如图示意碳封存技术原理。完成研究者称这一灵感来自大自然中坚硬的岩石、矿物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接触产生化学变化,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该过程属于外力作用中的(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分析】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风化作用一般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类,其中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二氧化碳、氧气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改变化学成分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那么大自然中坚硬的岩石、矿物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接触产生化学变化,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属于化学风化作用,A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都不符合题意,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1.(2024 西城区校级期中)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如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的知识,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解答】解:a位于蒙古高原,为半干旱地区,当地风力强劲,地表植被稀疏,风力侵蚀作用明显,故①对;
从风力侵蚀到风力沉积之间,应该有风力的搬运作用,故②对;
图中的C是形成华北平原的作用,所以是流水的沉积作用,故③错;
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冲积扇和三角洲,因此d表示流水的沉积作用,故④错。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题目属于常规题,通过示意图设置题目,考查地质作用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12.(2024 长宁区校级期中)下列各种地表形态中,由同一种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瀑布、海滩
B.沙丘、风蚀蘑菇
C.三角洲、冲积扇
D.河流峡谷、花岗岩球状风化
【分析】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瀑布为流水侵蚀地貌,沙滩为海水堆积地貌,A错误。
沙丘为风力堆积地貌,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地貌,B错误。
三角洲和冲积扇均是流水堆积地貌,C正确。
河流峡谷为流水侵蚀地貌,花岗岩球状风化为外力风化作用,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3.(2024 天津期中)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如图示意发源于太行山的拒马河的河流阶地。据此完成问题。如图示多级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垂直上升、流水侵蚀
B.地壳垂直下降、流水沉积
C.地壳垂直上升、流水沉积
D.地壳垂直下降、流水侵蚀
【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解: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河流下切,形成阶地。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结合所学知识,再根据图示信息不难判断正确选项。
14.(2022秋 温州期末)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外力作用模拟实验示意图,实验过程如下:将大小形状适宜的页岩用热水浸泡一分钟,随后缓慢地放入另一个烧杯的冷水中。重复上述过程3~5次,观察页岩表面发生的变化。
该实验模拟的外力作用是(  )
A.高温变质 B.侵入冷凝 C.刨蚀作用 D.风化作用
【分析】风化作用是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作用的营力有太阳辐射、水、气体和生物。
【解答】解:据材料“页岩用热水浸泡一分钟,随后缓慢地放入另一个烧杯的冷水中”可知,由于岩石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岩石分崩离析,属于外力作用的风化作用,D正确。
高温变质、侵入冷凝属于内力作用,AB错误。
刨蚀作用需要外力的参与,实验中主要体现了岩石受热的变化,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外力作用的知识,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
15.(2024 浙江开学)形成下列四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相同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分析】外力作用主要包括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方面。
【解答】解:①.海南岛南天一柱为海浪侵蚀作用形成。
②.新疆阿图什天门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③.雁荡山夫妻峰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④.三门湾花岙岛景观形成的原因为海浪侵蚀作用。
形成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相同的是①和④,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外力作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16.(2022秋 宁县校级期末)如图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下列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防洪堤用地
【分析】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在凹岸侵蚀,坡度陡;凸岸堆积,坡度缓,容易形成新的陆地。
【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甲位于河流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严重,需要建立防洪堤,故D正确,A错误。
乙位于河流凸岸,水流速度慢,泥沙淤积严重,形成新的陆地,有可能为住宅用地,故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7.(2024 九龙坡区校级开学)下图为新西兰地理事物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与以丘陵地形为主的新西兰北岛不同,新西兰南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可占该岛面积的70%,许多山峰超过3000米。南岛山地顶部多积雪、冰川,现代冰川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新西兰南岛峡湾地貌发育,如米尔福德峡湾(如图)。在峡湾峭壁上,大小瀑布叮咚或者轰鸣,汇成动听的天然交响乐。
(1)与北岛相比,新西兰南岛多冰川地貌分布的原因。
(2)简述米尔福德峡湾的形成过程。
(3)从地质作用角度分析甲沿海地区土壤肥沃的原因。
【分析】(1)新西兰南岛比北岛多冰川地貌分布的原因应从纬度、地势、降水等方面分析。
(2)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3)甲沿海地区土壤肥沃的原因应从地球的内力、外力作用角度分析。
【解答】解:(1)图中显示,与北岛相比,南岛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图中显示,新西兰高大山峰主要集中在南岛,南岛海拔高的山地地形比重大,多雪峰;材料信息表明,南岛比北岛纬度较高,西风控制时间较长,海拔高处降雪更大,因此南岛的冰川面积更大;由于南岛的冰川面积更大,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更明显,导致南岛的冰川地貌更多。
(2)新西兰南岛峡湾地貌集中分在西南部沿海地区板块交界处,原因分析如下,西南部纬度较高,气温低,地质历史上第四纪冰川侵蚀作用明显,西南部地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冰川发育,许多山谷受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冰川谷;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板块碰撞挤压,地形破碎,易受海浪侵蚀和流水侵蚀,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谷地,形成峡湾地貌。因此,新西兰南岛峡湾地貌集中分布在西南部沿海板块交界处。
(3)从内力作用来看,新西兰地处板块交界处,图中显示,甲地西部多火山,火山活动活跃,产生大量火山灰,在西风的吹拂下在此沉积,给土壤中带为充足的矿物养分,使得土壤肥沃;从外力作用来看,甲地沿海地区地势低平,图中显示,有河流流经,河流带来的丰富的泥沙在此沉积,使得当地土层深厚,土壤中营养元素丰富,土壤肥沃。
故答案为:
(1)南岛纬度较高,气温低;海拔高的山地地形比重大,多雪峰;西风控制时间长,降雪大,冰川面积大,冰川作用强烈。
(2)米尔福德峡湾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板块碰撞挤压,地形破碎,冰川运动侵蚀地表,形成“U”形谷地;随着气候变暖,冰川消退,“U”形谷地被海水入侵,形成峡湾。
(3)位于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活跃,产生大量火山灰在此沉积,土壤中矿物养分充足;地势低平,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在此沉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新西兰地理事物简图为背景材料,涉及河流水文特征、冰川地貌、土壤肥沃的原因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18.(2024秋 建德市校级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看,甲河段主要表现为流水的  下蚀 作用,通常形成的地貌是  V形谷 。
(2)乙河段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B岸 (A岸/B岸),适合聚落建设的是  B岸 (A岸/B岸)。
(3)丙处往往形成  三角洲 地貌,请简要描述其形成过程: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
(4)从水源、土壤和自然灾害的角度,分析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场所的原因。
【分析】(1)河流在不同的河段其特点不同,在上游山区由于落差大,水流急,河流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河道呈V字型;在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被称为冲积扇。
(2)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在凹岸侵蚀,河床较陡峭;在凸岸堆积,河床较缓。
(3)在河流中下游,以侧蚀为主,形成“U”形河谷,枯水期为河漫滩平原;在河流的入海口处,由于地形平坦,水流减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三角洲。
(4)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场所与水源、土壤、坡度、自然灾害有关。
【解答】解:(1)图中看甲河段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较快,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通常形成峡谷地貌或“V”形河谷。
(2)图中乙河段河道弯曲,B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B位于凸岸,水流流速慢,以沉积作用为主,河道较浅,泥沙沉积较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因此适合聚落建设。
(3)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所以丙处往往形成三角洲。
(4)河流阶地分布有河流沉积物,相对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且距离水源较近,生产生活用水充足,又海拔较高,不易被洪水侵扰,便于居住和耕作。
故答案为:
(1)下蚀;V形谷
(2)B岸;B岸
(3)三角洲;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4)河流阶地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靠近河流,生产生活水源充足,便于耕作;阶地海拔较高,汛期避免洪水侵袭。
【点评】本大题以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为材料,设置4个小题,涉及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能力。
19.(2024 岳阳县校级开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北部,在白垩纪陆相红色砂砾岩(以石英、长石等矿物为主)基础上发育而成。风化洞穴是丹霞山重要的地貌类型,在禄意堂其中一个较浅的弧形崖壁内,底部和顶部发育小型蜂窝状洞穴,锦石岩洞为一个深12米、高8米的扁平洞穴,在洞穴后壁发育小型蜂窝状洞穴,洞穴下部因被藻类覆盖而呈现绿色,故名龙鳞片石。研究表明,长石类矿物在雨水充足条件下易向黏土矿物转变,从而体积膨胀。如图示意丹霞山锦江两岸的禄意堂和锦石岩洞相对位置,图中洞穴朝向是与正北方向沿顺时针方向的夹角。
(1)分析丹霞山多风化洞穴的原因。
(2)禄意堂岩壁中部没有小型蜂窝状洞穴,说明其与顶部、底部风化条件的差异。
(3)分析锦石岩洞深度大的原因。
【分析】(1)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根据形状、地势起伏、海拔高度、沉积物颗粒沉积规律描述地貌特征。
(2)禄意堂岩壁中部与顶部、底部风化条件的差异应从湿度差异以及光照差异等方面分析。
(3)锦石岩洞深度大的原因应从岩石类型、构成、外力作用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据材料“丹霞山位于广东省北部,在白垩纪陆相红色砂砾岩(以石英、长石等矿物为主)基础上发育而成”及“长石类矿物在雨水充足条件下易向黏土矿物转变,从而体积膨胀”可知,丹霞山地处广东省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降水丰富;丹霞山岩石以石英、长石等矿物为主,长石类矿物在雨水充足条件下向黏土矿物转变,体积膨胀,使岩石结构变疏松;疏松的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被剥蚀,形成风化洞穴。
(2)读图可知,禄意堂崖壁朝向为190°,材料指出“洞穴朝向是与正北方向沿顺时针方向的夹角”,所以禄意堂崖壁朝南,其岩壁中部光照条件好,湿度变化大,风化作用强,不利于小型蜂窝状洞穴的保存,但崖壁顶部光照条件差,湿度稳定,底部水分汇集,湿度也稳定,反而有利于小型蜂窝状洞穴形成和保存。
(3)读图可知,锦石岩洞地势低,锦江水汽供应非常充足;由锦石岩朝向为300°可知,洞穴朝向西北,光照条件差,气温低,水汽凝结多,风化作用强;洞穴上、下部都是砾岩层,岩性坚硬不易风化,使得风化洞穴沿着砂岩层向深处横向发育。
故答案为:
(1)丹霞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丹霞山岩石以石英、长石等矿物为主,长石类矿物在雨水充足条件下体积膨胀,使岩石结构变疏松,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洞穴。
(2)禄意堂崖壁朝南,中部光照条件好,崖壁湿度变化大,风化剥蚀强烈,不利于小型蜂窝状洞穴的保存。
(3)锦石岩洞地势低,锦江水汽供应充足,洞穴朝向西北,光照条件差,气温低,水汽凝结多,风化作用强;洞穴上、下部都是更坚硬的砾岩层,使得风化洞穴沿着砂岩层向深处横向发育。
【点评】本题以广东丹霞山风化洞穴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风化洞穴的成因、风化穴的形成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20.(2024 衡阳县校级开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是武汉城市圈的龙头。其地理位置、交通、科教、人才及产业基础等方面优势明显,是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及产业化基地。黄冈紧邻武汉,主要发展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已与武汉共建了“中国光谷黄冈产业园”等区域产业互动融合示范区。如图示意武汉城市圈及其分布。
(1)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说明黄冈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武汉因素。
(3)为推进武汉城市圈区域协调发展,结合材料,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
【分析】(1)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2)影响工业的因素主要有能源、原料、工业基础、交通、市场、政策、劳动力、科技等。
(3)城市圈区域协调发展要因地制宜,从产业类型、基础设施、人才等方面解答。
【解答】解:(1)根据课本内容可知,武汉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两河是上游为山区,坡陡谷深,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挟带大量泥沙,河流进入武汉时,由于武汉位于江汉平原,地形平坦,流速减慢,导致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广阔的平原。
(2)图示黄冈与武汉的距离近,黄冈与武汉之间有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交通便利,经济联系紧密;武汉是是湖北省的省会,经济发达,是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其汽车产业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所以黄冈可就近为武汉提供汽车零部件;武汉高校和研究所多,科技发达,产业基础好,可提供丰富的高素质人才;武汉被称为“九省通衢”,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方便汽车零部件运往全国各地。
(3)武汉高校和研究所多,科技发达,产业基础好,要充分发挥武汉市的科技优势,优化结构,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武汉工业类型多样,工业发达,以城市圈内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强化产业集聚,壮大区域优势产业,提升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武汉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武汉的产业转移,实现二者产业的分工与协作,构建完善产业链;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扩大开放,改善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等,加大对武汉城市圈内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支持,实现产业对接;通过人才交流机制,形成产业人才的互通共享,以促进产业发展。
故答案为:
(1)武汉位于我国第三级阶梯,地处长江、汉江交汇处,两河挟带大量泥沙,河流进入武汉时,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广阔的平原。
(2)临近武汉,交通、经济联系紧密;武汉汽车产业发达,市场需求量大,可就近提供汽车零部件;武汉科教发达,产业基础好,可提供人才、技术支撑;武汉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方便汽车零部件运往全国各地。
(3)武汉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武汉周边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实现武汉与周边地区产业分工协作;可通过产业园建设,武汉与周边城市挂钩帮扶,实现产业对接:通过人才交流机制形成产业人才的互通共享。
【点评】本大题以武汉城市圈为材料设置3个试题,涉及外力作用、影响工业的区位、城市圈建立的意义等,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