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预习衔接】3.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移动(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1湘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预习衔接】3.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移动(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1湘教版(201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8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6 09:1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每年6、7月份,我国江淮流域都会出现持续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表为1951﹣2020年江淮流域5,6月份入梅时间统计表。如图为我国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多年代际震荡指数(PDO)的逐年演变图。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其指数为正值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维持,导致全球变暖;负值会形成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变冷。读图回答1﹣1题。
入梅时间 5月下旬 6月上旬 6月中旬 6月下旬
次数 14 31 19 5
1.1951﹣2020年6月上旬入梅次数最多,可能的原因是该月份(  )
A.冬季风势力减弱 B.夏季风势力增强
C.副热带高压南退 D.印度低压范围小
布拉风又被称为冷空气大瀑布,是从不太高的山地或高原经过陡峭的山坡向下倾落的干燥寒冷风暴。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冷空气受山脉阻挡,在山顶上空聚集,形成寒冷高气压,而附近海域温暖广阔,形成温暖低气压。布拉风风力强,甚至可达40m/s,破坏力大。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关于布拉风的风力强盛的主要原因有(  )
①山体坡度陡,气体流动速度快
②山顶与洋面的气压差大
③从山顶到海面无阻挡,摩擦力小
④从山谷内滑下,狭管效应增强风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图1)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该岛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图2)中,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据此完成14~16题。
该岛的主导风向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少风,冬季西北风 B.夏季西北风,冬季少风
C.夏季西南风,冬季西北风 D.全年西北风
4.(2024春 浦东新区校级期末)如图为某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百帕),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质点的受力状况及风向。图中决定风速大小的力主要是(  )
A.a、d B.a、c C.b、d D.c、d
5.(2024春 沈阳期末)研究表明,中纬西风厚度从近地面可达对流层的上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近地面西风带会被破坏。如图示意亚洲部分地区某季节高空(海拔约5500米高度)西风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  )
A.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B.我国华北冬小麦迅速返青
C.江西和湖北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
D.开普敦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6.(2024 皮山县校级模拟)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C.地转偏向力
D.摩擦力
7.(2024 皮山县校级模拟)某气压带的南方盛行西北风,北方盛行东南风,该气压带是(  )
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B.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8.(2024 白云区校级期末)如图为某半球气压带、风带(箭头表示风向)分布局部示意图。数字代表纬度,此图表示该半球的(  )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
9.(2024 拉萨期末)读“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③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④地转偏向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0.(2024 南海区月考)读亚洲局部区域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此时,三亚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1.(2024 浦东新区校级期末)如图中能正确表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2022秋 肇东市校级期末)如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南半球西风带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2022秋 儋州校级期末)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飞机左侧是高压,可以判断(  )
A.飞机顺风飞行 B.飞机逆风飞行
C.风从北侧吹来 D.风从南侧吹来
14.(2024 长宁区校级期中)如图为我国某时期两带分布图(阴影区为雨带)。一般情况下,该时期最可能为(  )
A.4、5月 B.6、7月 C.7、8月 D.9、10月
15.(2024 西城区校级期中)如图示意某一水平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大气水平受力而不计空间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回答下题。
若该水平面位于北半球近地面,P1>P2,则O点的风向为(  )
A.① B.④ C.⑤ D.⑥
16.(2022秋 龙沙区校级期末)如图为2021年12月20日14时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A、B、C、D四地吹偏南风的共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7.(2024 重庆开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叠纪末期,独特的海陆分布格局导致赤道低压带南北移动范围远超现代,古特提斯洋虽然平均纬度达30°,但仍是热带气旋的高发地。今四川盆地地处古特提斯洋东岸,发现有三叠纪末期的风暴岩沉积。四川盆地风暴岩沉积规模自西向东递减,内含倒塌树木遗迹,单一倒向西北,混有滨海生物残骸。如图示意三叠纪末期海陆分布。
(1)据图分析三叠纪末期北半球赤道低压带季节移动幅度大的原因。
(2)简述三叠纪末期古特提斯洋热带气旋多发的形成条件。
(3)指出三叠纪末期古特提斯洋热带气旋发生时,四川盆地风暴岩遗迹处的主要风向,并说明理由。
(4)根据地貌证据,说明四川盆地风暴岩沉积动力来自古特提斯洋的理由。
18.(2024 天河区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面受热不均会导致等压面发生弯曲。图为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某时刻1010百帕和1000百帕等压面的分布图,其中乙地、丙地位于同一等高面上。
(1)判断丙地的风向    ,并在图中绘制丙地的风向    。
(2)比较乙、丙两地的风力大小,并解释原因。
19.(2024 广西)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a示意欧洲部分区域一种典型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图b)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位于莱芒湖区,时速可超过100千米。这种风会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逆温层下方常有层云(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形成;当有其他条件配合时,莱芒湖畔局地还容易出现冰冻现象。如图为莱芒湖畔某次发生冰冻时的街景。
(1)结合图示,分析莱芒湖区大风的形成过程。
(2)说明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层云的成因。
(3)指出除大风外,莱芒湖畔局地出现冰冻现象所需的自然条件。
新课预习衔接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每年6、7月份,我国江淮流域都会出现持续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表为1951﹣2020年江淮流域5,6月份入梅时间统计表。如图为我国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多年代际震荡指数(PDO)的逐年演变图。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其指数为正值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维持,导致全球变暖;负值会形成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变冷。读图回答1﹣1题。
入梅时间 5月下旬 6月上旬 6月中旬 6月下旬
次数 14 31 19 5
1.1951﹣2020年6月上旬入梅次数最多,可能的原因是该月份(  )
A.冬季风势力减弱 B.夏季风势力增强
C.副热带高压南退 D.印度低压范围小
【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雨带具有一定的规律。正常情况下,五月雨带在东南沿海登陆;六月雨带移到江淮地区,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梅雨天气,同时区华北地区春旱严重;七、八月份雨带到达华北和东北等地,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9月份雨带南移;10月份,雨季结束。夏季风势力弱,容易造成南涝北旱;夏季风势力强,容易造成北涝南旱。
【解答】解:梅雨的形成与冬季风的势力无关,故A错误。
我国东部梅雨的形成与夏季风有关,6月上旬入梅次数最多,说明该月份夏季风势力较强,北移速度快,B正确。
6月上旬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副热带高压在北进,故C错误。
印度低压在南亚,该地区受印度低压控制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江淮流域5月下旬入梅次数较少的原因,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
布拉风又被称为冷空气大瀑布,是从不太高的山地或高原经过陡峭的山坡向下倾落的干燥寒冷风暴。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冷空气受山脉阻挡,在山顶上空聚集,形成寒冷高气压,而附近海域温暖广阔,形成温暖低气压。布拉风风力强,甚至可达40m/s,破坏力大。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关于布拉风的风力强盛的主要原因有(  )
①山体坡度陡,气体流动速度快
②山顶与洋面的气压差大
③从山顶到海面无阻挡,摩擦力小
④从山谷内滑下,狭管效应增强风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布拉风的风力强盛的主要原因从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风力强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冷空气从高处滑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冷空气速度加快,①正确。
风力强势最主要原因为山顶形成的冷高压与洋面热低压之间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②正确。
摩擦力大小和是否狭管效应跟山体的状况有关,具有不确定性且影响因素不是主导因素,③④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布拉风的风力强盛的主要原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3.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图1)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该岛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图2)中,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据此完成14~16题。
该岛的主导风向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少风,冬季西北风
B.夏季西北风,冬季少风
C.夏季西南风,冬季西北风
D.全年西北风
【分析】该岛的主导风向主要根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风频玫瑰图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岛位于 30°﹣40°N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该岛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结合岛屿上山脉的走向和风频玫瑰图可知,该岛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为主,夏季无盛行风向,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该岛的主导风向,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4.(2024春 浦东新区校级期末)如图为某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百帕),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质点的受力状况及风向。图中决定风速大小的力主要是(  )
A.a、d B.a、c C.b、d D.c、d
【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与风向垂直,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高空气流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受到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最终风向和等压线斜交。
【解答】解:d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为水平气压梯度力;c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基础上偏转一个锐角,为风向;a与风向相反,为摩擦力;b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和风速的大小;摩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改变风速,所以图中决定风速大小的力主要是a和d,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由风的因素和特点,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
5.(2024春 沈阳期末)研究表明,中纬西风厚度从近地面可达对流层的上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近地面西风带会被破坏。如图示意亚洲部分地区某季节高空(海拔约5500米高度)西风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  )
A.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B.我国华北冬小麦迅速返青
C.江西和湖北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
D.开普敦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分析】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这些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解答】解:读图可知,该季节高空西风位于40°N以北,位置偏北,对应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洋流为季风洋流,此时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A错误。
我国华北冬小麦迅速返青的时间在春季,此时为夏季,B错误。
江西和湖北等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或者被称为伏旱天气,C正确。
开普敦地区是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此时为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森林火险等级低,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属于基础题,确定图示的季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2024 皮山县校级模拟)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C.地转偏向力
D.摩擦力
【分析】风属于大气的水平运动,而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近地面冷热不均,而后产生同一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继而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即为风。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水平面是存在气压差,而产生气压梯度,进而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故A正确。
空气发生水平运动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且地转偏向力总是与风向垂直,不改变风的大小,只改变风的方向,故BC错误。
空气发生运动(或运动趋势)才受摩擦力的影响,所以摩擦力不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结合对A项的分析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7.(2024 皮山县校级模拟)某气压带的南方盛行西北风,北方盛行东南风,该气压带是(  )
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B.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分析】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高纬极地东风带。
【解答】解:根据气压带分布规律及特点,某气压带的南面盛行西北风,北面盛行东南风,该气压带是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C正确。
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北面是西南风,南北是东北风,A错误。
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北面是东北风,南面是西南风,B错误。
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北面是西北风,南面是东南风,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三圈环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8.(2024 白云区校级期末)如图为某半球气压带、风带(箭头表示风向)分布局部示意图。数字代表纬度,此图表示该半球的(  )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
【分析】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这些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解答】解:图中甲处气流辐散,说明是副热带高压带;风向右偏,说明是北半球;图示副高位于30°N以北,说明气压带位置偏北,则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季,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季节的判断,属于基础题,读图解答问题。
9.(2024 拉萨期末)读“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③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④地转偏向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分析】三圈环流形成的基础成因:高低纬度间存在的气压差,而这种差异源于纬度不同,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匀,同时也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解答】解:(1)依据所学知识,三圈环流形成的基础成因是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匀,③正确。
(2)同时也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偏转作用,④正确。
(3)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了季风环流,排除①。
(4)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是热带草原和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排除②;综上所述,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解题的关键是对三圈环流的成因的理解。
10.(2024 南海区月考)读亚洲局部区域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此时,三亚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分析】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南左北右,近地面偏30°——45°,高空偏90°。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解答】解:读图,三亚的北侧的等压线北侧高,南侧低,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由北向南;三亚位于北半球,风向向南偏转,故为东北风,故A对。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风向的判断,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
11.(2024 浦东新区校级期末)如图中能正确表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与风向垂直,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高空气流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受到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最终风向和等压线斜交。
【解答】解:图示等压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③与等压线平行,是高空风向,故C错误。
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加上摩擦力影响,风向左偏30°﹣45°,A正确,B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风向的判断,属于基础题,掌握判断方法即可解答。
12.(2022秋 肇东市校级期末)如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南半球西风带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解答】解:A.①是西南风,是北半球的西风带的风向,故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半球的西风带盛行西北风。②是西北风,是南半球的西风带的风向,故正确;
C.③是东南风,故不符合题意;
D.④是东北风,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熟记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掌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结合图中的信息解题,难度不大。
13.(2022秋 儋州校级期末)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飞机左侧是高压,可以判断(  )
A.飞机顺风飞行 B.飞机逆风飞行
C.风从北侧吹来 D.风从南侧吹来
【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在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解答】解:根据该高空等压线示意图分析,高空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即指向北,地转偏向力最终指向南,风向偏转成西风并与等压线平行,所以飞机逆风飞行。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高空的风向分析能力.在等压线图中判读风向是常考的题目,学生应掌握基本的判读方法和规律。
14.(2024 长宁区校级期中)如图为我国某时期两带分布图(阴影区为雨带)。一般情况下,该时期最可能为(  )
A.4、5月 B.6、7月 C.7、8月 D.9、10月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锋线雨带的推移规律,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9月份,雨带南移;10月份,雨季结束。
【解答】解:通过图片可知目前除了西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之外,基本上都处于雨区,而我们知道长江中下游6,7月份是梅雨季节,7,8月份因为副高的北移,会出现伏旱天气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是对于中国雨线移动的掌握和长江流域气候的把握!
15.(2024 西城区校级期中)如图示意某一水平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大气水平受力而不计空间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回答下题。
若该水平面位于北半球近地面,P1>P2,则O点的风向为(  )
A.① B.④ C.⑤ D.⑥
【分析】判断某点风向:作图分析法—先做出该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等压线不规则,呈弯曲状态,则做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的线即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再根据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规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做出偏向角度为30°—45°之间的风向,由此确定此点的风向。
【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风向应该与等压线斜交,①、⑤风向与等压线垂直,AC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近地面风向沿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即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然后向右偏转30°—45°,即为风向,故B正确。
⑥向左偏为南半球近地面风,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风向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6.(2022秋 龙沙区校级期末)如图为2021年12月20日14时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A、B、C、D四地吹偏南风的共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分析】判断某点风向:作图分析法﹣先做出该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等压线不规则,呈弯曲状态,则做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的线即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再根据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规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做出偏向角度为30°﹣45° 之间的风向,由此确定此点的风向。
【解答】解:绘制风向需要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其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自高压指向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一旦形成,就会形成原始的风向,接着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根据A地西侧为高压,东侧为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自西向向东,风向右偏为西北风,故A处吹西北风;同理B处吹东南风、C处吹偏南风、D处吹西北风,故其中吹偏南风的共有BC两处,故B对。
故选:B。
【点评】本题以2021年12月20日14时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载体,考查风向的判断,从图文中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解答地理问题,难度中等。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7.(2024 重庆开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叠纪末期,独特的海陆分布格局导致赤道低压带南北移动范围远超现代,古特提斯洋虽然平均纬度达30°,但仍是热带气旋的高发地。今四川盆地地处古特提斯洋东岸,发现有三叠纪末期的风暴岩沉积。四川盆地风暴岩沉积规模自西向东递减,内含倒塌树木遗迹,单一倒向西北,混有滨海生物残骸。如图示意三叠纪末期海陆分布。
(1)据图分析三叠纪末期北半球赤道低压带季节移动幅度大的原因。
(2)简述三叠纪末期古特提斯洋热带气旋多发的形成条件。
(3)指出三叠纪末期古特提斯洋热带气旋发生时,四川盆地风暴岩遗迹处的主要风向,并说明理由。
(4)根据地貌证据,说明四川盆地风暴岩沉积动力来自古特提斯洋的理由。
【分析】(1)三叠纪末期北半球赤道低压带季节移动幅度大的原因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气环流等角度分析。
(2)三叠纪末期古特提斯洋热带气旋多发的形成条件可以从水温、发展空间、大气环流、地转偏向力等角度分析。
(3)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南左北右,近地面偏30°﹣45°,高空偏90°。
(4)四川盆地风暴岩沉积动力来自古特提斯洋的理由可以从风暴岩沉积规模、风向、化石类型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1)读图可知,三叠纪末期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位于中低纬度,而大陆主要位于中高纬度,且南北半球基本对称;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陆地比热容小,升温比海洋快;气压带和风带随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当太阳直射点北移时,北半球陆地升温快,加之陆地分布纬度较高,造成高温中心北移幅度较大,牵引着赤道低气压带往更北方向移动,因此赤道低压带北移幅度较大。
(2)热带气旋的发育需要广阔高温的暖洋面、大气扰动条件和适当的地转偏向力。三叠纪末期古特提斯洋位于中低纬度,水温较高;读图可知,古特提斯洋面积广阔,发育热带气旋空间充足;赤道低压带季节移动幅度大,大气运动受赤道低压带扰动强,在较大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气流辐合形成热带气旋。
(3)四川盆地地处古特提斯洋东岸,古特提斯洋热带气旋发生时,四川盆地风暴岩遗迹位于低压中心的东侧,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气旋的偏东侧吹东南风,故风向为东南风。
(4)今四川盆地地处古特提斯洋东岸,且四川盆地风暴岩沉积规模自西向东递减,说明风暴动力来自西侧的古特提斯洋;内含倒塌树木遗迹,单一倒向西北,说明盛行东南风;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四川盆地地处古特提斯洋东岸,古特提斯洋热带气旋发生时,四川盆地风暴岩遗迹位于低压中心的东侧,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气旋的偏东侧吹东南风;虽地处陆地,但混有滨海生物残骸,说明有海洋沉积物,动力来自海洋的方向。
故答案为:
(1)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位于中低纬度,大陆位于中高纬度,基本对称;陆地比热容小,升温比海洋快;当太阳直射点北移时,北半球陆地升温快,加之陆地分布纬度较高,造成高温中心北移幅度较大,赤道低压带北移幅度较大。
(2)水温较高;发育热带气旋空间充足;受赤道低压带扰动强;地转偏向力较大。
(3)主要风向:东南风。理由:古特提斯洋热带气旋发生时,四川盆地风暴岩遗迹位于低压中心的东侧,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故风向为东南风。
(4)风暴岩沉积规模自西向东递减,说明风暴动力来自西侧的古特提斯洋;树木呈单一倒向西北的特点,说明盛行东南风,而古特提斯洋地处四川盆地西侧,热带气旋东侧为东南风;虽地处陆地,但混有滨海生物残骸,说明动力来自海洋的方向。
【点评】本题以三叠纪相关知识为材料,考查 气压带和风带、气旋、外力作用等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8.(2024 天河区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面受热不均会导致等压面发生弯曲。图为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某时刻1010百帕和1000百帕等压面的分布图,其中乙地、丙地位于同一等高面上。
(1)判断丙地的风向  东南风 ,并在图中绘制丙地的风向   。
(2)比较乙、丙两地的风力大小,并解释原因。
【分析】(1)风向画法:先做出该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等压线不规则,呈弯曲状态,则做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的线即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再根据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规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做出偏向角度为30°﹣45° 之间的风向,由此确定此点的风向。
(2)在水平面等压线图中,风力大小主要与等压线的疏密程度有关,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小,反之越小。
【解答】解:(1)丙地风向如下图:根据指向标得出该风向是东南风;根据图中指向标进行方向的判断,图中方向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图中丙地气压东侧高于西侧,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东指向西,形成偏东风,由于为北半球受向右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偏向右,同时还受摩擦力的影响,最后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偏转为东南风,风向如下图所示:
(2)据图可知,丙地等压线密集,说明单位气压变化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故丙地风力大于乙地。
故答案为:
(1)东南风;绘图如下:
(2)风力:丙地大于乙地。原因: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或者乙地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点评】本题以北半球某地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为情景,考查等压面的判读、风力大小的比较、风向的判读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19.(2024 广西)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a示意欧洲部分区域一种典型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图b)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位于莱芒湖区,时速可超过100千米。这种风会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逆温层下方常有层云(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形成;当有其他条件配合时,莱芒湖畔局地还容易出现冰冻现象。如图为莱芒湖畔某次发生冰冻时的街景。
(1)结合图示,分析莱芒湖区大风的形成过程。
(2)说明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层云的成因。
(3)指出除大风外,莱芒湖畔局地出现冰冻现象所需的自然条件。
【分析】(1)莱芒湖区大风的形成过程主要从等压线、水平气压梯度力、重力、狭管效应、摩擦力等方面分析。
(2)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层云的成因主要从山脉、冷空气密度、逆温、大气、对流等方面分析。
(3)除大风外,莱芒湖畔局地出现冰冻现象所需的自然条件主要从气温、天气、湿度、逆温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莱芒湖区大风的形成过程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首先,等压线较为密集,这导致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从而形成了较强的风力;其次,偏北风在越过汝拉山脉后,在下沉过程中受到重力的影响而加速,这也增加了风速;此外,该地区位于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谷地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与风向平行,形成了狭管效应,进一步增强了风速;最后,湖面摩擦力小,使得风速能够进一步加大。
(2)冬季,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受到该气压形势的控制,导致层云的形成,具体来说,气压北高南低,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后下沉并增温,使得高空气团性质温暖;同时,冷空气因为密度大,堆积在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底,下部气团性质较冷,形成了逆温层;莱芒湖的蒸发为下部气团提供了水汽,同时大气稳定,晴天多,夜晚辐射散热强,下部气团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云;由于逆温层的存在,云系难以向上发展,只能形成层状展开。
(3)莱芒湖畔局地出现冰冻现象除了大风之外,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气温下降到0℃以下,以确保水分结冰;天气晴朗,使得夜间散热更加迅速;近地面相对湿度较大,为结冰提供足够的水分;具有逆温现象,使得大气稳定,对流较弱,有利于冰层的形成和保持。这些自然条件的配合才能导致莱芒湖畔局地出现冰冻现象。
故答案为:
(1)等压线较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后下沉过程中,受重力影响加速;地处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谷地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与风向平行,具有狭管效应;湖面摩擦力小,风速大。
(2)气压北高南低,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下沉增温,高空气团性质温暖;冷空气因密度大,堆积在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底,下部气团性质较冷,上下气团形成逆温;莱芒湖的蒸发为下部气团提供水汽;大气稳定,晴天多,(夜晚)辐射散热强,下部气团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云;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难以对流,云系难以向上发展,形成层状展开。
(3)气温下降到0℃以下;天气晴朗;近地面相对湿度较大;具有逆温现象,对流较弱。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莱芒湖区大风的形成过程、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层云的成因、莱芒湖畔局地出现冰冻现象所需的自然条件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