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这里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曾山川秀美,如今却是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这里有丰富的能源资源 这里有勤劳淳朴的人民,无论是在沟沟坎坎,还是在坡坡岭岭,甚至那拱入云层的山尖尖上都有高亢的信天游的声音
第三节 黄土高原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2.通过观察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征,知道塬(yuán)、墚(liáng)、峁(mǎo)、川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3.利用图文资料,解释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及治理措施。一、位置和范围太行山脉乌鞘岭秦岭 长 城河口旧孟津 青 海宁夏回族自治区陕 西 山 西河南内蒙古自治区一、位置和范围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 旱 区从向过渡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过渡性1:从 向 过渡 农耕区牧区过渡性2: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左右,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想一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黄土剖面 1、黄土来自哪里?2、距离沙漠的远近不同,沙子的颗粒大小有什么变化?黄土粉尘搬运、堆积示意图(风成说)支离破碎 “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手撕裂的冈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
——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二、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千沟万壑巨大的城堡——黄土柱成队的猛犸——黄土林滚圆的大馒头——黄土峁被手撕裂的冈峦——黄土墚留着粗暴的指痕黄土川平坦开阔——黄土塬 是该地区聚落和耕地的集中分布区 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被侵蚀的不同程度,处于黄土地貌不同发展阶段黄土高原地貌景观 粗暴的撕裂黄土高原,使她的地表支离破碎的巨手指的是什么?流水三、水土流失严重80%水土流失小实验对比实验一 植被对比实验二 降水强度对比实验三 坡度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植被越少水土流失越严重;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1、总结归纳: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因素降水: 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土壤质地: 黄土土质疏松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地形: 千沟万壑,沟谷两侧多出现直立的陡崖,地表坡度大。人为因素陡坡耕种乱垦滥伐过度放牧1、水带走了什么?水流走之后,留下了什么?
2、水带着泥沙流向了何处?1、本地区农业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地表肥沃的土壤,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
2、黄河下游的影响: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黄河形成“地上悬河”。2、水土流失会造成哪些后果?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
工程措施:修建堤坝、修建小型水库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国家政策:退耕还林(草)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黄土高原西北风人们认为是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蒙古高原、中亚及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工程措施(修建水平)梯田修建水平梯田为什么能减少水土流失?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返回人口增长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农作物产量下降扩大荒地开垦面积返回脆弱的生态环境1234谈看法
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增长仍然较快,思考下面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谈谈你的意见就。
1、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2、应该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
3、这里是我们世代生长的地方,我们以土为生。不过,我们从事农业生产需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4、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使他们响应推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返回生态建设从地形、气候、农业生产、植被等方面,黄土高原都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
从
向
过渡平原高原、山地过渡性1:还有哪方面证据可以支持“风成说”的?顺着风向,从戈壁—沙漠—黄土,颗粒越来越小。黄土形成过程示意①“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较均匀的覆盖在起伏的地形上。” ②“黄土分布在沙漠的边缘,而且离沙漠越远,黄土的颗粒越细。” ③“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岩石成分不一样。” ④“黄土中有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是一种沉积物说明黄土与沙漠有关黄土非本地形成(中亚、蒙古或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说明黄土是经过很长时间不同阶段才形成的。对比实验一 植被实验结论1:植被越少
水土流失越严重自然原因1: 植被覆盖率低对比实验二 降水强度实验结论2:降水强度越大
水土流失越严重自然原因2: 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对比实验三 坡度实验结论3:坡度越大
水土流失越严重自然原因3: 千沟万壑,沟谷两侧多出现直立的陡崖,地表坡度大。干燥的黄土遇水后变成泥浆自然原因4: 质地松散,易被流水侵蚀。《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2、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征,知道塬、墚、峁、川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3、能利用图文资料,解释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及治理措施。
二、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1、造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实验验证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黄土高原的介绍,同时配以图片展示。提出问题:老师刚刚描述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图片和文字介绍展现了黄土高原自古至今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及风土人情,并配上本地区所特有民歌——信天游。一方面是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初步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本节课学习其成因、水土流失严重打下基础)
【讲授新课】
全球最大的黄土区
同学们朗读屏幕展示的学习目标。
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出示图片)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图
(1)请学生到讲台前,边指图边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总结归纳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2)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黄土高原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域轮廓,学生说出名称及简称。师生总结归纳:黄土高原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山西、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南省等7省。
(3)(出示图片)干湿地区分布图、农耕区和牧区分布图。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通过问题的引导总结出黄土高原地处湿润半湿润区向干旱半干旱区过渡、农耕区向牧区过渡的地带。
(设计意图: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读图、指图的练习,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到了总结归纳方法)
【承转】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来自哪里?
学生可能给出风吹来的、流水冲来的等多种答案。
2、风成说
教师:关于黄土高原黄土的来源,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
播放视频:风吹来的黄土
学生边观看动画,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黄土来自哪里?
2、距离沙漠的远近不同,沙子的颗粒大小有什么变化?
学生根据视频中获取的信息,总结答案。
师生归纳:黄土来自蒙古高原、中亚及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自西向东,沙子的颗粒逐渐变小。这些黄土的沉降过程,就像冬天下雪一样,而黄沙最后像雪花一样很均匀的飘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以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风成说,一是营造了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二是动画的方式更形象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
【过渡】(出示图片)部分黄土地貌类型图。读图回答,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学生回答: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屏幕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片段。
提问:
(1)说出图片表现的黄土地貌类型有哪些。
(2)这些沟壑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可以很轻松的得出“流水作用”的结论。
【过渡】流水常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使得该地区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其总面积的80%。
水土流失严重
1、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独立完成课本20页活动题,通过实验总结导致水土流失的因素。
(2)小组合作探究:参考实验结论,结合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情。
由各组中心发言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归纳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a自然因素:地形、降水、土壤质地、植被等
b人为原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陡坡耕种等。
(设计意图: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完成实验,阅读教材的图文资料,小组合作探究很容易总结出该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直接后果呢?我们先来听听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是怎么说的。
播放视频:保持水土,珍爱家园
提问:水土流失为当地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这些流失泥沙最终流入到了哪里?那么对黄河下游又有何影响?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想
师生归纳总结: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肥沃的表层土,使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同时,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得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并在下游淤积,抬升河床,形成“地上河”。水土流失不仅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对黄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也造成严重威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程度以及危害有了形象的认识,同时激发起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感情。)
生机焕发的黄土地
【过渡】黄土高原今夕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恢复往昔的繁荣景象,应该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学生:根据教材24页内容,说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1)合理安排生产活动。(2)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分组探究:治理黄土高原具体的实施办法。
(1,2组讨论如何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即是否应该全部退耕还林;3,4组讨论生物措施,5,6组讨论工程措施,可以参照南小河沟的成功案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做简要指导)
请1,2小组组成辩论小组,辩论是否应该全部退耕还林。
请3,4组同学说出具体的生物措施实施办法,5,6组同学说出具体的工程措施试试办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辩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民主的气氛中重新认识这个问题,从而深化对教学难点的理解。)
小结
1、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交流学习收获的平台,给学生创造一个总结与反思的机会。)
2、图片展示:重换生机的黄土地
结语:视频中,最后老农意味深长的说:青山绿水,这就是最大的愿望。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治理不易,但是南小河沟的成功案例也为我们树立起信心。相信在黄土高原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黄土高原定能重换生机。背井离乡的人们也会重返家园,黄土高原上又会回响起那高亢的信天游的声音。
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回答1-3题。
1:黄土高原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起黄河 B.西至太行山 C.南抵秦岭 D.北至贺兰山
2:流经黄土高原的大河是( )
A.长江 B.黄河 C.淮河 D.珠江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
A.地形平坦 B.植树种草 C.降水均匀 D.土质疏松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此回答4—5题。
4、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主要是由下列哪种因素造成的( )
A、人类耕作 B、流水侵蚀 C、风力作用 D、冰川侵蚀
5、有关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讨论,你认为不可取的是( )
A、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B、建梯田,修挡土坝
C、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 D、开发荒坡、草坡,扩大耕地面积
6、寻根究源:《黄土高原——中华民族心中的痛》
七千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水适宜,黄河两岸水草肥美,森林茂盛。而如今位于黄河中游总面积58万平方千米的黄土高原,其水土流失面积竟达53万千米,那里每年有16亿吨沙流入黄河,相当于每年将黄土高原的表土削掉2毫米。如果我们将这些泥沙筑成1米高.1米宽的土墙,可以绕地球赤道转27.5圈。读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示意图,完成(1)—(3)题。
(1)选择下列项目前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中(每项只使用一次),完成整个循环过程。
A.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 B.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
C.农作物产量下降 D.扩大荒地开垦面积
(2).图中反映出造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地理位置 B.生态系统比较稳定?
C.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D.全球气温升高
(3).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键是( )
A.全部退耕?
B.禁止放牧?
C.南水北调?
D.加强生态建设,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与修建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7、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_______高原;B___________(山脉);C___________(山脉);D___________(河流)(2)写出数字代表的城市。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⑤_________
(3)黄土高原从温度带看,属于________带;从季风区看,属于________区;从四大区域位置看,位于_________地区;从阶梯位置看,位于________阶梯。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防护的主要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