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1.1 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
课题 11.1 法不可违 执教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下册
课标要求 本课立足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理解法律权威性与不可违抗性,认识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及法律后果,区分违法类型与责任承担。通过案例分析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法不可违”的法治观念,增强守法自觉性与社会责任感,培养依法行事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以“法律权威性”为核心,通过阐释法律的不可违抗性,引导学生认识违法行为的本质及后果。内容编排从法律的特征出发,结合典型案例解析违法类型(如行政违法、民事违法)与责任承担,强调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教材设置“探究与讨论”“警示案例”等栏目,启发学生思辨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但部分法律概念(如“法律责任”)表述较抽象,需结合生活化情境细化讲解,增强学生对法律底线与社会责任的双重认知。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法律权威性认知尚浅,易混淆违法类型(如行政违法、民事违法)的界限,部分学生存在“违法与己无关”的侥幸心理。教学中需结合生活化情境,引导其理解违法行为的普遍性与社会危害性,强化规则意识与底线思维,避免因无知或轻视触碰法律红线。
核心 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道德修养: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争创合格公民。 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 健全人格: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责任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重点 违法行为的分类,不同类型违法行为适用的法律;自觉做到守法护法。
难点 感受法律尊严,自觉遵法守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2025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晚会》 引入课题: 11.1 法不可违 学生感悟,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引发学生兴趣,同时为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探究一:观看视频《什么是法律》,你从中得到哪些重要信息? 探究二:思考:根据以上案例谈谈法律的作用是什么?人们的行为底线是什么? 点拨:提示:(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2)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总结: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 ②★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分类 探究三:想一想,下列行为分别是属于哪类违法行为 高某过马路时,突然被一只没拴绳的小狗咬伤小腿。随后,小狗的主人程某赶来将狗带走。高某要求程某赔偿医疗费,程某则认为小狗乱跑不是自己的责任。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程某作为饲养人,未尽到管理责任,应赔偿高某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 点拨:民事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九条规定:“遗弃、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动物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 探究四: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 点拨: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总结:违法行为的内涵和类型 (1)内涵: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 (2)类型:违法行为通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①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 ②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③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三、违反法律须担责 探究五:下面违法行为会造成什么危害 这样的违法行为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情境一: 张某在多个网络平台发表和转发侮辱、诋毁杨某的言论。 情境二: 某造纸厂偷偷把造纸废液排放到沙漠里。 点拨: 情景一:网络上传播谣言并诋毁他人,不仅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人格权等民事权益,要承担民事责任,还可能触犯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网民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文明上网,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情景二:造纸厂偷偷排放造纸废液到沙漠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可能面临重大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 总结: 3、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和要求(P95) (1)原因:(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违法行为的危害) (2)要求: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材料阅读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材料阅读 思考感悟 材料阅读 思考感悟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材料阅读 思考感悟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以积极饱满的姿态投入到新课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以积极饱满的姿态投入到新课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问题
板书设计 构建知识树 形成系统化知识结构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法律条文与生活实例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法不可违”的严肃性,但部分学生对违法类型的区分仍模糊,存在“轻视小错”倾向。未来需强化法律底线思维训练,结合情境模拟与后果推演,深化学生对“守法即护己”的理性认知,避免说教化,增强教育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