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2 13:4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影视、书籍、新闻等途径了解了较多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仍存在碎片化知识较多、概念理解难、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欠缺等情况。
针对这样的学情,需要教师在补充感性材料和历史细节的同时,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各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从情感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将《中国共产党诞生》单独成课,有利于完整呈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不仅基于课标,同时凸显教材编写的时代性。从历史地位来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通过回顾我们来时的路,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识读《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情况,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2、唯物史观: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明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3、史料实证:阅读相关史料,了解中共一大、中共二大及全国工人运动高涨局面的出现等基本史实。
4、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所作出的努力,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是一个伟大的政党。感悟民族精神,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问答法、直观展示法、创设情境法、史料教学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史料阅读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政党……”
不管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习近平总书记
师生共同朗读,引起学生对这样一个政党的好奇,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学习新课:
星火初燃--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思考交流:
民国建立之后,有识之士却依然“迷茫”和“焦虑”,这是为什么呢?
分析引导:
当时的中国,帝制复辟,军阀混战,列强肆虐。此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导学生认识到“救中国之困境”就是他们的初心。
怀着这样的初心,他们踏上了寻路之旅,寻救国之路!
历史回眸:
时间轴勾勒出近代奋斗历程,回顾历史,近代各阶级为救亡图存前仆后继,却始终未能拯救中国,叩问民族复兴,究竟路在何方?厘清线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出铺垫。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思想基础)
2、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图表展示:
1894-1920年,中国工人数量变化图,体会:人民群众力量强大,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主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创设情境:
先进的知识分子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通过学生表演还原工人夜校上课情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得到中国工人阶级的广泛响应,突破学生认知难点。
3、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音频对话:
陈独秀和李大钊一南一北、相约建党的对话萦绕在耳边,他们对于革命的热血和激情,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对于初心的坚守和实践,无疑会在学生心底打下深深的烙印。
地图呈现: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和分布情况,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总结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组织基础:多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东方破晓--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共一大
时间:1921年7月23日
地点:上海到浙江嘉兴南湖
(从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
标志: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代表人物: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
主要内容:确定党的名称,党的奋斗目标,党的中心工作,党的领导机构。
中共二大
对比分析:
中共“二大”是“一大”的继续,在思想上进一步完成了建党任务,对比分析“一大”“二大”纲领。
(中共一大)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中共二大)最终目标: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思考为什么要调整党的纲领,感悟实事求是的精神,渗透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
总结归纳:
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初心起航--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初心起航:简述全国工人运动高涨的情况。
领导机构
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公开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成就
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初,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共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
3、高潮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吴佩孚制造“二七惨案”,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失败感悟: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中,中国共产党得到什么认识?
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画卷呈现:
从建党到建国28年3个月的宏伟画卷,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建党意义,突破本课难点。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新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的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实践证明:他们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材料研读:
谈谈你对伟大的建党精神的理解?我们应该如何践行?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精神传承--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铭记先烈:
我们还应该铭记那些牺牲在革命路上的先烈们,学生通过朗诵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片段,永志不忘无数先烈们为之奋斗牺牲的伟大理想。
奋进新征程:
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我们是伟大时代的见证者。百年前,那批怀揣救国之初心的热血赤子,通过28年的不懈奋斗,领导中国人民从苦难中重生。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后的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二十几年之后,我们又将迎来第二个一百年,培养学生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本课小结
板书设计
中国共产党诞生
星火初燃--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东方破晓--中国共产党诞生
初心起航--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精神传承--请党放心,强国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