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语文期末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语文期末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2 19:31:24

文档简介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语文期末试题
(答卷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温馨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为了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准备开展以“我爱读书,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徜徉诗海,感受情怀
1.请补写出诗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也是月下花径多情少女的忧伤……
诗性生活,既是每一个文人的理想,也在各个层次上被不断实践着,形成了极为丰富的诗歌遗产,至今仍然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点燃着我们的激情。“①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②______”独立深秋晚景,心怀对温馨家庭的渴望;“③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恰逢暮春时节,更添朋友离别的伤感;“④____,断肠人在天涯”是游子羁旅思乡的怆然泪下;“⑤____,⑥_____”是李白对挚友的殷切关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⑦_______,⑧_____”让人感受到磅礴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天地的雄伟气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⑨______,⑩_____”令人领略萧瑟秋天的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神奇意境。那些情态各异、匠心独具的篇什,光照历史又润泽后世,陶冶性情又抚慰心灵。他们是一缕不灭的曙光,点亮了漫长岁月里的每一个黑夜,也使得每一个白天更加灿烂和妖娆,它让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
【活动二】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10分)
初中语文课本为我们打开一扇亲近自然的文学之门,开启一段趣味盎然的学习之旅。我们吟诵春夏秋冬四季,游历山水八方,感受古今甲,了解中外文明。陶醉三月春风拂面,我们闻到了酝酿①在空气中的泥土的气息;领略冬天济南风光,我们看到了zhù②蓄了一汪绿色的澄清的河水;走进刘湛秋《雨的四季》,我们领悟四季雨的乙各自风情。
其实语文学习的天地非常广阔,我们既可以走进自然,丙;又可以感受亲情,丙;还可以探访历史,丙;更可以了解社会,丙。
新时代的文学是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文学,传承是对创新的进化,传承需要与创新结合来适应新时代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 酝酿( )②zhù( )蓄
(2)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只填序号)(2分)
甲_________(A传承 B.传递)
乙_________(A.千姿百态 B.千态万状)
(3)下列四个句子填入丙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欣赏世间美景 ②享受温暖盛宴 ③感受风云变幻 ④品味人间百态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③①②④ D.②①③④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小题。(6分)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了高山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震撼
B.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烘托了诗人羁旅中的伤感之情。
C.第三句写“河流大野”,说其“犹嫌”拘束,其实是写其奔腾、壮阔。
D.这首绝句荡气回肠,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喜爱。
4. 赏析第四句中“不解”的表达效果。(提示:修辞、情感)?(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小题。(17分)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②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⑦惟啖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节选自《独醒杂志》,有删改)
【注】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谒:拜见。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猪肉。⑦箸:筷子。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因:因谒公 _______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______
(2)意:意公必盛馔_______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______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B.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C.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D.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7.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2)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8. 短文用语精准,“胡饼两枚”“猪脔数四”中的数词体现了王安石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与上文萧氏子“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人物性格。 (4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3小题。(21分)
总有一些花朵在夜间绽放
①“亲爱的,我的视线越来越模糊。也许,等不到明天,就什么都看不到了,我将永远生活在茫茫黑夜……”清晨,70岁的郡乔·鲁滨逊,站在自己家的花园里望着天空,贪婪地捕捉黎明的第一缕阳光,而他和妻子希瑟说话的语气,却充满了无奈的伤感。
②早在半年前,医生就已经断言,由于多种疾病的侵蚀,鲁滨逊将会慢慢失明。刚开始,鲁滨逊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坏消息,他甚至拒绝再治疗,说是如果什么都看不到了,不如趁早离开这个世界。
③是啊,鲁滨逊怎能不难过?身为一名退休的园艺工人,在过去几十年的光阴里,他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为花草们施肥浇水,修剪枝叶,认真观察它们点滴的变化,力争将花儿们最完美的一面呈现在人们面前。可是,这位痴爱着花卉的老人,将再也没有办法欣赏自己亲手打造出来的缤纷世界,那该是怎样的疼痛和难过呢?
④希瑟非常担心丈夫的状况。一天晚上,希瑟打开窗户,指着窗外的一株玫瑰,仿佛自言自语一般说:“真好呀,又长出来了好几个花苞!”鲁滨逊默默地在窗前站了一会儿,什么话也没说。
⑤第二天清早,鲁滨逊刚刚起床,就听到妻子在院子里喊道:“亲爱的,昨天晚上我们看到的那些花苞,都已经绽放了!多漂亮呀!”循声望去,枝丫上的朵朵玫瑰正在晨曦中热烈地欢笑。他走过去,小心翼翼靠近花儿,深深地嗅着花香,轻轻地抚着花朵。
⑥“你看,总有一些花朵儿,会在夜里慢慢开放,”希瑟小心翼翼地对丈夫说:“这就好像你就算失去了视力,还可以用鼻子和手来亲吻花朵一样,世界还是那样美丽,而你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和它亲密接触!”
⑦妻子煞费苦心的一番话,驱散了多日来盘踞在鲁滨逊心中的阴霾,他忽然明白了自己应该怎么做。接下来的日子,鲁滨逊趁着眼睛还能看得见,读了不少花卉种植方面的书,又以做卡片的办法做下笔记。他还闭着眼睛在花园里来回走动,努力记住每一盆花的位置。
⑧不久,鲁滨逊真的完全失明了。他仿佛早就准备好了接受这样的挑战,每天早早起床,摸索着走过花园的每一个角落,手里拿出工具,时不时停下脚步,为这株花松松土,又为另一株花浇浇水。
⑨所谓天道酬勤,在鲁滨逊的精心照料下,他们家的花园,不但没有因为他的失明而凋零,各种花卉反而比从前开得更加缤纷。一次,有家电视台准备举办家庭花艺比赛,一位记者无意中看到了鲁滨逊的花园,赞叹之余,还拍摄了长长的一段视频。
⑩最终,鲁滨逊的花园从几百个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令观众们难以置信的是,如此美丽的花卉,居然是一位双目失明老人亲手打造出来的!从此,鲁滨逊的花园变得家喻户晓,每天总有人慕名前来拜访,更有人愿意向鲁滨逊请教花卉管理办法。对于来访的客人,鲁滨逊总是热情接待,除了耐心讲解,还会送他们一些花籽。
一天,有位叫丽莎的6岁女孩,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鲁滨逊家。就在半年前,因为一次车祸,小女孩失去了左脚,她一度对生活无比绝望,直到在电视中看到盲人鲁滨逊打造的花园,她被惊呆了,一定要亲自来拜访这位了不起的园艺师。
“爷爷,你的眼睛什么也看不到,会不会很伤心?”面对丽莎天真的提问,她的父母有些尴尬,鲁滨逊却低头嗅了嗅花朵,微笑着说:“亲爱的,我曾经因为失明而非常伤心,直到有一天,夜晚的风,从窗外吹来了花朵的芳香,我终于不再绝望。因为,总有一些花朵,会在夜里悄悄开放……”
9.阅读文章,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3分)
时间 视力状况 行为表现
①_________ 视线越来越模糊 拒绝治疗,有轻生的想法
接下来的日子 ②_____ __ 为失明生活做准备
不 久 完全失明 ③____________ __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①段“贪婪”的意思是贪得无厌,在此贬词褒用,写出即将失明的鲁滨逊对五彩生活的无比珍爱。
B.第③段运用插叙方法补充介绍了鲁滨逊的身份和他对花卉的痴爱,更加体现失明对鲁滨逊的打击之大。
C.文中希瑟用绽放的玫瑰开导激励丈夫,表明她是个善劝导,有智慧,对丈夫有着深切的爱的人。
D.文中的鲁滨逊与《秋天的怀念》中的“我”,他们的人生遭遇及面对挫折时的反应相似,两文的主题也相同。
11.语言赏析。 (6分)
(1)循声望去,枝丫上的朵朵玫瑰正在晨曦中热烈地欢笑。(赏析修辞手法)
(2)他仿佛早就准备好了接受这样的挑战,每天早早起床,摸索着走过花园的每一个角落。(赏析加点词)
12.有人说文中“小女孩”的出现可有可无,你认为呢?请分析。 (4分)
13.文章标题“总有一些花朵在夜间绽放”有哪些含义?请简述。 (5分)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12分)
古代快递什么样
①伴随电商的一路高歌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快递,业务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快递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相当早,完整的国家邮政系统在古代就已经建立了。
②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叫作“驿传”或者“邮驿”,是政府为了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组织,官办、官管、官用。其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公文往来和军情传递。公文和军情对时效的要求就非常高。那么,这套系统的速度有多快呢?
③汉代马递的最快速度是日行400里(汉代1里等于345米,400里等于138公里)。唐代则规定,每天车行至少120里,骑马180里,敕令须日行500里(唐代1里等于450米,500里等于225公里)。清代设立了军机处,传递文书的速度提高到一昼夜600里甚至800里(清代1里等于510米,800里等于408公里)。咸丰和同治时期,战火不断,军情紧急,出现了“红旗报捷”,各驿站必须接力传递讯息。
④如何保密是古代快递业十分重视的问题。为了防止泄密,古人采取了不少手段。
⑤秦代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同时对投递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硬性要求:老弱和不诚信的人不能担任投递员。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书通常写在竹简上,传递前,人们会将邮件捆扎妥当,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写在绢素上的文书则要装入书袋中密封。
⑥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外封套就有函、箧、囊等。在唐代,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要用囊封。封泥不仅有保密作用,还有等级之分,最高5封,最低3封,封泥越多,邮件越重要。清代邮件的封发、保密和防损工作做得更好,有“重封入递”“木匣入递”“绢袋封发”“汇总封发”等多种装封手段。清代在速递奏折一类的重要邮件时还有专用的封装程序,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是绝对看不到的。
⑦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也有物流服务。古代生鲜速递可以追溯到唐代,山东官员进贡海鲜时,为了保证新鲜,会用毡子密封,然后用驿马快速运到长安。然而,这种果蔬生鲜的快递业务大多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们的口腹之欲,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被言官和文人们批评。
⑧古代物流也会运输很多来自国外的商品,算是最早的“海外购”。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丝绸之路”。隋唐时,除了陆路外,还可以走海路,东到日本,西到波斯湾。到了宋代,海运和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杭州和密州都设置了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事务。那时海外的商品有几百种,如香料、宝物、皮货、食品等,其中光是香料就有一百多种。明代的海外贸易虽然时开时禁,但总体上十分繁荣,很多我们现在常见的农作物都是这个时候才被引入中国种植,例如南瓜、玉米、番茄等。
14.以下内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伴随电商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快递,业务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B.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是政府为了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组织。
C.咸丰和同治时期,战火不断,军情紧急,出现了“红旗报捷”。
D.秦代不仅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封装工具和手段也更加丰富。
15.选文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阅读选文主体部分,概括“古代快递”的特点。(6分)
语段 特点
第②~③段
第④~⑥段
(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19小题。(10分)
【材料一】
在中国人的文化中,玉是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基因。玉器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在这么悠久的岁月中,罕有一件器物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几经兴衰,再度繁荣时却更加辉煌。
我国是玉的王国。那么,古代的玉器有哪些用处呢
作为政治等级制度的规范,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详细的记载。秦以后,玉玺就成了军权的象征。关于和氏壁的传说就是一例。到唐代就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带的制度。可见,从原始社会末期至清代,某些玉器一直是作为政治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器物。
玉文化从产生之时,人们就对用玉赋予了道德观,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等都是对玉进行人格化。儒家道德以其涵盖仁、义、礼、智、信而著称。玉道德便以其为本,象征着伦理观念中高尚品德和情操。
礼仪用玉一直都是中国玉器的主流,从新时代晚期开始,许多玉器如琮、璜、璧等,就一直被人们作为礼仪用器。以作赠人之用。
在古代,玉作为装饰品时,还代表了身份,甚至成为风气的象征。春秋时期,君子佩玉、年轻女子佩玉之风十分盛行,青年男女还会互相赠送自己的玉佩作为信物。隋唐以后,作为配饰的玉器在品种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作为耳、腕、手和头的佩饰。
【材料二】
“璧”是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古代的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还有“瑗”、“环”和“玦”三种。《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肉”是指璧中孔以外的边;“好”是璧的中间的圆形孔(亦说是方形孔)。所谓“肉倍好”,就是璧的外边的宽度是中孔直径的两倍,符合这个标准的或接近这个标准的玉器才叫璧。《尔雅·释器》中又说∶“好倍肉谓之瑷,肉好若一谓之环。”古器物研究者拿圆玉的中心孔径作为掌握标准,据此,列出以下几种情况∶①中心孔径小于边宽的,叫做璧。②中心孔径大于边宽的,叫做瑗。③中心孔径与边宽相等的,叫做环。④凡是周边有一个小缺口的的圆形玉器叫做玦。而璜是一种扁圆短狐状或半环形的玉器。有古玉器研究者认为,“璜之形,是模仿“虹”的。
“璧”字早见于战国文字,它的小篆继承了战国时期“璧”字的结构。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字中,有200多个字与玉有关,这些字词多为美好、崇高之意。如∶名字中常见的“瑶”是斜玉旁,指美好的玉石,珍贵、洁白;又如∶玉洁冰清,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心地纯洁。
【材料三】
下图为北阴阳营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的玉玦和玉璜。藏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
17. 根据材料,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唐宋以后,许多玉造的佛像也随之传入中国,成为最主要的礼仪用玉。B.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古代官员的用玉制度象征着伦理观念中的高尚品德和情操。
C.由【材料二】可知,北阴阳营遗址出土的三件玉器中,图1的玉器应该叫"玦",图2和图3应该叫“璜”。
D.“瑶”是斜玉旁,这个偏旁的字都与玉有关,但也有例外,如“静影沉璧”中的“璧”,是月亮的意思。
18. 结合【材料一】,说一说中古代玉器的用处。(4分)
19. 妈妈的生日到了,你准备了一款小小的玉饰,作为礼物送给妈妈。你还依据材料准备了一段赠言赠与妈妈。(3分)
亲爱的妈妈∶
您的孩子
5月20日
(六)名著阅读(6分)
20.根据《朝花夕拾》和《西游记》,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填写阅读记录卡的空缺处。(3分)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记录
关注人物 青年鲁迅面对“讲义事件”和“幻灯片事件”,在愤怒痛苦中,做出了① 的选择。 青年鲁迅的选择: ①
关注情节 一位长辈赠送给“我”一本图画书②,书中最让“我”反感的两个故事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 文中的图画书是: ②
关注评价 作家林语堂说,孙悟空代表了“不甘约束的人类精神与神圣的规范之间的冲突”。 请举《西游记》的一个情节,佐证这个评价: ③
21.读选段,回答以下问题。(3分)
那行者倚在树下,往上一看,只见向南的枝上,露出一个人参果,真个象孩儿一般……他把金击子敲了一下,那果子扑的落将下来。他也随跳下来跟寻,寂然不见;四下里草中找寻,更无踪影。
(节选自《西游记》)
问题:选段中唐僧师徒一行西行至何处?(1分)行者怒推果树后,又是如何让果树复活?(2分)
三、写作(60分)
22.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摄影师在时间里刻舟求剑”,以下哪一幅作品触动了你的记忆?请任选一个角度,写出你的故事。
请以“记忆影像”为题目,扣题作文。
要求:①根据题目,扣题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 字;③正文中不得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语文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1. (10分) ①. 枯藤老树昏鸦 ②. 古道西风瘦马 ③. 杨花落尽子规啼 ④. 夕阳西下 ⑤. 我寄愁心与明月 ⑥.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⑦. 星汉灿烂 ⑧. 若出其里 ⑨. 树木丛生 ⑩. 百草丰茂
2. (1)(2分) ①. niàng ②. 贮
(2)(2分) ①. A ②. A
(3)A (3分)
(4)(3分) 创新是对传承的进化,传承需要与创新结合来适应新时代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①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②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③把握关联词的搭配;④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在自然中可以欣赏美景;①句与“走进自然”照应;
因为有家人的呵护,所以我们能感受亲情,感受温暖;②句与“感受亲情”照应;
了解历史我们可以看朝代更迭,历史(风云)变幻;③句与“探访历史”照应;
在社会中了解生活,了解人生的各种形态;④句与“了解社会”照应;
故排为:①②③④;
故选A。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病因:“传承”和“创新”语序不当,需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修改建议:将“传承是对创新的进化”中的“传承”和“创新”互换位置。
3. B (3分)
4. (3分)“不解”是“不懂”“不知道”的意思(可不写)(1分),拟人的手法,写出群山的巍峨(险峻),(1分)表现了诗人勇往直前(渴望冲破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1分)
5. (4分) ①. 于是、就 ②. 趁、乘 ③. 猜想、料想(以为) ④. 神情、态度
6. D (3分)
7. (1)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2分)
(2)过了中午,(萧氏的儿子)他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开。 (2分)
8. ①. 节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珍惜粮食)(2分) ②. 意为公必盛馔 (2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在担任率相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达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果品蔬菜类的菜都没有准备,萧氏的儿子心里对王安石的做法感到奇怪。他们喝了几杯酒,先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只不过)在旁边放置了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平日)很骄傲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9. (3分 一空1分)
①. ①刚开始 ②. ②眼睛还能看得见 ③. ③精心照料花园,热情接待来客
10. D (3分)
11. (1)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玫瑰花开的旺盛,富有生机(2分)。
(2)“摸索”是动作描写(细节描写)(1分),写出了鲁滨逊失明后行动的艰难(2分)。
12. (4分) 示例1:有必要。文中叙写小女孩拜访鲁滨逊,更能凸显鲁滨逊心理变化之大。鲁滨逊不仅自己从困境中走出,而且还能用自身经历激励同样遭遇的小女孩,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鲜明,文章主旨更为突出。
示例2:没必要。文章写鲁滨逊参加家庭花艺比赛并脱颖而出,已经充分表明鲁滨逊走出了人生的困境,故事情节完整,主题突出,再添加小女孩一笔实属赘余。
13. (5分) 自然界有些花朵白天无法开放,而换成夜间开放,也可以开得灿烂(2分);生活中我们遇到某方面的困难,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活出生命的精彩,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追求美好生活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分)
14.D (3分)
15.(3分) 举例子、列数字。(1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海外商品种类之多,进而说明古代物流也会运输很多来自国外的商品。(2分)
16.(1)速度快; (2)保密手段多样。 (两点共6分,答出要点即可)
(五) 非连 (10 分)
17. C (3分)
18. (4分,一点一分) ①作为政治等级制度的规范
②象征着伦理观念中高尚品德和情操
③作为礼仪用器,以做赠人之用
④代表了身份,成为风气的象征
19. (3分)示例 1:祝您像玉一样温润而纯洁,美好又高贵。
示例 2:佩玉自古就是寓意高洁、美好的配饰。祝愿您像这块玉一样,随着岁月的雕琢,外表越来越美丽,内心越来越温润。
【关联玉的特点/作用/象征义等相关信息(2分),写出对妈妈的美好祝愿/赞美(1分),表达通顺即可】
20. 弃医从文(1分) 《二十四孝图》(1分) 大闹天宫(1分)
21.唐僧师徒四人走到五庄观(1分);最后请观音滴入玉净瓶中的露水,人参树才复活。(2分)
22.写作
【详解】本题为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分析材料可知,题目的中心词是“记忆”,这指的便是回忆。“影像”是回忆的范围,如同记忆在我的脑海中重播了一般。写作的内容可以围绕一首歌,一串旋律,写出有关于这首歌的具体人或者事;也可以回忆一桩往事,生活中的亲情、师恩、友谊等值的回忆的事情;还可以是一段旅程,给我们留下了哪些令人难忘的旅游回忆。所以,本文写作的可选择范围很宽泛。
第二,立意。我们写作要以“一串旋律”为写作角度,将旋律虚写,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哪些“旋律”可以作为“影像”留在“记忆”的心底呢?具体来说,应该说某个人的精神品质或者某件事或某种情绪如同那段旋律对自己影像至深,一直扎根在心间,可以说是魂牵梦绕,挥之不去。“记忆的影响”主题必须是积极、昂扬向上的,能够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第三,选材。本文的题材应该是记叙散文。选材的范围除了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常见题材外,还可以选择一些重大的题材。例如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天空号”的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部署成功等,切入口要尽可能小,从小处小事着笔,礼赞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科技的发展,从而将笔墨关注到为这些而默默努力付出的劳动者们。这样,文章的选材不但很新,还从心灵深处为祖国唱响了一曲高亢的赞歌。此外,使用小标题的形势写多个事例片段来点明主题也是可以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