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 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 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2 22:41:25

文档简介

秘密★考试结束前
4.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通过读者领悟意象的寓意,使其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内
2025年昭通市初中学业水平阶段性监测
容,感知诗人情感。
八年级语文试题卷
B.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读者通过领悟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感
知诗人情感。
C,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通过领悟意象的离意,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感知诗
(全卷四个大题,共24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人情感。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
D.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使读者通过领悟意象的寓意,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内容,
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感知诗人情感。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烦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一、积累与运用(1-5题,每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
①别人微得不对,你才会想到要注意挑评的方式。
阅读下面选段,请根据要求完成1~4题。
②没有兰意,只顺自己一时痛快和瞬间利益,嘴巴就会跑马,行为就会出格。
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意”加“象”的组合。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依,如山、水、草、木
③所谓善意,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使自己所说之话、所行之事呈现出公心。
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沟洗与筛(si)选,经过诗人思想
④受做到不该说的话不乱说,必须首先怀有足够的善意。
感情的化合与点柴,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
⑤有了善意,别人做得好,你才会得赞美。
”可以“尽意”。诗是心之精微,要把主观情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古人有“书
A.⑤③①②④
B.④5③①2
C.④3502
D.⑤④3①②
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为能“尽言尽造”,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
”来代替
6.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一”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越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兹
(1)古人的送别诗多给人威悲之感,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yn)。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是诗人表达满腔(qiag)情思的最好方式。如余光中的《乡愁》。
却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也道出了真正的友谊是可以超越时空界限
乡愁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情绪(x),要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但诗人把抽象的乡愁转化为邮
的哲理。
票、船票、坟墓、海陕这四种意象,把“乡愁”物化,继而写出了母子高别之愁、新婚离别之愁、母子永
(2)外貌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对人物塑造有重要的作用。白居易的《卖炭翁》中
别之愁和家回之愁,令人动客。
”运用了外貌描写来刻画卖炭翁的年岁苍老与生活艰辛。
诗歌离不开意象。有意无象的诗,很难让人得到审美的满足:有象无意的诗,难以让读者获得
(3)偶家的“仁爱”思想不仅是古代社会的道德准则,其中提到的核心精神“推己及人”“天下
深刻的认识。查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通过使读者领悟意象的多意,领会诗歌主旨把捉诗
情怀"至今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歌内容,感知诗人竹盛
"推己及人,希望有广厦庇护天下寒土,表现出诗人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
(摘编自王宜板《诗是意象的艺术》,有别改)
二、综合性学习(7-10题,共10分)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学习与探究(5分)
A.筛(shai)
B.孤(yin)
C.腔(qiang)
D.绪(x0)
昭通的街道名称,既反映了当地的历史脉络、地理特征,也融入了民族记忆、政治变迁和经济发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展,许多街道名称都蕴藏着昭通的城市记忆和文化密码。近日,八年级开展“探究家乡街名文化“主
A.沟洗
B.点染
C.邮票
D.海陕
题活动,请你参与。
3.文中横线上依次填人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活动一【制定调查方案】
A立象意象不言出言不出
B.立象意象言不出不言出
第一步:设计调查方案
C意象立象不言出言不出
D.意象立象言不出不言出
第二步:
八年级语文第1页(共8页)
八年级语文·第2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那在用的扫描APP2025年昭通市初中学业水平阶段性监测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语文知识积累(1-5题,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
1. D 解析:“绪”的正确读音是“xù”
2. D 解析:D选项正确字形是“海峡”
3. C 解析:“意象”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立象”意为“取法万物形象”,多
和“尽意”搭配;“不言出”是指不用多说留下更多想象空间,符合第三个横线需填的意思,再结合“言不尽”分
析第四个横线与之对应的应填“言不出”,所以应选C。
4. B 解析:A、C、D选项主语都不明确,只有B选项主语明确,符合逻辑。
5. C
6. 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 1)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 2)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 3)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二、综合性学习(7-10题,共10分)
(一)学习与探究( 5分)
7(. 2分)示例:第二步:搜集调查资料。第四步:撰写调查成果(调查步骤符合逻辑即可)
8(. 3分)①历史记忆类 ②地理与自然特征类 ③经济与功能指向类
(二)名著阅读( 5分)
9(. 3分)示例:侧面描写、语言描写或动作描写(1分)。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明、刚正不阿、恪守军礼的
形象。(2分)
10(. 2分)示例:①《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传记文学有深远影响。②《史记》长于记
人,书中记述了许多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人物刻画鲜活生动,语言表达精妙传神,使读者能充分领略人物
风采,感受《史记》的写人艺术。(结合《史记》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三、阅读(11-23题,共34分)
(一)(4分)
11(. 2分)B B.“ 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借花鸟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有误;颔联运用了拟人的
修辞手法,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
悦。这里以乐景表现哀情,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通过景物描
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12(. 2分)《春望》所“望”的景是山河破碎,乱草荒芜,是乱世中的血泪凝视,情感是忧国伤时、悲己思家;
(1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所主“望”之景是磅礴气势的洞庭湖,展现自然的雄浑壮阔,是盛世中的壮志远
眺,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张丞相的举荐。或衬托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暗喻诗人正
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1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QQABKQKAogCIQBIAAQhCEQHqCgMQkAECAYoGQBAUoAAACQFABCA=}#}
(二)(10分)
13(. 2分)(1)旨:味美 ( 2)学:同“敩”,教导 ( 3)博:广泛、多方面、渊博 ( 4)贤:贤能
14(. 4分)
( 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 2)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
15(. 2分)(1)作者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
理;(2)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用深入,得出“教
学相长”的结论。(3)引用《尚书》的话印证观点。语言精练,逻辑严密。答出前两点即可满分,一点1分。
16(. 2分)【甲】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阐述学习是体验“至道”的最
好途径,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认识的不足,只有把知识教给别人,才能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通过自
我反省,自我鞭策,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学问。(1分)
【乙】文强调“博学审问”,即多方面广泛地学习,认真地向人请教,与古人对照,探求哪些正确,哪些不正
确,这样才有收获。(1分)
【甲】文要紧扣“教学相长”,【乙】文要紧扣“博学审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附:【乙】文翻译】
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能天天上进,就要天天后退。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
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
(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核查古人的看法,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
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
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无济于社会。
(三)(8分) 
17(. 2分)不能调换,第③段已经提到“从城市到农村”,第④段先写城市,在古老的街巷中,介绍了剪纸艺
术图案、象征意义及作用,与第⑤段在街头巷尾的舞龙舞狮衔接较紧密(1分);第⑥段写走进乡村,更能深刻
感受到非遗与年味的深度融合,年糕、腊肉、香肠等传统美食制作,就是在传承非遗,与第⑦段写充满浓厚乡
土气息的皮影戏、木偶戏衔接较紧密。符合逻辑顺序。(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8(. 3分)①色彩斑斓的剪纸艺术,传递对新年的美好期盼;②舞龙舞狮表演,增添节日喜庆气氛,寄托驱
邪避灾、祈福迎祥的愿望;③制作年糕、腊肉、香肠等传统美食,传承非遗技艺;④皮影戏、木偶戏等古老戏剧
形式,成为春节文化盛宴;⑤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拜年等民俗活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只要能答出三
点即可,一点1分。)
19(. 3分)“装点”即在文中有两层含意。表层意思是剪纸作品装饰了门窗,让春节环境更具节日氛围(1
分);深层意思是剪纸作品传递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1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
的内心带来美好感受,让人们在心理上充满对新年的憧憬(1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四)(12分)
20(. 2分)(1)表层指具体的夹竹桃植物。(2)深层象征作者对生命韧性的赞美和珍贵的中缅友谊。
{#{QQABKQKAogCIQBIAAQhCEQHqCgMQkAECAYoGQBAUoAAACQFABCA=}#}
21(. 3分)作者在第④段写了众多的花在春夏秋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写出作者喜悦的心境(1分);
但“情景虽美,变化亦多”表现出他对“花事繁盛,转瞬即逝”的感慨;(1分)第⑤段写夹竹桃从春一直开到秋,
突出夹竹桃的韧性;表达作者对其生命力持久的赞美(1分)。
22(. 3分)示例:运用比喻和拟人,将花影比作地图、荇藻、墨竹,赋予动态感,生动展现月光下夹竹桃的奇
幻美,体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与喜爱之情。答到修辞手法或其他表现手法 1分,具体分析 1分,情感表达 1
分,共3分。
23(. 4分)示例一:坚韧与坚持:《夹竹桃》中夹竹桃在其他花花期短暂、纷纷退场时,却能长期盛开,韧性
十足。(1分)《我的小桃树》中的小桃树在风雨中虽饱受摧残,桃花掉落,枝干赤裸,但仍千百次挣扎,且顶端
的花苞始终坚守,不肯掉落(1分)。这都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具备坚韧不拔的品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
坚持下去,不轻易被打倒(2分)。
示例二:平凡中的不凡:夹竹桃在作者眼中不是最美丽的花,却有着独特的韧性和美好(1分);小桃树在
“我”的生活中或许是平凡的存在,但它在风雨中的表现却让人看到了不凡(1分)。这告诉我们,即使是平凡
的事物或人,也可能在特定的时刻展现出非凡的力量和价值,我们要善于发现平凡中的不凡,尊重和珍视每
一个生命与事物的独特之处(2分)。所谈启示紧扣《夹竹桃》和《我的小桃树》,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其中《夹
竹桃》和《我的小桃树》中的哲理,各1分,归结出对生活的启示2分。
四、作文(40分)
24.作文(略)
类别项目 一类(40~36) 二类(35~30) 三类(29~24) 四类(23~17) 五类(16~0)
切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合题意
A 偏离题意中心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尚明确 严重偏题
中心不明确
思想感情真切 思想感情真实 思想感情尚真实
B内容 内容充实 内容具体 内容尚具体 内容不具体 不知所云
C 结构巧妙 结构完整合理 结构较完整 结构尚清楚结构 结构混乱
详略得当 详略明显 详略不明显 能分段
D语言 语言得体、流畅 语言准确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句不通
①立意深刻,构思 ①具备本类 A、B、 ①具备本类 A、B、 ①具备本类 A、 此 类 作 文 在
巧妙,语言有文 C、D 四项条件的 C、D 四项条件的 B、C、D 四项条 17~0 分 之 间
采,文体特征鲜 评35~32分。 评29~27分。 件的评 23~20 酌情给分。
明,可评满分。 ②本类 A、B、C、D ②本类 A、B、C、D 分。
②具备本类 A、B、 四项某项稍弱,评 四项中某项稍弱, ② 本 类 A、B、
C、D 四项条件的 32~30分。 评26~24分。 C、D 四项中某
评 39~38 分。本 项 稍 弱 ,评
类 A、B、C、D 四项 20~18分。
中某项稍弱,评
37~36分。
注:①书写工整、美观,酌情加 1-3分;字迹潦草、难以辨认,酌情扣 1~3分。②错别字每 3个扣 1分,重现
不计,最多扣3分。③字数不足酌情扣分。④缺标题或标题错误扣2分。
{#{QQABKQKAogCIQBIAAQhCEQHqCgMQkAECAYoGQBAUoAAACQFABC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