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与想象》教案设计
课题 《联想与想象》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本单元作为高一音乐的第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和分析音乐,感受艺术创作中的联想与想象之美,特别是音乐如何以抽象的声音语言描绘自然景观、传递情感和讲述故事。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会表达和联结自身的情感体验。 《过山》是一首充满地方特色的民族器乐作品,以明快生动的旋律与音色变化,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与民族文化特色。此外,《梁祝》作为中国经典器乐作品,生动再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作品中运用的主题呈现与情感递进,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悲欢离合。同时,《少女的祈祷》以主题与变奏的形式,将音乐画面感与情感层次巧妙结合,激发学生在聆听中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这些作品的赏析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的叙事能力与情感表达,进而提高其艺术感悟力与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压力逐渐增加,但对于艺术类课程如音乐课依然充满兴趣。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聆听和欣赏来感受音乐的魅力。在课堂中,他们的情感表达相对内敛,但对于富有画面感和情感深度的音乐作品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高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相对丰富,对于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一定的接受能力。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与兴趣。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适度的实践活动鼓励其个性发展,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音乐的艺术表达。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聆听《过山》《梁祝》《少女的祈祷》等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自然景观、情感表达与画面联想的美感,培养审美情趣,提升音乐感知能力。 2.通过联想与想象活动,鼓励学生结合音乐展开情感表达与画面描绘,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艺术表现潜能。 3.在欣赏具有民族特色与经典意义的音乐作品时,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与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4.通过音乐欣赏与联想活动,促进学生在艺术感知、文化理解、情感表达与思维创新等核心素养领域的综合发展,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与审美素养。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 1.感受音乐作品所营造的画面感和情感递进,体验音乐中自然景观与情感表达的结合,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 2.理解音乐作品中情感与画面表达的艺术手法,体会民族音乐与经典器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培养审美与文化认同感。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音乐作品中“主题呈现”与“变奏”手法的表达方式,能够结合音乐要素分析其在情感递进和画面表现中的作用。 2.在聆听与联想活动中,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与情感描述,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音乐欣赏水平。
教学方法 聆听欣赏法、对比聆听、示范法、实践探究法
学 具 准 备 多媒体、二胡、奥尔夫乐器
教学过程
课堂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导入环节:唤起联觉能力 活动设计: 一、教师拿出物品,随机挑选学生参与互动。 二、音响感知:发现音乐中的自然画面 1.播放广东音乐《鸟投林》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通过聆听体会音乐中鸟鸣的模仿和场景的表现力。 2.教师现场演奏《赛马》的片段,展示模仿马嘶声的部分,引导学生关注二胡的音效表现。 1.学生可能会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分享一些与气味相关的画面或情绪, 2.安静聆听音乐,尝试感受和想象音乐中的画面,分享听到的自然声音以及联想到的画面场景(如山林、溪流等)。 通过嗅、听联觉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调动感官感知与想象力,从而可以在学生的脑海里建立一幅画面。
新课教授 一、新曲——过山(景色) 教师展示地理与音乐关系的图片(如山水画或自然景观),讲解音乐如何与生产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紧密相关。 主题1:播放《过山》的乐曲片段,引导学生从乐器音色上进行画面分析。 主题2:聆听“鱼咬尾”的音乐句式,通过教师引导和示范,帮助学生深刻感受”鱼咬尾“这个音乐形式。 教师播放《过山》的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尤其是不同的主题旋律的对比。结合提示,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表现出的画面感和情绪。 1.知识拓展:通过地理与音乐关系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文化背景,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主题赏析:结合听赏提示,引导学生深入感受音乐的结构与音色变化,提升他们对音乐画面感的感知能力。 3.参与互动:通过聆听、讨论和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音乐联想与想象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2. 二、新曲——梁祝(情感) 1.教师简要介绍《梁祝》的故事背景,突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主题,以及“楼台相会”这一情节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情感共鸣的基础。 2.播放选段: 播放《梁祝》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乐器如何表现人物的性格与情感。 3.器乐创作手法拓展: 教师通过旋律分析,介绍器乐创作中“对答”这一常用手法,展示旋律如何通过乐器对话表现人物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 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捕捉情感递进的线索(如旋律的高低起伏、音色的变化)。 个人聆听:学生专注于音乐的情感表达,尝试从中捕捉到故事情节的线索。 联想与分享:结合听觉体验,描述音乐中感受到的情感与画面。 情感体验:通过背景介绍和音乐聆听,引导学生深入感受音乐中情感的表达与递进,帮助他们与故事情节产生情感共鸣。 2.知识拓展:通过旋律与器乐对答手法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创作手法在情感表现中的作用,提升他们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
三、新曲——《少女的祈祷》(思绪) 1.浪漫派绘画与音乐的融合:欣赏旋律片段,结合视频里的化作和音乐,初步感受旋律色彩。 2.分析主题与主题变奏 变奏是音乐创作中常见的手法。《少女的祈祷》这首钢琴曲正是由一个主题和四段变奏组成,每一段变奏都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和画面,本次节选主题与第一段变奏进行对比。 1.情感体验:感受递进的情感,记录联想到的画面或情景。 2.知识探讨:学生通过聆听,尝试区分“主题—主题”和“主题—变奏”。 1.多感官刺激:通过西方浪漫主义油画作品与音乐的结合,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 2.强化情感体验:利用浪漫主义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感递进的深度与层次。
拓展总结 (四)听懂音乐——展开释放你的想象力 1.播放音乐片段,学生用小乐器自行加入编配。 2.主题引导:想象力的力量 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音乐带给我们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1.自由联想:闭目聆听开放式音乐片段,尝试从音乐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画面和故事。 2.分享交流:用语言或简短文字描述自己的联想,与同学互相交流各自的感受与体验。 释放创造力:通过开放式聆听创编活动,让学生打破框架,在音乐中自由探索想象的可能性。
作业设计 课后欣赏中国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各一首,进行对比,想象这两首乐曲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