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理解、积累“磕碰、撬开、涎水、凹凼”等词语。
3.把握课文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彩。
4.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诱思探究法。
教学设计:
一、导语
通过台阶图片让学生感知,引入正文。
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普通得就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父亲在你跌倒时,会扶起你,教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鼓励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所以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讴歌父亲的文章
——《台阶》
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都,父亲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三、合作研讨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5)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6)人生不过几十年,成败荣辱都在天。文中的父亲为了建造一栋有着九级台阶的新屋,付出了自己的大半辈子,你觉得值吗?为什么?
(“台阶”只是一个外在形式,“父亲”却用它来判断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此他付诸行动,当然也牺牲了珍贵的岁月和健康的身体。他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也许不是那么耀眼和精彩,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
(7)写《台阶》这篇文章,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敬仰 赞美 怜悯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台阶”为线索,记叙了父亲为修建高台阶的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也塑造了一个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追求生活理想的农民形象。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表达作者对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精神的赞美。
五、课堂练习 1.欣赏歌曲《父亲写的散文诗》。
2.用细节描写刻画你的父亲,要求人物形象突出,不少于100字。
六、板书设计: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 老屋 九级台阶 新屋
要求:地位 尊重
父亲:要强 老实厚道
愚公移山的精神
坚忍不拔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