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七年级 历史
说明:
1.全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8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座位号按要求填写在试卷相应的位置上。
3.考生答题时,务必用黑色字迹的中性笔或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范围内。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1.“千里江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这两首诗可用于研究( )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的统一 C.赵州桥的影响 D.大运河的影响
2.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条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于
A.秦始皇统治时期 B.汉武帝统治时期
C.隋文帝统治时期 D.隋炀帝统治时期
3.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
C.创设了科举制度 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4.首创殿试和武举的统治者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5.如图是位于济南贡院墙根街的“状元墙”,从中可以看到“古代高考”的影子。与“状元墙”相关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6.下面是唐太宗和大臣魏征的一段对话,从中能够看出唐太宗
A.重视农业生产 B.善于用人纳谏
C.重视官吏选拔 D.关注百姓生活
7.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践行上述思想的经济措施是( )
A.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任用贤士,虚心纳谏 D.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8.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9.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促进了唐朝与该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少数民族是( )
A.回族 B.吐蕃 C.回纥 D.突厥
10.“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评价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的统治
A.武则天 B.唐太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11.下列体现唐代“民族和睦”的是( )
A.遣唐使 B.文成公主入藏 C.昭君出塞 D.玄奘西行
12.历史上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共同意义在于
A.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B.都是政府委派的宗教使者
C.加强了佛教文化的对外传播 D.都表明政府重视对外开放
13.解析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面一组图片文物(遗址)可以重点研究唐朝的( )
唐蕃会盟碑 步辇图
A.中外交往 B.文学繁荣 C.边疆管理 D.民族交融
14.他历时15年,行程5万里,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带回佛经52筪、657部;回国后又潜心译经19年,翻译经书75部、1335卷。梁启超先生称其为“千古一人”;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其“舍身求法”的精神,尊其是“中国的脊梁”。他是
A.张骞 B.甘英 C.鉴真 D.玄奘
15.唐玄宗时期,应日本邀请,六次东渡日本的唐朝高僧是
A.玄奘 B.鉴真 C.晁衡 D.崔致远
16.下图呈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某一地区加强联系与管辖的历史脉络。该地区是( )
1.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元朝设置宣政院
A.台湾 B.西藏 C.云南 D.新疆
17.“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中的“开元全盛日”在位的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18.“周轮排短筒,俯吸仰而沛。夹岸饶农田,接竹引其内。”这首唐诗描述的农业工具是
A.水排 B.耧车 C.筒车 D.秧马
19.七年级一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下列工具由唐代农民改进而成的是
A.秧马 B.水排 C.耧车 D.曲辕犁
20.就历史发展阶段特征而言,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国家分裂的时代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21.南宋光宗时,出现了武官不习武艺,只学文章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行政效率低下 B.财政困难 C.边患已经消除 D.重文轻武
22.针对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状况,赵普向宋太祖建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采纳其建议,采取了系列措施,其目的是
A.发动陈桥兵变 B.加强中央集权 C.开放宋夏贸易 D.着手与金和议
23.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24.初三同学王明正进行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性学习,以下是他搜集的相关材料,由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张骞 北魏孝文帝 天可汗 岳飞抗金
古代民族关系 B.古代对外交往 C.古代经济发展 D.古代制度的更新
25.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下列属于他的历史功绩的是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实行行省制度 D.灭亡南宋
26.在某一朝代的疆域中,扬州地区曾先后属于“江浙行省”和“河南江北行省”。这一朝代应该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27.“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都是结束分裂完成国家统一的朝代,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隋朝、元朝、西晋、秦朝 B.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C.西晋、秦朝、隋朝、元朝 D.秦朝、隋朝、西晋、元朝
28.在对如下图的判断中,同学甲和乙发生分歧。乙错误地以为是“清朝”疆域图,被同学甲纠正为“元朝”疆域图。同学甲的判断依据包括( )
①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②回族在元朝形成
③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④大都是元朝都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9.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在元朝时期融合形成的新民族是
A.藏族 B.满族 C.回族 D.蒙古族
30.有一位新罗人曾经在大唐留学,在扬州做官,是朝鲜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诗人、大学者.他是
A.崔致远 B.文天祥 C.马可·波罗 D.阿倍仲麻侣
二、材料题(40分)
31、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开创了多个繁荣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开创了一个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什么?(4分)
材料二见下图
图1 图2
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图1和图2分别写出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4分)
材料三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三体现了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2分)
根据上述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至少两点)
(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针对当时“民少吏多”的情况,命房玄龄等精简中央机构,将中央文武官员由2000多人减为643人:把全国划分为10道,将州、县合并为358个和1551个。
杜甫《忆昔》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材料二
图一玄奘西行图 图二鉴真东渡图
材料三 贞观之治
疆域 版图空前辽阔,超过汉宣帝在位时期
政治 隋制更趋于完善;基本没有贪污;科举考试的科目增加,应试的范围和人数扩大
经济 农民衣食有余,人口增加;世界著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陆上、海上的丝绸之路贸易兴盛
文化 学校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都比前代进步,出现专科性质的学校;统一了经学,修订唐初八史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编制
(1)材料一所述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何目的?杜甫诗中描述的是哪一盛世状况?(4分)
(2)材料二中图一、图二的事件的目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共同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选择人才的方式,并说明贞观治世出现的新变化。(4分)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指王朝维持的时间)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而采取的政策。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中央政府管理体系的弊端。(4分)
材料二 宋太祖还通过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满足用文官取代武将当地方官的需要。在他统治的二十多年内,科举考试登第的有近万人。
——摘编自吴泰《中国历史大讲堂:宋朝史话》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注重发展什么事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三 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3)材料三涉及的盟约是什么?哪两个政权签订的?影响是什么?(6分)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D C C B A C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D D B B C C D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B D A B D B C C A
材料题
31:(1)以民为本;贞观之治
曲辕犁;筒车
开明的民族政策
以民为主;开明的民族政策(言之有理即可)
32:(1)巩固统治;开元盛世
图一:求取佛经;图二:传播文化;意义:促进对外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科举考试;统治疆域空前辽阔;完善科举制度;经济得到发展;文化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33:(1)重文轻武;机构冗杂、行政效率下降
文教事业;促进宋朝文化教育的发展
澶渊之盟;宋辽;宋辽保持长久和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