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课 题 1.小蝌蚪找妈妈 统编版 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认识“塘、脑”等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条”等字,会写“身子、他们”等词语。 2.能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借助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
学习 重难点 能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能借助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图片获取信息,也能在教师引导下对简单问题进行思考并回答。但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条理地梳理故事情节方面,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训练。例如,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来理解课文,以及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对部分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谜语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来考考大家,猜猜下面这个谜语:“大脑袋,黑身子,细细尾巴水中游,长大变成捉虫手。”大家快开动小脑筋想一想,这说的是哪种动物呀?
2.没错!就是可爱的小蝌蚪。可是这些小蝌蚪出生后就没见过妈妈,它们特别想找到自己的妈妈。它们是怎么找的?最后找到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去了解这个有趣的故事。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1)提出读书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圈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③读完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本课共有6个自然段。
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出示本课需要会认的生字,注意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和翘舌音生字的发音。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交流识字方法。
①语境识字: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出示图片) 这类小水池就叫“池塘”。“塘”字是个形声字,左边的“土”表义,表示池塘里的水是被土围着的。读词语:水塘 荷塘 鱼塘
②加一加:代+衣=袋
注意“袋”字在词语中的读音:脑袋 口袋 袋子 袋鼠
③字理识字:“灰”是一个会意字,从火从手,意思是火灭了成为灰烬,可以用手去拿。
④多音字: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
在句子中“教”读jiāo,意思是传授知识,还可以组词:教书、教唱歌
“教”字还有一个读音jiào,可以组词:教师、教室、教育、请教
(4)识字小游戏:小青蛙过河。读准生字,帮小青蛙过河。
3.学习了生字,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池塘 脑袋 阿姨 乌龟 头顶
捕食 披着 鼓着 蹲着 快活
黑灰色 游哇游 迎上去 宽嘴巴
4.朗读指导:下面跟着老师来看一看读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些句子。
①露着雪白的肚皮 “露”在这里读“lù”。用于口语的时候读“lòu”。
②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 “教”在这里读jiāo”,是传授知识的意思。
③读好长句子: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
5.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我们一起来填一填吧!
课文讲了一群生活在(池塘)里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2)借助图片说一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谁才是小蝌蚪的妈妈?
明确: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鲤鱼妈妈和乌龟,青蛙才是它们的妈妈。
学习任务三:深入研读,理解内容
1.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故事?它是怎样长成青蛙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2.读第1自然段,说说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1)小蝌蚪的样子: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结合图片进一步加深印象)
(2)你从“甩”字中体会到了什么?
示例:小蝌蚪在这里生活得很快乐!小蝌蚪们甩着长长的尾巴,请你也用手臂做一做“甩”的动作。
3.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它是怎么找到妈妈的?
明确:遇到了鲤鱼妈妈和乌龟。
(1)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①小蝌蚪从鲤鱼妈妈的话中得到了怎样的信息?
明确:小蝌蚪从鲤鱼妈妈的话中得知他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②“迎上去”是什么意思?
鲤鱼妈妈带着小鲤鱼正朝着小蝌蚪游来,小蝌蚪和鲤鱼妈妈是面对面,所以用“迎上去”。
(2)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①乌龟描述的小蝌蚪的妈妈长什么样?
明确: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②想一想,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当妈妈呢?
因为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只知道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错把乌龟当成妈妈。
③这里为什么用“追上去”?
乌龟转过头和小蝌蚪说话,说明小蝌蚪在乌龟后面,所以用“追上去”。
4.小蝌蚪最终在哪里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它们的妈妈是谁?
小蝌蚪最终在荷花旁的荷叶上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它们的妈妈是青蛙。
5.读第4自然段,说说小蝌蚪的妈妈青蛙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披着绿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结合图片了解青蛙的特点)
6.再读课文第2至6自然段,画出描写时间和小蝌蚪样子发生变化的句子。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结合图片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发生了几次变化?
小蝌蚪变成青蛙发生了四次变化:小蝌蚪开始是“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最后“尾巴不见了”,这就变成了青蛙。
7.画出下面句子中的动词,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 :“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明确:“蹬”“跳”“蹦”是连续的动作描写,表现出小蝌蚪长成青蛙后身姿轻盈、动作敏捷的特点。
8.从“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可知,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青蛙。
学习任务四:总结升华,学写生字
1.分角色朗读课文,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阿姨、乌龟、青蛙妈妈等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和情感。
2.你知道小蝌蚪怎么变成小青蛙的吗?按顺序吧下面的图片排排序,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3.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前腿 ),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后腿 ),没过多久,( 尾巴 )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青蛙 )。
4.拓展延伸:查阅资料,调查:一只青蛙一年要吃掉多少只害虫?为了让我们的青蛙朋友生活得更舒适安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科学小知识:一只青蛙一天能吃七十多只害虫,一年能消灭一万五千多只害虫。真是保护庄稼的能手,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
5.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它们没有放弃,一直努力寻找,从它们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示例: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也要积极面对,主动探索解决办法。
6.学写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两 条 哪 宽 那 短 孩 成 知
(2)观察笔画的占格位置及生字结构。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临写。
(4)书写指导:请大家仔细观察,写好这些生字,要注意什么?
两:首横勿长,两撇平行。第一个“人”小,第二个“人”大。
条:首撇稍短,撇捺伸展,两点对称。
哪:口小靠上,耳郭稍大,竖直下伸。
宽:横钩略短,撇画伸展,竖弯钩向上。
那:撇为竖撇,竖直下伸。
短:首撇稍短,捺画变点,“豆”的点撇对应。
孩:左窄右宽,“子”的横画变提,右部两撇平行。
成:横折钩内敛,斜钩舒展,最后一笔是点。
知:第五笔捺画变点,“口”字上宽下窄。
(5)书写展示,评价。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观察一种小动物的生长过程,用图画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
池塘
生活环境和外形特点
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尾巴
小蝌蚪找妈妈 主动探索
长出两条后腿:遇见鲤鱼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的经历 长出两条前腿:遇见乌龟
尾巴变短:找到妈妈
尾巴消失:和妈妈捉害虫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