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专项培优】内分泌系统与激素调节(培优卷.含解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沪科版(2020)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专项培优】内分泌系统与激素调节(培优卷.含解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沪科版(2020)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技版(2020)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14 15:2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专项培优 内分泌系统与激素调节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生长激素(GH)对软骨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一”表示抑制)。研究人员以无生长激素受体的小鼠软骨细胞为实验材料,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不同物质,验证生长激素可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促进软骨细胞生长。实验设计如表所示(Ⅰ组为对照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培养液中添加物质
Ⅰ 无
Ⅱ GH
Ⅲ IGF﹣1
Ⅳ 正常小鼠去垂体后的血清
Ⅴ ?
A.IGF﹣1受体只存在于软骨细胞
B.将正常小鼠和IGF﹣1基因缺失小鼠分组饲养后,前者血清中GH含量较高
C.与Ⅰ组相比,Ⅱ组软骨细胞生长较快、Ⅳ组软骨细胞生长无明显变化
D.Ⅴ组培养液中需要添加正常小鼠去垂体后注射过GH的血清,结果为软骨细胞生长明显快于Ⅰ组
2.人体血压受肾脏分泌的肾素调节。肾动脉压降低或肾小管液中Na+浓度下降都会促进肾素释放增加,肾素作用于血液中血管紧张素原,使其进一步转化为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能够促进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分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对血浆Na+浓度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B.肾素瘤导致的肾素分泌增多会引起血浆Na+水平偏低和血压降低
C.检测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有助于诊断病因
D.血管紧张素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都可以作为高血压药物开发的靶点
3.女性体内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包括促黄体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内FSH含量过低,卵泡不能发育成熟;LH含量过高,合成过多雄激素使患者症状加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分级调节能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
B.过多的雄激素在患者体内无法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C.可以通过抽血检测激素含量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
D.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内的LH和FSH含量失衡
4.当人体血钙含量太低时会出现抽搐,人体内调节血钙平衡的激素主要有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CT)等,维持血钙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状旁腺细胞分泌的PTH能定向运输至破骨细胞
B.破骨细胞活动异常增强,将引起CT分泌增加
C.甲状腺C细胞功能亢进时,可引起骨质疏松
D.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
5.沃泰默发现切除实验动物通向上段小肠的神经后,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仍能促进胰液分泌。斯他林和贝利斯就此提出假设:这是一种化学调节。下列能用于直接支持该假设的是(  )
A.将稀盐酸直接注入实验动物的静脉
B.切除实验动物的上段小肠,再将稀盐酸直接注入静脉
C.将受稀盐酸刺激过的小肠黏膜制成提取液,再注入静脉
D.切除实验动物体内连接胰腺的神经,再将稀盐酸注入上段小肠肠腔
6.如图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之间关系的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是性腺,能分泌性激素
B.b是垂体,能分泌促性腺激素
C.c只能分泌激素,不能传递神经冲动
D.性腺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7.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多种生命活动
B.肝脏细胞是胰岛素的靶细胞,肌细胞不是胰岛素的靶细胞
C.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D.胰岛素与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8.胃大部分切除的胃肠吻合术患者常会出现滋养性血糖过低症。如图是给正常人(Ⅰ组)、滋养性血糖过低症患者(Ⅱ组)和胰岛B细胞瘤性血糖过低症患者(Ⅲ组)口服75g葡萄糖后的血糖浓度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B.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进入靶细胞,促进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
C.Ⅱ组口服葡萄糖后血糖升高快于Ⅰ组的原因可能是进食后葡萄糖迅速进入小肠
D.Ⅲ组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范围的原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都较少
9.甲减(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分为原发性甲减和继发性甲减,前者原因为甲状腺本身出现病变,后者为下丘脑或垂体异常所致。现欲探究甲、乙、丙三位甲减病人的患病原因,对健康者和三位患者注射了等量且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并在注射前和注射后一段时间内测量其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单位为mU L﹣1),结果如下表所示。已知健康人的TSH含量范围为2~10mU L﹣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 健康人 甲 乙 丙
注射前TSH含量相对值 7.56 2.42 1.13 15.60
注射后TSH含量相对值 31.00 30.60 1.15 36.40
A.甲、乙为继发性甲减患者,丙为原发性甲减患者
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完成的
C.注射TRH不能提高丙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
D.注射TRH后乙的TSH含量低是负反馈调节导致的
10.光是生命体重要的感知觉输入之一。棕色脂肪组织可分解葡萄糖或脂肪产热以维持体温稳态。研究人员揭示了光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棕色脂肪组织轴”调控糖代谢的机制,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棕色脂肪组织轴”调控糖代谢属于神经调节
B.光作为信号能够促进人体棕色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与转化
C.光调控血糖代谢可能有利于动物响应太阳辐照条件,以维持体温稳态
D.减少夜间长时间暴露于光源以及夜间饮食可帮助机体减轻血糖调节负担
11.某实验小组打算用小鼠为实验材料,通过检测处理前后小鼠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变化量,验证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中对下丘脑起反馈调节作用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而非促甲状腺激素。下列处理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将小鼠随机均分两组,均切除垂体,给其中一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
B.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切除其中一组小鼠的甲状腺,然后给两组小鼠注射等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
C.将小鼠随机均分两组,均切除垂体,给其中一组饲喂甲状腺激素
D.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切除其中一组小鼠的甲状腺,然后给两组小鼠饲喂等量的甲状腺激素
12.如图中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X代表CO2,c→d时段,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强度减弱
B.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d点时TSH分泌会减少
C.若X代表血糖,则c→d的变化过程主要与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升高有关
D.若X代表性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性器官→性腺
13.如图为一健康人在上午8点吃早餐后血糖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点后肝糖原、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浆
B.C点时的血糖浓度一般会低于3.9mmol/L
C.C点时血浆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低于B点
D.C点时组织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的速度比B点慢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4.图1表示人体内E2(一种雌激素)、胰岛素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器官甲是血糖调节的中枢。图2表示脂肪细胞中胰岛素作用机制及游离脂肪酸(FFA)对糖代谢的作用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器官甲是    ,排卵前,E2含量升高导致器官乙对器官甲分泌的①敏感性升高,有利于合成和分泌E2,这属于    (正反馈/负反馈)调节。
(2)在饥寒交迫时,器官甲一方面可通过分泌    (填激素中文名称)间接升高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产热;另一方面可通过释放    直接调控胰腺中的相关细胞分泌    (填激素中文名称),提高血糖浓度。
(3)根据图2可知,胰岛素与    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增加    ,从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
(4)游离脂肪酸(FFA)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据图2分析,游离脂肪酸在胰岛素抵抗形成中起的作用有    。
①抑制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②使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
③使胰岛素和IR结合后形成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缺失
④引起胰岛素与IR的结合发生障碍
(5)米格列奈钙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其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途径如图3所示。米格列奈钙主要通过两种作用途径促进胰岛素分泌,第一种途径是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    结合,关闭KATP通道,引起Ca2+内流,导致囊泡脱颗粒,胰岛素释放;第二种途径则是进入胰岛B细胞,与    结合,激活    ,从而释放Ca2+,导致囊泡脱颗粒,胰岛素释放。
15.肾素(Renin)也被称为血管紧张素原酶,是肾小球旁器细胞释放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其分泌量受肾小动脉压及原尿中的钠量等因素影响。肾素作用于血浆内的血管紧张素原,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血管紧张素,促进血压上升。如图是机体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血压和血量的调节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根据以上信息推测肾素    (填“属于”或“不属于”)激素,肾素的作用机理是    。
(2)醛固酮也能促进机体重吸收水,说明其与抗利尿激素具有    作用;机体中醛固酮等多种激素需要不断地合成分泌才能使其含量维持动态平衡,原因是    。
(3)醛固酮分泌异常增高会引起高血压,依普利酮是一种降压效果显著的药物。已知依普利酮是醛固酮受体拮抗药,能与醛固酮受体竞争性结合。请补充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①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60只,从其中随机选20只作为甲组,将剩余的40只制备成    大鼠,均分成乙组和丙组。测定各组大鼠的醛固酮含量和血压值,并进行数据统计。
②给甲组和乙组实验鼠注射    ,丙组实验鼠注射等量一定浓度的依普利酮溶液,连续处理16周,在此过程中三组大鼠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③16周后,分别测定每组大鼠的醛固酮平和血压值,并进行数据统计。
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依普利酮是醛固酮受体拮抗药。
期中专项培优 内分泌系统与激素调节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生长激素(GH)对软骨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一”表示抑制)。研究人员以无生长激素受体的小鼠软骨细胞为实验材料,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不同物质,验证生长激素可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促进软骨细胞生长。实验设计如表所示(Ⅰ组为对照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培养液中添加物质
Ⅰ 无
Ⅱ GH
Ⅲ IGF﹣1
Ⅳ 正常小鼠去垂体后的血清
Ⅴ ?
A.IGF﹣1受体只存在于软骨细胞
B.将正常小鼠和IGF﹣1基因缺失小鼠分组饲养后,前者血清中GH含量较高
C.与Ⅰ组相比,Ⅱ组软骨细胞生长较快、Ⅳ组软骨细胞生长无明显变化
D.Ⅴ组培养液中需要添加正常小鼠去垂体后注射过GH的血清,结果为软骨细胞生长明显快于Ⅰ组
【考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D
【分析】分析图可知,垂体分泌生长激素(GH)可以促进脾脏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促进软骨细胞生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也可以负反馈作用于垂体使其分泌的生长激素(GH)减少;同时生长激素(GH)也可以直接促进软骨细胞生长,据此答题即可。
【解答】解:A、分析图可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促进软骨细胞生长,同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也可以负反馈作用于垂体,说明IGF﹣1受体存在于软骨细胞和垂体,A错误;
B、垂体分泌的GH可促进肝脏细胞分泌IGF﹣1,IGF﹣1过多时会抑制垂体分泌生长激素,IGF﹣1基因缺失小鼠不能产生IGF﹣1,不能抑制垂体分泌GH,故IGF﹣1基因缺失小鼠血清中GH含量高于正常小鼠,B错误;
C、以无生长激素受体的小鼠软骨细胞为实验材料,Ⅱ组培养液中添加GH,软骨细胞对生长激素(GH)不敏感,GH无法发挥作用,不能促进软骨细胞生长,Ⅳ组正常小鼠去垂体后,血清中不含GH,也不含有肝脏细胞分泌的IGF﹣1,软骨细胞也不能生长,C错误;
D、Ⅴ组培养液中需要添加正常小鼠去垂体后注射过GH的血清,血清中含有肝脏细胞分泌的IGF﹣1,软骨细胞能生长,即结果为软骨细胞生长明显快于Ⅰ组,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分泌系统相关知识的了解,要求学生掌握下丘脑以及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过程,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2.人体血压受肾脏分泌的肾素调节。肾动脉压降低或肾小管液中Na+浓度下降都会促进肾素释放增加,肾素作用于血液中血管紧张素原,使其进一步转化为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能够促进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分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对血浆Na+浓度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B.肾素瘤导致的肾素分泌增多会引起血浆Na+水平偏低和血压降低
C.检测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有助于诊断病因
D.血管紧张素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都可以作为高血压药物开发的靶点
【考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激素调节的特点.
【专题】信息转化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B
【分析】1、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促进钾的分泌,从而维持水盐平衡。
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量,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从而维持水平衡。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肾动脉压降低或肾小管液中Na+浓度下降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分泌增加,血浆Na+浓度升高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
B、肾素瘤导致的肾素分泌增多会引起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血管紧张素增加能够促进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分泌,导致血浆Na+水平偏高和血压升高,B错误;
C、根据题意可知,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存在于血浆中,检测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有助于诊断病因,C正确;
D、血管紧张素作用于其相应的受体可以引起血压升高,所以血管紧张素及其受体都可以作为高血压药物开发的靶点,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水盐平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干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女性体内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包括促黄体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内FSH含量过低,卵泡不能发育成熟;LH含量过高,合成过多雄激素使患者症状加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分级调节能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
B.过多的雄激素在患者体内无法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C.可以通过抽血检测激素含量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
D.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内的LH和FSH含量失衡
【考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专题】信息转化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B
【分析】高等动物的性激素有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两大类,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和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雌性激素还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
【解答】解:A、由于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特点,分级调节可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A正确;
B、过多的雄激素在患者体内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会加重卵泡不能发育成熟,B错误;
C、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且在血浆中含量相对稳定,所以可以通过抽血检测激素含量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C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内的LH和FSH含量失衡,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分泌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当人体血钙含量太低时会出现抽搐,人体内调节血钙平衡的激素主要有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CT)等,维持血钙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状旁腺细胞分泌的PTH能定向运输至破骨细胞
B.破骨细胞活动异常增强,将引起CT分泌增加
C.甲状腺C细胞功能亢进时,可引起骨质疏松
D.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
【考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专题】模式图;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甲状腺C细胞分泌激素导致降钙素CT增加,使破骨细胞活动减弱而成骨细胞活动增强,导致骨量增加,使血钙下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则PTH增加,破骨细胞活动增强,使骨量下降,引起骨质疏松;破骨细胞活动异常增强,会导致血钙异常升高,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甲状腺C细胞分泌CT增加。
【解答】解:A、甲状旁腺激素(PTH)通过体液运输运往全身各处,与破骨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于破骨细胞,使破骨细胞活动增强,但是PTH的运输不属于定向运输,A错误;
B、图中信息看出,破骨细胞活动异常增强,会导致血钙异常升高,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甲状腺C细胞分泌CT增加,B正确;
C、题图可知,甲状腺C细胞功能亢进,则CT增加,破骨细胞活动减弱,成骨细胞活动增强,使骨量上升,不会引起骨质疏松,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当血钙浓度下降时促进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激素PTH,从而使血钙浓度上升;当血钙浓度上升时促进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CT,从而使血钙浓度下降。两种激素的作用相反,表现为相互拮抗关系,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沃泰默发现切除实验动物通向上段小肠的神经后,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仍能促进胰液分泌。斯他林和贝利斯就此提出假设:这是一种化学调节。下列能用于直接支持该假设的是(  )
A.将稀盐酸直接注入实验动物的静脉
B.切除实验动物的上段小肠,再将稀盐酸直接注入静脉
C.将受稀盐酸刺激过的小肠黏膜制成提取液,再注入静脉
D.切除实验动物体内连接胰腺的神经,再将稀盐酸注入上段小肠肠腔
【考点】激素的发现和研究实例.
【专题】信息转化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C
【分析】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其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
【解答】解:A、将稀盐酸直接注入实验动物的静脉不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所以不支持该假设,A错误;
B、切除实验动物的上段小肠,再将稀盐酸直接注入静脉不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所以不支持该假设,B错误;
C、将受稀盐酸刺激过的小肠黏膜制成提取液,再注入静脉,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经过血液循环引起胰腺分泌胰液,支持该假设,C正确;
D、切除实验动物体内连接胰腺的神经,再将稀盐酸注入上段小肠肠腔可以引起胰腺分泌胰液,但没有说明小肠的分泌物与胰腺分泌胰液的关系,所以不支持该假设,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实验、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6.如图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之间关系的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是性腺,能分泌性激素
B.b是垂体,能分泌促性腺激素
C.c只能分泌激素,不能传递神经冲动
D.性腺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考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专题】模式图;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D
【分析】图示是下丘脑—垂体—性腺之间关系的示意图,由图可知,a应是垂体,b应是性腺,c应是下丘脑。
【解答】解:AB、由图可知,a应是垂体,b应是性腺,AB错误;
C、c应是下丘脑,能分泌激素,也能传递神经冲动,C错误;
D、图示是下丘脑—垂体—性腺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激素调节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7.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多种生命活动
B.肝脏细胞是胰岛素的靶细胞,肌细胞不是胰岛素的靶细胞
C.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D.胰岛素与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考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血糖平衡调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水盐平衡调节.
【专题】对比分析法;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答案】C
【分析】激素的作用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它可以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以及氧化分解、促进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促进转化为非糖物质等方式降低血糖。
【解答】解:A、激素只能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不能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A错误;
B、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并且能够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因此胰岛素的靶细胞可以为全身组织细胞,包括肝细胞和肌肉细胞,B错误;
C、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C正确;
D、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它们之间是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明确激素的作用主要为调节代谢,能够识记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抗利尿激素等的生理作用,再结合选项准确分析。
8.胃大部分切除的胃肠吻合术患者常会出现滋养性血糖过低症。如图是给正常人(Ⅰ组)、滋养性血糖过低症患者(Ⅱ组)和胰岛B细胞瘤性血糖过低症患者(Ⅲ组)口服75g葡萄糖后的血糖浓度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B.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进入靶细胞,促进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
C.Ⅱ组口服葡萄糖后血糖升高快于Ⅰ组的原因可能是进食后葡萄糖迅速进入小肠
D.Ⅲ组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范围的原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都较少
【考点】血糖平衡调节.
【专题】图像坐标类简答题;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答案】C
【分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抗衡,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解答】解:A、人体内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除了胰高血糖素之外,还有肾上腺素等,A错误;
B、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B错误;
C、Ⅱ组口服葡萄糖后血糖升高快于Ⅰ组的原因可能是进食后葡萄糖能够迅速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升高,C正确;
D、Ⅲ组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范围的原因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9.甲减(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分为原发性甲减和继发性甲减,前者原因为甲状腺本身出现病变,后者为下丘脑或垂体异常所致。现欲探究甲、乙、丙三位甲减病人的患病原因,对健康者和三位患者注射了等量且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并在注射前和注射后一段时间内测量其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单位为mU L﹣1),结果如下表所示。已知健康人的TSH含量范围为2~10mU L﹣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 健康人 甲 乙 丙
注射前TSH含量相对值 7.56 2.42 1.13 15.60
注射后TSH含量相对值 31.00 30.60 1.15 36.40
A.甲、乙为继发性甲减患者,丙为原发性甲减患者
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完成的
C.注射TRH不能提高丙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
D.注射TRH后乙的TSH含量低是负反馈调节导致的
【考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专题】数据表格;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D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这种调节过程为反馈调节。
【解答】解:A、甲病人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前后,促甲状腺激素浓度与正常人相同,说明甲病人的垂体和甲状腺没有病变,那么病变的应是下丘脑;乙病人在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前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水平都低,说明乙病人病变的部位是垂体;丙病人注射前促甲状腺激素浓度高,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不是垂体发生病变,注射后比注射前还高,说明注射后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没有上升起到负反馈调节的作用,那么丙病人病变的部位应是甲状腺,A正确;
B、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B正确;
C、由于丙患者病变的部位是甲状腺,若丙患者注射TRH,根据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可以看出,则导致垂体产生的TSH对丙的甲状腺不起作用,故不能提高丙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C正确;
D、乙病人病变的部位是垂体,故注射TRH后,TRH不能对乙的病变的垂体起作用,垂体病变使得乙体内的TSH含量低,不是反馈调节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数据表格为载体,考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
10.光是生命体重要的感知觉输入之一。棕色脂肪组织可分解葡萄糖或脂肪产热以维持体温稳态。研究人员揭示了光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棕色脂肪组织轴”调控糖代谢的机制,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棕色脂肪组织轴”调控糖代谢属于神经调节
B.光作为信号能够促进人体棕色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与转化
C.光调控血糖代谢可能有利于动物响应太阳辐照条件,以维持体温稳态
D.减少夜间长时间暴露于光源以及夜间饮食可帮助机体减轻血糖调节负担
【考点】血糖平衡调节.
【专题】坐标曲线图;模式图;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答案】B
【分析】在户外环境中,太阳光可以为动物提供大量的热辐射,这可以满足部分的体温维持需求,而在动物进入洞穴或树荫等诸多太阳光辐照显著降低的环境中时,机体就需要迅速响应这种辐照减少带来的热量输入损失。分析题文描述可知:光通过这条“眼—脑—棕色脂肪”通路,直接压抑了机体的血糖代谢能力,可以快速减低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以降低产热,可能有助于机体响应不同的光条件,以维持体温的稳定。
【解答】解:A、由图可知,光通过激活视网膜上特殊的感光细胞,经视神经至下丘脑和延髓的系列神经核团传递信号,最终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外周的棕色脂肪组织,所以光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棕色脂肪组织轴”调控糖代谢属于神经调节,A正确;
BC、光通过这条“视网膜—下丘脑—棕色脂肪组织轴”通路快速减低脂肪对葡萄糖的利用以降低产热,所以光作为信号能够抑制人体棕色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与转化,在太阳辐照减少的时候,棕色脂肪不再被光压抑,快速血糖代谢产热来维持体温稳态,B错误,C正确;
D、由图可知,夜间长时间暴露于光源,血糖明显升高,而夜间饮食后,由于机体代谢变慢,也会使机体血糖升高,所以现代人应减少夜间长时间暴露于光源以及夜间饮食引起机体血糖紊乱,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血糖平衡调节实例和实验探究分析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学生把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再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11.某实验小组打算用小鼠为实验材料,通过检测处理前后小鼠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变化量,验证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中对下丘脑起反馈调节作用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而非促甲状腺激素。下列处理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将小鼠随机均分两组,均切除垂体,给其中一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
B.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切除其中一组小鼠的甲状腺,然后给两组小鼠注射等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
C.将小鼠随机均分两组,均切除垂体,给其中一组饲喂甲状腺激素
D.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切除其中一组小鼠的甲状腺,然后给两组小鼠饲喂等量的甲状腺激素
【考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B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达到一定值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A、将小鼠随机均分两组,均切除垂体,给其中一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则两组小鼠都能产生甲状腺激素,无法验证,A不符合题意;
B、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切除其中一组小鼠的甲状腺,则该组小鼠不能产生甲状腺激素,另一组小鼠可以产生甲状腺激素,然后给两组小鼠注射等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验证,切除甲状腺一组的小鼠不能对下丘脑起反馈调节作用,另一组则可以,B符合题意;
C、将小鼠随机均分两组,均切除垂体,给其中一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则两组小鼠都能产生甲状腺激素,且两组小鼠都没有促甲状腺激素,无法验证,C不符合题意;
D、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切除其中一组小鼠的甲状腺,然后给两组小鼠饲喂等量的甲状腺激素,则两组小鼠都有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无法验证,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实验设计,考查甲状腺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甲状腺分级调节的具体过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2.如图中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X代表CO2,c→d时段,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强度减弱
B.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d点时TSH分泌会减少
C.若X代表血糖,则c→d的变化过程主要与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升高有关
D.若X代表性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性器官→性腺
【考点】血糖平衡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专题】坐标曲线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答案】B
【分析】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达到一定值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3、血糖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如果X是CO2,c→d段时,CO2浓度增大,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强度增加,A错误;
B、如果X代表甲状腺激素,图中d点时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则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因此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会减少,B正确;
C、如果X是血糖,c→d时段血糖含量上升,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发挥作用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导致的,C错误;
D、若X表示性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性腺,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以及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盐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3.如图为一健康人在上午8点吃早餐后血糖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点后肝糖原、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浆
B.C点时的血糖浓度一般会低于3.9mmol/L
C.C点时血浆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低于B点
D.C点时组织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的速度比B点慢
【考点】血糖平衡调节.
【专题】坐标曲线图;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某健康人早饭后的血糖变化情况,A点时,进食后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的含量增加,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降低;B点时,当血糖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又增加,使血糖含量又有所提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相反;C点时血糖浓度高于基础血糖水平,因此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以降低血糖浓度。
【解答】解:A、B点时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逐渐增加,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A错误;
B、人体空腹血糖的下限为3.9mmol/L,C点血糖浓度最高,此时血糖浓度一般会高于3.9mmol/L,B错误;
C、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浓度,题图分析可知,C点时血糖浓度高于B点,故血液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低于B点,C正确;
D、C点血糖浓度高于基础血糖水平,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而B点时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并且胰高血糖素分泌逐渐增加,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度较慢,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的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难度适中。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4.图1表示人体内E2(一种雌激素)、胰岛素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器官甲是血糖调节的中枢。图2表示脂肪细胞中胰岛素作用机制及游离脂肪酸(FFA)对糖代谢的作用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器官甲是  下丘脑 ,排卵前,E2含量升高导致器官乙对器官甲分泌的①敏感性升高,有利于合成和分泌E2,这属于  正反馈 (正反馈/负反馈)调节。
(2)在饥寒交迫时,器官甲一方面可通过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填激素中文名称)间接升高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产热;另一方面可通过释放  神经递质 直接调控胰腺中的相关细胞分泌  胰高血糖素 (填激素中文名称),提高血糖浓度。
(3)根据图2可知,胰岛素与  胰岛素受体 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增加  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 ,从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
(4)游离脂肪酸(FFA)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据图2分析,游离脂肪酸在胰岛素抵抗形成中起的作用有  ①④ 。
①抑制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②使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
③使胰岛素和IR结合后形成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缺失
④引起胰岛素与IR的结合发生障碍
(5)米格列奈钙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其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途径如图3所示。米格列奈钙主要通过两种作用途径促进胰岛素分泌,第一种途径是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  SURI 结合,关闭KATP通道,引起Ca2+内流,导致囊泡脱颗粒,胰岛素释放;第二种途径则是进入胰岛B细胞,与  RYR 结合,激活  内质网 ,从而释放Ca2+,导致囊泡脱颗粒,胰岛素释放。
【考点】血糖平衡调节.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答案】(1)下丘脑 正反馈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神经递质 胰高血糖素
(3)胰岛素受体 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
(4)①④
(5)SURI RYR 内质网
【分析】1、题图分析,图1中,器官甲是下丘脑,器官乙是垂体、器官丙是卵巢,排卵前,E2含量升高导致器官乙对甲器官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敏感性升高,有利于合成和分泌E2,这属于正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胰腺调节血糖平衡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雌激素使胰岛素生理效应下降,使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的葡萄糖含量减少,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能力减弱。
2、图2示表示胰岛素对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调节机制。葡萄糖转运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在胰岛素的信号刺激下,转移到细胞膜上,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肌肉等组织细胞,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解答】解:(1)器官甲是血糖调节的中枢,所以器官甲是下丘脑;排卵前,E2含量升高,导致器官乙对甲器官分泌的①敏感性升高,促进器官乙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而促进E2性激素的分泌,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2)在饥寒交迫时,器官甲(下丘脑)可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间接升高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另一方面可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A细胞,调节胰腺中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提高血糖含量。
(3)图中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IR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增加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从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以降低血糖浓度。
(4)①游离脂肪酸在胰岛素抵抗形成中可能起的作用有抑制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①正确;
②游离脂肪酸( FFA )不会使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因为胰岛素抗体的产生引发的自身免疫病,②错误;
③若游离的脂肪酸使胰岛素和IR结合后形成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缺失,则会阻止胰岛素的作用,显然与胰岛素抵抗现象不符,③错误;
④游离脂肪酸可能会导致葡萄糖的摄取利用能量降低或引起胰岛素与IR的结合发生障碍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进而表现为胰岛素抵抗,④正确。
故选:①④。
(5)结合题图分析可知,米格列奈钙主要通过两种作用途径促进胰岛素分泌:第一种途径是与胰岛B细胞质膜上的SUR1结合,关闭KATP通道,引起Ca2+内流,导致囊泡脱颗粒,胰岛素释放;第二种途径则是进入胰岛B细胞,与RyR结合,激活内质网,从而释放Ca2+,导致囊泡脱颗粒,胰岛素释放。
故答案为:
(1)下丘脑 正反馈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神经递质 胰高血糖素
(3)胰岛素受体 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
(4)①④
(5)SURI RYR 内质网
【点评】本题主要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5.肾素(Renin)也被称为血管紧张素原酶,是肾小球旁器细胞释放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其分泌量受肾小动脉压及原尿中的钠量等因素影响。肾素作用于血浆内的血管紧张素原,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血管紧张素,促进血压上升。如图是机体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血压和血量的调节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根据以上信息推测肾素  不属于 (填“属于”或“不属于”)激素,肾素的作用机理是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
(2)醛固酮也能促进机体重吸收水,说明其与抗利尿激素具有  协同 作用;机体中醛固酮等多种激素需要不断地合成分泌才能使其含量维持动态平衡,原因是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 。
(3)醛固酮分泌异常增高会引起高血压,依普利酮是一种降压效果显著的药物。已知依普利酮是醛固酮受体拮抗药,能与醛固酮受体竞争性结合。请补充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①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60只,从其中随机选20只作为甲组,将剩余的40只制备成  (实验性)高血压 大鼠,均分成乙组和丙组。测定各组大鼠的醛固酮含量和血压值,并进行数据统计。
②给甲组和乙组实验鼠注射  适量的生理盐水 ,丙组实验鼠注射等量一定浓度的依普利酮溶液,连续处理16周,在此过程中三组大鼠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③16周后,分别测定每组大鼠的醛固酮平和血压值,并进行数据统计。
实验结果: 乙组和丙组大鼠的醛固酮水平(基本、大致)相同且高于甲组,甲组和丙组的血压(基本、大致)相同且低于乙组 。
实验结论:依普利酮是醛固酮受体拮抗药。
【考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水盐平衡调节.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1)不属于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协同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
(3)①(实验性)高血压
②适量的生理盐水
③乙组和丙组大鼠的醛固酮水平(基本、大致)相同且高于甲组,甲组和丙组的血压(基本、大致)相同且低于乙组
【分析】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吸收和钾离子的排出(保钠排钾),并使肾脏重吸收水的量增加。
【解答】解:(1)肾素是肾小球旁器细胞释放的一种蛋白水解酶,不是激素,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醛固酮能够促进钠离子的重吸收,也能促进机体重吸收水,说明其与抗利尿激素具有协同作用。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所以激素需要不断地合成分泌才能使其含量维持动态平衡。
(3)①本实验验证依普利酮降压效果的作用原理,自变量为是否注射依普利酮,因变量为大鼠的醛固酮含量和血压值。因此首先要获得高血压的大鼠。选取20只作为甲组,做空白对照,另外40只制备成实验性高血压的大鼠,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②因为本实验自变量为是否注射依普利酮,甲组和乙组实验鼠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则丙组实验鼠应注射等量一定浓度的依普利酮液。连续处理16周,在此过程中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预期结果:因为本实验是验证性实验,验证依普利酮具有降压效果,因此丙组原本高血压注射依普利酮后血压降低,乙组依然高血压,甲组是正常小鼠,没有高血压,因此乙组和丙组大鼠的醛固酮水平相同且高于甲组,但血压值丙组低于乙组,证明依普利酮是醛固酮受体拮抗药。
故答案为:
(1)不属于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协同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
(3)①(实验性)高血压
②适量的生理盐水
③乙组和丙组大鼠的醛固酮水平(基本、大致)相同且高于甲组,甲组和丙组的血压(基本、大致)相同且低于乙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