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专项培优】细胞膜(培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必修1沪科版(2020)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专项培优】细胞膜(培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必修1沪科版(2020)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技版(2020)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14 15:4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专项培优 细胞膜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保证了对细胞有害的物质都不能进入细胞
B.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必需结构
C.一切细胞均具有以磷脂双分子层为骨架的细胞膜
D.不同生物膜的膜蛋白种类和含量不同,但脂质的种类和含量相同
2.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世纪末,欧文顿通过对红细胞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细胞膜的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B.1925年,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提取鸡红细胞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是其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C.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一水界面的表面张力,由此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D.罗伯特森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细胞膜都是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
3.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糖蛋白,与细胞间识别有关
B.②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
C.细胞膜的功能主要通过③来实现
D.③和②位置不是固定的,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下列关于生命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内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必须依赖细胞膜上受体的识别
B.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一般都具有双向性
C.无论生物体内还是生物体外,传递每一种信息都必须依赖具体的信息分子
D.人体产生的能促进细胞代谢的甲状腺激素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5.如图是细胞质膜部分功能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功能①在生命起源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
B.功能②表示膜具有流动性的功能特点
C.胰岛素调控生命活动可用功能③表示
D.相邻的植物细胞间可通过④进行信息交流
6.1972年,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如图是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的疏水性确保了双层结构的稳定性
B.①有流动性,大多数②③也可以运动
C.③通常位于细胞膜内,发挥受体的作用
D.②的种类和数目与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
7.若将细胞膜的磷脂提取后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下列能正确反映其分布图的是(  )
A. B.
C. D.
8.科学家用红色、绿色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这两种标记细胞进行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最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支持的结论是(  )
A.膜蛋白能自主翻转
B.膜蛋白贯穿磷脂双分子层
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9.如图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这三种方式中都需要信号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进行识别与结合
B.图甲可表示胰岛素经血液运输到靶细胞对其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C.图乙可表示同种动物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D.图丙表示高等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并进行信息交流
10.分散到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会自发组装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研究人员在脂质体外包裹上聚乙二醇保护层,并镶嵌上相应的抗体,制造出一种能定向运送药物的“隐性脂质体”(如图)。目前这种“隐性脂质体”已在癌症治疗中得到应用,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脂质体的膜结构与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
B.抗体属于蛋白质
C.脂质体膜上的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癌细胞,从而将药物定向运送到癌细胞
D.图中脂质体所运载的药物A为脂溶性药物,药物B为水溶液药物
11.如图表示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下列选项中属于该方式的是(  )
A.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浓度
B.性腺分泌性激素来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C.受精作用时,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相互识别和结合
D.某些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的信息交流
12.下面为与细胞相关的一些现象:
①脂溶性物质极易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物质所溶解;
②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一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油脂滴表面若吸附有蛋白质成分表面张力会降低);
③用清水清洗刚采摘的红苋菜时清水不呈红色,将红苋菜置于沸水中一段时间后,汤呈红色;
④人的成熟红细胞中全部磷脂分子铺成单分子层后的面积约为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①说明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对称均匀分布的
B.②说明细胞膜中脂质的含量多于蛋白质的含量
C.③可说明任何细胞的细胞膜都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D.若④中为人口腔上皮细胞,则其全部磷脂分子铺成单分子层后的面积大于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13.物质X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X一般含有C、H、O、N、P
B.物质X主要在核糖体上合成
C.甲具有亲水性,乙具有疏水性
D.细胞膜的流动性与物质X密切相关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4.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是研究膜结构功能的常用材料。将分离的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水渗入到红细胞内部,红细胞膨胀、破裂、从而释放出血红蛋白,所得到的红细胞质膜具有很大的变形性、柔韧性和可塑性,当红细胞的内容物渗漏之后,质膜可以重新封闭起来形成红细胞血影,其部分结构如图所示(A~F代表不同的蛋白质)。
(1)构成红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    。膜上有多种蛋白质,其中B蛋白与多糖结合,主要与细胞膜的    功能有关。A和G蛋白均与跨膜运输有关,G主要功能是利用红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    供能,通过主动运输排出Na+吸收K+,从而维持红细胞内高K+低Na+的离子浓度梯度。
(2)研究人员用不同的试剂分别处理红细胞血影,结果如表:
实验处理 蛋白质种类 处理后红细胞 血影的形状
A B C D E F
试剂甲处理后 + + + + ﹣ ﹣ 变得不规则
试剂乙处理后 ﹣ ﹣ + + + + 还能保持
注:“+”表示有,“﹣”表示无。
由表中结果推测,对维持红细胞血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是    (填字母)。
(3)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提取所有磷脂并铺成磷脂单分子层,其面积正好为红细胞膜面积的两倍,其原因是:①   ;②   。
(4)研究发现,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的    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斑块的生长。
15.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某些分子进行处理,并使膜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如图1。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如图2,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细胞膜以    为基本支架,此外还含有糖类和蛋白质等;糖类分子主要分布在细胞膜的    (填位置)。实验中通常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
(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
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自行恢复;
②被漂白区域内外分子    的结果。
(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造成细胞膜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拆解,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    作用,该结果支持推测    (填“①”或“②”)。
(4)此项研究说明细胞膜不是静止不动的,细胞膜具有    性,它主要表现为构成膜的    ,膜中的大分子也能运动。因此对于细胞完成    、生长、分裂、运动等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期中专项培优 细胞膜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保证了对细胞有害的物质都不能进入细胞
B.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必需结构
C.一切细胞均具有以磷脂双分子层为骨架的细胞膜
D.不同生物膜的膜蛋白种类和含量不同,但脂质的种类和含量相同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的成分.
【专题】正推法;生物膜系统.
【答案】C
【分析】细胞膜的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解答】解:A、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是相对的,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有可能进入细胞,A错误;
B、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多种形式,不一定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B错误;
C、一切细胞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膜的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
D、不同生物膜的膜蛋白种类和含量不同,脂质的种类和含量也不相同,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膜含有胆固醇,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细胞膜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世纪末,欧文顿通过对红细胞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细胞膜的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B.1925年,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提取鸡红细胞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是其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C.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一水界面的表面张力,由此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D.罗伯特森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细胞膜都是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
【考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历程.
【专题】探究性实验;生物膜系统.
【答案】C
【分析】对细胞膜成分的研究发现,细胞膜主要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质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此外还有少量的胆固醇。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与数量就越多。
【解答】解:A、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容易穿过细胞膜,据此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错误:
B、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提取人的红细胞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是其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B错误;
C、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由于人们已发现了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由此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C正确;
D、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膜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人类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历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3.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糖蛋白,与细胞间识别有关
B.②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
C.细胞膜的功能主要通过③来实现
D.③和②位置不是固定的,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
【专题】模式图;物质跨膜运输.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糖蛋白,②是蛋白质,③是磷脂双分子层。
【解答】解:A、①为糖蛋白,其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与细胞间识别有关,A正确;
B、②为蛋白质,其中有脂溶性部分(位于膜中间)和水溶性部分(与糖链连接部分),B正确;
C、细胞膜的功能主要通过②蛋白质来实现,C错误;
D、③磷脂和②蛋白质位置不是固定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下列关于生命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内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必须依赖细胞膜上受体的识别
B.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一般都具有双向性
C.无论生物体内还是生物体外,传递每一种信息都必须依赖具体的信息分子
D.人体产生的能促进细胞代谢的甲状腺激素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答案】D
【分析】细胞膜上的受体并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必须的结构,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
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往往是信号分子通过一定的途径作用于靶细胞,一般是单向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一般都具有双向性。
【解答】解:A、生物体内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不是都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的识别,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A错误;
B、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往往是信号分子通过一定的途径作用于靶细胞,一般是单向的,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不一定依赖于信息分子,如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C错误;
D、人体产生的能促进细胞代谢的甲状腺激素是体内的信息分子,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在同种生物或不同生物个体间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命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5.如图是细胞质膜部分功能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功能①在生命起源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
B.功能②表示膜具有流动性的功能特点
C.胰岛素调控生命活动可用功能③表示
D.相邻的植物细胞间可通过④进行信息交流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专题】模式图;生物膜系统.
【答案】B
【分析】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可以保护细胞内部,如①所示;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如②所示;③表示信息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④表示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
【解答】解:A、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功能①在生命起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将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产生了原始的细胞,并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A正确;
B、功能②表示物质进出细胞,一般是吸收有利物质,但有些有害物质也能进出细胞,说明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是相对的,B错误;
C、激素调控生命活动需要靶细胞进行信号检测,C正确;
D、高等植物细胞可通过功能④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1972年,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如图是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的疏水性确保了双层结构的稳定性
B.①有流动性,大多数②③也可以运动
C.③通常位于细胞膜内,发挥受体的作用
D.②的种类和数目与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
【专题】模式图;生物膜系统.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磷脂双分子层,②是蛋白质,③是糖蛋白。
【解答】解:A、a表示磷脂分子的疏水端,因此在有水的环境中,可自发形成双层结构,确保了双层结构的稳定性,A正确;
B、①磷脂双分子层能侧向自由移动,有一定的流动性,大多数蛋白质分子(②③)也能运动,B正确;
C、③是糖蛋白,发挥受体的作用,通常位于膜外侧,C错误;
D、生物膜的功能与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有关,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膜的功能越复杂,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功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7.若将细胞膜的磷脂提取后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下列能正确反映其分布图的是(  )
A. B.
C. D.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
【专题】模式图;生物膜系统.
【答案】A
【分析】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组成细胞膜的磷脂亲水的极性头部,疏水的非极性尾部,因此,在水溶液中呈现出头部在水中,而尾部在空气中的分布。
【解答】解: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组成细胞膜的磷脂既有亲水的极性部分,又有疏水的非极性部分,据图分析,亲水的极性为头部,疏水的非极性为尾部,因此,在水溶液中呈现出头部在水中,而尾部在空气中的分布,即图A所示的分布情况。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磷脂分子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识图的能力、提取信息及分析推理的能力,难度不大。
8.科学家用红色、绿色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这两种标记细胞进行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最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支持的结论是(  )
A.膜蛋白能自主翻转
B.膜蛋白贯穿磷脂双分子层
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
【专题】信息转化法;生物膜系统.
【答案】C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两种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这两种标记细胞进行融合。细胞刚发生融合时,两种荧光染料在融合细胞表面对等分布(即各占半边),最后在融合细胞表面均匀分布。这一现象说明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解答】解:科学家用红色、绿色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这两种标记细胞进行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最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说明小鼠细胞膜和人细胞膜相融合,这一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动物细胞融合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9.如图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这三种方式中都需要信号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进行识别与结合
B.图甲可表示胰岛素经血液运输到靶细胞对其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C.图乙可表示同种动物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D.图丙表示高等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并进行信息交流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专题】模式图;生物膜系统.
【答案】A
【分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如图甲;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传递信息,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如图乙;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图丙。
【解答】解:A、图丙表示植物体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传递信息,不需要细胞膜的受体参与,A错误;
B、图甲可表示胰岛B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胰岛素)通过体液传送到靶细胞,来调节血糖平衡,B正确;
C、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属于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传递信息,如图乙,C正确;
D、图丙体现了细胞通过通道传递信息,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传递信息,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分散到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会自发组装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研究人员在脂质体外包裹上聚乙二醇保护层,并镶嵌上相应的抗体,制造出一种能定向运送药物的“隐性脂质体”(如图)。目前这种“隐性脂质体”已在癌症治疗中得到应用,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脂质体的膜结构与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
B.抗体属于蛋白质
C.脂质体膜上的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癌细胞,从而将药物定向运送到癌细胞
D.图中脂质体所运载的药物A为脂溶性药物,药物B为水溶液药物
【考点】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
【专题】模式图;生物膜系统.
【答案】D
【分析】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作为基本支架。
2、细胞膜的功能: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c、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3、分析题图:药物A位于脂质体内部,接近磷脂分子的头部,为水溶性药物,药物B位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接近磷脂分子的尾部,为脂溶性药物。
【解答】解:A、脂质体的膜结构与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A正确;
B、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B正确;
C、脂质体膜上镇嵌的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痛细胞,从而将药物定向运送到痛细胞,进而杀死痛细胞,C正确;
D、磷脂分子的头部具有亲水性,尾具有疏水性,脂质体既可以用于运载脂溶性药物,也可以用于运载水溶性药物,图中药物A位干脂质体内部,接近磷脂分子的头部,为水溶性药物,药物B位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接近磷脂分子的尾部,为脂溶性药物,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如图表示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下列选项中属于该方式的是(  )
A.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浓度
B.性腺分泌性激素来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C.受精作用时,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相互识别和结合
D.某些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的信息交流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专题】模式图;生物膜系统.
【答案】C
【分析】1、据图分析,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
2、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解答】解:A、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通过体液的传送对细胞的代谢进行调节,而非细胞间直接接触,A错误;
B、性腺分泌性激素来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是通过体液的传送实现的,而非细胞间直接接触,B错误;
C、受精作用时,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C正确;
D、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符合图示,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图考查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2.下面为与细胞相关的一些现象:
①脂溶性物质极易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物质所溶解;
②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一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油脂滴表面若吸附有蛋白质成分表面张力会降低);
③用清水清洗刚采摘的红苋菜时清水不呈红色,将红苋菜置于沸水中一段时间后,汤呈红色;
④人的成熟红细胞中全部磷脂分子铺成单分子层后的面积约为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①说明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对称均匀分布的
B.②说明细胞膜中脂质的含量多于蛋白质的含量
C.③可说明任何细胞的细胞膜都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D.若④中为人口腔上皮细胞,则其全部磷脂分子铺成单分子层后的面积大于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功能.
【专题】正推法;生物膜系统.
【答案】D
【分析】①1895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②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由于人们已发现了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因此丹尼利和戴维森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③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膜才具有细胞膜的功能。
④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膜结构中只有一层细胞膜,无其它细胞器膜和核膜,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这能够说明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解答】解:A、①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有脂质,A错误;
B、②说明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与含量无关,B错误;
C、③可说明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C错误;
D、因为人口腔上皮细胞含细胞核和具膜细胞器,除了细胞膜以外,还有其他生物膜,故④中为人口腔上皮细胞,则其全部磷脂分子铺成单分子层后的面积大于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发现历程及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3.物质X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X一般含有C、H、O、N、P
B.物质X主要在核糖体上合成
C.甲具有亲水性,乙具有疏水性
D.细胞膜的流动性与物质X密切相关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成分.
【专题】模式图;生物膜系统.
【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甲表示亲水性头部,乙表示疏水性尾部,则物质X表示磷脂。
【解答】解:A、X是磷脂,含有C、H、O、N、P五种元素,A正确;
B、X是磷脂,属于脂质,在滑面内质网上合成,B错误;
C、X的甲部分属于亲水性头部,乙属于疏水性的尾部、C正确;
D、构成细胞质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所以细胞质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即细胞膜的流动性与物质X磷脂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磷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磷脂的特点,难度不大。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4.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是研究膜结构功能的常用材料。将分离的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水渗入到红细胞内部,红细胞膨胀、破裂、从而释放出血红蛋白,所得到的红细胞质膜具有很大的变形性、柔韧性和可塑性,当红细胞的内容物渗漏之后,质膜可以重新封闭起来形成红细胞血影,其部分结构如图所示(A~F代表不同的蛋白质)。
(1)构成红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  磷脂双分子层 。膜上有多种蛋白质,其中B蛋白与多糖结合,主要与细胞膜的  信息交流 功能有关。A和G蛋白均与跨膜运输有关,G主要功能是利用红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  ATP 供能,通过主动运输排出Na+吸收K+,从而维持红细胞内高K+低Na+的离子浓度梯度。
(2)研究人员用不同的试剂分别处理红细胞血影,结果如表:
实验处理 蛋白质种类 处理后红细胞 血影的形状
A B C D E F
试剂甲处理后 + + + + ﹣ ﹣ 变得不规则
试剂乙处理后 ﹣ ﹣ + + + + 还能保持
注:“+”表示有,“﹣”表示无。
由表中结果推测,对维持红细胞血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是  E、F (填字母)。
(3)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提取所有磷脂并铺成磷脂单分子层,其面积正好为红细胞膜面积的两倍,其原因是:① 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 ;② 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
(4)研究发现,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的  流动 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斑块的生长。
【考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历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专题】表格数据类简答题;物质跨膜运输.
【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 信息交流 ATP
(2)E、F
(3)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 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4)流动
【分析】1、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生物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2、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获取的膜成分单一,只有细胞膜,因此是获取细胞膜的良好材料。
【解答】解:(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膜上有多种蛋白质,其中B蛋白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密切相关;由题图可知,G是载体蛋白,该运输过程是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由无氧呼吸产生的ATP供能。
(2)制备细胞膜时,将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红细胞吸水涨破,释放其中的血红蛋白,由表格信息可知,蛋白质E、F被破坏,血影变得不规则,E、F不被破坏,能保持血影形状,因此对维持红细胞血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是E、F。
(3)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提取所有磷脂并铺成磷脂单分子层,其面积正好为红细胞膜面积的两倍。其原因是:①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没有细胞器膜以及核膜的影响;②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当完全铺展开来的磷脂单分子层,其面积正好是磷脂双分子层面积的两倍。
(4)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斑块的生长。
故答案为:
(1)磷脂双分子层 信息交流 ATP
(2)E、F
(3)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 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4)流动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细胞膜的制备方法和原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
15.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某些分子进行处理,并使膜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如图1。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如图2,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细胞膜以  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 为基本支架,此外还含有糖类和蛋白质等;糖类分子主要分布在细胞膜的  外表面 (填位置)。实验中通常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
(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
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自行恢复;
②被漂白区域内外分子  (相互)运动 的结果。
(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造成细胞膜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拆解,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  限制(抑制) 作用,该结果支持推测  ② (填“①”或“②”)。
(4)此项研究说明细胞膜不是静止不动的,细胞膜具有  一定的流动 性,它主要表现为构成膜的  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 ,膜中的大分子也能运动。因此对于细胞完成  物质运输 、生长、分裂、运动等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成分.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生物膜系统.
【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外表面
(2)(相互)运动
(3)限制(抑制); ②
(4)一定的流动;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物质运输
【分析】1、细胞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解答】解:(1)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该实验中通常对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进行荧光标记。糖类分子主要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
(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自行恢复;②被漂白区域内外分子相互运动的结果。
(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拆解,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说明荧光恢复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限制作用。该结果支持推测②。
(4)此项研究说明细胞膜不是静止不动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它主要表现为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大分子也能运动。因此对于细胞完成物质运输生长、分裂、运动等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故答案为:
(1)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外表面
(2)(相互)运动
(3)限制(抑制); ②
(4)一定的流动;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物质运输
【点评】本题考查的内容是细胞膜的结构与结构特点,结合细胞膜的流动性正确分析题图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