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专项培优 动物行为的研究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2024 双峰县期末)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生物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如图),探究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以下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捕获的蚂蚁必须来自同一蚁穴
B.实验前要把蚂蚁饿饲一段时间
C.小木条的材质、粗细和长短可以不同
D.实验中可以将连接AB的小木头与连接BC的小木头进行交换
2.(2024 新荣区开学)如下表是三种动物“走迷宫获取食物”实验的结果,从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直接奔向食物存放点前“尝试与错误”的次数 43 25 5
A.动物的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
B.丙的学习能力最强
C.动物走迷宫取食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
3.(2024 新化县期末)如图是“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实验中的迷宫示意图及小鼠从迷宫“入口”到“出口”所用时间实验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2分37秒 1分46秒 54秒
A.小鼠一旦学会走迷宫,就不会忘记迷宫路线
B.用一只小鼠做一次实验即可得出准确实验结论
C.不同小鼠在第一次走迷宫时所花的时间一定相等
D.若在A、B、C三处放置食物,小鼠走迷宫用时可能会减少
4.(2024 新民市期末)在探究小鼠走迷宫的实验中,生物小组将小鼠饥饿处理后,放在迷宫入口,记录小鼠每次走出迷宫找到食物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如图。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从行为获得途径看,小鼠走迷宫属于先天性行为
B.从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看,小鼠走迷宫属于觅食行为
C.随着尝试次数增加,小鼠走迷宫所需时间变短
D.小鼠走迷宫的行为会随着没有食物奖励而消失
5.(2024 高密市二模)科学家观察小鼠在迷宫中的表现,甲组小鼠在完成走迷宫任务后会得到食物奖励,乙组小鼠在完成走迷宫任务后不会得到奖励,统计结果记录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天数 1 2 3 4 5 6 7 8 9
平均错误次数 甲组 9 8 7 6 5 4 3 2 1
乙组 10 9 10 9 7 8 7 7 6
A.甲组和乙组作为对照实验,变量是是否给予奖励
B.取消奖励一段时间后,甲组小鼠错误次数可能会增多
C.若改用蚯蚓做实验,则平均试错次数要低于小鼠
D.不同小鼠走迷宫能力的差异由体内遗传物质控制
6.(2024春 昌乐县期中)有人用刚从受精卵里孵化出的菜青虫做实验:把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榨成汁抹在滤纸上,旁边放着其他植物的叶子,结果菜青虫去啃食滤纸,却不吃其他植物的叶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应选多只菜青虫进行实验
B.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属于学习行为
C.其他植物的叶子是为了做对照
D.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7.(2024 兴宁市模拟)兴趣小组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结果如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次数 第十次 第二十次 第三十次
时间 2分37秒 1分46秒 54秒
A.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若在正确路径上拐角处放少许食物,小鼠走出迷宫用时会缩短
C.小鼠在实验中获取食物用时越来越短,说明其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D.小鼠通过“尝试与错误”获取经验,且“尝试与错误”次数越来越少
8.(2024 济宁一模)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完成实验后进行交流与讨论,下列哪位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
A.甲:“在探究“蚂蚁的通讯”前,蚂蚁最好处于饱食状态。”
B.乙:“小白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C.丙:“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时,可通过环带来判断其前后端。”
D.丁:“在观察鲫鱼时,鱼通过各种鳍的摆动为游泳提供动力。”
9.(2024 揭东区期末)某实验小组利用三种动物探究动物绕道取食,得到如下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32 5 165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
10.(2024 溧阳市期末)在“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是否为先天性行为”时,应选择刚从受精卵孵化成的菜青虫进行实验,其主要目的是( )
A.个体小便于观察 B.缩短实验时间
C.排除学习行为的干扰 D.保证菜青虫数量充足
11.(2024 兴宾区期末)某生物小组在“探究家蚕幼虫取食桑叶是否为先天性行为”时,从蚕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并选择刚从卵中孵化出的幼虫进行实验,主要目的是( )
A.易于观察
B.排除学习行为的干扰
C.保证实验对象数量充足
D.为家蚕提供适宜的环境
12.(2024 垦利区期末)对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叙述中,下列哪项不正确( )
A.菜青虫只喜欢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为
B.菜青虫只喜欢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说明此植物体内有着特殊的物质吸引菜青虫
C.科技人员用一种蜕皮激素(加速幼虫的变态发育)喷洒在菜青虫身上,可加速其蜕皮变蛹,缩短菜青虫取食嫩叶的时间
D.在众多菜叶中,菜青虫危害十字花科植物,这是一种学习行为
13.(2024 秦都区期末)生物小组开展“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鼠走迷宫取食的行为与遗传物质无关
B.训练次数越多,小鼠获取食物的时间越长
C.2月龄小鼠比1月龄小鼠获取食物时间更短
D.每次实验前,应使小鼠处于饱食状态
二.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4.(2024 南昌期末)为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
步骤一: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A、B、C三个小岛。A、B岛与A、C岛间用等长的木条连接起来,形成桥①和桥②(如图所示)。
步骤二:将饥饿的蚂蚁放在A岛处,B岛放食物,C岛不放食物,让蚂蚁自由通过桥①和桥②,大多数蚂蚁爬向了B岛。
步骤三:一段时间后将桥①和桥②对换,大多数蚂蚁爬向了C岛。
(1)实验前对蚂蚁进行饥饿处理的目的是 。
(2)完成步骤二后,桥①和桥②的唯一区别是: 。
(3)完成步骤三后可以推测,蚂蚁靠 进行通讯。
(4)完成步骤二后在不干扰蚂蚁活动的情况下给桥①滴洒香水,蚂蚁队伍出现混乱状态,短时间内不能准确走向目的地,可能的原因是 。
(5)该小组完成步骤三后进行了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
三.解答题(共1小题)
15.(2024 南阳三模)生物课上老师布置了一个课外观察实验“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许多假设。然后他们针对其中一个假设进行了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蚂蚁爱吃甜的食物吗?
(1)作出假设: 。
(2)实验设计:
①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 。
②把10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③一段时间后,记录实验结果。重复几次上述实验。
实验现象:蚂蚁都聚集在放糖的一端,该行为属于 (填“先天性”或“学习”)行为。
(3)得出结论: 。
(4)实验结束后,对蚂蚁应如何处理?
期中专项培优 动物行为的研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2024 双峰县期末)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生物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如图),探究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以下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捕获的蚂蚁必须来自同一蚁穴
B.实验前要把蚂蚁饿饲一段时间
C.小木条的材质、粗细和长短可以不同
D.实验中可以将连接AB的小木头与连接BC的小木头进行交换
【考点】探究蚂蚁的行为(如通讯).
【专题】探究结论;对照实验思想;动物的社会行为.
【答案】C
【分析】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蚂蚁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依靠分泌物的气味。
【解答】解:A.为不影响实验效果,捕获的蚂蚁必需来自同一蚁穴,A正确。
B.实验所用的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使它处于饥饿状态,这样更利于实验观察,B正确。
C.实验用的木条大小、长短大致要一致,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以免影响实验结果,C错误。
D.实验中可以将连接AB的小木头与连接BC的小木头进行交换,可以探究蚂蚁是否依靠分泌物进行通讯的,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题关键是掌握动物的信息交流相关知识。
2.(2024 新荣区开学)如下表是三种动物“走迷宫获取食物”实验的结果,从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直接奔向食物存放点前“尝试与错误”的次数 43 25 5
A.动物的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
B.丙的学习能力最强
C.动物走迷宫取食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
【考点】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专题】数据分析型图表题;归纳推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答案】B
【分析】1、从行为获得途径看,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
2、从表格中看出,动物甲、乙、丙完成绕道取食前的尝试次数分别是43次、25次、5次.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所以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甲→乙→丙”。
【解答】解:A、动物的行为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由表格中的三种动物“走迷宫获取食物”实验的结果,不能从中得出此结论。A错误。
B、从表格中看出,动物甲、乙、丙完成绕道取食前的尝试次数分别是43次、25次、5次.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故丙的学习能力最强,B正确。
C、学习行为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故动物走迷宫取食是一种学习行为,C错误。
D、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D错误。
故选:B。
【点评】掌握动物行为的分类和获得途径、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024 新化县期末)如图是“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实验中的迷宫示意图及小鼠从迷宫“入口”到“出口”所用时间实验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2分37秒 1分46秒 54秒
A.小鼠一旦学会走迷宫,就不会忘记迷宫路线
B.用一只小鼠做一次实验即可得出准确实验结论
C.不同小鼠在第一次走迷宫时所花的时间一定相等
D.若在A、B、C三处放置食物,小鼠走迷宫用时可能会减少
【考点】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
【专题】归纳推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答案】D
【分析】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能使动物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解答】解:A、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这种行为会消失,A错误;
B、为了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真实可信,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应该用多只小鼠做实验。B错误。
C、不同小鼠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第一次走迷宫时所花的时间不一定相等,C错误;
D、在A、B、C三处放置食物,引导小鼠靠气味走迷宫用时会减少,D正确。
故选:D。
【点评】关键知道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4.(2024 新民市期末)在探究小鼠走迷宫的实验中,生物小组将小鼠饥饿处理后,放在迷宫入口,记录小鼠每次走出迷宫找到食物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如图。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从行为获得途径看,小鼠走迷宫属于先天性行为
B.从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看,小鼠走迷宫属于觅食行为
C.随着尝试次数增加,小鼠走迷宫所需时间变短
D.小鼠走迷宫的行为会随着没有食物奖励而消失
【考点】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对照实验思想;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答案】A
【分析】(1)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2)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又称为学习行为):
①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结网等。
②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小狗做算术题等。
【解答】解:A、从行为获得途径看,小鼠走迷宫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A错误。
B、从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看,小鼠走迷宫目的是获得食物,属于取食行为,B正确。
C、分析坐标轴数据可知,随着尝试次数增加,小鼠走迷宫所需时间变短,C正确。
D、动物的学习行为会由于没有相关刺激而消失,所以,小鼠走迷宫的行为会随着没有食物奖励而消失,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题关键掌握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与结论。
5.(2024 高密市二模)科学家观察小鼠在迷宫中的表现,甲组小鼠在完成走迷宫任务后会得到食物奖励,乙组小鼠在完成走迷宫任务后不会得到奖励,统计结果记录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天数 1 2 3 4 5 6 7 8 9
平均错误次数 甲组 9 8 7 6 5 4 3 2 1
乙组 10 9 10 9 7 8 7 7 6
A.甲组和乙组作为对照实验,变量是是否给予奖励
B.取消奖励一段时间后,甲组小鼠错误次数可能会增多
C.若改用蚯蚓做实验,则平均试错次数要低于小鼠
D.不同小鼠走迷宫能力的差异由体内遗传物质控制
【考点】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专题】归纳推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答案】C
【分析】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小鼠走迷宫时平均转错的次数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的结论:经过训练,小鼠获得了走迷宫的学习行为。
【解答】解:A.甲组小鼠在完成走迷宫任务后会得到食物奖励,乙组小鼠在完成走迷宫任务后不会得到奖励,因此,甲组和乙组作为对照实验,变量是是否给予奖励,A正确。
B.当学习行为建立以后,必须用食物刺激强化,才能巩固已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否则,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就会消退。所以长期取消奖励后,甲组转错次数将会增加,B正确。
C.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蚯蚓比小鼠低等,蚯蚓的学习能力更弱,若改用蚯蚓做实验,则平均试错次数要高于小鼠,C错误。
D.学习行为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学习行为受遗传因素影响,不同小鼠走迷宫能力的差异由体内遗传物质控制,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相关知识。
6.(2024春 昌乐县期中)有人用刚从受精卵里孵化出的菜青虫做实验:把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榨成汁抹在滤纸上,旁边放着其他植物的叶子,结果菜青虫去啃食滤纸,却不吃其他植物的叶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应选多只菜青虫进行实验
B.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属于学习行为
C.其他植物的叶子是为了做对照
D.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考点】探究菜青虫取食的特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对照实验思想;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答案】B
【分析】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蜘蛛织网行为就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解答】解:A.实验中用多只菜青虫进行重复试验,是为了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出现误差。如果采集的菜青虫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误,A正确。
B、菜青虫的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片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为先天性行为,B错误。
C、探究实验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即除了变量不同外其他的条件都应该相同。所以,为保证实验变量唯一,除叶子的种类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其他植物的叶子是为了做对照,C正确。
D、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片的行为,是为了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7.(2024 兴宁市模拟)兴趣小组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结果如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次数 第十次 第二十次 第三十次
时间 2分37秒 1分46秒 54秒
A.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若在正确路径上拐角处放少许食物,小鼠走出迷宫用时会缩短
C.小鼠在实验中获取食物用时越来越短,说明其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D.小鼠通过“尝试与错误”获取经验,且“尝试与错误”次数越来越少
【考点】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专题】探究规律;对照实验思想;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答案】A
【分析】动物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解答】解:A、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小鼠从起点到达终点的平均时间越来越少,表明小鼠有学习能力,所以小鼠走迷宫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A错误;
B、若在正确路径上拐角处放少许食物,引导小鼠靠气味走迷宫用时会减少,B正确;
C、据表中数据可见:小鼠用时越来越少,说明其学习能力越来越强,C正确;
D、这种学习行为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高等的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学习能力越强,D正确。
故选:A。
【点评】动物行为的有关问题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复习时要注意。
8.(2024 济宁一模)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完成实验后进行交流与讨论,下列哪位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
A.甲:“在探究“蚂蚁的通讯”前,蚂蚁最好处于饱食状态。”
B.乙:“小白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C.丙:“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时,可通过环带来判断其前后端。”
D.丁:“在观察鲫鱼时,鱼通过各种鳍的摆动为游泳提供动力。”
【考点】探究蚂蚁的行为(如通讯).
【专题】归纳推理;动物的社会行为.
【答案】C
【分析】1、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蚂蚁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依靠分泌物的气味,据此答题。
2、根据获得途径的不同,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解答】解:A、实验所用的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使它处于饥饿状态,这样可刺激蚂蚁寻找食物,有利于观察,A错误。
B、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小白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当刺激该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去除后,该行为会逐渐消失,B错误。
C、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会发现它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结构构成,这些环状结构是体节.其中,有一个宽度最大,颜色较浅而又光滑的环状结构叫环带,它靠近蚯蚓身体的前端。因此,可以借此来判断蚯蚓的前后端,C正确。
D、鲫鱼生活在水中,鱼体向前游动时的动力主要是来自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题,需要学生牢固掌握各实验中的主要事项以及对基础知识。
9.(2024 揭东区期末)某实验小组利用三种动物探究动物绕道取食,得到如下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32 5 165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
【考点】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专题】常规题型;归纳推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答案】C
【分析】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利用经验解决问题能力就越强。
【解答】解:从表格中看出,动物甲、乙、丙完成绕道取食前的尝试次数分别是32次、5次、165次。因此,三种动物的学习能力从低到高的顺序是丙→甲→乙。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所以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丙→甲→乙”。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大脑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
10.(2024 溧阳市期末)在“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是否为先天性行为”时,应选择刚从受精卵孵化成的菜青虫进行实验,其主要目的是( )
A.个体小便于观察 B.缩短实验时间
C.排除学习行为的干扰 D.保证菜青虫数量充足
【考点】探究菜青虫取食的特点.
【专题】类比推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答案】C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解:选择用刚从受精卵里孵化出的菜青虫做实验,排除菜青虫后天学习影响,才可能说明菜青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本能,还是后天学习获得的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掌握探究菜青虫取食的特点的实验。
11.(2024 兴宾区期末)某生物小组在“探究家蚕幼虫取食桑叶是否为先天性行为”时,从蚕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并选择刚从卵中孵化出的幼虫进行实验,主要目的是( )
A.易于观察
B.排除学习行为的干扰
C.保证实验对象数量充足
D.为家蚕提供适宜的环境
【考点】探究菜青虫取食的特点.
【专题】归纳推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答案】B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3)菜青虫喜欢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解答】解:某生物小组在“探究家蚕幼虫取食桑叶是否为先天性行为”时,从蚕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可以排除后天学习因素对它的影响,说明观察或检验家蚕幼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本能,还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熟知在设计探究的方案时,应该正确选择材料,严格控制实验条件,避免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使探究具有可信度。
12.(2024 垦利区期末)对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叙述中,下列哪项不正确( )
A.菜青虫只喜欢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为
B.菜青虫只喜欢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说明此植物体内有着特殊的物质吸引菜青虫
C.科技人员用一种蜕皮激素(加速幼虫的变态发育)喷洒在菜青虫身上,可加速其蜕皮变蛹,缩短菜青虫取食嫩叶的时间
D.在众多菜叶中,菜青虫危害十字花科植物,这是一种学习行为
【考点】探究菜青虫取食的特点.
【答案】D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如大山雀偷吃牛奶、鹦鹉学舌、黑猩猩搬木箱摘取香蕉等.
【解答】解:A、菜青虫只喜欢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B、十字花科植物体内能分泌特殊的挥发性物质吸引菜青虫、菜粉蝶,因此菜青虫喜欢取食十字花科植物。
C、菜青虫有外骨骼,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生长,因此在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科技人员用一种蜕皮激素(加速幼虫的变态)喷洒在菜青虫身上,可加速其蜕皮变蛹,可以促进菜青虫的发育,缩短菜青虫取食嫩叶的时间。
D、在众多菜叶中,菜青虫只危害十字花科植物,这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不是学习行为。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完全变态的发育特点.
13.(2024 秦都区期末)生物小组开展“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鼠走迷宫取食的行为与遗传物质无关
B.训练次数越多,小鼠获取食物的时间越长
C.2月龄小鼠比1月龄小鼠获取食物时间更短
D.每次实验前,应使小鼠处于饱食状态
【考点】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专题】归纳推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答案】C
【分析】根据获得途径的不同,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不同。
【解答】解:A、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的新的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作用获得。小鼠走迷宫取食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与遗传物质有关。A错误。
B、由图数据可知训练次数越多小鼠获取食物的时间越短。B错误。
C、由图数据可知2月龄比1月龄小鼠获取食物时间更短。C正确。
D、实验前应将实验用的小鼠进行饥饿处理的目的是有利于保证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正常进行,D错误。
故选:C。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动物学习行为的特点。
二.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4.(2024 南昌期末)为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
步骤一: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A、B、C三个小岛。A、B岛与A、C岛间用等长的木条连接起来,形成桥①和桥②(如图所示)。
步骤二:将饥饿的蚂蚁放在A岛处,B岛放食物,C岛不放食物,让蚂蚁自由通过桥①和桥②,大多数蚂蚁爬向了B岛。
步骤三:一段时间后将桥①和桥②对换,大多数蚂蚁爬向了C岛。
(1)实验前对蚂蚁进行饥饿处理的目的是 刺激蚂蚁寻找食物 。
(2)完成步骤二后,桥①和桥②的唯一区别是: 气味的有无 。
(3)完成步骤三后可以推测,蚂蚁靠 气味 进行通讯。
(4)完成步骤二后在不干扰蚂蚁活动的情况下给桥①滴洒香水,蚂蚁队伍出现混乱状态,短时间内不能准确走向目的地,可能的原因是 香水干扰了蚂蚁的通讯 。
(5)该小组完成步骤三后进行了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排除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
【考点】探究蚂蚁的行为(如通讯).
【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归纳推理;动物的社会行为.
【答案】(1)刺激蚂蚁寻找食物。
(2)气味的有无。
(3)气味。
(4)香水干扰了蚂蚁的通讯。
(5)排除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解答】解:(1)实验所用的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使它处于饥饿状态,这样更利于实验观察,如果蚂蚁不是处于饥饿状态,可能不会去取食。
(2)据图可见:大多数蚂蚁通过桥①走向B岛,可能在沿途留下了气味,因此桥①和桥②的唯一区别气味的有无。
(3)根据实验结果一段时间后将桥①和桥②对换,大多数蚂蚁爬向了C岛。得出结论: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
(4)完成步骤二后在不干扰蚂蚁活动的情况下给桥①滴洒香水,香水的香味可能会遮盖蚂蚁留下的气味,蚂蚁队伍出现混乱状态,短时间内不能准确走向目的地,可能的原因是香水对蚂蚁的通讯造成干扰。
(5)因为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该小组完成步骤三后进行了几次重复实验,可以排除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故答案为:
(1)刺激蚂蚁寻找食物。
(2)气味的有无。
(3)气味。
(4)香水干扰了蚂蚁的通讯。
(5)排除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探究“蚂蚁的通讯”的实验过程。
三.解答题(共1小题)
15.(2024 南阳三模)生物课上老师布置了一个课外观察实验“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许多假设。然后他们针对其中一个假设进行了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蚂蚁爱吃甜的食物吗?
(1)作出假设: 蚂蚁爱吃(或不爱吃)甜的食物 。
(2)实验设计:
①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 糖 。
②把10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③一段时间后,记录实验结果。重复几次上述实验。
实验现象:蚂蚁都聚集在放糖的一端,该行为属于 先天性 (填“先天性”或“学习”)行为。
(3)得出结论: 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
(4)实验结束后,对蚂蚁应如何处理? 将蚂蚁放回适宜它生存的大自然中
【考点】探究蚂蚁的行为(如通讯).
【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单一变量思想;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答案】(1)蚂蚁爱吃(或不爱吃)甜的食物。
(2)糖;先天性。
(3)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4)将蚂蚁放回适宜它生存的大自然中。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该实验研究蚂蚁爱吃甜的食物,提出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作出假设:蚂蚁爱吃(或不爱吃)甜的食物。
(2)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糖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预期现象:蚂蚁都聚集在放糖的一端觅食。这种取食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3)实验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4)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所以,实验结束后应该将蚂蚁放回适宜它生存的大自然中。
故答案为:(1)蚂蚁爱吃(或不爱吃)甜的食物。
(2)糖;先天性。
(3)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4)将蚂蚁放回适宜它生存的大自然中。
【点评】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