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3 07:0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这春秋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文献和古代文化知识的学习,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真相,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能力。
时空观念:阅读《春秋争霸形势图》,了解春秋争霸的过程,通过对齐桓公称霸原因的分析,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探究,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现;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
家国情怀:通过对霸主兴替的探究,认识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导入新课
这件春秋时期唯一一件传承至今的青铜牺尊酒器,牛鼻上穿有一环,说明春秋人们已经开始用穿鼻的方法来训牛了。这种变化的同时,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发生了那些变化。
感悟人生
一、王室衰微”
1.东周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
约公元前
2070年
约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西周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221年
公元前
476年
战国
春秋
东周
“春秋”:因孔子编订的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春秋》为鲁国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历史,相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记述了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历史。
2.背景:
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
诸侯国
新占有的土地
不再分封
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职位不世袭
旧秩序动摇
分封制逐步瓦解
这种动荡和变化,正是集中表现为以分封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用“礼崩乐坏”形容这一历史现象。
比一比,被迫迁到洛邑的东周王室面临着哪些困境?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 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土地财富; 诸侯缴纳贡赋 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
东 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平王死,桓王派人到鲁国乞要丧葬费。三年后发生灾荒,又去鲁国“告饥”。以后又向鲁国乞求贡车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没权
没地
没钱
没兵
材料1:周平王东迁后,王畿的土地日益缩小,政治、经济实力大大衰落……春秋时代,职官制度经历了从世卿制到任官制的发展过程,春秋前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野”之间的疆界有所淡化,个别国家如晋、楚等开始出现郡县制。
——摘编自杨宁《历史学习新知识新视野》
材料2:(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史记·楚世家》
3.表现:
观察西周与春秋时期诸侯国领地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①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设置县、郡。
②周王室直接管辖地区范围缩小,仅在洛邑一带。
自主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思考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哪一现象?
材料3: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
材料4: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国11次,朝晋20次。
材料5:(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
③周王权威削弱,逐渐失去了对各地诸侯的控制,诸侯国日益强大。
4.后果:
材料6: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材料7: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是僭(jiàn)越礼制的行为。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春秋时期政治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5.王室衰微的原因:
小组合作讨论:东周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
诸侯私田出现,实力增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矛盾
分封制瓦解
设县、郡控制地方不再分封
周王室衰微
根本原因: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感悟人生
二、诸侯争霸
1.概况
诸侯争霸的原因:
①王室衰微,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
②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口号:
“尊王攘夷”
尊王:表面上尊崇天子,利用天子的影响号令诸侯;。
攘夷: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扰乱。
思考:诸侯争霸为什么要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
(1)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分,打着“尊王”的口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2)当时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威胁中原华夏诸国,打着“攘夷”旗号充当保护色,能赢得华夏诸国的认同。
目的:
争夺霸主地位,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获得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方式:
结盟和军事征伐
2.春秋五霸
秦穆公
晋文公
齐桓公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楚庄王
宋襄公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史记》版本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荀子》版本
3.齐桓公
自主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首霸?
材料8:“齐国是东方一个大国,临海,盛产鱼盐矿藏,经济富庶。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9: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自然条件
内政措施
外政策略
临海,自然资源丰富
任用管仲,成功改革,实力增强;
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获得政治上的优势。




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帮助他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的宝座。在争斗中,管仲用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装身亡,趁机抢先归国即位,史称“齐桓公”。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主持国政。管仲不负重托,治国有方,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齐桓公这种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受到后人的称颂。
一箭之仇老马识途
管鲍之交
4.晋文公
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重耳的母亲是戎族,他决定往狄族人的地方逃跑,至翟国,在翟国被晋国攻打后,又逃往其他国家,自此流亡19年,经历狄、卫、齐、曹、宋、郑、楚、秦八国。
晋文公即位后,中原群龙无首,楚国乘势崛起。晋文公先翦除楚国的羽翼,击败曹国、卫国,使二国与楚国绝交。公元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在卫国的城濮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春秋第二位霸主。
退避三舍
兵不厌诈
我国古代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5.楚庄王
楚庄王于公元前614年继位。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迷于酒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举冒死进谏,喝得正痛快的楚庄王很不高兴。伍举请他猜谜语“有一只鸟停在宫殿内,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啊?”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于是,庄王罢淫乐,亲理朝政,并举伍举、苏从担任要职。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生产,从而为楚国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晋楚泌之战,楚庄王跃升为中原霸主。
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6.秦穆公(称霸西戎)
秦穆公继位后,任百里奚、蹇叔、公孙枝为重臣,先后扶持晋惠公、晋惠公、晋文公即位,把疆域扩展到黄河西岸,由于秦国与晋国的多次联姻,被后世称为:秦晋之好。秦穆公急欲进兵中原完成霸业,被晋襄公于崤山埋伏全歼,受晋、楚两大强国压制,难以东进。
秦穆公向西发展,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周王特加祝贺,并赐予金鼓,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诸国,开辟国土千余里,遂称霸西戎。
7.吴越争霸
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伍子胥等人。于公元前506年统兵伐楚,吴军攻进楚都郢。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公元前496年,吴军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吴王阖闾因伤逝世。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勾践求和。吴王拒绝了伍子胥联齐灭越的建议,迫使越王勾践向他称臣。勾践十年卧薪尝胆,公元前473年,趁夫差在中原会盟内部空虚之时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卧薪尝胆兔死狗烹
秦晋之好厉兵秣马
8.影响
合作探究:根据下面材料分析归纳春秋诸侯争霸的影响。
材料10: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文物春秋战国史》
材料1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春秋战国史》
材料12:“诸侯国在争霸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辖地,吞灭了周围的戎狄部族。这些地区的戎夷部族,迅速与华夏文化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员,对华夏文明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简明春秋史》
材料13:春秋战国期间的混战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过程,各诸侯国为了不被吞并,纷纷实行改革来提高自己的国力,著名的有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1)促进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促进了民族交融及周边民族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3)各诸侯国变法图强,推动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晋国常与周边戎狄等族发生冲突。为了消除边患,晋国大臣魏绛向国君提出“和戎”主张。他指出,与戎狄和好会有多方面的利益:可以购买戎狄的土地,发展贸易;边疆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农业生产;能提升晋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威慑力;可以使军队得到休整,减少军备物资消耗。国君最终被说服,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
材料14: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有利于统一。
华夏与蛮夷的分别,不在于种族,而在于文化。从春秋到战国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国家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材料14: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孟子》
材料15: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田而不偿也。 ——《战国策》
材料16: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大量人口失去生命或流离失所,生产被破坏,田地荒芜。——顾颉刚、童书业《国史讲话:春秋》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你认同他的说法么?为什么?
晋楚-城濮之战
秦晋-崤之战
晋楚-邲之战




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弭兵大会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长期延续,使得各诸侯国耗费巨大,难以为继,因此都有了暂时休战、恢复元气的愿望。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集晋、楚、齐、秦、宋、鲁、郑、卫、曹、许、陈、邾、蔡、滕14国代表来到宋国都城商丘,召开规模盛大的弭兵大会。会议作出决定:以晋、楚为首,各国共同签订盟约,宣布停止战争。晋、楚两国互相妥协,分享霸权,成为诸侯列国的共同盟主。弭兵大会后,作为争霸中心的中原地区战争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宋公栾戈
蔡侯申戈
感悟人生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自主阅读教材第31页,概括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17: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盐铁论·水旱》
材料18:“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 (zhǔ),试诸壤土。”—《国语·齐语》
材料19:宗庙之牺(牛),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
春秋牺尊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美金”是指青铜,用来制作兵器;
“恶金”是指铁金属,用来制作锄头等农具。
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
结合所学,梳理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分析金属生产工具的优势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原始社会
春秋时期
商朝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河姆渡人使用的耒耜
商周时期的青铜铲
春秋时期的铁农具
石器笨重,使用不方便
骨器轻便,但硬度不够,不够锋利不耐用
青铜器虽硬,但韧性不好,易断
铁器锋利、韧性好、耐用、造价低廉
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生产工具的变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手工业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革新,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分工更加细致
春秋时期的漆器
春秋珍品莲鹤方壶
湖北荆州“丝绸宝库”马山一号楚墓
生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
发明了错金、 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
3.商业
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材料20: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跆躏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史记·货殖列传》




春秋时期,商业繁荣,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商业城市和大商人。当时的大商人端木赐(子贡),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善于雄辩,且极具经商才能。他曾在曹国、鲁国之间经商,富致千金。其经商之道备受推崇,且他遗留下来的诚信之风,影响深远,被后世尊为“财神”。另一位大商人范蠡,他曾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后急流勇退。他辗转至齐国、宋国,运用计然之术治产,没几年便经商积资成巨富,自号陶朱公,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4.影响
材料21:春秋时期,由于农具的进步,各诸侯国都开始了垦荒的高潮。垦荒的结果使黄河流域凡是当时具备条件的土地全部开垦。——《简明春秋史》
思考: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各诸侯国的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化?
私田
出现
分封
瓦解
效率提高
开垦荒田
铁器
牛耕
政治变化
经济变化
小农经济初现(土地私有,户为单位)
井田制渐瓦解(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奴隶主—地主
农奴—农民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课堂总结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经济发展
生产力变化
分封制瓦解
王室衰微
铁犁牛耕
诸侯争霸
相互攻伐
大国兼并小国
政治变化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局部统一
动荡体现
民族关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