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附中2024-2025学年七年级
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由于边境不宁,隋朝经常屯兵数万以备边,军队的供给仅靠屯田是不够的( )
A.功能变化 B.军事作用 C.开凿条件 D.经济价值
2.“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三百载,梁灭之( )
A.李渊 B.李世民 C.李建成 D.李元吉
3.《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曾有感而发,“否为官择人,他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这说明唐太宗( )
A.以人为本,仁政爱民 B.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C.用人唯贤,知人善任 D.制定法律,减少刑法
4.在封建时代,像李世民和李隆基那样主动限制皇权,发挥相权的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正是唐玄宗的放权,国家用人得当。以上内容体现了“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是( )
A.经济发展 B.军事强盛 C.政治清明 D.民族交融
5.“万国尽抚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水腥,唐朝也由盛世从此走向衰落。这场动乱是(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6.下表内容表明,五代十国实质上是( )
朝代 开国君主
后梁 朱温(前宣武军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前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璃(前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前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前天雄节度使)
A.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B.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C.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 D.豪强地主的初步崛起
7.在南方的南诏遗址内出土了建筑材料方形花砖和莲花纹瓦当,其形制和纹样都与唐长安城大明宫和兴庆坊出土的砖瓦几无二致。这一材料体现了( )
A.城市商业的繁荣 B.民族之间的交融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中外交流很频繁
8.“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民族交往的诗句是( )
A.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C.惟爱君家棣华榜,登科记上并龙头
D.西去和亲戈壁沙,香车泪酒故乡霞
9.隋唐时期的中外交往,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内向外——隋唐向周边( )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C.双向交流,兼收并蓄 D.社会的繁荣与开放
10.下列图片的内容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绘画艺术走向成熟 B.艺术再现历史风貌
C.对外贸易源远流长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11.如表为中国古代(东周至明中叶)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东周—西汉 东汉—魏晋 南北朝—隋唐 宋—明中叶
所占比例 50% 62% 71% 58%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编制
A.我国古代科技成果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B.隋唐时期科技成果开始下降
C.我国古代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明朝八股取士促进科技发展
12.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写道:“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基于以上现象,北宋( )
A.消灭地方割据政权 B.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C.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D.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13.澶渊之盟后,宋、辽分别在沿边地区陆续开放多处榷场(由官府主导控制的对外贸易市场)互市贸易( )
A.扩大了宋朝统治区域 B.推动了朝贡贸易发展
C.改变了政权并立局面 D.加强了宋辽经济联系
14.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还模仿汉字创制了“方块文字”,命人翻译了大量的汉族书籍,对俘虏到的汉人一律重用,这些措施使西夏的社会生产有所发展。这段材料说明( )
A.党项族变成了汉族 B.党项族与汉族一直和平相处
C.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 D.澶渊之盟推动了西北地区的和平发展
1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北宋建立 D.南宋偏安
16.蒙古立国之初就实行科举考试,用儒术选士,中举者享有免除徭役、赋税,与长官同署公事的权利。这旨在( )
A.打破蒙汉隔阂 B.完善科举制度 C.发扬儒家思想 D.扩大统治基础
17.元人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这反映出元朝行省制度( )
A.导致地方权力失控 B.出现反制中央现象
C.制约地方行政权力 D.实现初步民主决策
18.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
B.“澶渊之盟”使辽宋保持着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D.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二、非选择题
19.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者徐中约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如图所示
材料三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战斗不息,生民涂炭,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四 元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制度有哪些作用?
(2)结合所学,材料二中的图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行政制度?图二反映宋太祖采取了什么办法来削弱相权?
(3)结合材料三,概括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为此宋朝实行了什么方针来解决这一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方针的作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元朝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的机构是什么?为加强管辖,元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意义?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20.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繁荣,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朝)西京(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亦不减数百万。
——杜佑《通典 食货典》
材料二 在唐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乡项,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三 图表所示
葵口三足狮子纹婆金银盘,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银盘作葵瓣形,下面附有浇铸的卷叶形三足,宽边沿,盘缘饰牡丹花纹,它主要产于非洲和西亚。隋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安宁西域商人往来不绝,西域国家向唐代皇家进贡狮子的也更多了。其他一些进贡的狮子来自吐火罗、米国、波斯以及大食国等。工匠们融会贯通,将外域纹样与传统纹样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器物。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示中的水利工程。概括隋朝时期国家粮仓的选址特点(即靠近哪里或主要分布在哪里)。结合所学知识
(2)据材料回答,唐朝时期发明了哪一新式耕种工具和灌溉工具。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手工业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唐朝手工业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4)民族要复兴,经济必振兴。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如图所示
材料三:自契丹夺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皆与中国等(相同;一样)。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后正统论》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2)材料二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演变示意图,请将其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依据示意图内容,概括这一时期政局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辽和西夏仿效中原王朝的表现。这些仿效措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4)材料四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时期形成的新民族是什么?
(5)综合以上探究内容,谈谈这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
1.B
2.A
3.C
4.C
5.C。
6.B
7.B
8.D
9.C
10.B
11.C
12.C
13.D
14.C
15.D
16.D
17.C
18.B
19.(1)科举制。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的延续和完善,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它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2)三省六部制。分化事权。
(3)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崇文抑武方针。宋朝的崇文抑武方针,使文官得到重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文臣掌兵,大多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办事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这些导致北宋统治出现危机。
(4)澎湖巡检司。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5)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20.(1)水利工程:大运河。
选址特点:主要分布在长安、洛阳等政治中心附近;沿大运河分布。
原因:长安、洛阳作为政治中心,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大运河的开通,便于粮食的运输和调运。
(2)新式工具:曲辕犁和筒车。发展原因:朝廷政策支持;兴修水利工程;生产工具的创新。
(3)手工业特点:工艺水平高超;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时代特征:开放与包容。
(4)因素:政策的支持;水利工程的兴修;生产技术的创新;对外交流。
21.(1)民族政策:开明;方式:军事征伐;设置机构;和亲,册封等。
(2)排序:③④②①;特点:民族政权并立。
(3)表现:发展农耕经济;效仿中原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学习中原文化,任用汉人官员;仿用汉人的车马、服饰。作用;开发了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
(4)民族交融;回族。
(5)意义: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