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分数: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班复习课上要求学生对秦、隋两朝的治乱兴衰进行比较,探究两朝的相似之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都是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王朝 B.都在长安定都
C.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实现了统一 D.都实行科举制
2.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C.武则天统治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D.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3.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就有女子蹴鞠形象,当时的女子蹴鞠多属于娱乐性表演,直至唐代,女子蹴鞠具有竞技性且蔚然成风。唐代女子蹴鞠蔚然成风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重视蹴鞠运动 B.经济繁荣促进体育发展
C.社会风气的包容开放 D.儒家思想受到巨大冲击
肉行酒肆 常平仓 放生地
刁家印刷李家印刷 市署 肉肆赁驴人铁行笔行
锦绣彩帛行 平准署 杂戏琵琶名手卖胡琴者
4.唐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城遗产则是其价值的重要见证,通过对下图都城遗产的真实性、关联性分析,该遗产的价值是( )
唐长安东市平面图
唐朝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B.唐朝纺织业品种繁多
C.唐朝商业繁荣发展 D.唐朝农业井然有序
5.下图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印证了唐朝时期( )
A.中外交流广泛B.中印贸易频繁C.中日友好往来D.中非文化互鉴
6.思维导图是有效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下面“唐朝衰亡”的思维导图中空白处分别应填( )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B.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
C.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 D.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7.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与下图中①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
A.汉朝 B.五代十国 C.元朝 D.明朝
8.枢密使是北宋掌管中央军政大权的官职,武将担任枢密使的人数,从太祖时的60%降至神宗时的7%,以后也没有超过8%,逐渐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这表明宋太祖( )
A.强化地方权力B.完善科举制度C.推行重文轻武D.分化宰相事权
9.目录是单元教学内容的统领。下图目录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0.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岳飞抗金的一手史料是( )
A.电影《满江红》B.元末编撰《宋史》C.岳飞代表词作《满江红》D.评书《岳飞传》
11.在阅读史书活动课上,董老师发现第二小组在讨论1142年“岳飞见杀,正士尽逐,国家元气伤尽,再难恢复”,第二小组讨论的“国家”是( )
A.北宋 B.辽 C.西夏 D.南宋
12.“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原野飞花壮士怀抱冷傲,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这是电视剧《成吉思汗》的主题歌。主题歌唱出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是( )
A.统一蒙古 B.设立行省 C.建立元朝 D.统一全国
13.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宋代中外教育交流 B.宋代商贸的繁荣
C.宋代国家的统一 D.宋代民族交融
14.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图能正确反映中国古代史上政权并立局面的示意图是( )
A.B.C. D.
15.进口的泰国米因口感好、味道香而受到很多中国人的欢迎。其实,宋朝就曾引进了外国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占城稻引进于( )
A.泰国 B.越南 C.朝鲜 D.印度
16.根据下表中的史实,可知哪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时期 史实
西汉 归属会稽郡,称夷洲
三国时期 孙权派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隋朝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隋书》中有对流求的专门记载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A.新疆 B.南海 C.台湾 D.西藏
17.宋代商业方面大发展,被史学家称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主要是因为( )
A.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B.江南的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C.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18.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写道:“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王朝。”下列法项不属于宋朝“发展、创新”的是( )
A.火药开始用于军事B.指南针的发明C.词的兴盛 D.活字印刷术发明
19.下列图片所示内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念奴娇·赤壁怀古》 李清照像 《窦娥冤》插图 《资治通鉴》书影
A.频繁的对外贸易B.发达的宋代经济C.和睦的民族关系D.繁荣的宋元文化
20.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时代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分)
【重大工程】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摘编自《中国历史六年级下册》
(1)据材料和所学,回答大运河的中心、谁在位期间开通、开通大运河的作用。(4分)
【制度创新】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学而优则仕”,“十年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这些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所带来的变化,它改变了无数底层学子的命运。
(2)材料二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哪一制度所带来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3分)
材料三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续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六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政治的特点。(1分)
【民族交往】
材料四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 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入蕃。弄赞率其兵次(到达)柏海,亲迎于河源。
——《旧唐书》
(4)根据材料四,指出唐朝民族交往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指出其影响。(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分)
材料一 两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南宋政府……,奖励州县宫兴修陂塘提堰等水利灌溉工程,当时的州县官大抵(都)兼“提举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最终完成时间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
材料二 北宋商业繁荣,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增加到46处,成都,建康,杭州都是著名的商业大都市。大城市的繁华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还出现了夜市,到五更之后早市又开张营业。交子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以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3分)
材料三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宋代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是什么?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什么地方?(2分)
材料四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4)结合所学,列举2例说明“中国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1)唐太宗把人君和百姓分别比喻成什么?体现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该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指施?(举一例)唐太宗的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 (5分)
材料二 骆宾王写的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的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摘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六年级下册
(2)材料二说明武则天是怎样的统治者?在科举制方面她创新性举措是什么。(2分)
材料三 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
——摘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六年级下
(3)材料三体现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哪项措施?这一时期唐朝迎来怎样的治世局面?(2分)
(4)以上这三位帝王的治国经验可以为我们今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哪些借鉴?(1分)
24.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民生问题等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景。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0分)
材料一:所有这些国家中,以唐朝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善骑射。”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这一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和平友好局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统治者除和亲,还采取了哪些方式处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2例)体现了唐朝奉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称为?(4分)
材料二: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城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城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和“大唐文化传播四方”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
材料三:《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3)材料三图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3分)
材料四:……宋朝时,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困,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杨希义《中华人文自然百科历史卷》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归纳分析宋代海上贸易发达的原因。(1分)初一历史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每题1.5,共30分)
1-5 C C C C A
6-10 A B C C C
11-15 D A B D B
16-20 C C A D C
二 、材料题(每题10分,共40分)
(10分)
(1)洛阳(1分)、隋炀帝(1分)、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分)
(2)制度:科举制度;科举制。(1分)
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教育的发展;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2分)
(3)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提高文臣地位;提升文官地位;文臣掌握军政大权。(1分)
(4)历史事件:文成公主入藏。(1分)
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之间友好关系。(1分)
22.(10分)
(1)变化:经济重心南移。(1分)南宋(1分)
原因: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技术;北人南迁;南宋政府重视兴修水利等;南方的自然条件更为优越;南宋统治者采取措施,重视经济发展等。(1分)
(2)表现:大城市数量增加;出现了商业大都市;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出现夜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纸币)。(3分)
(3)市舶司(1分);四川地区(1分)
(4)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宋代制成了指南针;宋代制成了罗盘;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2分)
23.(10分)
(1)舟和水(1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百姓)的巨大力量(1分);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1分);减省刑法或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农业(1分);贞观之治(1分)
(2)爱惜人才(1分);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1分)
(3)整顿吏治,裁减冗员。(1分)鼎盛或开元盛世。(1分)
(4)爱护百姓(人民;以民为本);必须重视人才;加强官员的任用考核等。(1分)
24.(10分)
(1)设立机构、战争、册封等(2分);开明(1分);天可汗(1分)。
(2)玄奘西行、鉴真东渡。(2分)
(3)赵匡胤;女真族;多民族政权并立。(3分)
(4)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宋朝造船业、航海技术发达,尤其是指南针的应用为海外贸易的兴盛提供了条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并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宋朝时期由于多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阻,转而发展海外贸易。(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