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3 07:05:46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素养调研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形式:开卷)
、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B.589年(灭陈统一)
一个
A.581年(隋朝建立)
C.618年(唐朝建立)D.626年(玄武门之变)
2.右图(唐代长安城平面图)中标注的“东市”“西市”主要功能是()
A.居住区
明。
B.商业区

C.手工业区
D.政治中心
3.以下哪个选项全面反映了隋唐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成就?
A.蔡伦改进造纸术、李白杜甫的诗歌、顾恺之的绘画
B.活字印刷术发明、李清照的词、阎立本的《步辇图》
度明长安威平血田
C.李春建造赵州桥、唐诗盛行、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D.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柳永的词、颜真卿的书法
4.以下关于科举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隋文帝始设进士利
②武则天首创殿试
③宋朝增加科举录取名额
④元朝推行“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右图(曲辕犁示意图)反映的唐朝农业进步是()

A.耕作效率提高
B.水利工程发展
C.新作物引进
D.土地制度变革
6,根据下表(唐宋时期南北方粮食产量对比),可推断的结
是()
A.北方战乱导致农业衰退
朝代
北方占比
南方占比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唐初
70%
30%
C.南方成为政治中心
南宋
35%
65%
D.海外贸易取代农业
7.元朝为管理西慧地区设立的机构是()
A.澎湖巡检司B.宣政院
C.行中书省D.北庭都护府
8.北宋为防止武将专权采取的政策是()
A.重文轻式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D.推恩令
9.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
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唐大宗的话与下列哪项举措最符台()
A,重视发展生产,减轻赋税
B.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C.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D“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10.唐朝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的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大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山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表
一个标题(
标题:
内容:他是唐朝高僧,受邈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乡
明。但他矢志不渝,第6次东渡终于成功。他在日本传授偏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十
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A.鉴真东渡
B.C.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
12.以下关于科举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隋炀帝时正式确立
B.唐朝时期分科考试更加完善
C.选拔标准完全依据门第出身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13.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节度使权力过大
B.农民起义
C.外族入侵
D.宦官专权
14.唐朝灭亡后,“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该材料描绘的是(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的更迭
D.藩镇割据
15.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了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
当时有谚语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说明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以
止唐未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A.重武轻文
B.重衣抑商
C.奖励耕战
D.重文轻武
I6.岳飞抗金的故事广为流传,他所属的朝代是()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17.以下哪个选项准确描述了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
A.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其孙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后灭南宋完成统一
B.忽必烈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元朝,随后挥师南下灭金和西夏,完成全国统一
C窝阔台建立元朝,之后相继灭亡辽、北宋、西夏和南宋,实现大一统
D.铁木真建立元朝,先灭西夏,再灭金,最后火亡南宋完成统
18.以下属于忽必烈推行的措施是()
①重农政策
②行省制度
③“四等人制”
①开通大运河
A.①②③B.①2④C.①③④D.②34
19.“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
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宋辽对抗B.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
D.北宋与金对峙七年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5 B B C B A
610 B B A D B.
1115 A C A C D.
1620 B A A B B.
二、材料题
21.(1)工程名称: 隋朝大运河。
历史地位: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人工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4分)
(2) 赞同: 隋炀帝为开凿大运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导致民怨沸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反对: 大运河促进了唐朝及后世的经济繁荣,其长远利益远超隋朝的短暂弊病。
(需结合利弊分析,言之成理即可)(6分)
(3)作用: 大运河成为唐朝南北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推动了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如长安、洛阳),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分)
22.
(1) 张骞: 联络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打通汉朝与西域的交往通道。
玄奘: 西行天竺(印度)求取佛经,促进佛教文化传播。(4分)
(2)特点: ①开放包容,海陆并重;②以宗教、文化、商贸交流为主;③官方与民间交往并存;④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答出3点即可,6分)
(3)文化成果: 佛教艺术(如石窟雕塑)、西域乐器(如琵琶、胡琴)、葡萄与苜蓿等农作物、胡服与胡舞。(任答2项,6分)
23.(1)创新之处: 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多个行省,中央直接管辖地方,加强中央集权。(3分)
(2)相同点: ①都通过制度削弱地方权力;②均重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不同点: 北宋通过分化事权(如文臣任知州、设通判)削弱地方,元朝则通过行省制度直接管理。(8分)
(3)影响: 行省制度为明清沿用,奠定了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4分)
24. (15分)
(1)民族政策: ①推行“四等人制”(蒙古、色目、汉人、南人);②设宣政院管理西藏;③重用色目人协助统治;④保留汉制以笼络汉人。(4分)
(2)表现: ①疆域空前辽阔,首次将西藏、台湾纳入版图;②行省制度促进边疆开发;③民族交融加强(如回族形成);④驿站系统便利全国交通。(6分)
(3)启示: ①有效治理需因地制宜;②民族政策应促进融合而非分化;③制度创新是维护统一的关键;④文化包容有利于国家稳定。(答出3点即可,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