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
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和主人公生平及本课的背景材料;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
学会运用生动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
了解袁隆平为科技发展、为国争光,不怕艰苦、积极进取、认真执着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
读准字音
潺潺(chán) 勘探(kān)
矻矻(kū)
热忱(chén)
啃噬(shì)
分蘖(niè)
熨帖(yù)
籼稻(xiān)
2.
辨析字形
鹜
wù
趋之若鹜
粼
lín
波光粼粼
骛
wù
心无旁骛
鳞
lín
鳞次栉比
蝥
máo
斑蝥
遴
lín
遴选
忱
chén
热忱
勋
xūn
功勋
沈
shěn
沈阳
陨
yǔn
陨落
枕
zhěn
枕木
殒
yǔn
殒身
3.
词语释义
①心无旁骛:心里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骛:追求。
②琼楼玉宇: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琼:美玉;宇:房屋。
③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意思。现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翼翼:严肃谨慎。
④朝思暮想:早晚都想念。形容时刻想念。
⑤嫣然而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指女性)。
⑥灯红酒绿:灯光酒色,红绿相映,令人目眩神迷。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⑦情有独钟:对某一事物特别喜欢。钟:汇聚,专注。
⑧啃噬:撕咬。噬,咬。
二、整体感知
(一)知人论世
1.
关于袁隆平
袁隆平,江西德安人。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袁隆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
关于祁淑英
祁淑英,河北滦南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河北省直机关干部业余大学中文系。1951年参加工作,历任《河北青年报》编辑、记者,《河北日报》编辑、记者,《河北青年》杂志总编辑,花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编审。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唐山大地震记事》、《废墟》、《鸳鸯剑》(美国洛杉矶《国际日报》连载),专著《报告文学的采访与写作》,报告文学集《妈妈,五丫对您说》,长篇传记文学《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袁隆平传》等近300万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提示】内容分析:本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5自然段),确立找“野败”的目标。第二部分(6~19自然段),寻找“野败”。第三部分(20~22自然段),决心抢占杂交水稻领域的最高点。第四部分(23自然段至结束),找到“野败”。
(三)主题归纳
【提示】本文描绘了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寻找“野败”的艰辛历程,从中表现了他和助手不怕艰辛、积极进取、勇于突破、认真执着的治学精神和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
三、文本探究
1.
文中对辛弃疾的《生查子》一词做了详细、具体的分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目的是为了展示袁隆平的强烈的爱国热忱。因为袁隆平非常喜欢这首词,而这首词又恰恰抒发了词人要拯救祖国的伟大抱负,袁隆平的胸襟可见一斑。从结构上来说,作者这样安排引出了下文,为展示袁隆平一定要“抢占世界的制高点”,“为祖国争光”的崇高热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2.
作者在文中用一段“心灵的对话”来表现袁隆平的心情,请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
【提示】非常形象地体现出袁隆平得到“野败”时那种欣喜和喜悦之情,并把这种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写法新颖别致,能吸引读者,而且表情达意更加深刻。
3.
本文有大量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试举例加以说明。
【提示】本文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具有衬托作用。如文中的第7、8段,以环境衬托人物愉悦的心情,反映袁隆平等乐观的精神——将单调枯燥写成了趣味盎然的生活场景。12~14段的环境描写,反映了袁隆平对工作的执着精神,为工作而献身的精神美与环境的美相映衬。第30段的景物描写表现出冯李二人见到“野败”前急切而激动的心情,第31段用拟人手法反映袁隆平对“野败”的情有独钟。
四、重点剖析
1.
本文是如何刻画袁隆平这一形象的?试作分析。
【提示】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手法,通过记叙寻找“野败”的过程来刻画袁隆平。确立寻找目标,表现了袁隆平积极进取、勇于突破的精神。寻找过程,表现了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不怕艰辛、勤奋工作的爱国主义精神。决心抢占制高点,为祖国争光,表现了他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找到了“野败”后的表现,写出了袁隆平谦虚、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全文刻画了一位不怕艰苦、勇于进取、勇于突破、认真执着的科学家形象。
2.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提示】情景描写性语言较多,语言优美。写寻找雄性不育材料时,茫茫荒野,环境艰苦,潺潺的泉水、清粼粼的溪水又增添了无限情趣,运用的象声词、叠词读来琅琅上口。写月光下的稻田,把稻田比作绿毯、将月光比作白纱形象可感,朦胧虚幻特点鲜明。又如写袁隆平去看那棵野生稻时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稻子,使其人格化,形象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