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山水田园诗四首 课件 (6)

文档属性

名称 5. 山水田园诗四首 课件 (6)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9 18:3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有关田园山水诗源于老庄哲学,
成于渊明手笔,
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
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影响追随者韦应物、柳宗元。
名词解释:
山水田园诗派:这是盛唐诗坛一个以描写山水田园情趣为主要创作题材的重要诗歌流派,也称“王孟诗派”,代表作家是王维.孟浩然,史称“王孟”.他们的诗歌创作,把我国山水田园诗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宿建德江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诗人简介 孟浩然
生平:早年的隐逸是出仕的准备,晚年的隐逸是入仕失败后的退路.对功名的追求与对功名的绝望构成了他前后期隐逸生活的不同倾向.
山水诗:风格恬淡孤清.常融入游子的漂泊之感,给山水染上一层清冷的颜色.如<宿建德江>.也有一些山水诗写得很豪壮如<临洞庭>
田园诗:表现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怀才不遇的苦闷,缺乏对理想的追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一些田园诗写得清新秀丽如<过故人庄>背景:此诗作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这首诗写诗人的羁旅愁思。
移舟泊烟渚,
泊:停船过夜。
渚:小洲,
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 日暮客愁新. 客:诗人自称。
日暮:日落。
日暮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此两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
“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之所见:
原野空旷,天空在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 这两句一写原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有逼真之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答:黄昏时刻,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羁旅之抽蓦然而生,低沉的天空给人压抑之感,倍增愁情,月亮成了知己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到了慰藉。终南望余雪 祖咏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导读: 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并预感到城中暮寒,将更加寒冷逼人。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阴岭:终南山的北面。
浮:(为什么用“浮”?有什么艺术效果?)
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所以在这指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端,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望去才好像漂浮在云端之上。林表明霁色, 明:动词,染亮;
霁:雨雪初停后的阳光。
雨雪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
城中增暮寒。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又临黄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所以说“意尽”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储光羲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
山泽时晦明,归家暂闲居。
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日与终南老。兀然倾一壶。解读:此诗写归隐田园之乐。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
尚:追逐,膏腴:肥沃,泛指富贵。
畋:打猎;
此四句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通过对比的手法写自己归隐的志向。
世人都追逐荣华画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居生活。
山泽时晦明,归家暂闲居。 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晦明:昏暗。
这六句写了什么内容?
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
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合于猎渔,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家里的环境充满农家风情:
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揄树绕屋而生。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日与终南老。兀然倾一壶。 明志之语:
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居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视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游终南山 孟郊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解读;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
请找出诗中雄奇险怪之景的诗句?做简要的分析。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
诗人用了什么手法来写?
终南山虽然高大,大还没有高大到充塞于天地之间,此处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处深喊的独特感受。(“南山塞天地”)
日月似乎从危耸的山石上生出。
景:日光;
“高峰夜留景”夜与景同时产生,让人觉得奇怪,在这是否妥当?仔细分析,诗人是写山下已是不见阳光的夜幕只时,终南山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辉。“深谷昼未明”,写终南山千岩万壑,高低悬殊,高处已是白昼,低处尚阴暗无光。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
运用什么方法来写?
“中”与“正”同义,山居中无偏,人“正”不邪,由山及人,运用类比方法。书法诗人对山及人的赞颂之情。“险”与“平”相反,因为人“正”,所以路再“险”,心态仍是平的。这是已路险反衬出诗人心地的平坦。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写山风的威力惊人。
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悔读书:后悔走读书从仕之路。
对山中的景物如此热爱,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缘,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就看得淡了,所以“悔读书”是很自然的了。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 在 樊 笼 里, 复 得 返 自 然。1答案:相同之处:
储诗与陶诗的共同之处在于:两位诗人都是经历官场生活后归隐田园,欣喜之情表露无遗;
诗人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志向;而诗都刻画了一位热爱自由、不愿受任何拘束的诗人形象;
景物描绘栩栩如生,逼真感人。不同之处:储诗开篇采用对比手法言志,”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陶开篇与结尾都直抒胸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复 得 返 自 然。”
陶诗在描写田园风光中表现了归隐的乐趣,写静与抒情浑然一体,而储诗更多的直说归田之乐和生活情景,不如陶诗清淡自然,返璞归真之意亦不如陶诗。2答案(1)意境方面的不同:王诗景象博大,感情深沉,情景自然浑成。孟诗景象奇特幽深,情感直露,情景相生。
(2)表现方法的不同:
王诗以写静为主,情深而晦。写景时,王诗移步换景,在动态中描绘景物,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结句采用暗示手法,隐含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孟诗些景兼抒情。写景时以静态为主,诗人立足点未变;抒情方式采用类比抒情,“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结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凡俗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