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5 08:2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西欧封建社会
1.西欧封建社会
(1)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诞生了西欧封建社会_。
(2)主要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
(1)产生: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2)内容: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由于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3)影响:一方面,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另一方面,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3.庄园与农奴制
(1)庄园的含义: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大小不一,由耕地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2)经营方式:
①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
(3)农奴制
①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②庄园中的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③农奴和自由农还要向领主缴纳一定的租税。
(4)庄园法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中古西欧的王权
(1)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是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中古中后期——王权加强
①原因: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增长。
②西欧主要王权国家:
a.英国: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b.法国:法兰西国王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c.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2.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与自治
(1)城市的兴起
①背景: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②时间:10—11 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③特征: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2)城市自治
①原因: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②途径:城市与封建主谈判,或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
③影响:城市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中古西欧的基督教会
(1)地位: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统治表现
①经济:基督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②政治: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③思想: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
(1)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
(2)强大
①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②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罗马法: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3)衰亡
①原因: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
②过程:6世纪中期之后,帝国陷入混乱;7世纪中后期,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
③标志: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2.俄罗斯
(1)发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2)被征服: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3)正式建国: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 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1547年, 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4)扩张:到17世纪末,俄罗斯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深入探究】
1.西周分封制和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异同点
(1)相同点
①都是有条件的分封制,封臣或诸侯都要对上级封主或国王效忠,并履行一定的义务。
②目的:都是维护统治。
(2)不同点
①所处时期不同:西周分封制在公元前1046年之后正式确立;西欧是在5世纪左右。
②维持形式不一样:西周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忠诚和宗法制来维系;西欧是以土地为纽带,只依靠效忠来维系,没有明确的制度来维系,这也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因。
③最高分封者不一样:西周分封制的顶端是天子,天子只有一个;西欧的顶端是国王,而国王很多,欧洲的各国国王想坐稳自己的位子,需要获得教皇的支持,所以实际上欧洲的最高权力者是教皇,而教皇脱离这个分封制以外,这也是欧洲自罗马帝国分裂后没能统一的一个原因。
2.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和中国古代社会的农民的异同点
(1)相同点
①都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
②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都受到封建主的剥削。
(2)不同点
①西欧庄园的农民主要以劳役的方式受领主剥削;而中国古代的农民则主要以实物地租的形式向地主交租。
②西欧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庄园法庭的保护,佃户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领主与佃户之间存在契约关系,而中国古代的农民对地主的依附性极强。
3.中西方中世纪城市的不同
①城市发展的进程不同。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
②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中国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承担军事及行政职能,而欧洲城市则主要是工商业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
③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城市表现为封建社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欧洲城市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
④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城市与农村的对立更偏向强取豪夺,欧洲更偏向城市对农村通过垄断价格、高利贷等进行经济剥削。
4.西欧中世纪社会的特点
(1)政治:世俗君主的权力不高,神权处于最高权力的位置,民族国家的界限不是太明显。
(2)经济:土地分配上采取采邑制,教皇是最大的地主,教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农业生产为主,但是商品经济发达,为以后的资本主义社会打下基础。
(3)文化:基督教信仰统一人们的思想,通过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通过禁欲,完成了对人类生命的控制,束缚了人的全面发展。
(4)阶级:商人地位显著提升,中世纪西欧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旺,给欧洲商人带来了极大的地位和权力,后来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
(5)科技:中国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传到欧洲后,使得西欧国家在农业、冶金、造船、航海、纺织等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
5.拜占庭帝国兴衰的原因和启示
(1)兴盛原因
①战略位置重要:拜占庭帝国,尤其是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位于欧亚两洲的交会点上,紧扼西亚和巴尔干半岛东西方交通以及地中海、黑海海运的咽喉,其军事和经济价值极为重要。这也必然促使其商贸经济非常繁荣。
②重视国防建设和军事制度改革:拜占庭帝国在边疆地区建立巨大的防御工事网,并实现各重要城市的要塞化。通过健全人事制度,建立公民军队,减少佣兵数,建立民兵制度、军区制度等,加强了国防。
③重视法制和官僚体系建设:通过颁布《罗马民法大全》加强法制建设,缓和社会矛盾;通过建立高效的文官组织,保持国家体系的正常运转。
④重视海权和科技发明:拜占庭帝国非常重视海权的控制和利用,为此建立了强大的海军舰队;同时非常注重科技发明,如至今仍不知配方的“希腊火”,曾在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
(2)衰败原因
①国内因素:长期的军事扩张,导致国库空虚,财尽民穷;国内人民起义不断;帝国统治者心态保守,固步自封。
②国际因素:13世纪西方军队的东征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3)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知识拓展】
1.奴隶与农奴有何不同?
奴隶制是古代普遍的奴役形式。作为奴隶,他是主人的财产,依附于主人,没有任何自由。除非主人单方面宣布解放奴隶,否则他或者他的子女永远是奴隶。由于他所有的劳动创造的价值也都属于主人,因此,奴隶缺乏劳动积极性,甚至采取各种形式破坏工具,或者消极怠工。农奴虽然被固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并且需要向主人承担交租纳税的义务,但他基本上可以掌控自己的生产,在交租纳税后余下部分归自己所有,而且在中古西欧,租税通常比较固定。由于农奴只缴纳固定的收成,留下剩余部分,可以有所积累,所以,农奴积极性相对较高。此外,主人不得随意驱赶或者买卖农奴。农奴还有自己的家庭,并且不能被主人随意拆散。在庄园法庭中,一些富裕农奴可以充当陪审员,并影响司法审判。总体上看,农奴拥有相对较多的自由,有自己独立的家庭和财产,也更有生产积极性,有利于西欧社会的发展。
2.全面认识查士丁尼法典
(1)背景: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织编纂法典。
(2)组成:《查士丁尼法典》,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3)内容: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4)地位:《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士与受封
领主:史提芬,你作好做一个武士的准备了吧!
史:是的,大人,我已经很诚心地等待这一刻的降临了!
领主:好!那你就跪下,双手放在我的手上面,然后宣誓吧!
史:我史提芬,严肃地向上天发誓,愿意效忠我的主人,隶属大人,尽我骑士之大辙,向大人履行一切承诺,正如所有骑士对待主人一样。
领主:好!我如今封史提芬为一级骑士,同时赐拜耳城给你,你就是拜耳城城主,城内及城外周围一百里范围,都属于你,而且你是六百农户的主人!
史:谢大人!
领主:史提芬!这是拜耳城的旗帜,代表你的身份,这权杖代表你的统治权力,这种契约就是你所拥有的土地!
史:谢谢大人!我,史提芬,一等骑士,拜耳城主,永远效忠大人!
领主会扶他的臣属起来和亲吻他。最后,这位臣属需要手按圣经,宣誓效忠他的领主。
——摘编自郭少棠《西洋史一点点》
(1)从社会史角度对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阐释。(要求:阐释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概述材料中领主与武士关系的特点。
【答案】(1)阐释:材料展现了中世纪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下的分封场景。这一过程是构建中古西欧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一环:领主通过赐予骑士土地换取骑士的效忠,受封骑士则借此获得身份、地位及经济基础。仪式强化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旗帜、权杖、契约等象征物明确了封臣的身份与权利。此外,骑士(封臣)成为城主并掌管六百农户,体现了封建社会中依附关系与分层结构,反映了中世纪西欧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塑造了当时西欧的社会关系与生活形态。
(2)特点:双向契约性的领主附庸关系;以土地为纽带;权利义务明确;具有庄严性;具有等级依附性。
【解析】(1)本题是开放创新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阐释:根据材料信息可综合判断材料展现了中世纪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下的分封场景。根据材料“严肃地向上天发誓,愿意效忠我的主人,隶属大人,尽我骑士之大辙,向大人履行一切承诺,正如所有骑士对待主人一样”可知领主通过赐予骑士土地换取骑士的效忠;根据材料“我如今封史提芬为一级骑士,同时赐拜耳城给你,你就是拜耳城城主,城内及城外周围一百里范围,都属于你,而且你是六百农户的主人”受封骑士则借此获得身份、地位及经济基础。根据材料“史提芬!这是拜耳城的旗帜,代表你的身份,这权杖代表你的统治权力,这种契约就是你所拥有的土地”“领主会扶他的臣属起来和亲吻他。最后,这位臣属需要手按圣经,宣誓效忠他的领主”可知仪式强化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旗帜、权杖、契约等象征物明确了封臣的身份与权利。根据材料“你就是拜耳城城主,城内及城外周围一百里范围,都属于你,而且你是六百农户的主人”可知骑士(封臣)成为城主并掌管六百农户。封君和封臣的关系体现了封建社会中依附关系与分层结构,从而构建了中古希西欧的社会等级秩序。
(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那你就跪下,双手放在我的手上面,然后宣誓吧”“我史提芬,严肃地向上天发誓,愿意效忠我的主人,隶属大人,尽我骑士之大辙,向大人履行一切承诺,正如所有骑士对待主人一样”可知形成了双向契约性的领主附庸关系;根据材料“这种契约就是你所拥有的土地”可知以土地为纽带;根据材料“史提芬!这是拜耳城的旗帜,代表你的身份,这权杖代表你的统治权力,这种契约就是你所拥有的土地!”“我,史提芬,一等骑士,拜耳城主,永远效忠大人”可知权利义务明确;根据材料“领主会扶他的臣属起来和亲吻他。最后,这位臣属需要手按圣经,宣誓效忠他的领主。”可知具有庄严性和具有等级依附性。
练习巩固:
基础题
1.在庄园法庭上,农奴因未完成劳役被领主审判,判决依据是“庄园习惯法”;领主的长子成年时,需向国王行臣服礼,宣誓效忠并接受骑士册封;与此同时,修道院的抄写室内,修士们用鹅毛笔誊写《圣经》,并在页边绘制繁复的彩饰,这些手抄本被视作通往天国的知识桥梁。这反映了中古欧洲( )
A.世俗权力与宗教权力二元对立 B.封君封臣制度与庄园经济的结合
C.基督教文化对教育垄断的强化 D.封建法律体系走向统一化的趋势
2.1214年,国王腓力二世在布汶战役中击败了佛兰德斯伯爵斐迪南。斐迪南本是国王的封臣,但他私下与约翰结盟以对抗国王。战后,腓力二世以“违背效忠誓言”为由,没收了斐迪南的领地并将其囚禁。斐迪南的骑士团成员拒绝为国王作战,声称“我们只向斐迪南伯爵效忠”。下列对上述历史事件的解读,最符合中世纪欧洲制度特征的是( )
A.封臣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君主 B.封君封臣效忠关系具有层级性
C.封君无权干涉封臣内部事务 D.封臣可世袭领地并与君主抗衡
3.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这位统治者最有可能是( )
A.屋大维 B.亚历山大 C.查士丁尼 D.凯撤
4.帝国的都城矗立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十字路口,城墙内保存着古希腊的哲学手稿和罗马的市政规划。帝国的统治者用基督教弥撒取代了旧日的多神祭祀,却在法律中宣称“罗马的威严不容侵犯”。上述材料描述的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5.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编订的一部法典,它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这部法典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1787宪法》
C.权利法案 D.《查士丁尼法典》
提高题
6.公元2世纪,罗马新征服的中东地区案卷档案显示,在继承、监护和婚姻等民事案件处理过程中,形式上罗马法被遵从,但实质上当地法仍发挥作用。至君主制时期,依托皇帝权威的成文法逐步成为基本法律渊源。这说明( )
A.古罗马法倾向于当事人自治 B.法学家的作品已无足轻重
C.政治权力结构影响法律形态 D.罗马帝国从法治走向人治
7.有学者认为,12、13世纪西欧的经济社会变革比任何后来的革命都更重要,对文明发展极具社会意义。能够支撑此观点的是当时( )
A.自治城市的兴起 B.宗教改革的扩展 C.王权的全面衰落 D.庄园制度的兴盛
8.15世纪末,法国路易十一通过联姻、赎买和武力手段兼并了勃艮第公国、普罗旺斯伯国等封建领地,并设立由王室直接任命的总督取代地方贵族治理。同时,他推广以巴黎方言为基础的法语,要求宫廷文书和法令统一使用该语言。这一系列举措反映的根本趋势是( )
A.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瓦解了封建采邑制度
B.城市行会崛起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散
C.王权强化与行政集权促进了民族国家形成
D.黑死病导致了人口锐减迫使领主放松控制
9.1188年马格德堡市编纂的《马格德堡法》是中世纪德意志第一部城市习惯法汇编,包括商人法、继承法、婚姻法、刑法及法庭诉讼程序等内容。该法很快在德意志北部地区传播,许多城市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律,这表明该地区( )
A.城市自治运动不断发展 B.王权和城市建立了同盟
C.形成了统一的法律体系 D.封君封臣关系走向瓦解
创新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000—1250年,欧洲人口迅速发展。由于农业技术的提升,人们将荒野、森林和沼泽改成耕地;同时,拓边殖民运动开发出新的农业土地,极大缓解了人地压力。至14世纪中期,欧洲农业技术继续提升,释放了一部分劳动力,人口开始向城市流动,为工商业的复兴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潜力,刺激了城市的兴起;并反向渗透至农村,瓦解着农村经济。城市逐渐成为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使封建社会发展到“顶点”,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并成为欧洲经济的走向。
——摘编自张延平、仇亚洲《欧洲中世纪城市兴起再思考》等
材料二 11—19世纪前期,中国人口增长呈波浪式上升,清前期甚至呈爆炸性增长;相伴而来的是土地不断地被开发利用;沙地、山地、湖田等各种类型的田地大量出现,同时原来贫瘠的山区、偏僻的边疆等地不断被开发。即便如此,至清朝前期农业生产仍长期陷于停滞局面。因此,出现了大量农业人口游移于其他行业,受雇于山林、煤场、盐井、瓷厂等处。与此同时,以农户为主的生产转向家庭副业,或能获利的专门性生产,大量的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和东南沿海个别城市的手工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增长,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领域。清代中期人口压力巨大,原本掩藏在太平盛世之下的诸多社会固有问题逐渐显现并急剧放大。
——摘编自于秋华《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相比,欧洲人口增长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就中国的“人口问题”和欧洲的“人口契机”,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解析:
基础题
1.【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西欧封建庄园、西欧封君封臣制度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材料中“庄园习惯法”“农奴劳役”反映了庄园经济的核心特征(领主对农奴的司法权、劳役地租)。“臣服礼”“骑士册封”体现封君封臣制度的仪式化契约关系(土地分封与军事义务),B项正确;材料涉及了世俗与宗教并存,但没有体现两者的对立,排除A项;抄写《圣经》仅体现教会文化职能,无法体现教育垄断的强化,排除C项;庄园习惯法具有地域分散性,与统一化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西欧封君封臣制度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斐迪南作为国王的封臣却背叛国王,其骑士团成员只向斐迪南效忠而不为国王作战,这体现了封臣的效忠对象具有层级性,即封臣主要对自己的直接封君负责,B项正确;在中世纪欧洲封君封臣制度下,封臣虽要对封君效忠,但并非无条件服从君主。封臣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范围,排除A项;封君在一定程度上对封臣的事务是有管理和干预权力的,比如封君有权在封臣不履行义务时采取相应措施,题干中国王没收斐迪南领地并囚禁他就是一种干预,排除C项;封臣的领地一般是封君授予的,虽然有一定的世袭性,但封臣不能随意与君主抗衡,必须履行对封君的义务,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难度】0.85
【知识点】拜占庭的兴衰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欧洲。根据“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及所学可知,查士丁尼统治拜占庭帝国时期,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颁布了《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本身已发展到极其发达、完备阶段,对以后欧洲各国的法学和法律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C项正确;公元前27年1月16日,屋大维被元老院赐封为“奥古斯都”,罗马进入帝国时代,与材料不相符,排除A项;亚历山大远征并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排除B项;凯撒实行独裁统治,颁布《儒略历》,是罗马帝国的奠基者,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拜占庭的兴衰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城墙内保存着古希腊的哲学手稿和罗马的市政规划。”与“帝国的统治者用基督教弥撒取代了旧日的多神祭祀,却在法律中宣称‘罗马的威严不容侵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的都城,其位于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南端,是欧亚贸易与文化交汇点,融合希腊文化、罗马法传统与基督教信仰。并且拜占庭帝国的本质是罗马帝国的东部分支,故又称“东罗马帝国”,符合材料中“罗马的威严不容侵犯”的表述。由此可知,该帝国是罗马帝国分裂后的拜占庭帝国,C项正确;波斯帝国核心区域在西亚的伊朗高原,其都城如苏萨、波斯波利斯,与博斯普鲁斯海峡无关,排除A项;罗马帝国鼎盛时期都城为罗马,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但材料中“用基督教弥撒取代多神祭祀”更符合罗马帝国分裂后的特征,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信仰伊斯兰教,而非基督教,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民法大全》
【详解】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编订的一部法典——《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D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18世纪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排除A项;1787年美国颁布《1787宪法》,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B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故选D项。
提高题
6.【答案】C
【难度】0.4
【知识点】《民法大全》
【详解】在罗马新征服的中东地区,罗马法被形式上遵从,当地法实质上发挥作用,至君主制时期,依托皇帝权威的成文法成为基本法律渊源,说明随着国家统治的加强,罗马成文法在罗马帝国境内得到推行,当地法服从了罗马帝国法律,C项正确;A项不符合“依托皇帝权威的成文法逐步成为基本法律渊源”,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学家的信息,排除B项;罗马法的发展体现的是法治,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难度】0.4
【知识点】中世纪城市的自治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12、13世纪,西欧出现了许多自治城市,自治城市兴起,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民族国家建构,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A项正确;宗教改革主要发生在16世纪,而不是12、13世纪,排除B项;12、13世纪,王权在某些地区确实有所削弱,但并非全面衰落。相反,这一时期许多国家的王权逐渐加强,排除C项;庄园制度在中世纪早期就已经存在,12、13世纪并不是其兴盛时期。相反,这一时期庄园制度开始逐渐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难度】0.4
【知识点】王权的加强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末法国。根据材料“兼并封建领地,设王室任命的总督取代地方贵族”“推广以巴黎方言为基础的法语”可知,这些举措利于加强王权、统一管理与文化,促进民族国家形成, C项正确;宗教改革时间主要在16世纪,排除A项;材料围绕王权强化,未提及城市行会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散,排除B项;黑死病爆发于14世纪中叶,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A
【难度】0.4
【知识点】中世纪城市的自治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德意志。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后期,德意志城市因商业贸易繁荣而兴起,市民阶层为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通过武装斗争、赎买等方式争取自治权。《马格德堡法》涵盖商人法、继承法、刑法等多方面内容,本质上是市民阶层根据自身需求编纂的习惯法汇编。它脱离了封建领主的司法体系,确立了城市自主管理商业、社会秩序的规则,是城市自治权在法律层面的体现,A项正确;中世纪德意志王权长期衰落,城市自治更多是与地方封建领主的斗争,且缺乏王权与城市结盟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各城市仅以《马格德堡法》为参考,实际法律仍保留地方性差异,“统一” 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封君封臣制的瓦解是15—16世纪商品经济发展、王权强化等多重因素的结果,仅凭城市法律传播无法直接导致封建制度崩溃,且材料也未涉及封臣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创新题
10.【答案】(1)不同影响:推动了拓边殖民运动的发展;间接促进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推动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促进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2)简评: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是封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积极:推动了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促进了人口流动;带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刺激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孕育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因素。消极: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以土地为主的资源危机日益严峻;激化社会矛盾,带来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客观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历史走向。
(3)认识:人口发展是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政策的引导起到重要作用等。
【难度】0.4
【知识点】中世纪城市的自治、农耕经济的局限性
【详解】(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近代欧洲。不同影响:根据材料“由于农业技术的提升,人们将荒野、森林和沼泽改成耕地;同时,拓边殖民运动开发出新的农业土地,极大缓解了人地压力”可知,推动了拓边殖民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并反向渗透至农村,瓦解着农村经济”可知,间接促进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根据材料“为工商业的复兴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潜力,刺激了城市的兴起”“城市逐渐成为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使封建社会发展到‘顶点’,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并成为欧洲经济的走向”可知,推动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促进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总体上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共同结果。结合材料及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方面进行分析,积极方面:根据材料“相伴而来的是土地不断地被开发利用;沙地、山地、湖田等各种类型的田地大量出现,同时原来贫瘠的山区、偏僻的边疆等地不断被开发”可知,推动了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根据材料“因此,出现了大量农业人口游移于其他行业,受雇于山林、煤场、盐井、瓷厂等处。与此同时,以农户为主的生产转向家庭副业,或能获利的专门性生产,大量的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可知,促进了人口流动;带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和东南沿海个别城市的手工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增长,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领域”可知,刺激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孕育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因素;消极方面:根据材料“清代中期人口压力巨大,原本掩藏在太平盛世之下的诸多社会固有问题逐渐显现并急剧放大”“至清朝前期农业生产仍长期陷于停滞局面”可从人地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及束缚生产力方面进行分析。社会矛盾方面:人口的迅速增长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地矛盾尖锐,以土地为主的资源危机日益严峻;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人地矛盾尖锐,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带来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束缚生产力方面:客观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历史走向。
(3)认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方面进行简要分析阐述:人口发展是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政策的引导起到重要作用等。础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