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贵州省铜仁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贵州省铜仁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4 14:4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贵州省铜仁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25.0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1为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墓葬分类表。这可用于说明,该遗址所属时期(  )
表1 石峁文化墓葬分类表
标准分类 葬具 壁龛 殉人 殉狗
一类墓 有 有 有 有
二类墓 有 有 有 /
三类墓 甲型 有 / 有 /
乙型 / 有 / /
四类墓 甲型 有 / / /
乙型 / 有 / /
丙型 / / 有 /
五类墓 / / / /
A.存在社会阶级分化现象 B.已经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C.社会专业分工开始出现 D.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
2.唐代每年录取进士仅23人,而宋代在320多年的时间里,总共录取的进士有10万多人,平均每年录取的进士将近300多位。由此可知,宋代(  )
A.实现了公正的人才选拔 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C.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D.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
3.研究表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广东耕地只要有一半种植粮食就足够全省人口食用,但事实上广东却是一个缺粮的省份。对这一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官员瞒报土地数量 B.自然灾害频仍发生
C.粮食大量对外出口 D.农产品商品化影响
4.1866年,晚清官员斌椿随使团考察欧洲的日记中,记录有“蒸汽机、铁路、电报、照相等为‘奇技淫巧’,英国女王为‘夷首’”。1890年以后,驻英、法、意公使薛福成对欧洲的描述是“议会制为‘万国竞争’时代的生存法则,应‘设议院通民情,兴工商固国本’”。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民主共和成为主流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D.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5.1995年9月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邮票1套8枚,从不同侧面再现了抗日战争的历史画面,其中的七枚分别是“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伟大胜利”,另外一枚应该是(  )
A.井冈山会师 B.遵义会议 C.台湾光复 D.渡江战役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度变革始于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而正式制度的建立又对改革成果起到了确认和巩固作用”。符合这一表述的标志性事例是(  )
A.1978年安徽小岗村出现“包产到户”
B.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D.1979年中央决定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7.下图为贵霜帝国时期的一枚钱币,该钱币采用源自吕底亚人(小亚细亚中西部古国)的打压制造法,上面的铭文是希腊文,人物头像是贵霜国王。这反映出世界古代文明的特征是(  )
贵霜帝国时期的钱币
A.多元一体 B.交流互鉴 C.统一性 D.扩张性
8.学者爱德华·格兰特指出:“科学革命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中世纪欧洲(  )
A.教会垄断教育 B.理性主义出现 C.专制王权形成 D.大学逐渐兴起
9.某城市在1500年仅有五万人口,到1605年已有二十二万五千人口,而到1700年时,更是成为了拥有七十多万人口的大都市。该城市最有可能是(  )
A.曼彻斯特 B.伦敦 C.圣彼得堡 D.威尼斯
10.中世纪画家的自画像多属于非独立、非写实的自画像类型,以此表达自身的谦卑;16世纪以来,画家开始成为画面的“绝对主角”,作品更多凸显人物的个性,更自由地自我塑造与自我反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理性主义影响绘画风格 B.文艺复兴推动人文觉醒
C.教会特权已被彻底打破 D.画家吸收借鉴外来思想
11.19世纪,欧洲出现了一些社会新团体,包括商业经理人、工程师、建筑师、会计师和药剂师。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白领工人集团,他们包括到处旅行的销售员、银行出纳员、电话接线员、百货公司店员等。这反映了(  )
A.第三产业已经占据主要地位 B.中间阶层引发社会产业革命
C.企业营销模式出现重大变革 D.工业革命影响职业结构变动
12.1921年,列宁呼吁:“我们必须立即向广大农民群众改变经济政策,使农民能够感到布尔什维克愿意不惜一切代价马上改善他们不堪忍受的状况。”为此,苏俄政府(  )
A.广泛开展农业集体化 B.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
C.推出固定粮食税政策 D.普遍实行余粮征集制
13.20世纪30年代晚期,许多美国人把苏联看成魔鬼国家;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公关运动,把苏联描绘成原始民主国家,斯大林也成了“约瑟夫大叔”。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C.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D.推行马歇尔计划需要
14.读表2,根据表格信息,最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表2
时间 事件
1947 印度、巴基斯坦分别独立
1952 埃及爆发革命,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
1960 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被称为“非洲年”
1999 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A.民族解放运动从亚非地区开始 B.联合国成立推动民族独立进程
C.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D.冷战加速了西方殖民国家衰落
15.20世纪50年代初,国际科联决定成立“国际地球物理年”,美国科学家认为“国际地球物理年研究项目所产生的成果将会极大促进相关领域进步,这是表现美国领导力的机会”,苏联科学家也强调通过支持国际科学合作与交流提升苏联国际科学权威。材料可用于说明(  )
A.美国霸权主义的衰落 B.苏攻美守的国际局势变动
C.美苏军备竞赛的加剧 D.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
16.读表3,与G7(七国集团)相比,G20(二十国集团)的建立(  )
表3 G7(七国集团)与G20(二十国集团)对比表
国际组织 G7(七国集团) G20(二十国集团)
成立时间 1975年 1999年
成员国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 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等国
代表性 由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组成的“富国俱乐部” 成员涵盖广、代表性强、人口占全球2/3,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90%,贸易额占全球75%
影响力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影响力下降 成为全球公认的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
A.反映了世界多极力量的新发展 B.实现了新兴国家主导国际治理
C.推动了全球区域集团广泛建立 D.导致了传统国际秩序土崩瓦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鉴于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体系混乱不堪,隋唐时期罢废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将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州的长官为刺史,掌管州的政务,不再享有领兵权。唐代中期,为了应对边境危机,由某一州刺史“持节都督某几州诸军事”,总览数州军事,俨然变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
——摘编自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绝对专制,中央绝对集权的开端,“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这种做法,称为强干弱枝,或者内重外轻。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三
元代行省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历史价值在于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摘编自舒健《元代行省制:中国央地关系的转折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隋唐至宋元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至宋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启示。(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17世纪和18世纪,全球贸易量快速扩大。例如,在17世纪,荷兰商人从南非进口小麦,从印度进口玛瑙贝,从巴西进口蔗糖。英国、荷兰以及其他国家的商人热切地购买玛瑙贝——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地区充当货币——他们用贝壳交换奴隶,运往西半球的种植园。蔗糖被运往阿姆斯特丹,然后在欧洲市场上销售。到1750年,除了澳大利亚以外,世界上所有地区都被纳入到全球的商业网络中,而欧洲商人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一系列巨大变化,原先基本上闭关自守、少有交往的各个地区和民族,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日益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15世纪以后,世界贸易范围空前扩大,流通商品的数量和品种急剧增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与此同时,世界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扩大了的市场有力地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国内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商人在官方的支持下,陆续建立了一批享有商业垄断权的贸易公司,如英国、法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等。这些公司实际上都是西欧各国对外进行侵略扩张、殖民掠夺的工具,它们的活动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18世纪全球贸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5世纪以来全球贸易发展产生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德意志是建立在煤铁基础上的工业化国家。19世纪30至40年代是德意志铁路建设起步阶段。这一时期德意志各邦开始意识到铁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性,加之关税同盟的建立对德国经济一体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世纪50至60年代,由于铁路运输货物的数量巨大,运费相对低廉,减少了工业生产的成本,资本家们、银行和政府于是竞相投资该项事业。19世纪70至80年代,由于德意志完成了统一,经济发展强劲,强有力的德国政府及时顺应这一形势,加之普法战争的胜利,也为铁路建设和重工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和资源。
——摘编自孙继静《现代化视域下的19世纪德国铁路建设》
材料二
德国近代铁路建设给德国的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响最为直接的是改善了德国的交通运输状况,加速了各地区间人口的相互流动。铁路的出现,使农村人可以涌入城市,解决了工业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加速德国城市化进程。其次,德国铁路建设在优化商品流通、扩大对外贸易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再次,铁路建设成为德国工业革命的推动力,并推动了德国一大批相关产业,诸如冶金、炼钢的发展。此外,德国的铁路建设也成为德国统一的桥梁,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在精神上把德意志人民团结在一起。
——摘编自马冰《德国近代铁路建设特点及其意义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德国铁路建设的推动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德国铁路建设所产生的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认为:“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世纪,但也是和平理念与实践发展最迅速的世纪。”
结合所学世界现代史知识,对该学者的观点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清晰,阐述充分)
2024—2025学年度贵州省铜仁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C C A B D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A C D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措施:隋唐:把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
唐朝中期:地方设置节度使。(2分)
宋:设转运使掌管地方经济;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2分)
元:实行行省制度。(2分)
(2)趋势:中央与地方权力此消彼长,总体呈现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趋势。(2分)
启示:古代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管理体制适时不断调整;通过制度调整维护国家大一统,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每个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18.【答案】
(1)特点:贸易规模和贸易范围扩大;贸易种类不断增加;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出现新的商业贸易方式;欧洲逐渐处于全球贸易的关键地位等。(每个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评析:积极: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推动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加强全球联系紧密,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每个点两分,任答3点得6分)
消极:伴随血腥殖民掠夺,给广大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2分)
19.【答案】
(1)推动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德意志各邦国的重视;资本家和银行的投资;铁路运输自身的优势;国家统一与德意志帝国的支持;普法战争的推动。(每个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影响:推动德国工业革命的进程,极大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德国国家统一提供重要保障;加速德国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每个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20.【答案】
论题: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和平辩证发展。
论述:战争频繁: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格局下的局部热战(如越南战争、朝鲜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和平努力:一战后国联成立、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当今世界的联合国维和行动、核裁军谈判;
辩证关系:战争灾难催生战后和平机制;但霸权主义仍威胁和平。
结论:人类在反思战争中推动和平制度化,但持久和平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