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商丘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商丘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4 16:2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商丘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25.0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埃及第一王朝时,鹰神荷鲁斯符号出现在王名框上;第二王朝起,太阳神“拉”之名被纳入王名;第三王朝时,源自太阳崇拜的“金荷鲁斯”头衔成为君主的固定称号;至第四王朝,作为法老陵墓的金字塔建筑群严格按东西轴线布局(象征太阳轨迹)。这一演变过程说明古埃及(  )
A.宗教仪式主导政治活动 B.王权与神权的联系日益密切
C.神话体系决定建筑形制 D.宗教信仰塑造社会丧葬文化
2.据《后汉书》记载:大秦(罗马)欲通汉,安息(中亚帕提亚帝国)阻其直达。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塞外献礼,“始乃一通”。这可用于说明古代中国与罗马(  )
A.民间交往受政府阻碍 B.借助丝路建立了稳定外交
C.交流依赖于安息中转 D.探索直接交流的艰难历程
3.下图是《东方文化集成:日本古代史》(论述了日本从远古时代到律令制国家时期的历史)的部分章节目录。下列属于第四章内容的是(  )
第一章倭国的成主 第二章倭王权的形成 第三章倭王权的发展 第四章律令制国家的成立 第五章律令制国家的经济
A.政权建立,逐步统一 B.集权瓦解,幕府统治
C.模仿唐制,中央集权 D.土地兼并,庄园兴起
4.14世纪,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其游记中描绘道:东非摩加迪沙是“大型商贸城市”,居民每日屠宰百头骆驼与绵羊供应市场,其精织的摩加迪沙布(棉织品)远销埃及等地。这反映出该城(  )
A.是东非地区的棉纺织业中心 B.经济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C.畜牧业与手工业实现专业化 D.长途贸易占据经济主导地位
5.16~17世纪,欧洲经历物价普遍上涨300%~400%的“价格革命”。在此期间,西北欧的安特卫普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阿姆斯特丹依托东印度公司主导食用糖、纺织品等大宗商品的国际流通;荷兰主导的三角贸易体系也初步形成。据此可知,西北欧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
A.以殖民贸易为核心的商业革命推动 B.欧洲的经济中心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C.价格革命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 D.工业革命引发的生产技术革新推动
6.19世纪初,法国在莱茵河左岸的德意志地区强制推行统一法律、废除等级特权、实施公民平等,并没收教会地产进行财产重组。这些举措(  )
A.奠定了德意志政治统一基础 B.推动了启蒙思想的本土化实践
C.有效缓和了法国的外交环境 D.沉重打击了当地封建保守势力
7.19世纪末,法国计划将西非变为“第二个印度”,比利时国王力图垄断刚果贸易,英国则鼓吹在非洲占领新的领土以安置人口与倾销商品。这表明当时(  )
A.列强间的殖民竞争趋于白热化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已形成
C.非洲逐步沦为欧洲经济的附庸 D.大西洋贸易主导权已完成转移
8.下面为1900和1914年美国工厂相关数据对照表。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时间 工厂总数 年产值 工人数量
1900年 51.2万家 130亿美元 530万人
1914年 17.3万家 230亿美元 647万人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重大调整 B.劳动力增长滞后于工业发展需求
C.国际竞争倒逼美国经济结构升级 D.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9.下面是发布于1915年初的一幅欧洲时政漫画。画面中一名打扮成士兵模样的奥地利小孩,一边敲鼓(象征着奥匈帝国),一边怒视着一个意大利士兵玩偶,并发出“呸”的一声。该漫画折射出当时(  )
A.欧洲民族矛盾成为战争的根源 B.意大利外交政策引发国际普遍不满
C.同盟国内部存在严重信任危机 D.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推动了战争升级
10.1905年,列宁指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他在《论策略书》中强调:“面对战争造成的特殊形势,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为发展生产力创造政治前提”。由此可知,列宁思想(  )
A.随革命实践深入而发生根本转变 B.呈现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C.印证了俄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D.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
11.1930年,美国大幅提高关税引发全球报复:欧洲进口税率飙升60%~100%.,英国对进口工业品征税超20%并建立帝国特惠制,美国则与拉美签订互惠协定与之抗衡。这些举措表明(  )
A.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基本普及 B.贸易保护政策维护了国家长远利益
C.现存国际秩序面临严峻挑战 D.国际合作是应对经济危机唯一途径
12.1947年9月,美国政府在援助西欧备忘录中警告:“欧洲(经济)崩溃将引发全球性灾难”;12月,杜鲁门宣称对欧洲的经济援助“关乎美国文明根基的存续”。由此可推知,该援助(  )
A.服务于美国冷战遏制战略 B.彰显了人道主义救援精神
C.旨在振兴欧洲战后的经济 D.引发了美苏直接军事冲突
13.下表反映了1960~1980年美国、日本、欧共体与全球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单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增长率/地区 1960—1970年 1971—1980年
美国 7.8 18.8
日本 17.5 20.8
欧共体 10.2 19.3
全球 9.2 20.3
A.国际金融贸易机制的发展完善 B.主流经济思想与政策的调整
C.科技革命与全球分工合作深化 D.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得到解决
14.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各国(除南斯拉夫外)通过有计划建设,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但在农业合作化中,强制推行和过高的粮食征购指标,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这表明当时东欧这些国家(  )
A.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 B.经济发展深受苏联模式影响
C.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 D.工业化建设的成效较为显著
15.1896年首届奥运会仅有9个欧洲传统项目;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美国拉丁舞(起源于非洲裔与拉美裔社区)相继入奥。此外,中国武术、巴西战舞(卡波耶拉)等民族运动也出现在本土奥运会上。这反映出(  )
A.民族体育得到广泛认可 B.竞技体育组织形式的根本变革
C.国际体育新秩序已形成 D.人类文明多元共存与交流发展
16.联合国报告指出,到2033年,人工智能将形成价值4.8万亿美元的全球市场,但其发展高度集中于美、中等少数国家的科技巨头。届时,全球40%的岗位将面临被AI替代的风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岗位),全球基尼系数也将再扩大0.15。这表明(  )
A.科技发展对全球治理提出了新挑战 B.社会阶层固化必然伴随技术革新
C.全球劳动力市场呈现区域分化趋势 D.技术垄断遏制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封建封闭性。《科隆城市特许状》(1149年)赋予市民“免除封建劳役、自由处置财产”等权利;威尼斯商人法庭依据《海商法典》裁决贸易纠纷;佛罗伦萨羊毛行会制定七年学徒制,形成行业标准;英国林肯城市民以缴纳特许税换取自治权,市政委员会由行会代表与贵族共同组成;巴黎大学章程明确“师生共同体有权制定学术规范,不受教会直接干预”。这些实践构建了近代文明的制度原型。
——摘编自【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呈现制度异化:曼彻斯特市政厅于1824年驳回纺织工人联合会要求“每日工作不超过12小时”的请愿;1848年《公共卫生法》强制要求工厂主改善排水系统,但执行费用由市民分摊引发抗议;伯明翰市议会由制造商主导,将城市税收的70%投入铁路与港口建设,却长期拒绝拨款设立公立医院。1854年伦敦《泰晤士报》评论道:“这些冒着黑烟的新城市,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也堆积着中世纪行会未曾设想的苦难。”
——摘编自【英】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为近代文明奠定的制度模式。(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工业革命时期对中世纪后期城市制度模式的异化,并简述19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人类在最初的“自然状态”下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源于人性本初的精神属性,而非物质生产条件。但自从有了私有财产(如土地、财物归个人所有),人类就开始出现不平等。不过,卢梭在现实中承认私有财产的存在有一定合理性。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即“人民主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公民在政治权利上实现平等,但他未能解决私有财产导致的贫富分化问题。
——摘编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材料二
至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阶级矛盾尖锐化。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揭露资本主义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仅是掩盖剥削的形式平等(如契约自由下的雇佣劳动不平等)。他指出:卢梭的政治平等观未触及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核心枷锁;要实现人的实质平等,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废除私有制,建立“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终结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卢梭平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与马克思平等思想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马克思平等思想的历史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20世纪初,亚洲的伊朗、土耳其、中国相继爆发了反对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如伊朗立宪革命、青年土耳其党革命、中国辛亥革命),印度、越南、朝鲜、印尼等国也掀起了群众性反帝斗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民族主义浪潮席卷亚洲并扩展至非洲、拉美,动摇了欧洲殖民统治根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浪潮高涨,大批新兴民族国家诞生,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摘编自徐煜《20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成为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力量,并深刻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摘编自彭树智等《精粹世界史——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在二战前后斗争目标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二战后第三世界是如何“深刻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认为全球化包含三个历史层次:
(一)宏观历史进程: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统合的数千年渐进过程。
(二)近代以来的进程:与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科技革命、世界市场等紧密相关。
(三)20世纪后期至今:近数十年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形成声势,于21世纪加速。
——摘绱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第六册)
根据材料整体或部分内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商丘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B A D A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C B D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制度模式:法律契约制度;行业(城市)自治体系;多元协商治理(市民与贵族共治、学术自治);专业司法体系。(6分,任答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2)异化:法律从保障市民权利转向维护资本利益(从“权利对等”到“阶级专政”);治理从多元协商变为资本主导;经济伦理从行会保护(互助)到资本效率优先。(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积极影响:推动了工业化建设和社会经济转型(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聚集,推动城市化的深化;推动了科技进步与公共卫生立法;城市成为思想文化中心,推动了新思潮的传播。(2分,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消极影响: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激化;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引发公共健康危机;城市管理滞后于发展需求,社会问题(如住房、就业)丛生。(2分,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
(1)历史背景: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僵化,社会不平等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启蒙运动兴起,思想家追求理性与平等。(6分,言之有理即可)
(2)不同之处:理论基础:卢梭从“自然状态下的人性平等”出发(唯心主义);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唯物史观),指出私有制是不平等根源。
平等内涵:卢梭主张政治权利平等(如人民主权、社会契约);马克思则揭露资本主义“法律平等”的虚伪性,强调经济地位平等。
解决方案:卢梭主张保留私有制,通过政治制度设计实现平等;马克思主张废除私有制,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历史意义:理论上:批判地继承启蒙思想,将平等理论从政治领域拓展到经济领域,为人类追求平等提供了科学方法。(2分,言之有理即可)实践上: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发展;指导了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社会政策。(2分,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19.【答案】
(1)变化:二战前:推翻殖民统治和本国封建专制,争取民族独立;探索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和发展道路。(4分,言之有理即可)二战后:巩固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谋求经济自主;反对新殖民主义与霸权主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分,言之有理即可)
(2)史实: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倡导“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原则,打破了殖民主义对国际事务的垄断,推动世界政治从“强权主导”向“主权平等”转型;1960年非洲独立年等事件摧毁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20世纪60年代发起不结盟运动抵制美苏霸权,倡导“非集团化”,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提升了全球南方国家的话语权。(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20.【答案】
示例一:
论题:人类文明的互动是数千年全球化的内在动力。(2分)
阐述:古代丝绸之路连接欧亚大陆,中国的丝绸、造纸术与西域的葡萄、苜蓿双向传播,形成早期跨文明贸易网络;阿拉伯商人穿梭于亚非欧,将中国的指南针、印度的数字传入欧洲,推动文明交融。近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将美洲的玉米、马铃薯引入欧亚,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同时美洲的金银流入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封建制度瓦解。20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一些跨国公司推动技术的全球扩散,而中国高铁技术出口海外、短视频社交平台在全球流行,体现文化与技术的双向互动。(8分)
总之,从古代商旅往来到近代殖民扩张再到现代科技传播,文明互动是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核心推力。(2分)
示例二:
论题: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深刻影响全球化的方向。(2分)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凭借殖民扩张成为早期全球化主导者,通过掠夺金银、黑奴贸易建立跨洋联系。19世纪,英、法、美等国凭借两次工业革命优势主导全球化,以“商品输出”迫使亚非拉沦为原料产地和市场。二战后,在美苏两极格局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延缓了全球化进程,但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如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冲击了旧秩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崛起,多极化趋势推动全球化向更均衡的方向发展,WTO等国际组织的作用日益凸显。(8分)
总之,国际格局的每一次重构,都伴随着全球化规则的调整,而全球化的深入也在重塑世界力量平衡。(2分)
示例三:
论题:三次科技革命通过革新生产力持续推动全球化进程。(2分)
阐述: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核心,火车、轮船的发明打破了地域限制,英国等国通过商品输出将亚非拉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全球化进入初步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为标志,汽车、飞机缩短了时空距离,列强通过资本输出瓜分世界,建立起更紧密的全球经济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使互联网、智能手机成为全球化纽带,跨国公司与国际组织迅速发展,生产、贸易全球化程度空前提高,“地球村”格局形成。(8分)
总之,科技革命不断突破自然障碍,推动人类从“区域联系”走向“全球联动”,是近现代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