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4 17:1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
2025.07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均是由远离文明核心区的边陲小国所建,他们基本上两三代就完成了开疆拓土之任。帝国试图用行政手段约束各群体,但并没有将其真正捏合在一起,各群体原先的制度习俗仍旧起着重要作用,最终难以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这反映出早期帝国(  )
A.国家治理存在缺陷 B.人文地理环境相似
C.对外扩张激化矛盾 D.制度建设趋于一致
2.拜占庭帝国早期的皇帝们,经历了从最初的漠视和默许,到逐渐颁布法律和法令限制和禁止遗弃子女行为,再到通过基督教会介入提供帮助和保护,逐渐构筑起一面阻止弃养行为的高墙。这一变化反映了拜占庭帝国(  )
A.伦理观念与法制精神的进步 B.基督教的广泛传播
C.女性的社会地位在逐步提高 D.注重家庭伦理关系
3.“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发现的大批铸于7世纪至11世纪的穆斯林硬币,证实了穆斯林商人同北方国家的贸易。如此广阔的贸易交流,促进了银行业的高速发展,结果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分行,在巴格达开的支票,可以在摩洛哥兑现。”材料反映了(  )
A.法兰克王国金融发达 B.拜占庭帝国贸易范围已达北欧
C.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 D.奥斯曼帝国扩张促进经济发展
4.公元8世纪末,法兰克国王查理曼颁布了《庄园敕令》,规定“每个管理人员在他的管辖地区应有好的工人,如铁匠、金匠、银匠、鞋匠……造胰皂工人,能造啤酒、苹果酒、果酒以及其他饮料的人,能烤面包与点心的工人,造猎网、渔网、鸟网的工人以及其他工人”。这体现出中世纪西欧庄园(  )
A.改变了封建剥削的方式 B.注重迎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兼具经济和行政的功能 D.呈现自给自足的经营管理特点
5.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和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因征税权问题爆发了激烈冲突,卜尼法斯八世将腓力四世处以绝罚。腓力四世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三级会议共商国是。国王的御座被特别安放在圣母院主祭坛的前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西欧教权强大王权软弱 B.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C.有利于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 D.教会被排除在法国政府之外
6.1397年,美第奇家族银行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成立,其利用不断扩大的银行资本,于1402年在当地建立了第一家毛纺工场,其后又于1408年创办了第二家工场。这体现了(  )
A.商业革命推动多种经营模式产生 B.佛罗伦萨成为毛纺织业中心
C.金融资本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D.工业资本主义获得发展空间
7.1493年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和斐迪南国王接见哥伦布。美国学者莫里森对此事件评价说:“这是哥伦布一生幸运的最高点。此后他再也不曾从双王那儿看到这样的荣耀,领受这样的奖励,享受这样的恩惠了。”形成这种评价的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获得巨大成功 B.哥伦布航行未取得预期回报
C.西班牙在海外竞争中失势 D.西班牙海外殖民地初步建立
8.如表为1518到1544年,路德与罗马教廷论战期间双方出版的作品的统计。这一统计可以用来说明(  )
德语作品 拉丁语作品
路德出版的作品 2551 503
罗马教廷出版的作品 668 1021
A.新教思想走向民众 B.民众渴望德国实现统一
C.宗教仪式有所简化 D.天主教会权威得到重塑
9.下图是巴黎公社委员的成分构成表(单位:个)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A.注重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 B.使工人与资产阶级开始联合
C.具有一定的统一战线色彩 D.凸显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特色
10.根据1890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是整合政治、军事、外交等全盘国策的终极性存在’。议会的立法权仅仅是‘协赞’天皇,内阁的行政权也不过是‘辅弼’天皇,裁判所的司法权必须借助‘天皇的名义’”。据此可知,这部宪法(  )
A.继承了封建体制 B.阻碍了经济近代化
C.滋生了军国主义 D.肯定了君主的地位
11.十月革命之前,列宁认为工会应该团结和联合工人,反抗资本主义的统治,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而斗争。十月革命后,列宁则认为工会应该在管理国家、教育工人等方而发挥自身作用。列宁对工会认识的转变主要是基于(  )
A.革命实践的总结 B.工会力量的增强
C.政权建设的需要 D.理论创新的推动
12.英国在“一战”中以“为了国王和国家而战”为口号,“胜利一词囊括了整个社会的战争目标”。而到“二战”期间,英国战时宣传话语为“人民战争”“为个人的自我生存而战”。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B.民主政治调整与完善
C.英国和平主义的兴起 D.国际工人运动的声援
13.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致信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提出了一项法国政府的建议概要,其主要内容是“组建独立于各成员国之外的高级机构,直接管理各国的煤钢生产与销售”。阿登纳热情地接受了该建议。这一现象客观上(  )
A.消除了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 B.提升了西欧国家国际影响力
C.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主导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14.有研究者探讨苏联问题时引用了一组数据,如表所示。下表可用于说明(  )
1978—1980年苏联与美国人均每天营养摄入量对比
食物 植物类食物 动物类食物
国家 热值/大卡 蛋白质和脂肪/克 热值/大卡 蛋白质和脂肪/克
苏联 2505 80.1 938 117.5
美国 2322 100.7 1331 175.2
注: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收入为苏联工人的5—7倍
A.勃列日涅夫改革成效显著 B.苏联人民生活水平高
C.苏联实现工农业均衡发展 D.苏联模式具有复杂性
15.“以出口加工业为技术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与国际经济接轨早,管理水平高,竞争力比较强;积极引进、吸收和追赶国外先进技术,注意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构筑阶梯型产业分工,地区内经贸联系紧密,区域内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符合材料表述的是二战后的(  )
A.西亚地区的沙特、阿联酋 B.亚洲地区的韩国、新加坡
C.北非地区的埃及、摩洛哥 D.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
16.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ChatGPT作为一种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应用于医学领域。如它可通过对大量病例的分析和相似病理进行分类,使医生可以更加准确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高诊断效率。这说明(  )
A.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B.科学技术推动医疗机构职能转变
C.科技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 D.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水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滋养和引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摘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根据材料,读图指出古代文明产生和早期发展的时空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3分)
(3)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也需要从不同的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文明发展的逻辑链。(3分)
18.民族解放运动贯穿于整个世界近现代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玻利瓦尔(1783年7月24日—1830年12月17日),出生于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是拉丁美洲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军事家。由于他的努力,委内瑞拉、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巴拿马六个拉美国家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获得独立。由于玻利瓦尔在使南美从西班牙的统治下获得解放所起的作用,人们常称他为“南美的乔治·华盛顿”。
材料二
在他成长期间,读过约翰·洛克、卢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哲学家的著作。他非常钦佩拿破仑的才能和勋业,但他对拿破仑称帝反应十分强烈,鄙视其个人野心,并引以为戒,他以后虽然创造了很大的功业,面对人民的拥护,决不称帝,终身认为对他最好的称号就是“解放者”,这个称号比任何帝王都高贵。
——百度百科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兴起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8分)
(2)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玻利瓦尔被誉为“解放者”称号的史实依据。(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博弈是全球化背景下权力格局调整的核心体现,本质是不同国家围绕资源控制、规则制定、意识形态影响力的长期竞争。这种博弈既塑造了国际秩序的演变方向,又因技术革命和地缘冲突的叠加呈现出更复杂的特征。其影响渗透于经济、安全、科技等多个领域,既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重构,也带来局部冲突和系统性风险的交织。
——百度文库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就业人口分布变化示意图 ▲美国学生在反越战运动中与军队在美国国防部前对峙
材料三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国确立经济地位的做法。(6分)
(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处于“变与不变”的状态中,结合以上材料,以美国为例,概括说明“变”的重要表现及“不变”的实质。(9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西方的19世纪前,男性作家一直主导着文学领域,女性长期处于空窗状态。在当时的西方社会,女性的文化素养被认为是一种“多余”,所以在大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描述了低下的女性形象。女性文学的崛起意味着女性主义的发展,真正的女性文学起源于19世纪,众多的女性作家出现,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等。在她们的笔下,女性改变了其一贯的温柔形象,表现出了她们坚强,独立自主的形象特点,并且呼吁女性们应该接受平等的教育。《简·爱》、《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充分体现了19世纪初女性意识发展的过程以及特点。
——甄艳华、夏丽莹《从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笔下体会女性意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近代英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一部“社会发展史”。
(要求:写一则历史短文,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4—2025学年度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C D C C B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B D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特征:时间上具有共时性;诞生于中低纬度地区;文明具有多元性;最初的文明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空间上具有拓展性(文明区域不断扩大;世界各地文明由独立发展逐渐走向联系);与农业分布基本一致。(任答三点6分)
(2)关系:通过商路交流;借鉴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并存。(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两点3分)
(3)逻辑链:文明因多元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答不完整1分,逻辑完整3分)
18.【答案】
(1)背景:欧洲殖民者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启蒙思想传播,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增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推动。(8分)
(2)依据:领导了西属南美独立运动;推翻了西班牙在南美的封建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两点5分)
19.【答案】
(1)做法:美国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加强其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利用关贸总协定,加强其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利用科技、工业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以资本输出为主,促进美国对外投资的增长;美国在战后成为军事强国,为其经济扩张提供了保障。(任答三点6分)
(2)表现:国家宏观调控新手段;科学技术新发展;社会结构新变化;福利国家新动向;社会运动新进展。(任答一点2分,三点6分,四点7分)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分)
20.【答案】(12分)
示例:近代英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折射出社会发展。(2分)
在多数古代文明中,女性的地位通常较低,她们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进入中世纪后,女性的地位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善,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劣势。在近代早期,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尽管一些女性开始接受教育和参与文化活动,但她们仍然受到性别歧视的束缚。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民主政治不断完善,自由平等思想广泛传播,教育不断推广以及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支持等,使女性自我意识不断提升,女性获得大量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经济地位逐步上升,独立意识增强,使她们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8分)
综上所述,英国女性意识的觉醒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斗争,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2分)
评分细则:主题2分;短文要体现社会发展变化角度(1分);重点论述19世纪英国女性意识的觉醒(答出三点原因即可,一点2分,三点6分);做到史论结合(1分);总结2分。(以上“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是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