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4 17:2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25.0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亚里士多德认为气候的冷暖会影响民族性格和政治制度发展;孟德斯鸠则指出“多山国家的人民,保存着比较宽和的政体,因为他们不那么容易被征服”;马克思则主张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要尊重自然规律。据此可知(  )
A.学者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达成共识
B.世界各地的文明呈现出多元性的特征
C.人类文明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D.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对立统一
2.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3.下图为1030年的法兰西。图中王室直辖属地被称为“法兰西岛”。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
A.封君封臣制度广泛地建立起来 B.国王权力受到贵族和教会限制
C.缺乏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基础 D.国王与封建主的矛盾逐步激化
4.东晋高僧法显到访北印度时撰写了《佛国记》一书,其中记载“诸国王、长者、居士,为众僧起精舍,供给田宅、园圃、民户、牛犊,铁券书录,后王王相传,无敢废者,至今不绝”。由此可以看出当时(  )
A.婆罗门教在印度社会地位崇高 B.封建生产关系已经在印度出现
C.孔雀帝国奴隶制稳定发展 D.佛教逐渐成为印度的国教
5.10世纪选举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过程中,教会大主教们按照皇帝的命令提交候选人名单,皇帝可以随意挑选或指定候选人,候选人也须得到教会大主教们的承认。最后“根据上帝和皇帝的旨意”宣布教会的新领导当选为主教。据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
A.中央集权程度不断强化 B.皇帝与天主教互相支持
C.权力结构利于政权稳定 D.宗教权力指导世俗权力
6.在写于1549年的《关于英格兰王国公共福利的对话》中,商人抱怨“所有的食物都是那样昂贵或者更加昂贵,而就我所知,这里并无货物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从来未见过我们拥有比现在更多的粮食、牧草和各种牲畜”。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英国垄断了全球海上贸易 B.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市场
C.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D.封建领主的经济地位下降
7.18 世纪,西方思想家休谟是怀疑主义的代表,他质疑“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和必然性。休谟同时颂扬“现代商业社会模式”,认为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感官、情感和欲望获得了解放,并获得了正当的价值。休谟的这些认识(  )
A.冲击了人们的思想 B.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彼此之间矛盾冲突 D.助长了西方的腐朽堕落
8.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有如下内容: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这种制度设计(  )
A.说明德国仍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B.使两大议会的立法权丧失
C.意在突出普鲁士在联邦中地位 D.有利于巩固德国统一成果
9.有学者认为“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而不是更多”。英国是最先发生这个5分钟事件的地方,工业革命可能是最初的关键几秒钟。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迅速发展 B.工业文明主导历史发展进程
C.英国对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D.现代工业产生过程非常缓慢
10.马克思曾表示:“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据此可知,巴黎公社革命(  )
A.推翻了法国封建专制统治 B.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C.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D.建设政权的尝试影响深远
11.表2呈现了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不同时段内,西方国家政治军事类同盟和协定的数量。这一数量变化表明该时期(  )
表2 单位:个
时段 同盟和协定数量
1870—1879 20
1880—1889 31
1890—1899 61
1900—1904 108
A.世界性国际组织涌现 B.旧有国际秩序崩溃
C.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 D.西方各国矛盾激化
12.1920年,甘地起草的国大党新党章规定“目标是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以争取实现自治”。甘地也曾解释非暴力“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甘地这一思想(  )
A.直接推动了印度的工人运动快速发展
B.指导印度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
C.对印度的民族民主运动具有双重影响
D.助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13.二战爆发后,英国并未真正履行《英波互助协定》的义务,反而“拿波兰,甚至还准备拿匈牙利,拿罗马尼亚,作为礼物,以引诱德国”;法军也未对德国发动有效的进攻和牵制;而苏军则越过苏波边界,进入波兰东部,“把西乌克兰和西俄罗斯居民的生命财产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材料旨在说明(  )
A.当时条件下波兰的灭亡不可避免 B.绥靖主义刺激了法西斯扩张野心
C.二战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 D.集体安全机制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14.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这一表述(  )
A.反映美苏共同维护了世界的和平稳定
B.表明雅尔塔体系具有一定程度的韧性
C.指出危机有效控制了美苏的军备竞赛
D.说明美苏在冷战框架下立场趋于一致
15.尼克松在1970年发表声明,认为“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福利改革应当“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财政负担 B.维护社会稳定 C.减少贫富差距 D.增加就业岗位
16.下表是苏俄、苏联时期的部分经济政策梳理。从中可以看出(  )
列宁 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赫鲁晓夫 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勃列日涅夫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戈尔巴乔夫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A.市场机制一直在苏联经济体制中发挥作用
B.苏联经济改革始终未能突破旧有模式束缚
C.苏联对传统计划经济模式进行了反思调整
D.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上古时期世界各地出现了灿烂的城市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古埃及示意图
——摘自《历史学习图册》
材料二
(如今的)巴比伦是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的遗址,于20世纪初被发现。而汉谟拉比时代(约公元前18世纪上半叶)的古巴比伦王国遗址,至今还被埋在18米深的沙漠底下。巴比伦城建筑面积为1000万平方米,人口达30万,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巴比伦王国的仪仗大道是巴比伦王国举行庆典和宗教活动的必经之路,从南至北约二十米宽,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柏油路。仪仗大道西边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伦王国全盛时期的国王)执政时的南宫,占地约5700平方米。南宫宫殿墙壁上还能找到尼布甲尼撒“楔形文字”的印章和文告。
——摘编自石岳文《战云笼罩巴格达》
材料三
法老要向玛阿特(古埃及一位女神)敬献食物,由此获得“神力”,统治埃及。对农民来说,遵守玛阿特意味着诚实劳动;对官员来说,意味着秉公办事;对士兵来说,意味着忠于职守。在埃及这片土地上,尼罗河定期泛滥,人们丰衣足食,社会井然有序。在四千年的埃及文明史上,虽有外族入侵,但它基本上保持了法老文化的内核。
——摘编自赵克仁《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差异及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埃及城市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古巴比伦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并说明理由。(6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古埃及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在社会整体面貌上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世界经济中心的变迁轨迹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简明世界经济史——金钱推动下的人类进程400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心变迁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围绕“世界经济中心的变迁”,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美国对外经济制裁是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实施的。美国1995年对伊朗实施的“最严厉”的经济制裁,从表面上看,维护美国安全、打击恐怖主义是此次对外经济制裁的目标,但满足国内犹太人利益集团的要求、赢得大选胜利,也是美国加强对伊朗经济制裁的主要目标之一。
1980—1999年美国对外经济制裁不同政治目标的比重
注:深色部分表示由国际政治目标引发的经济制裁占总制裁数的比重;白色部分表示由国内政治目标引发的经济制裁占总制裁数的比重。
1970—1998年间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目标区域
单位:次
制裁时间 1970—1989年 1990—1998年
非洲 11 19
亚洲 14 6
西欧 6 6
拉丁美洲 19 9
中东 6 2
苏联/前苏联地区 12 8
——摘编自杨祥银《国际政治中的经济制裁政策还能走多远—从冷战后的经济制裁走向谈起》等
材料二
在西方的语义中,现代化研究永远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如何实现欠发达国家的发展,而得出的结论也是万象归一——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才是唯一正确的政策选择。这一理论为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目标以及长期合法性构建了观念基础:美国要加强对欠发达国家长期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这些国家仿效西方工业化道路“起飞”,完成自我促进的现代化模式,成长为合乎西方世界标准的民主国家。
面对冷战结束之后的国际新形势,美国对外经济援助也做出了相应调整。自1991年底到1999年底,为了促使独联体国家向“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过渡,美国向该地区提供了约73亿美元的无偿经济和技术援助。2002年小布什呼吁签订“全球发展新契约”,承诺在2004—2006年期间逐步将美国的发展援助增加50%,以促进落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申请援助的国家以能否“经济自由”“拥护法治”为标准。
——摘编自卓丽《论现代化理论对冷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影响———以克林顿政府时期与小布什政府时期为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特点。(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对外援助和经济制裁的措施。(10分)
2024—2025学年度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B C B A D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D B A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特点:集中于尼罗河流域(尤其是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及河谷地带);沿河呈带状分布,城市多位于尼罗河沿岸或支流附近。(任答一点2分)
原因:①古埃及大部分区域为沙漠,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尼罗河是几乎唯一的地表水源,为城市发展提供必需的生活和生产用水。②尼罗河泛滥带来肥沃土壤,使沿岸河谷平原与三角洲成为优质农业区,农业繁荣支撑城市形成发展。③尼罗河提供便利水运,利于物资运输、人员往来,促进沿岸贸易交流,为城市发展汇聚资源、活力。④尼罗河流域,众多文化古迹(如金字塔、神庙)分布于此,宗教祭祀、文化传承等活动促使人口聚集,进而推动城市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与理由:①规模较大,经济繁荣:巴比伦“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人口30万,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国王执政时的“南宫占地约5700平方米”,说明巴比伦城规模较大,经济繁荣。②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从巴比伦的“仪仗大道用于宗教活动”可知,城市建设服务于神权政治,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③城市建设技术先进:巴比伦有“最早的柏油路”——仪仗大道,推断巴比伦在道路建设上的创新。④法治特色浓厚:从“南宫宫殿墙壁上还能找到尼布甲尼撒‘楔形文字’的印章和文告”,联系《汉谟拉比法典》等已学知识,可以推断成文法的存在,强调法律在统治中的作用。(任答三点得6分)
(3)差异:古埃及是神权社会;两河流域是法制社会(王权专制社会)。(2分)
主要因素:地理环境;政治制度;民族因素;文化继承性的强弱。(任答两点得4分)
18.【答案】
(1)特点:近代世界经济中心以欧洲为主体;与大国崛起同步(与西方殖民侵略同步);与经济全球化(或世界市场的形成)同频;创新是世界经济中心形成的动力。(任答两点得4分)
(2)示例
论题:创新驱动世界经济中心转移(2分)
阐述:纵观古今世界经济中心变迁史,可以清晰看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作用。
17世纪的荷兰以制度创新引领全球。其创立了现代银行和股票交易所,解决了大航海时代的融资难题;更开创了股份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汇聚资本、分散风险,支撑起庞大贸易网络,使荷兰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最有名的贸易中心,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和17世纪世界经济中心。
19世纪的英国则凭借技术革命与制度保障崛起。178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并应用于生产,极大提升生产力,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进程;《专利法》等制度保护发明,激励社会持续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保障使英国经济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19世纪世界经济中心。
20世纪的美国同样植根于创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其在电力、汽车(如福特流水线)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并开创大规模生产模式,奠定产业优势。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迅速上升,美国迅速崛起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8分)
由此可见,从荷兰、英国到美国,掌握核心技术创新并建立高效制度支撑的国家,方能主导世界经济格局。创新是推动经济中心转移的重要力量,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2分)
19.【答案】
(1)特点:以政治目标为主;由国内政治目标引发的对外经济制裁比重增加,由国际政治目标引发的对外经济制裁比重下降;制裁范围广,遍及世界各地;制裁的对象选择性强;受制裁国家由拉美、亚洲国家和苏联为主转向以非洲国家为主;体现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和美国优先原则。(任答四点得8分)
(2)措施:美国的对外援助和对外经济制裁,皆以美国利益为出发点,本质上是其实现和维护世界霸权的主要手段,也是推销其资本主义价值观、干涉别国内政的主要工具。(4分)对外援助客观上推动了国际合作,促进了部分受援国的经济发展;但往往附加苛刻政治条件,援助绑定“民主化”“自由市场”条件,干涉他国内政,对受援国的长期发展带来了诸多复杂和深远的影响。(4分)美国的对外经济制裁破坏了他国主权与国际法准则,不利于维护良好公正的国际关系;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