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西省大同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山西省大同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4 17:2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山西省大同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2025.0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使用动物献祭进行占卜,占卜者检查动物的内脏,寻找能够预测未来的特殊形态(如下图)。美索不达米亚国工通常在处理国家重要事务之前总要举行这种仪式,在动物牺牲的内脏中寻找征兆,并将这些特殊形态及其预示的特定历史事件记录在泥板上。这反映出当时(  )
大英博物馆藏巴比伦脏卜羊肝的粘土模型
A.迷信充斥于日常生活中B.神权至上原则得到贯彻
C.泥板文字源于动物献祭D.王权统治充满神秘色彩
2.非洲是西瓜属植物的故乡,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约前1341—前1323年)的墓葬中曾发现两种西瓜属植物的种子。基督教《圣经》中记载,古代犹太人在埃及遭受奴役时曾说:“在埃及我们可随便吃鱼,还有胡瓜、西瓜、韭菜、葱和蒜。”据此可知(  )
A.古埃及以西瓜为主要食物B.犹太人曾经征服过古埃及帝国
C.西瓜在古埃及已广泛种植D.古埃及是多种动植物的起源地
3.亚洲不同地域的封建国家按照文化差异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见下表)。下列选项中亚洲各区域代表国家对应正确的是(  )
类别 政教合一的① 多种宗教的② 中央集权的③
文化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A.①阿拉伯帝国②笈多帝国③日本
B.①奥斯曼帝国②阿拉伯帝国③朝鲜
C.①笈多帝国②德里苏丹国③日本
D.①德里苏丹国②奥斯曼帝国③朝鲜
4.法国城市阿尔勒曾为凯尔特族群聚落、希腊殖民地,城中的建筑竞技场、罗马剧场和隐柱廊(地下走廊)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公元46年,古罗马帝国将阿尔勒设立为退休军人定居城市。这表明(  )
A.希腊殖民地遍及地中海地区B.古罗马建筑风格受法国影响
C.殖民扩张推动罗马文化传播D.人口迁移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5.新航路开辟之后,加勒比地区被指定种植热带经济作物,主要生产糖、烟草、咖啡等销往欧洲的产品,同时大量的非洲人被赶进当地的种植园,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混杂的社会。据此可知(  )
A.地理大发现催生了三角贸易B.殖民扩张改变美洲饮食结构
C.物种交流引发欧洲价格革命D.人口迁移推动非洲社会发展
6.德意志画家丢勒(1471—1528年)在人物的刻画方面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题材上不论是宗教、神话还是军事方面,都有着对人物形象鲜明的刻画,在思想表达的基础上,丢勒还将科学家对于人体比例的研究成果和科学严谨的态度融入作品之中。这反映了当时(  )
A.绘画题材涉及社会各方面B.文学艺术作品源于社会现实
C.思想解放影响了艺术创作D.科技发展是艺术进步的前提
7.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后,贵族地主不能够再随心所欲地选代表到议会下院去了,这时英国仍然只有1/2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工人中只有高工资的熟练工人才有资格获得选举权。劳动群众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普选权仍远未实现。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议会改革受到贵族操控B.民主共和制度渐趋完善
C.工人阶级分化日益明显D.民主选举制度有待完善
8.由于资本需求巨大,人们开始引入公共有限责任公司以满足资本的需求。法国在1867年通过的《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规定,1894年德国通过设立有限公司的法律,这些法律促进了大公司的蓬勃兴起。这体现出(  )
A.资本集中限制生产规模扩大B.立法助推有限责任公司发展
C.国家立法源于社会经济进步D.大型公司出现推动法律发展
9.据统计,英国男性的识字率在1714年约有45%,到18世纪中期达到60%左右。女性的识字率在1714年只有约25%,1750年时达到40%左右。当时英国识字率最高的是伦敦人,到18世纪20年代就高达66%。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
A.宗教改革推动基础教育的普及B.女性的政治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C.工业化发展潜藏着巨大的动力D.伦敦已经成为世界的文化中心
10.一战期间,俄国的二月革命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德国的十一月革命则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则因国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而终结。这说明一战(  )
A.催生了社会主义革命B.引发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C.瓦解了欧洲的君主制D.打破欧洲的传统政治秩序
11.下表为《1918—1921年苏俄谷物总收获量》和《1917—1921年度余粮收集制收购的粮食和谷物饲料》。据此可知当时(  )
1918—1921年谷物总收获量(单位:亿普特)
年份 1918 1919 1920 1921
亿普特 30.34 30.80 27.59 22.13
指数 100 101.9 91.2 73.1
1917—1921年度余粮收集制收购的粮食和谷物饲料(单位:亿普特)
年份 1917/18 1918/19 1919/20 1920/21
亿普特 0.734 1.079 2.125 3.67
指数 100 147 289 500
A.苏俄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B.苏联农业遭受重大挫折
C.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鼓舞D.社会主义政权得以稳固
12.自1966年以来,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完成了11项公约的草拟工作,涉及争议解决、国际合同、电子商务等领域。此外,它还制定多项示范法、立法指南与其他法律建议案文,汇编出版判例法和统一商法方面的最新资料,向有关国家提供法律改革方面的技术援助,组织召开统一商法方面的区域性和全国性研讨会。这反映出联合国(  )
A.成功地解决了国际经济纠纷B.推动了国际法的编撰与演进
C.促进了各国法律体系的完善D.有利于构建区域经济集团化
13.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停滞,失业率与通胀率不断增高,被经济学家戏称罹患“英国病”。为此撒切尔政府放弃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改用新的经济理论来调整经济发展,最终带领英国走出困境。下列属于英国经济调整措施的是(  )
A.增加公共事业投资B.出售国有企业股份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D.全面控制工业生产
14.苏联拍摄的爱情轻喜剧《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以现代化大都市为背景,技术工人为主人公,展现他们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冲破困境获得幸福的故事。该片荣获198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这折射出当时苏联(  )
A.人民向往美好物质生活B.经济改革冲破体制束缚
C.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D.电影文化受到西方推崇
15.美国历史上共发起过七轮贸易战,除了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是为了保护国内农业全面实施之外,过去的几轮贸易战均围绕特定国家和行业展开。但关税制裁效果往往与初衷背道而驰,还会引发对手国反制并反噬本土产业,甚至加剧了美国经济萧条。以上现象说明(  )
A.关税是保护贸易的唯一手段B.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主导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已经丧失D.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16.截至2025年,沙特阿拉伯、埃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陆续成为金砖国家成员国。这些国家的加入使金砖国家的GDP总和超过3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29%,新加入的国家各自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和能源、人口优势,这将为金砖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据此可知(  )
A.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前景良好B.全球治理体系的多极化趋势增强
C.南北对话催生新的合作发展平台D.资源优势是加入金砖国家的门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所谓“封建契约”,是指封建时代(9—14世纪)西欧封建主阶层内部封君与封臣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约定。按照后来西方史家的归纳,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封君要保护封臣的人身、财产安全与对受封地产的占有及其收益;而封臣则要效忠封君,为其服骑士军役,并在封君之长子晋封骑士、长女出嫁以及战争受俘时为封君提供经济资助。……一些西方学者还力图揭示封建契约的精神,认定它是在经过双向互动协商、同意的基础上达成的,因而其间贯穿着尊重、忠诚与奉献的精神,“如果没有对相互义务的充分认识与履行,双方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维续的”。此外,如果定约的一方违反契约,另一方的义务随之解除,且对违约者有抵抗的权利。……需要指出的是,从现存的历史文献资料看,所谓的“封建契约”在当时的西欧只是一种较为流行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涵盖上述规定的文本并不多见,而作为封建的国王与其封臣贵族订立的封建契约文本,更是屈指可数。
——摘编自孟广林《封建契约与中世纪英国王权》
材料二
建立在采邑制之上的国家,不过是由采邑和保有权构成的集合体。采邑制本身就孕育着分裂的因素。……主要由封君封臣关系构成的政治体制,使国家成为由契约维系的松懈的政治共同体。在这里,国王与其所统治的人民,与他的陪臣之间也有明确的契约关系。国王在加冕时宣誓:国王的责任是执行正义而自己也服从法律。如果他未能做到,人民就没有义务效忠国王了。当然,国王是否执行正义要由基督教教皇来判定,这就潜伏下后来教皇与世俗政权的冲突。按照封建法律,一个附庸有权撤销他的臣服誓约,向他的宗主甚至国王提出挑战,只要宗主违反了正义。同样的原因,领主也可废止对附庸的保护。
——摘编自吕嘉《世界中世纪政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封建契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君主、教会、贵族、民众四个阶层中的两个,列举史实说明西欧封建契约下两个阶层之间的关系。(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在采用欧美专业课程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日本文化、历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支持工业化进程和国家实力的提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到民族主义兴起和冷战的影响,日本的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他们转向与美英等发达国家合作,通过引入欧美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推动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别是在冷战时期,日本与美国的学术交流显著增加,这种合作不仅提升日本的科技教育水平,也帮助其融入国际学术界。此外,日本政府通过修改相关法律,鼓励大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之间正形成更紧密的创新合作框架,实现学术卓越并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摘编自黄福涛《从历史发展到全球竞争力:亚洲国际高等教育的演变与挑战》
(1)根据材料,指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瓜分非洲是出于强烈的经济动机,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非洲经济会发生巨变。欧洲人并不满足于在非洲沿海港口贩奴,工业化的西方不再需要奴隶,因为随着技术发展,机器大量取代了奴隶劳动。相反,西方需要的是非洲内陆发现的原材料,而且西方已经掌握了获取这些原材料的技术手段。开发非洲资源的第一个重大步骤是金伯利发现钻石(1867年)、威特沃特斯兰德发现黄金(1884年)。非洲西海岸许多地区盛产热带森林产品,如棕榈油、橡胶和象牙。因此,欧洲移民蜂拥而至,尤其是罗德西亚南部和东非。不久,欧洲移民就占据了这些地区最优质的农业土地。
——摘编自【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从1960年代起,非洲独立国家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但是外国垄断资本仍然控制着银行、金融、保险、外贸、商业、工矿业、交通运输、种植园、农场等部门,掌握着新独立国家的经济命脉,非洲经济仍然属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特别是殖民地的经济结构根深蒂固,不会随着独立而自动消失。非洲国家生产自己不消费的东西,消费自己不生产的东西。尽管许多国家是农业国,但粮食不能自给,靠进口维持生计。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广大内陆尚处于刀耕火种的状态。基础工业十分薄弱,除了埃及、南非、津巴布韦有一些钢铁、机器制造业外,多数国家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农矿产品初步加工厂和食品厂等,有的几乎完全没有工业。
——摘编自艾周昌、陆庭恩《非洲通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侵略非洲方式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殖民统治给非洲经济发展带来的困境,并为非洲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类文明源于物质生产,是包括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社会形态在内的综合演变,同时又是一个动态发展且漫长的过程。从横向上看,它是丰富多元的;从纵向上来看,则是一个演变和发展的进程。它区分着不同时代,既是时代过渡的鲜明标志,又代表时代历史的发展深度,它由低级阶段步入高级阶段。
——摘编自王宇晗、刘然《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人类文明演进》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知识,围绕“人类文明的发展”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2025学年度山西省大同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C A C D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B A D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14分)
(1)特点:以土地关系(封土)为纽带;双向制约;双向互动协商;封君封臣的义务不对等;受社会道德观念影响;依赖传统惯例而非书面规范。(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
(2)示例一
君主与贵族同为统治阶级相互依附相互制约,君主为封君权力至高,可以通过封赏土地、爵位等方式换取贵族的效忠,贵族为封臣需要通过随从作战等方式追随君主,原则上贵族需要服从君主的权威,但贵族也可以反抗君主的权威。如英国1215年《大宪章》,由于英王随意征税引发贵族起兵反抗,反映了贵族限制王权。(6分)
示例二
君主与民众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民众需要效忠于君主,君主需要执正尽责并受约束。如《英王亨利二世给予林肯城之特许状》,君主通过契约保障了城市市民利益的同时,也表明了市民服从并承认君主统治的合法性。(6分)(言之有理,符合史实,亦可给分)
18.【答案】(12分)
(1)主要内容:建立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融合西方的课程与日本传统的价值观;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强与西方国家交流;以立法手段满足市场需求;政府与产业界、学术界形成创新合作框架。(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推动了日本教育近代化和科技发展能力;为国家近代化发展培养了人才;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提升;二战后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了全球化等。(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学生如有答出“有利于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可酌情给分。)
19.【答案】(14分)
(1)主要变化:从奴隶贸易变成瓜分非洲(划分势力范围)、商品输出。(2分)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需要掠夺原料、占领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4分)
(2)困境:外国掌握非洲国家的经济命脉;经济结构单一;农业水平低下;工业基础薄弱。(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建议:实现经济独立;调整产业结构;成立经济合作组织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0.【答案】(12分)
评分说明:
论题(0—2分) 论题立论正确,得2分;论题立论不正确或指向不明确,不得分。
阐述(0—8分) 能答出与论题相吻合的三个史实,并能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完整。(6—8分) 能答出与论题相关的两个史实,基本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3—5分) 所答史实不符合论题,逻辑不严密、条理不清晰。(0—2分)
结论(0—2分) 在论题观点基础上有所升华,得2分;重复论题观点或没有结论不得分。
示例
论题: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明从低级向高级演进。
论证: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使用标志着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兴起,之后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新动力应用于生产,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制度建立,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工业革命不仅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还引发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两大对立阶级。同时,民主政治在更多国家得到发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人类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时代。20世纪中后期以来,以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人类逐渐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生产方式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变,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公平与正义。人类文明在科技、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不断创新和发展,呈现出更为高级和复杂的形态。
综上所述,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人类文明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核心驱动力,每一次生产力的重大突破都推动人类文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