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县2025年春期期中学情调研
八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卷共6页,两大题25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请将答题卡上姓名、考号填写清楚,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涂在答题卡对应栏目内)
1.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风雨兼程、砥砺前行,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下列图片最能体现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是( )
A B C D
A.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B.开国大典
C.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D.一五计划成就示意图
2.七十载沧桑巨变,九万里风鹏正举。2021年8月19日上午,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2万多人欢聚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习近平在贺匾上题词:“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不包括( )
A.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 B.西藏废除了农奴制度
C.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D.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3.某校师生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其中一组同学准备在西宁市人民公园向市民讲述志愿军故事。以下最适合在此宣讲的是( )
A.飞夺泸定桥 B.血战台儿庄 C.跃进大别山 D.坚守上甘岭
4.“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材料中的“它”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如图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う
北京市民迎接新中国第一次普选 农民报名参加农业 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者组织的木器 生产合作社 绸布店庆祝公私合 营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乡镇企业的发展
C.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D.工业布局的调整
6.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图书出版社发生的变化,与该变化趋势紧密相关的是( )
年份 私营出版社(家) 国营出版社(家) 国营所占总数比例(%)
1950 184 27 12.8
1953 356 62 14.8
1954 290 70 19.4
1955 19 77 80.2
A.土地改革的实施 B.工业化全面进行
C.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行
7.1953-1954年,全国有1.5亿余人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了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每一项条款。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C.借鉴了苏联立法经验 D.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为少数民族代表们配备了汉语翻译,代表们使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决票”上也印有汉、蒙、藏、维吾尔4种文字。以上材料可以说明(自 )
A.中央人民政府的正式成立 B.各族人民平等地享有民主权利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D.西部大开发拉动边疆经济发展
9.下表为““一五计划”末期主要经济指标”,这些成就说明( )
指标 工业总产量 钢产量 原煤 发电量 机床
1957年比 1952年增长 增长128.5% 近3倍 增长98.5% 增长164.4% 增长17.7倍
A.中国工业水平已居于世界前列 B.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10.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全面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1.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发生严重失误,但仍然取得显著成就。下列成就中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 B.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建成
C.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D.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意义,是因为其在重大历史关头,及时回答了党和国家何去何从这一“历史之问'。”这一“历史之问”的答案是( )
A.实行改革开放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进行多党合作 D.落实“两个凡是”
13.谈到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时的状况,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调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材料突出反映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B.联产承包责任制势在必行
C.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病所在 D.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①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③发展才是硬道理;
④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4.“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1992年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 )
A.建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加入世贸组织
15.某同学做了资料卡片(如图),卡片反映的是(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C.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D.经济特区的建立
16.在我国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有两座城市注定大名鼎鼎。一座作为“试验田”,在1980年率先拥抱世界;另一座虽为“旧窗口”,却在1990年焕发出了新活力。这两座城市分别是( )
A.深圳、珠海 B.青岛、汕头 C.上海、青岛 D.深圳、上海
17.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指的是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8.同学们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C.现代中国农村的巨变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列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共十三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中共十五大--开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大飞机一飞冲天、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创新 B.开放 C.协调 D.共享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30分)
2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报纸 社论摘要
《人民日报》(中国) 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人民论坛报》(波兰) 这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阵线上又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国人民的胜利,乃是20世纪继苏联十月革命和消灭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之后的伟大事件
材料二:
彭德怀和部分指挥员在朝鲜成川郡桧仓(1951) 朝鲜人民军与志愿军 战士从陡崖跳下追击逃敌(1951) 朝鲜开城老百 姓慰问志愿军(195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简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原因。(3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一个恰当的主题。(1分)
22.(7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1农民正在拔除地主 图2 农民报名入社 图3 1949-1997年我国 图4 小岗村农民共按立的地界碑 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手印群雕
(1)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意义?(2分)
(2)图2农民报名入社中的“社”指的是什么?此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图3中1957--1962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4)图4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积极作用?(2分)
(6分)随着科技领域的迅速发展,2025年被视为机器人时代的正式到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结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后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历程(部分)
阶段特征 概括
初步探索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了工业机器人的初步探索。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863计划的支持,使得中国开始发展自己的机器人技术和产业。
自主研发 随着国内科研力量的增强和技术积累的增加,中国进入了自主研发阶段。这一阶段,中国不仅继续发展传统的工业机器人,还开始涉足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领域。
新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中国机器人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同时,国内企业也加大了对机器人技术的投入。在这个阶段,中国机器人产业不仅实现了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还开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机器人产业发生的变化。(2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变化产生的原因。(2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器人发展历程的认识。(2分)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和发展,改革开放也不可能取得重大成就并不断向纵深推进。
-摘编自《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向共进》
材料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材料三: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根据材料一,分析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作出了哪些努力?(2分)
(3)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哪些努力?(2分)
25.(5分)依据材料,提取关联信息,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材料:
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众多领域跑出了中国速度,交出令世人惊叹的中国答卷。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由原先第11位,到2010年就跃居第2位。“天眼”望天,“蛟龙”探海,大飞机首飞、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2020年11月23日,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脫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摘编自欧阳淞主编《写给中学生的中国共产党历史》2025年春期八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D B A C A B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A A C C D B D D A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1)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1分,任意一点)
国际:新中国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1分)
(2)中国人民志愿军广大指挥员的正确指挥;朝鲜人民军与志愿军的英勇作战;人民群众的支持。(3分)
(3)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分)
22.(1)意义: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地主阶级;②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人民政权更加巩固;④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2分,一点1分)
(2)农业生产合作社。(1分)
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或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1分)
(3)运动:大跃进。(1分)
(4)作用: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农村生产力;②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③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新路。(1点1分,任意2点)
23.(1)变化:从引进技术到自主研发;从低端到高端;从国内发展到国际竞争。(1点1分,任意2点)
(2)原因:国家政策的支持;科研力量的增强,技术积累的增加;企业投入的加大。(2分,任意2点)
(3)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科技实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重视助推科技发展。(2分,任意1点即可)
24(1)关系: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了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2分,1点1分)
(2)努力: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等。 (2分,任意2点)
(3)内涵: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分)
努力: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等等。(1分)
25.示例:观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论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使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使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对外开放上,1980年经济特区的设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后中国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社会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空间,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由此可知,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应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开放。
其他观点: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等等。
22.(1)作用:有利于抑制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2分,每点1分,任意2点即可)
(2)变化:录取人数大幅增加;(1分) 原因:政府重视文教事业(或以文治国)(1分)
(3)作用:笼络汉族士人。(1分)
局限性: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文化发展。(1分,任意1点即可)
23.(1)原因:北方长期战乱,社会动荡;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兴修水利,生产技术提高。(2分,每点1分,任意2点即可)
(2)原因:手工业制造实力雄厚,为海上丝路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生产基地靠近海港,利于海路贸易(或海路贸易成本相对较低);造船和航海技术领先世界。(2分,每点1分,任意2点即可)
(3)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进一步发展;兴修水利。(3分,每点1分)24.(1)主题:中国的印刷技术(1分)说明:我国印刷水平的提高。(1分)
(2)信息北宋时期指南针开始运用在航海上。(1分)指南针的运用并不是很广泛。(1分)
(3)影响: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外传,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火药传入欧洲,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为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1分,任意1点即可)
25.示例:
观点:北宋对辽和西夏的纳贡求存政策,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
阐述: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之后,宋辽议和,订立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虽然屡屡获胜,但人民处于困苦之中,后来,北宋与西夏订立宋夏和约,宋夏人民在边界开设贸易场所,宋夏边界贸易兴旺。综上所述,宋辽、宋夏议和符合双方人民的利益,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发展和友好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