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位劳动模范,看看他在平凡中展现的伟大。请看《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导入
目 录
知人论世
01
初读课文
02
文本研读
03
技巧点拨
04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张秉贵(1918—1987),原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售货员,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着每一个顾客的心;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写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以昂扬的热情和冲天干劲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张秉贵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做出了成绩。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一般来说,人物通讯是指反映新闻人物为对象的通讯,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这里的新闻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类人。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主体,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教育人、感染人。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才有了灵魂、生命,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一标题意蕴丰富,含意深刻。表层意思是说张秉贵业务熟练,服务热情似火,市民被他的真诚和一心一意为大家服务的行为所感动;内在含意是歌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先锋人物们火一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出的是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勇于担当和付出的精神。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嗬(hē) 嘱咐(zhǔ)
亲昵(nì) 凌辱(líng)
预习检查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和蔼可亲: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心神不定:指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坐卧不安: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形容心烦意乱,十分担心忧虑的样子。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初读课文
【思考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14段):张秉贵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第二部分(15-18段):张秉贵思想认识发展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部分(19-20段):张秉贵精神品格的影响。
问题思考
【思考2】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和结构特点。
明确 文章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上,采用倒叙和插叙相结合的写法。先点明张秉贵是劳动模范,再用丰富事例加以佐证。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思考1】本文主要抓住张秉贵的那几个方面来写?为什么选取这几个方面来写?
明确 工作上——练就“一抓准”的过硬本领;
态度上——为人真诚,看他的工作成了许多人的享受;
思想上——心中有一团火,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因为人物通讯要求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件来报道,而本文选取的这几个方面都是张秉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典型体现,同时可以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他。
【思考2】理解文章内容
①如何理解张秉贵说的话:一个人哪能事事如意?不过,我们售货员一进柜台,就要像解放军的战士进入战斗岗位那样,把自己的事情放一边,全神贯注地去为人民服务。
明确 采用类比的修辞方法,非常形象地说明在岗位上应该精神抖擞,始终认为自己是人民的售货员,全神贯注地为人民服务。后文也讲到当自己的女儿有病时,送进医院,也不忘记上班,而且做到了满面笑容地接待顾客。
【思考2】理解文章内容
②文章的第15段和16段,记叙了张秉贵解放前后的几段经历,作者写这些事情的意图是什么?如果删除这两段对文章有何影响?
明确 这两段对比了张秉贵解放前后的不同经历,解释了张秉贵热爱本职工作并取得非凡成绩的内在动力:新中国让他一个劳动者翻了身,并受到了尊重。如果删除这两段,不仅无法解释张秉贵出色工作的原因,让读者摸不着头脑,而且也不能揭示文章的深层主题——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赞美。
【思考2】理解文章内容
③他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联系全文内容,概括一下“一团火”的含义?
明确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
【思考2】理解文章内容
④时代在不断进步,商品和服务方式也在更新,“一团火”式的服务态度是不是不需要了?
明确 虽然时代在不断进步,商品和服务方式也在更新,但那份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精神,应该一直传承至今,张秉贵式“一团火”精神从未熄灭,如今愈发明亮。这份精神的背后,是张秉贵也是我们对党和人民深深的热爱,是对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期盼。
【思考3】试概括张秉贵的性格品质,并做简要分析。
明确 ①耐心细致、周到体贴,如:张秉贵用糖哄哭闹的小孩;
②观察细致、乐于助人,如:张秉贵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
③热情大度、随和亲切,如:张秉贵接待了气呼呼的女顾客;
④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如:张秉贵的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
⑤自我反省、不断成长,如:张秉贵光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
⑥懂得感恩、乐于奉献,如:张秉贵忆往昔被兵痞打,却因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
⑦主动求知、严于律己,如: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
【思考4】鉴赏下面语句,把握正侧面描写的手法
①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明确 通过强烈的细节对比,突出张秉贵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对工作的高度负责的态度。
【思考4】鉴赏下面语句,把握正侧面描写的手法
②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是遇到了什么不顾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
明确 通过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表现了他在工作中的细心贴心耐心,更写出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思考4】鉴赏下面语句,把握正侧面描写的手法
③他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
明确 通过“拿”“放”“又拿”“塞”“捆”“嘱咐”等一连串的动作,生动地刻画了他心思细腻,办事认真的形象。
【思考4】鉴赏下面语句,把握正侧面描写的手法
④忆往昔,看今天,他默默地想,现在我刚为人民做一点儿事,他们就把我当亲人相待,我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8年他入党后,想了又想,个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图的就是多为人民服务!
明确 通过张秉贵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他的成长过程和思想的成熟。
【思考4】鉴赏下面语句,把握正侧面描写的手法
⑤文章的最后两段。
明确 通过广大顾客对张秉贵的爱戴和尊敬,侧面烘托他的精神品格的高尚。
【思考5】张秉贵工作态度能给我们哪些启发?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
明确 (1)一个平凡的人,用自己的行动一步步完善着自己的工作技能与服务方式。满足每一位顾客。他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虽然他生活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他真诚服务的工作精神却永远的激励着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精益求精。
(2)他珍惜自己的工作,以自己的工作为自豪,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每天重复的也都是同样的工作。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而感觉工作是枯燥的。我们应该从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中发现工作的乐趣,为服务对象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张秉贵在工作中的热情与服务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跟随前人的脚步。在自己的工作道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之路。对自己的工作积极进取、态度认真、踏实肯干,在工作上体现自己的价值。
【思考6】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 ①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使内容更加真切感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②线索明确,层次清晰。“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是本文的线索。作品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展开,贯穿全文。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叙写老售货员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具有“一团火”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这种结构安排,起到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
③倒叙和插叙相结合的写法。先点明张秉贵是劳动模范,再用丰富事例加以佐证,同时辅以插叙。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这样安排更能突出这位劳动模范就如一团火,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温暖众人心的美好精神品质。
④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正面描写,和对比、烘托等侧面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的立体和真实。
“怎么写的”:作者怎样使张秉贵“立”在我们面前的 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① 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对张秉贵这一人物进行刻画,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再现了张秉贵的心灵、精神的成长轨迹,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② 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了张秉贵并不是一开始就如现在一样,他也是经过一番变化才坚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这样描写人物显得更真实可感。
塑造人物手法
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③ 侧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多处写他人对张秉贵的态度和看法,从他人口中说出对人物的评价与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④ 以张秉贵的事迹为主体,写了多个事例。
这些事例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张秉贵的为人、他的精神以及他是如何用心中的一团火去温暖众人心的。这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感染着读者,也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人物的难能可贵之处,人在事中,事中见人。
三:技法探究:借事写人
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
这段多处使用了心理、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将张秉贵热情周到、耐心体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语言、心理、神态
本文通过叙写“劳模”张秉贵的日常工作,赞美了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
第四部分
技巧点拨
通讯语言的通俗美
【任务引导】本篇通讯的语言通俗易懂,而朴实的语言才有美感,也就是通俗美。通俗并不等于肤浅,是因为它把高深的道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现出来,能够打动读者,增强亲和力。那么,怎样使通讯写作语言达到“通俗美”呢?
【技巧点拨】
①运用惯用语
适当运用惯用语能够增强通讯的可读性。像把工作互相推诿说成是“踢皮球”“扯皮”,把迎奉上司说成是“拍马屁”,把工作辞退说成是“炒鱿鱼”,把官升的快说成是“坐直升飞机”,把内部不团结说成是“窝里斗”等这样的惯用语,都能形象生动地表达文章主题。
【技巧点拨】
②引用俗语和谚语
俗语、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大多反映了人民的心愿,记录了社会生活和人生经历,言简意赅,道理深刻。如果在通讯写作中恰当引用,就会使通讯产生美感。
【技巧点拨】
③穿插歇后语
文章中穿插使用几条歇后语,其“通俗美”更是活灵活现。因为它包含了群众的智慧。当然,歇后语在通讯中穿插运用,也要讲究场合,不同的场合适应不同的歇后语,才能使通讯生辉。
《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从四个角度展现了袁隆平的事例与品质,采用了四个小标题、四板块的布局形式。本篇通讯的行文结构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阐释。
①本文采取纵横交错的结构布局②先采取特写式镜头描绘张秉贵工作的场景,通过张秉贵在柜台里忙碌的场景描写,有画面、有情景、有人物,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可读大大增强。③然后再通过典型事例介绍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④接着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剖析,张炳贵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因;⑤最后讲述张秉贵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本篇通讯的行文结构是怎样的?
他在德昌厚当伙计时遇到的一件事,又浮现在眼前。一个国民党……笑脸赔不是。
思考:在行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插叙一段张秉贵以前的遭遇?
①借张秉贵的回忆写出他“一团火”品格、热心服务的成长历程,更加突出人物形象的饱满②新旧对比,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性和可读性。
您那感人肺腑的事迹,
使我心中升起了一团火。
……
请收下我这青年社员当徒弟,
到了那金色的季节,
在您笑迎顾客的同时,
我正坐上喜送公粮的大车!
思考:文章为什么要以一位路过北京的青年农民的诗歌结尾?
①以诗情收束全文,借对张秉贵事迹所产生影响的提炼升华了思想主题,彰显出“一团火”精神的崇高可贵;
②侧面描写与烘托,进一步塑造人物形象,可见其影响力。
文本研读
课文第三部分有多处对比描写,请举例分析。
精读探究
赏析对比手法
张秉贵的不断成长与变化。
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
劳动者地位变化,服务精神受到尊重。
张秉贵早年在资本家工厂当童工和在食品店当学徒时受尽剥削压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售货员为人民服务。
刚成为售货员时对顾客的冷漠。
张秉贵热情为顾客服务。
张秉贵在德昌厚食品店当伙计时遭到兵痞的暴打。
张秉贵受到顾客感激。
题目含义丰富,
表层意思说张秉贵业务熟练,服务热情似火,
深层意思指在特定的时代中劳动人民有火一般的使命感,
突出了平凡岗位劳动人民细心、耐心、奉献的劳动精神。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作为标题的意义:
选择典型人物,不一定非得崇高伟大的人物
精选表现人物崇高品格的事例
注意语言的优美生动
用适合的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
注重细节描写
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通过学习,可以看出人物通讯在写作时要注意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