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白居易
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作者简介(其人)
白居易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句式长短不一,唐以后,歌行一般采用五言、七言古诗体裁,可叙事,可抒情、议论。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都是歌行体。
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感伤诗。
文体知识
通读全文 纠正字音
铮 悯然 转徙 浔阳
瑟 声声思 捻 霓裳
衣裳 红绡 钿头银蓖 谪居
还独倾 呕哑 嘲哳
zhēng
mǐn
xǐ
xún
sè
sì
niǎn
ní cháng
cháng
xiāo
diàn bì
zhé
huán
ōu yā
zhāo zhā
小序释义
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曾经
古:因此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摆酒
作歌
命名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容貌衰退
长句:古:七言诗 今:结构复杂的句子,与短句相对
整体感知
通读小序,请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的主要经过
身世
作者的心情
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
1.请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年秋
湓浦口
琵琶女、我
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送客、闻声、问人、奏曲、自叙身世、作诗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感斯人言 / 命曰《琵琶行》
感情基调:
凄切伤怀
整体感知
请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01
小序简要地概括了全诗的内容,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确立了诗歌的主题:同情琵琶女,控诉社会现实,抒发内心苦闷、失意之情,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全诗结构
重闻琵琶
青衫湿
同病相怜
伤迁谪
歌女倾诉身世苦
江上聆听
琵琶曲
江头送客
闻琵琶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秋风吹动草木的声音
互文手法
指音乐
悲伤
迷茫不清
沉入水中
浔阳江头夜送客
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①“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惨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情。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1、琵琶女出场
急切
欣喜
举止端庄
神态含羞腼腆
“寻、问、移、邀、添、回、呼、唤”……这一系列的动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女演奏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校音
低沉抑郁
随手
深长的情思
声声弦音
往常
低头
连续
声音沉重抑扬
声音轻细
分别比喻乐声的浊重和清脆
鸟鸣婉转
流畅
乐声堵塞不畅
突然
溅射,飞迸
带甲的骑兵
说话的声音
弹琵琶的四种指法
内心深藏的忧愁和怨恨
突出:古:突然冲出,今:表现不一般
古:在……中心,今:小心、留神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诗 句 音乐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粗重繁密
细腻柔美
婉转流利
低沉抑郁
激越高亢
气势雄壮
戛然而止
将 抽 象 的 音 乐 变 为 可 感 的 形 象
圆润清脆 错落有致
比 喻
1、大量应用比喻,化抽象为具象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弦弦掩抑声声思
低眉信手续续弹
嘈嘈切切错杂弹
叠 词
Jiān guān
yōu yè
叠韵
双声
联绵词
更加形象生动,使诗歌语言有音乐的悦耳动听,富有韵律美。
2、巧用叠词及叠韵词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直接):
①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②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③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侧面烘托(间接):
①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景结情)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什么作用?
①突出音乐效果。“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琵琶女的技艺高超,是画龙点睛之笔。
②深化诗歌的意境。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4曲中带情:
第三段:
歌女倾诉身世苦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默默深思
整理
正容,显出庄重的神色
佩服
常常
金花
密尺梳
打拍子
鲜红色
成妆,画好妆
京城富家豪族子弟
第3段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再、又
平常、随随便便
容貌
旧,衰老
古:年纪大,今:排行第一的人
走了以后
美好的时光
时间流逝
纵横的样子
第3段
琵琶女自叙身世:少年欢乐,年长失意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门庭若市
年轻貌美
昔日欢笑
独守空船
今日辛酸
年长色衰
诗歌的第三部分采用了 的手法。
对比
当年
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
而今
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叹息
各地
见
离开
顿时
什么声音
芦苇
在这里
再
即,便
沉沦流落
音乐
独酌
听不下去
声音嘈杂刺耳
形容杜鹃啼声悲切
再
写作
皇帝居住的京都,指唐朝京城
4、研读第四段
同病相怜伤迁谪
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慨叹
文本解析——第四自然段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同一个从未谋面的下等的歌妓产生共鸣呢?
琵琶女的身世 相同点 诗人的遭遇
年轻时 被贬前
如今 如今
艳盖群芳
艺压京城
人妒人捧
年年欢笑
年老色衰
门前冷落
委身商人
独守空船
诗酒流连
丝竹不绝
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 送客惨别孤独失意
沦落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很久
返回座位坐下
更、越
更加急促
刚才
掩面
形容琴音悲切
黑色单衣
问题思考
(1)伤琵琶女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2)伤己
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内心倍感凄凉。
在诗中一共描写了三次琵琶女弹奏琵琶弹奏的精妙
第一次: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二次:江上聆听琵琶曲
第三次:江上感言再促弦
合作探究
(1)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一次是侧面描写,琵琶女没有出场,他的演奏是是任何客人听到的。(暗写、略写)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二次是正面描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明写、详写)
(3)江州司马青衫湿
——第三次是正面描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但写的简略(暗写、略写)
听者的感受、反应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诗歌往往少不了环境的描写,本诗歌前后有五处环境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凄凉愁惨
“别时茫茫江浸月”
离愁别绪
“唯见江心秋月白”
寂静,烘托了音乐效果
“绕船明月江水寒”
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以我观物,则万物皆著我之色彩。
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境;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②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环境描在开头,其作用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⑤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衬托主题
注意:切忌脱离文本进行具体分析,生搬硬套环境描写的作用;
切忌答题时不分要点,或遗漏要点。
表达主题
通过叙述诗人与琵琶女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身世的同情,倾诉了自己被贬官,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罪恶。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句,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暗线
结构特色
明线
双线交织,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相交,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以人物为线索
琵琶女的身世
诗人的感受
琵琶女
诗 人
文言知识归纳
言
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话,名词
字,名词
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数量,名词
命
遂命酒
命曰《琵琶行》
吩咐,动词
命名取名,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几,数词
数量,名词
是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自言本是京城女
这、此,指示代词
是,动词,表判断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
今夜闻君琵琶语
说话,回答,动词
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写,创作,动词wéi
弹奏,动词wéi
替、给,介词wèi
委身为贾人妇
做,动词
间关莺语花底滑
啼叫,动词
轻
轻拢慢捻
商人重利轻别离
轻轻,副词
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哭泣,动词
眼泪,名词
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短暂,副词
忽然,一下子,副词
转
却坐促弦弦转急
转徙于江湖间
更,越,副词
辗转,动词
转轴拨弦三两声
转动,动词
重
添酒回灯重开宴
商人重利轻别离
重新,副词
重视,副词
又闻此语重唧唧
更加,副词
声
凄凄不似向前声
忽闻水上琵琶声
音调,名词
声音,名词
于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向,介绍
在,介词
辞
我从去年辞帝京
莫辞更坐弹一曲
离开,辞别,动词
推辞,动词
相
移船相近邀相见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互相,副词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拨
转轴拨弦三两声
曲中收拨当心画
拨动,动词
拨子,名词
因为
古:两个词,因此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向前
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古今异义词
老大
古:年纪大了
今:排行第一
颜色
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明年
古:今年的下一年
今:第二年
难为 古:不堪
今:使人为难;
多亏,指做了不容易的事
去来
古:走了以后
今:离开了又回来
阿姨
古:教坊的管理者
今:母亲的姐妹;和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无亲属关系的妇女
当心
古:在……中心
今:色彩
整顿
古:整理
今:使紊乱的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
少年 古:年轻时
今:十岁到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
唧唧 古:叹息声
今:拟声词,形容动物叫声
文言句式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本(是)长安倡女
使(之)快弹数曲
送客(于)湓浦口
状语后置句;于,在
省略句
创作变化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入仕--贬江州司马
后期
贬江州司马--死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 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新乐府》《秦中吟》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郁郁不得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