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卷(一)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1.如图,指压板是常见的游戏道具。当脚踩在指压板上时,游戏者会疼痛难忍,游戏者感受板的软硬程度和形成痛觉的部位分别是( )
A.皮肤 神经 B.神经 皮肤 C.皮肤 大脑 D.大脑 皮肤
2.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B.鼓膜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C.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前庭
D.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3.下列有关“鸟语花香”这一成语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鲜花很香的感觉形成于大脑
B.鸟鸣声频率大于20000Hz
C.听觉和嗅觉的感受器是相同的
D.人和动物对“花香”的敏感程度是一样的
4.缶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乐器。用“击缶迎宾”的方式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序曲,也是取法于古人,并利用现代的声光电高科技手段,把古代的乐队演奏进行了重新演绎。如图,演员将击响的缶用手一按,响声马上消失了,这是因为( )
A.声波传到人体中去了
B.缶面停止了振动
C.手阻碍了声音的传播
D.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5.小余在湿地公园游玩时看到水池里有各式各样的锦鲤,下列哪幅图是小余看见水中锦鲤的光路图( )
A. B. C. D.
6.如图所示,某品牌超声波清洁器在清洗眼镜,使用时先向水槽加水使眼镜完全浸没水中,通电清洁器开始工作。此清洁器工作时人站在旁边能听到“嗞嗞”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的音调比人能听到的声音音调低
B.超声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C.人听到的“嗞嗞”声是超声波
D.超声波能用来清洗物体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7.汽车“平视显示系统”是将行车信息通过挡风玻璃成像在司机视野前方,减少低头次数,提升行车安全。如图所示,司机通过挡风玻璃看到的“像”是( )
A. B. C. D.
8.为了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减少环境污染,宁波市政府于2025年春节期间,继续在相关区域执行禁售、禁燃政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烟花爆竹发出的声响巨大,是一种生活噪声
B.爆竹声是爆竹爆炸时引起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
C.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在控制噪声源处的噪声
D.爆竹的声响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秩序和身心健康
9.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动画片《哪吒2》的配音生动有趣,配音的录音棚四周墙壁上都做成凹凸不平或安装像蜂窝状的装饰板(如图),从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上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A.装饰更加的美观
B.减少噪声的反射
C.增强噪声的反射
D.改变声音的音调
10.有一个“魔术表演”如图所示:玻璃板前后分别竖立着蜡烛甲、放在烧杯中的蜡烛乙,仅点燃蜡烛甲,向烧杯中注水,透过玻璃板可以看到“浇不灭的蜡烛”。为确保魔术取得成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需将玻璃板涂成黑色
B.甲、乙两支蜡烛的大小必须相等
C.可以在玻璃板后面直接观察烧杯中的“蜡烛”
D.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进行该“魔术表演”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当蜡烛距离凸透镜20cm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蜡烛清晰的放大的像。若保持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移动4cm,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缩小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7cm B.10cm C.11cm D.12cm
12.2025年5月举办“龙舟竞渡 美好生活”端午赛龙舟活动。随着发令枪响,龙舟在湖上飞驰,岸边的观众欢呼雀跃,鼓手有节奏地擂鼓,锣声此起彼伏。关于比赛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观众听到的锣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
B.观众能分辨锣声和鼓声,这是它们有不同音色
C.根据鼓声节奏调整划桨速度,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D.发令枪的声音尖锐刺耳,是因为其声音的响度很大
13.如图所示,把眼镜片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调节光屏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撤去眼镜片,像变得模糊,调节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该眼镜片( )
A.是凹透镜,属近视眼镜
B.是凹透镜,属远视眼镜
C.是凸透镜,属近视眼镜
D.是凸透镜,属远视眼镜
1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错误的是( )
A.甲图:小东能听到桌面传来的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B.乙图:笛子发声是靠笛子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说明声源可以是气体
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最终还能听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丁图:纸板划得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说明声音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15.小科用家里长为30厘米的纸盒自制手机投影仪(如图所示),调整投影仪到墙面距离可在墙上看到手机画面清晰放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应选择焦距小于15厘米的凸透镜
B.该自制投影仪所成像的性质与放大镜成像性质相同
C.当用手遮挡住凸透镜一部分时,墙上的像会变暗但依然完整
D.若要使白墙上投影得到的清晰物像稍小一些,只需将投影仪靠近墙壁即可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6.“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人描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从诗中“花气袭人”可知,诗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是 ,形成感觉的部位是 。
17.如图将一根钢尺压紧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钢尺 产生了声音,若想听到的声音音调低沉一点,应该向 (填“左”或“右”)移动钢尺。
18.如图所示,人和动物都有不同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如人能发出的声音频率大约在65~1100赫左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大约在20~20000赫左右。频率超过20000赫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赫的声波称为次声波。图表所列的人或动物中,发声频率范围和自身听觉频率范围比较接近的有 ;不能发出超声波的有 ,能发出自己听不到的声音的有 。
19.如图1所示的是手机工具箱中的一款工具,可用来呈现声音的 。如图2甲、乙、丙、丁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甲、乙两种声音的 不同,甲、丙两种声音的 不同(以上三空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20.如图所示,MM为平面镜,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AON等于60°,已知∠NOB等于30°,∠NOC等于45°,∠NOD等于60°。
(1)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将沿着 方向射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度;
(2)若AO沿顺时针方向转动30°,此时反射角为 度。
21.在学习完光学知识后,同学们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性活动。
(1)图甲为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时的情景,若此时她将水球略远离自己,则我们观察到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如图乙所示,在一间黑屋子里的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竖直向下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被光照到的 (填“白纸”或“平面镜”)比较亮。
(3)如图丙所示,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在空气中看去,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发生弯折,这是由于光在界面上发生了 现象。
22.2022年6月5日,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新噪声法”中禁止室内装修和邻里噪声扰民,这是 减弱噪声。疫情防控期间,进入公共场所需要手机扫码登记,如图所示。手机摄像头相当于 透镜,当手机远离二维码时,所成的像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说明 。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 实验乒乓球会弹起。
(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24.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 点,最低的是按住 点。
25.如图甲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CD。
(1)实验时,将光屏 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如图甲: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 。
(2)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上表,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 次实验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 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 60° 50° 40° 30° 20° 0°
反射角 60° 50° 40° 60° 20° 0°
26.小敏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进行如下操作:
(1)如图甲所示,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先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立在纸上,用笔顺着玻璃板下沿画一条直线,目的是为了确定 的位置。
(2)如图乙所示,把蜡烛1点燃竖立在玻璃板前,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2,将蜡烛2竖立在玻璃板后并来回移动,直至蜡烛2与蜡烛1的像完全重合,得到像和物大小相等。以上运用了 的科学方法。
(3)如图丙所示,记录了三次物和像的位置,用直线连接A与B,C与D,E与F。分析图线后可得出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还可得出的结论是 。
(4)小敏将蜡烛换成F发光体继续实验是为了直观的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具有 。
27.如图甲所示为商场门口的广告投影灯及其内部结构,它主要由光源、广告片和凸透镜组成。兴趣小组对其内部的凸透镜进行了研究。
(1)如图乙所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为模拟投影灯的原理,把蜡烛放在丙图位置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成倒立、 的实像。
(3)某同种广告投影灯无法在地面上获得清晰的广告图标,兴趣小组拆开了投影灯测量了相关距离如图所示,请你分析该广告投影灯存在的问题 。
(4)夏天夜晚,飞虫较多,有一只虫子恰好落在了广告投影灯的透镜上,那么地面上将会 。
A.出现这只昆虫放大的像
B.出现这只昆虫的影子
C.不出现这只昆虫的像,但屏幕上出现一个大黑点
D.地面上的广告几乎不受影响,只是比原来暗些
四.解答题(共5小题,第28、30题6分,第30题8分,第29、32题5分,共30分)
28.2022年3月3日是第二十三个全国“爱耳日”,主题为“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耳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平时我们要注意耳的保护。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请回答:
(1)耳廊收集的声音进入耳道后,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鼓室内的 振动,从而可以将振动放大传到耳蜗。
(2)如果某人标号④所示部分受损,则 (选填“能”或“不能”)产生听觉。
(3)有些人在乘车船时容易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这主要是由于 (填结构名称)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导致的。
29.在空碗的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眼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向碗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看见硬币了。
(1)图乙中看到的硬币是一个变 (填“浅”或“深”)的虚像。
(2)请在图乙中画出能看到硬币左边缘A点的光路图。
30.如图1所示是我国新疆首个光热电站,14500面定日镜能自动精准跟踪太阳,将太阳光聚集到塔顶的吸热器上(如图2),吸收的热量用来加热水,产生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
(1)定日镜能将光聚集到吸热器上,是利用光的 原理。
(2)图2中2号定日镜是夏至日正午时的情况,到了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此定日镜需旋转方向,才能将太阳光反射到同一点A上。
(3)目前,光热电站大多数建造在新疆等西北地区,其原因可能是 。
3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爱护眼睛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镜,把来自物体的光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 的实像。
(2)近视的同学需要佩戴眼镜矫正。图乙中属于近视眼矫正的是 (选填“①”或“②”)。
(3)长时间用眼后,会使眼睛干涩,有的同学喜欢用眼药水缓解。下列不支持使用眼药水的是 。
A.有的眼药水,会使睫状肌继续工作,导致疲劳更难缓解
B.有的眼药水主要成分与泪液成分相同,眼睛干涩时,可适当缓解症状
C.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长期过度接触防腐剂,可能会对眼睛产生伤害
32.小灵利用周末时间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就做成了一个“鸟哨”(如图甲),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通过调节活塞来改变音调的高低。
材料一:向管内吹气时,会使管内空气柱发生振动。
材料二:向管内吹气时,管内空气柱越短,空气柱振动的频率越大。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B A B C D A D B B C
题号 12 13 14 15
答案 D A C C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分析】(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2)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视觉、听觉等多种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
【解答】解:脚底是用皮肤来感知板的软硬程度,皮肤真皮层的神经末梢,将刺激转化为电信号,传给大脑,大脑皮层经过分析,做出相应的反应,形成痛觉。所以游戏者感受板的软硬程度和形成痛觉的部位分别是皮肤、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故选:C。
2.【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解: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A正确。
B.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B错误。
C.坐在汽车上,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C正确。
D.鼓室内有咽鼓管能调节鼓室的压力,使鼓膜内外压力维持平衡。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时咀嚼食物,咀嚼食物可以使咽鼓管张开,这样可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击穿鼓膜,D正确。
故选:B。
3.【分析】根据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神经结构是中枢神经系统,它由脑、脊髓组成,其中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0赫兹~20000赫兹;不同动物的嗅觉灵敏度差异很大可知。
【解答】解:A.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鲜花很香的感觉形成于大脑的感觉中枢,符合题意;
B.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0赫兹~20000赫兹,而鸟鸣声人能听得到,证明鸟的鸣声在人耳接受范围,不符合题意;
C.听觉的感受器是听觉感受器,嗅觉是嗅觉感受器,两者不同,不符合题意;
D.不同动物的嗅觉灵敏度差异很大,人和动物对“花香”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分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解答】解: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演员将击响的缶用手一按,由于缶停止振动,所以响声马上消失了。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5.【分析】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看到了鱼的像。
【解答】解:看到水中的鱼,是因为看到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折射光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A.图中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沿直线传播,光线没有发生偏折,故A错误;
BC.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光线发生折射,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B错误,C正确;
D.图中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同侧,故D错误。
故选:C。
6.【分析】(1)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只能听到20﹣20000Hz的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传递能量。
【解答】解:A、超声波的音调比人能听到的声音音调高,故A错误;
B、超声波传播需要介质,故B错误;
C、人听到的“嗞嗞”声不是超声波,超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故C错误;
D、超声波能用来清洗物体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7.【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分析解答。
【解答】解:抬头显示器将驾驶台上的仪表显示的图像反射到挡风玻璃,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所以司机通过挡风玻璃看到的像与图像上下相反,看到的是等大的虚像。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8.【分析】(1) 烟花爆竹发出的声响巨大,确实是一种生活噪声 。燃放烟花爆竹时产生的声音不仅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还可能对听力造成损害;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AD、燃放烟花爆竹时的巨大声音属于噪声,因为它会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这种噪声不仅影响休息和睡眠,还可能对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故A正确,D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爆竹声是爆竹爆炸时引起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故B正确;
C、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故选:D。
9.【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配音的录音棚四周墙壁上都做成凹凸不平或安装像蜂窝状的装饰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噪声的反射,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选:B。
10.【分析】(1)黑色不能反射光线;
(2)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物体和环境对比度越大,并且物体越亮,物体的像越清晰。
【解答】解:A.黑色不能反射光线,所以将玻璃板涂成黑色,魔术不能成功,
B.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因此甲、乙两支蜡烛必须大小相等,魔术才能成功,故B正确;
C.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是实像。所以不能在玻璃板后面直接观察烧杯中的“蜡烛”,故C错误;
D.平面镜成像时,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成像越清晰,所以本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更好,故D错误。
故选:B。
11.【分析】利用两次成像的物距与焦距关系推导判断。
【解答】解:A、f=7cm时,成放大像需10cm<f<20cm,7cm不满足,故A错误;
B、f=10cm时,2f=20cm,物距20cm成等大像,故B错误;
C、f=11cm时,10cm<11cm<20cm满足放大像条件,移动后物距24cm>22cm(2f)成缩小像,故C正确。
D、f=12cm时,则2f=24cm,此时物距等于2f,成等大像而非缩小像,故D错误。
故选:C。
12.【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观众听到的锣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的,故A正确。
B、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观众能根据音色分辨锣声和鼓声,故B正确。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队员根据鼓声节奏调整划桨速度,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这一特点,故C正确。
D、发令枪的声音尖锐刺耳,是因为其声音的音调很高,而不是响度很大,故D错误。
故选:D。
13.【分析】首先根据题意“撤去眼镜片,像变得模糊,调节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可知该镜片对光线的作用,然后根据“远视镜片是凸透镜,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判断。
【解答】解:由题知,撤去眼镜片,像变得模糊,调节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而把眼镜片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时,光屏要远离凸透镜才能成清晰的像,说明该眼镜片能使光线推迟会聚,即该镜片对光有发散作用,则该眼镜为凹透镜,属于近视眼镜。
故选:A。
14.【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笛子是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3)真空不能传声。
(4)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解答】解;A、甲图:小明能听到桌面传来的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A正确;
B、乙图:笛子发声是靠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说明声源可以是气体,故B正确;
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见闹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丁图:纸板划得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说明声音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故D正确。
故选:C。
15.【分析】(1)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通过手机投影仪在墙面上可以看到手机画面清晰放大的像,说明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满足的条件是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手机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物距,由此可以判断凸透镜的焦距;
(2)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通过透镜会聚形成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解答】解:AB、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通过手机投影仪在墙面上可以看到手机画面清晰放大的像,说明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满足的条件是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与投影仪的原理相同。长为30cm的纸盒是物距,则f<u<2f,f<30cm<2f,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f<30cm,故AB错误;
C、挡住了透镜一部分,光能通过其他部分会聚成像,只是光线变少了,能成一个变暗的完整的像,故C正确;
D、想使墙上的投影变小即像变小,需要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距,不只需将投影仪靠近墙壁,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6.【分析】人们用眼来感受光,用耳来感受声音,用鼻来感受气味……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
【解答】解:人们常用鼻来感觉各种物体的气味,花香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花香。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故答案为:鼻;大脑皮层。
17.【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就是改变了尺子振动的频率,即改变了音调;频率是反应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解答】解:(1)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钢尺由于振动而产生声音;
(2)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向右移动钢尺,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
故答案为:振动;右。
18.【分析】(1)根据图中给出的人和动物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分析哪种动物发声频率范围和自身听觉频率范围比较接近;
(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
(3)分析各种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找出能发出自己听不到的声音的动物。
【解答】解:
由图可知海豚和蝙蝠的发声频率范围和自身听觉频率范围比较接近;
发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人、狗、猫的发出声音的频率都低于20000赫兹,所以不能放出超声波;
蚱蜢可以发出超声波,但是不能听到超声波,所以蚱蜢能发出自己听不到的声音。
故答案为:海豚和蝙蝠;人、狗、猫;蚱蜢。
19.【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通过观察波形图中声波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和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可比较它们的音调和响度。通过观察波形的特点可辨别音色。
【解答】解:由图可知,显示的是40dB,dB是响度的单位,所以用来呈现声音的响度大小;
由图可知,甲、丙两种声音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相同,说明振幅相同,响度相同,同时波形特点相同,音色相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甲、乙两种声音的波形不同,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响度;音色;音调。
20.【分析】MN为平面镜,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AON等于60°。已知∠NOD等于6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可判断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将沿着哪个方向射出,同时也可求出这条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AO的夹角。
【解答】解:由图知,∠NOD与∠NOA的角度相同,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OD为反射光线;因为∠NOD为反射角等于60°,入射角∠AON等于60°,所以这条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AO的夹角为120°。
若将入射光束沿着AO顺时针方向转动30°,会使入射角减小30°,即入射角等于60°﹣30°=30°,而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为30°。
故答案为:OD;120;30。
21.【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分析回答;
(2)镜面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正好处在这一方向上时,获得的光线很强,其他方向上几乎没有反射光线;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制作水球时呈现的情景,假设她稍向后远离水球,此时物距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她在球中所成的像将变小;
(2)当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时,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所以光线会集中在竖直方向,因此从侧面看到的平面镜是暗的;而纸会发生漫反射,故在侧面看到的纸是亮的;
(3)插入水中的筷子,由于筷子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看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是向上弯折,此时看到的像是筷子的虚像。
故答案为:(1)变小;(2)白纸;(3)折射。
22.【分析】(1)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2)手机摄像头的镜头是凸透镜,其是利用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作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
【解答】解:(1)禁止室内装修和邻里噪声扰民,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手机扫描二维码,二维码在手机摄像头的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手机镜头远离二维码时,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故答案为:在声源处;凸;变小。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23.【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
(2)(3)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看不见,用水波来类比声波。
【解答】解:(1)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月球上没有空气,处于真空状态,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甲实验乒乓球会被弹起,乙实验乒乓球不会被弹起;
(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被称为类比法。故选B。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图甲;(4)B。
24.【分析】(1)①由图示可知,b、d琴弦的材料、粗细都相同而长度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判断应用该琴弦所能探究的实验;
②要探究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都相同而粗细不同,分析所给琴弦,找出符合要求的琴弦进行实验;
(2)琴弦音调的高低取决于琴弦的材料、长短、粗细和松紧程度,在材料和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越长,音调越低,琴弦越粗,音调越低。
【解答】解:(1)①由图示可知,琴弦b、d的材料和粗细相同而长度不同,选择琴弦b、d进行实验可以探究音调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
②要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而粗细不同,由图示可知,可以选琴弦a、b进行实验;
(2)由图示可知,在琴弦材料和张力相同的情况下,琴弦越长,音调越低,琴弦越粗,音调越低,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A点,最低的是按住B点。
故答案为:(1)①长度;②a;b;(2)A;B。
25.【分析】(1)实验时,将光屏垂直放在平面镜上;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分析,使光屏不在一个平面内,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2)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应等于入射角,故他所测量的角不是反射角,而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解答】解:
(1)实验时,将光屏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如图甲;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4次实验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3)如果将光线沿着BO射向平面镜时,会发现折射光线沿OA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1)垂直;同一平面内;(2)4;平面镜。
26.【分析】(1)本实验要研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先要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2)根据实验根据等效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F发光体左右不对称,据此分析。
【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先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立在纸上,用笔顺着玻璃板下沿画一条直线,目的是为了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2)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如图乙所示,把蜡烛1点燃竖立在玻璃板前,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2,将蜡烛2竖立在玻璃板后并来回移动,直至蜡烛2与蜡烛1的像完全重合,得到像和物大小相等。以上运用了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用直线连接A与B,C与D,E与F。分析图线后可得出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还可得出的结论是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F发光体左右不对称,小敏将蜡烛换成F发光体继续实验是为了直观的证明平面镜所成的象与物相对平面镜具有对称性。
故答案为:(1)平面镜;(2)等效替代;(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对称性。
27.【分析】(1)平行光聚焦法,亮点为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就焦距。由此可以确定其焦距是多少;
(2)当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投影仪;
(3)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凸透镜成像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少,像就暗。
【解答】解:(1)由图乙知,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60.0cm﹣50.0cm=10.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
(2)由图乙知,当蜡烛在刻度尺的35cm处,u=50cm﹣35cm=15cm,2f>u>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投影仪;
(3)由图丁可知,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是9cm,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成实像,广告投影灯无法在地面上获得清晰的广告图标;
(4)虫子恰好落在了广告投影灯的透镜上,则在光屏上,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不会出现影子,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其它部分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仍然完整;由于透镜被遮住一部分,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故亮度会减弱,变暗了,故选D。
故答案为:(1)10.0;(2)放大;(3)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成实像;(4)D。
四.解答题(共5小题)
28.【分析】观图可知:①大脑皮层,②脑干,③小脑,④听神经,⑤耳蜗,⑥咽鼓管,⑦听小骨,⑧鼓膜。
【解答】解:(1)外界的声波经过耳郭的收集,由外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的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与听觉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再由听神经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若④听觉神经受损,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能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不能形成听觉。
(3)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
故答案为:
(1)听小骨。
(2)不能。
(3)半规管和前庭。
29.【分析】(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就看到了物体的虚像;
(2)当我们用眼睛看水中物体时,是物体所反射的光进入到了我们的眼睛,才看清物体;光的折射规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者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由此画图。
【解答】解:(1)当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变浅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
(2)虚像A′在A的上方,连接硬币虚像A′与眼睛B,与水面的交点O为入射点,连接AO为入射光线,连接OB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1)浅;(2)见解答图。
30.【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现象分析;
(2)根据冬天太阳偏南,使得高度角减小,因而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夹角增大,据此分析;
(3)根据日照时间长短分析。
【解答】解:(1)太阳光经过镜面反射照射到集热器上,定日镜能将光聚集到吸热器上,是利用光的反射;
(2)2号定日镜将太阳光反射到集热器上,是在集热器的南面,当到了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变小,因而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夹角增大,法线将逆时针转动,则此定日镜需逆时针旋转,才能将太阳光反射到同一点A上。
(3)目前,光热电站大多数建造在新疆等西北地区,主要是地理位置使得日照时间长,可以利用的太阳能充足。
故答案为:(1)反射;(2)变小;(3)日照时间长,可以利用的太阳能充足。
31.【分析】眼球中物像形成的部位是视网膜,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如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就会使晶状体的曲度过度变凸,甚至眼球的前后径变长,远处物体所形成的物像落到视网膜的前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可以戴凹透镜来纠正,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解:(1)图甲中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来自物体的光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近视的同学需要配戴凹透镜来纠正,故图乙中属于近视眼矫正的是②;
(3)A.有的眼药水,会使睫状肌继续工作,导致疲劳更难缓解,有害,不支持使用眼药水,A符合题意。
B.有的眼药水主要成分与泪液成分相同,眼睛干涩时,可适当缓解症状,有益,支持使用眼药水,B不符合题意。
C.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长期过度接触防腐剂,可能会对眼睛产生伤害,有害,不支持使用眼药水,C符合题意。
故选:AC。
故答案为:
(1)凸透;倒立缩小;
(2)②;
(3)AC。
32.【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解答】答:吹“鸟哨”时,塑料管内空中振动发出声音,向上推活塞时,塑料管内空气柱变短,振动频率变大,音调变高;向下拉活塞时,塑料管内空气柱变长,振动频率变小,音调变低。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