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启示,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探究,在解答中掌握知识点。通过表演、白板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了解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史为鉴,从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中,为创建和谐社会获得感悟。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
生:喜欢
师:老师从商场带来几件商品,一起来看都有什么?
(实物展示茶,稻米,丝绸,茶叶、瓷器。)
生:(一 一解答)
师:同学们反应很快啊,说明这些东西现在来看都是日常用品。但是,如果是在古代,它们可都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尤其是在宋代,它们见证了一次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新课教学]
活动一:整合课本,介绍背景
师:经济重心,指的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我们国家最早的经济重心在哪里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哪条河流?
生:黄河
师:所以,北方的黄河流域是早期的经济重心。那它为什么会南移呢?
在了解经济变化之前,我们先来看人口的变化。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格。
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多,还是南方人多?
生:北方
师:但是到了唐朝,北宋以后,北方人口逐渐…… ,南方人口逐渐……
生:答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可以联想当时的政治背景。唐朝曾经爆发过
生:唐朝有安史之乱
师:北宋时期呢?
生:北宋时期和辽,金都发生过战争。
师:战乱导致民不聊生,所以百姓纷纷南迁。
师:那到南宋时期,人口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可以结合地图。
生:不会变化,因为这是宋金之间有和议,双方处于和平状态,比较稳定。
师:有没有学生有不同意见呢?
生:会继续南迁,因为这时的黄河流域处于金的统治之下,这里的老百姓不愿意受到金的压迫。
师:不错,那这时的南方有没有吸引他们的地方呢?好的,同位来给你补充一下。
生:我也认为人口会南迁,南方安定的环境能够吸引北方人。另外南宋版图变得很小了,只在东南地区,作为南宋的皇帝,他也想壮大自己的实力,所以鼓励百姓南迁。
师:其实在绍兴和议签订前,就有500万人口迁到了江南地区。
[过渡]:大量的北方人口涌入南方,给南方带来了什么呢?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们首先来看南方农业发展的情况。
活动二:运用一体机,结合课本,学习经济发展的表现。
这是南宋的一幅《耕获图》,同学们对照课本,小组合作,看看你们能从中发现什么信息。
生:活动
师:同学们,他们种的什么农作物?
生:水稻
师:都有哪些劳动场景呢?
生:既有耕地、插秧,灌溉、又有收获、扬场、入仓。
师:(相应做聚光展现。)整个画面同时有插秧也有收获。说明当时的水稻已经实现了一年两熟。
[过渡]:除了粮食作物以外,百姓还可以种植什么呢?
学生:
师:齐读有关于茶叶和棉花的诗,
生: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
茶之为利甚博,商贾转致于西北,利尝致数倍。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会种植茶叶和棉花吗?
生:抢答作出解释。
师:当时茶叶和棉花的到了大范围的推广。
布置任务:朗读课本第一部分,找到相应答案,并做好标记。完成举手。
生:
师:(找学生答,并给予表扬)。
[过渡]师: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
课前,老师找了几件能代表手工业的文物,有同学主动请缨,愿意给大家做解说。下面掌声欢迎他们。
生:(两位学生分别做讲解)
师: 宋朝的文物离我们最少也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这些文物分别代表了宋代的丝织业,棉织业,手工业和造船业。想不想欣赏更多的手工业作品呢?那我们先朗读课本第二部分,了解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生:朗读。
师: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看看哪位同学眼疾手快,给大家找到四类行业的代表呢。(播放视频,请一位学生相应的点击截取四张图片)
生:
师:下面我们具体了解手工业的发展。
生:
[过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经商的人在古代地位如何呢?找个同学读材料
生: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这说明什么?
生:答
师:隋唐规定表明政府对商人采取歧视的政策,对商业活动的是鼓励呢还是压制呢。而在,宋朝允许商人参加科举考试,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商业在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师:在良好的经商环境下,哪里最有可能成为商业活动的场地呢?
生:都城。
师: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南宋都城临安。谁来给老师说一下,临安城有哪些具体的商业活动?
生:(读课文)
师:临安城很繁华,那在商业活动中我们最离不开的是什么?
生:
师:宋朝的货币主要是铜钱。大家试想一下,随着商业的发展,用铜钱来经商会有什么问题?
生:携带不方便
师:所以这就会催生一个重大经济事件——纸币的产生。
同学们看课本,谁能找出最早的纸币诞生于何时何地呢?找到抢答.
生:(抢答)
师: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什么优点:
生:它比金属货币轻便,可在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业发展。
师:1987年在广东海域人们发现一艘宋代的沉船南海一号,在那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呢?
播放视频
播放完毕
师:这个视频说明,宋代不但国内商业繁荣,而且还积极开拓海外贸易。同学们朗读商业第二部分,找到以下问题
生:(讨论完成问题)
师:据史料记载,那时的东南亚地区,用芭蕉叶和椰子壳做餐具。假如你是一位宋朝的商人,你会怎么做呢?请同学到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在白板上展示,边解说)
师:除了到达东南亚以外,我们还可以到达哪些地区?
生:(在白板上展示,边解说,做以补充。)
师:(总结两位同学的展示)在宋代,海外贸易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活动三:动手演示,总结表现。
师:老师给大家做好了提纲,哪位同学敢于尝试给大家做展示呢。
生:(同桌为单位讨论,一生到白板上展示)
师:(纠正学生的错误,说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关系)
在白板中标注重点商业,难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过渡]:刚才的同学把最后的提纲放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那我们用事实来证明吧。
师:同学们观察宋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布图,看一下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答)
师: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看一下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
活动四:合作探究原因及启示
师:这表明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南移。同学们读两端史料,看能反映出什么问题来。
那么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什么呢?
(学生读史料,找原因)
生:
师:江南的华丽转身给今天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哪些启示?
生:小组讨论。
活动五:拓展思维,展开想象。
师: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个问题,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家住开封城外的农民赵福不堪忍受金的压迫,于是带领一家老小来到了南方……
之后,赵福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转变呢?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展开想象,看哪个同学能够活学活用?
生:
[课堂小结]
配乐总结:同学们,两宋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在南宋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那两宋人民是怎么样生活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本节课到此结束,谢谢。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导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感受水稻、茶叶、棉花、瓷器、丝织业在经济重心南移中的地位,从而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整合教材,首先让学生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人口南迁。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单独讲述南宋的人口变化,让学生学会根据地图和史实分析问题,从而进一步引发思考。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耕获图,小组合作从图片中探求信息,锻炼学生解读和运用历史图片的能力。
设计意图:利用聚光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材料中了解种植棉花和茶叶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学生课前准备,首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以真实的历史文物来还原宋代手工业,更具说服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朗读课文,变被动为主动,踊跃为大家做图片展示,增强自信心。
设计意图:创设南宋时海外贸易繁盛的情境,以及东南亚人民生活方式落后的情境,让学生角色扮演,以商人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南海一号闻名世界,借助南海一号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海外贸易的学习提供充分的依据。
设计意图:以东南亚为例,创设情境,让学生投入到海外贸易的视野中,提高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利用一体机白板,让学生一边演示一边演说,使问题一目了然,并且便于纠正错误之处。标注重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设计意图:以数据说话,通过北宋和南宋的对比,找出差距。
设计意图:南移原因是难点问题,通过史料解读可以降低难度,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赵福的例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贯穿整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
手工业发展:丝织、制瓷业、造船业
3.商业的发展:临安、对外贸易、交子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及原因
三.思维拓展
课件16张PPT。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1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水稻
2、茶叶
3、棉花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水稻
2、茶叶
3、棉花二、南方手业的发展
1、丝织业
2、棉织业
3、制瓷业
4、造船业二、南方手业的发展
1、丝织业
2、棉织业
3、制瓷业
4、造船业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城市
2、货币
3、海外贸易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城市
2、货币
3、海外贸易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城市
2、货币
3、海外贸易
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繁荣 南
方
经
济
的
发
展? 我来总结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繁荣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南
方
经
济
的
发
展? 我来总结“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论从史出 材料二: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使关中地区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战乱不休。而南方相对安定。
材料三: 大约在北宋初年或更早,福建就引进了占城稻。宋真宗曾派人从福建运了3万斗占城稻种分给江南农民种植,受到农民的欢迎。3、政府的重视与支持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1、南方战乱少4、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的
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及工具材料四:? 论从史出? 合作探究江南华丽转身,给今天经济建设带来了哪些启示?1.南方社会安定;
2.北人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
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3.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
4.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5.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保护环境政府支持发展科技
对外开放社会安定吸引人才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家住开封城外的农民赵福不堪做亡国奴,于是带领一家老小来到了南方……若干年后…… 思维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