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3 12:3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请完成下列默写。
(1) 采菊东篱下,______。[陶渊明《饮酒》
(2)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______,凄神寒骨,______。
(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______,______。
(4)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
(5) 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二、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2.【打卡露天矿生态公园】
昔日的露天矿废墟,如今已焕然一新,变为风景秀丽的公园。漫步于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处处可见盎然生机。远处的矿湖碧波荡漾,水汽氤氲,①liáo rào(  )于青绿山水之间。公园保留了部分工业遗迹,与新建的②tíng tái lóu gé(  )巧妙融合,历史与现代在此对话。行至开阔地带,一片广袤的③kuàng yě(  )展现在眼前,野花点缀其间,明艳可爱。清风徐来,淡淡的草木清香④mí màn(  )在空气里,令人赏心悦目。尽管这里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1) 请你根据上文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liáo rào ______
②tíng tái lóu gé ______
③kuàng yě ______
④mí màn ______
(2) 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焕然一新 B. 氤氲 C. 点缀 D. 赏心悦目
(3)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这里尽管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B. 这里尽管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更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
C. 这里不仅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更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
D. 这里不仅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3.根据保尔 柯察金的成长史,选择合适的选项。
退学(被开除)→参军→①______→②______→砸碎铁环,开始新的生活。
A.筑路
B.长征
C.做实验
D.著书
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有一天,保尔像喝醉酒似的,两腿发软,身子摇摇晃晃地走回车站。他从发烧到现在已经好几天了,但是今天他觉得热度要比往常高得多。
那吮吸着筑路队的血液的伤寒病,现在又向保尔本人进攻了。但是他的健壮的身体仍在抵抗它,一连五天他都挣扎着从那铺着麦秸的水泥地上爬了起来,跟别人一道去出工。但是不管是那件暖和的皮短大衣也好,或是朱赫来送给他的那双现在已经套在生了冻疮的脚上的毡靴也好,都救不了他了。
他每走一步,都像有什么东西猛刺着他的胸口,他的上下牙碰得直响,两眼发黑,他觉得树木就像旋转着的木马似的。
(1) 结合选段内容,分析保尔的人物形象。
(2) 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阐述你对“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的看法。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5.【参加主题教育活动】
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茂名某中学要举行主题为“诵读经典诗词,涵养爱国情怀”的爱国诗词朗诵会。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拟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80字。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6.现代文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 关于物候现象的影响因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纬度差异是首要因素,其导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并非固定值。
B. 烟台苹果开花要晚于济南,根本原因是烟台靠海,延迟了物候期。
C. 华南地区在山腰成功种植热带作物,是利用逆温层原理避免低温。
D. 20世纪20年代,乔木的物候期比18世纪40年代提前大约九天。
(2)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阐释经度差异时,作者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不同经度的物候现象系统归类。
B. 选文采用“总-分”结构,首段设问总领,后四段依次分述,脉络清晰。
C. 为说明物候现象的古今差异,作者引用英国南部物候的记录,形成古今对照。
D. “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等生活化表达,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3)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请依据选文内容,说明为什么在自然种植条件下,荔枝树主要适合在岭南地区生长,而难以在同时期的北方地区广泛种植。
7.阅读回答问题。
怀念蛙鼓
简默
①乡下的四五月间,一切都像从油塘子里提出来一样,光亮亮的,鲜艳艳的。村东头的禾苗已长得碧油油的了,黄瓜蔓、南瓜蔓拼命往上蹿;芥菜、兰草、田字草也赶趟儿似的,聚满了田野;青蛙这时的嗓门像上了油的齿轮,声音又脆又亮。一到夜里,音乐会更隆重了。先是一只青蛙领唱,“呱——呱——呱”,清脆有力。然后是大合唱,“呱呱呱,呱呱呱……”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宏。这场大合唱持续了三四个小时,接下来又是二重唱,童声独唱……
②它们各自把最美的音色献给你,一声比一声响亮,一声比一声抒情。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有长短不同的曲调,有弦音,有乐音,有强音,有弱音,时而齐唱时而合唱,不需要指挥,更无需歌谱。它们分明是天生的歌者。歌声如行云流水,在这长夜里,让你忘记了忧虑,在这美妙的天籁里徜徉……它们仿佛是在歌颂这美好的家园,在庆祝即将来临的生命盛季。
③村头的晒谷坪里,乡亲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着家常。听到这热闹非凡的蛙鼓,大家心底便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个好年成仿佛就在眼前了。
④我们小孩子就从人群中溜出来,有的一手提一瓶水,一手拿一把扇子,跑到田边去看萤火虫。父母说不要往深草里走,小心蛇。因此,大家都不敢走远。夜深了,大合唱也渐渐地低下来,换成了很抒情的女生清唱,“呱——呱——呱”,像催眠曲一样在空旷的田野飘荡,越发衬出夜的宁静。孩子们也倦了,躺在晒谷坪的草席上,伴着蛙声入眠。
⑤这是我童年里最温馨的记忆。蛙声聒噪使我感到生命的奔腾和美好。试想:月白风清的晚上,万籁寂静是不是有一点单调和阴森?蛙声的合鸣是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
⑥如今,随着父母工作的变迁,我从乡村走到城镇。在都市里生活久了,“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便只是一个遥远的意象了,儿时那种恬静的田园生活,我已不敢奢望能再现。“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蛙鸣夜半寻荷塘,误作星辰友人灯”……这些美好的景致已经被社会发展的车轮碾得粉碎,“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
⑦今年的清明节,当我再一次回到家乡,再一次静立田头,等候蛙声的洗涤时,我失望了:苍白的月光下是一望无际的田畴。没有虫鸣,也没有蛙鼓,只有偶尔几声低低的叹息。不远处又来了一群“扫荡者”,那些穿梭不息捕蛙的灯火像残忍的日军的探照灯。萤火虫销声匿迹,只有死亡的火光威胁着一切,吞噬着一切。我不由战栗起来……
⑧辛弃疾曾乐观地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当蛙声疏落时,稻花不香、丰年不再的厄运离我们还会远吗?
⑨时间来到今夜,我终于在别处又听到了蛙鸣,如此的亲切,如此的温馨,它如初夏夜里拂动着的暖风,沿着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情绪中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忧虑。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让我们的城市也保有一丝自然的气息,为了那些虫、鸟、蛙,也为了我们自己。
⑩突然想起了齐白石的一幅国画,题曰《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里除一条溪水中的十几只蝌蚪外,并不见一蛙。而你仿佛看到了在不远处,蛙们的悠闲与自在,仿佛能听到一片片如歌如吟的蛙鼓,嘹亮而宏阔……
怀念蛙鼓。
(选自散文集《活在尘世中》,有删改)
(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时间 ① ______ 如今 今年的清明节
地点 乡下 ② ______ 乡下
事件 夜晚欣赏蛙鸣 ③ ______ ④ ______
(2) 请结合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
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宏。
(3) 文章第 段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 读完这篇选文,你也许会联想到“和谐共生”“持续发展”“诗意栖居”等词语。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符合选文主题的词语,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9分。
8.阅读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
②才美不外见______
③执策而临之 ______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 文章通过千里马不被伯乐赏识的经历,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9.阅读回答问题。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②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③,而刖④其左足。及厉王薨⑤,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⑥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①璞:含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相:鉴定。③诳:欺骗,迷惑。④刖(yuè):古代一种断足的酷刑。⑤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等的死叫“薨”。⑥理:这里指对璞玉进行加工、雕琢。
(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及厉王薨 等到
B.王闻之 听说
C.使人问其故 所以
D.遂命曰 于是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3)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七、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3分。
10.请阅读《卖炭翁》并完成题目。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诗歌用几组颜色描写人物,突出人物形象。请参考示例,为卖炭翁的形象作批注。
示例:“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诗人用“黄”和“白”两种颜色,突出了宫使趾高气扬、耀武扬威的人物形象。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的春天。”有人在心田种下宽容之花,有人种下感恩之花,有人种下理想之花 那些默默扎根的日子里,你用怎样的信念与行动,让属于自己的花破土而出?请以《在心田种下 之花》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下你的故事或想法。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500字以上;②补充完整题目,不得套写、抄袭;③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悠然见南山
【小题2】寂寥无人 悄怆幽邃(注意“邃”的书写)
【小题3】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注意“歧”的书写)
【小题4】君子好逑(注意“逑”的书写)
【小题5】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答案:
(1)悠然见南山
(2)寂寥无人 悄怆幽邃(注意“邃”的书写)
(3)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注意“歧”的书写)
(4)君子好逑(注意“逑”的书写)
(5)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根据提示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小题1】①缭绕 ②亭台楼阁 ③旷野 ④弥漫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答案:
(1)①缭绕 ②亭台楼阁 ③旷野 ④弥漫
(2)D
(3)D
(1)本题考查字形。
①liáo rào应写作“缭绕”。②tíng tái lóu gé应写作“亭台楼阁”。③kuàng yě应写作“旷野”。④mí màn应写作“弥漫”。
(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与运用。
ABC.正确。
D.有误,“赏心悦目”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一般用于形容人看到美景后的感受,此处用来形容“草木清香”不恰当。
故选:D。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划线句“尽管……更是……”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不仅……更是……”,表示递进关系。本句还存在语序不当的语病,可把“这里”提前。改为:这里不仅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故选:D。
解答病句辨析及修改类题目,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3.【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联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内容可知,保尔退学(被开除)后参军,之后参加了艰苦的筑路工作,在筑路过程中他经历了诸多磨难,身体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后来保尔身体残疾,他以顽强的毅力开始著书,在著书过程中也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砸碎铁环,摆脱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困境,开始新的生活。
答案:
①A ②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 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4.【答案】【小题1】选段体现了保尔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坚韧的品格、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以及坚定的革命信念。他在患伤寒高烧的情况下,仍连续五天挣扎着坚持出工,用行动诠释了永不屈服的精神
【小题2】“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①激励当代人以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面对挫折,不退缩、不放弃;②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理想不懈奋斗;③传承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珍惜当下,在人生中践行担当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从选段中“他从发烧到现在已经好几天了……一连五天他都挣扎着从那铺着麦秸的水泥地上爬了起来,跟别人一道去出工”可以看出,保尔即便身患重病,被伤寒病侵袭,身体极度不适,仍坚持工作,这体现出他具有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坚韧,对工作高度负责,有着坚定的信念。
(2)本题考查名著评价。
“红色经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激励当代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像保尔一样拥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不轻易放弃,勇敢地去克服困难;它让我们明白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理想和目标不懈奋斗;还能让我们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奉献精神,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传承和弘扬这种伟大的精神,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书写精彩篇章。
答案:
(1)选段体现了保尔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坚韧的品格、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以及坚定的革命信念。他在患伤寒高烧的情况下,仍连续五天挣扎着坚持出工,用行动诠释了永不屈服的精神。
(2)“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①激励当代人以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面对挫折,不退缩、不放弃;②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理想不懈奋斗;③传承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珍惜当下,在人生中践行担当。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 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5.【答案】示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2025年,共和国迎来76岁华诞。诗词如史,承载家国情怀;经典似炬,点亮爱国心火。今天,让我们以“诵读经典诗词,涵养爱国情怀”为约,在诗韵中回溯峥嵘,抒发对祖国的炽热爱意,开启这场爱国诗词诵响会。
【解析】这是一道开场白撰写题,核心是围绕“诵读经典诗词,涵养爱国情怀”爱国诗词朗诵会,结合“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背景,以主持人身份创作开场语。首先要有称呼(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然后将“国庆76周年”背景与“爱国诗词诵读”主题结合,要自然引出朗诵会,字数不少于80字即可。
答案:
示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2025年,共和国迎来76岁华诞。诗词如史,承载家国情怀;经典似炬,点亮爱国心火。今天,让我们以“诵读经典诗词,涵养爱国情怀”为约,在诗韵中回溯峥嵘,抒发对祖国的炽热爱意,开启这场爱国诗词诵响会。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首先要明确所写的应用文格式,然后阅读材料,将材料的背景和主题词有效衔接起来,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求,表达流畅生动即可。
开场白是沟通场景的起始环节,是与听众建立连接的第一句话语。它像一扇门,既需点明场合主题,又要快速抓住注意力,让听众产生继续聆听的兴趣。无论是演讲、聚会还是活动,开场白都承担着破冰、铺垫氛围的作用,简短却关键,需贴合场景调性与听众特点,用恰当的语气开启后续交流。
6.【答案】【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依据选文内容,荔枝树适合在岭南地区生长而难以在北方广泛种植,主要受纬度差异影响。纬度是影响物候现象的首要因素,越往北气温越低,植物生长、开花等物候现象越迟。岭南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能满足荔枝树生长所需的热量条件;而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无法为荔枝树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难以在自然种植条件下广泛种植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CD.正确;
B.有误,烟台苹果开花晚于济南,直接原因是烟台靠海(经度差异导致沿海春天来得迟),但“根本原因”表述不准确,文中仅说明经度差异是影响因素,并非“根本原因”。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有误,阐释经度差异时,作者使用的是举例子(大连与北京、济南与烟台)的说明方法,而非分类别。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从纬度因素来看,荔枝是热带水果,对温度要求较高。岭南地区纬度较低,气温相对较高,更适合荔枝树生长;而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在自然种植条件下,难以满足荔枝树生长所需的温度条件,所以难以广泛种植。从气候因素(与纬度相关)来说,北方冬冷夏热,冬季温度过低,会对荔枝树造成冻害等不利影响,不利于荔枝树的越冬和生长;而岭南地区冬季相对温暖,更适宜荔枝树的生长。
答案:
(1)B
(2)A
(3)依据选文内容,荔枝树适合在岭南地区生长而难以在北方广泛种植,主要受纬度差异影响。纬度是影响物候现象的首要因素,越往北气温越低,植物生长、开花等物候现象越迟。岭南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能满足荔枝树生长所需的热量条件;而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无法为荔枝树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难以在自然种植条件下广泛种植。
文章围绕“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展开说明。首先指出物候现象来临的首要因素是纬度,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不同;接着说明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近海地方春天来临比内陆迟;然后阐述高下差异是第三个因素,春夏两季植物抽青、开花越往高处越迟,秋冬之交有逆温层等特殊情况;最后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并通过英国南部物候记录进行了说明。文章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说明文综合阅读,我们要能够正确理解文意,分析内容,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抓住中心句分析概括。深刻体会理解,进行解答。
7.【答案】【小题1】①童年的四五月间
②城镇(都市)
③难以听到蛙鸣,只能在梦中回想
④回到家乡,未听到蛙鸣,看到捕蛙景象
【小题2】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蛙声比作万马奔腾、浪涛汹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蛙声的声势浩大、气势恢宏,展现出乡村夜晚蛙鸣的热闹,表达了作者对蛙声的喜爱与赞美
【小题3】独立成段,点明文章主旨,强化了对蛙鼓的怀念之情,呼应前文对童年蛙鸣的回忆和如今蛙声渐逝的惋惜,引人深思
【小题4】“和谐共生”最符合主题。文章回忆童年乡下蛙鸣与乡村生活的和谐,如今蛙声渐逝、捕蛙现象存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失衡;作者希望人们爱护蛙类,让城市保有自然气息,正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呼吁,与主题契合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信息提取能力。
①处,结合第①段“乡下的四五月间”及后文对童年蛙鸣的回忆,可知时间为“童年的四五月间”;
②处,由第⑥段“如今,随着父母工作的变迁,我从乡村走到城镇”可知,地点是“城镇(都市)”;
③处,第⑥段提到“‘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可见事件是“难以听到蛙鸣,只能在梦中回想”;
④处,第⑦段“今年的清明节,当我再一次回到家乡……没有虫鸣,也没有蛙鼓……那些穿梭不息捕蛙的灯火”,表明事件是“回到家乡,未听到蛙鸣,看到捕蛙景象”。
(2)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赏析。第①段画线句“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宏”,将蛙声比作“万马奔腾”“浪涛汹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万马奔腾”“浪涛汹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蛙声数量多、声势浩大、气势磅礴的特点,既展现了乡村夜晚蛙鸣的热闹壮观景象,也流露出作者对童年蛙声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第 段“怀念蛙鼓”独立成段,从内容上看,直接点明了文章的核心情感——对蛙鼓的怀念,强化了情感的表达;从结构上看,与前文对童年蛙鸣的温馨回忆、如今蛙声渐逝的惋惜以及对捕蛙现象的忧虑相呼应,收束全文的同时,也引发读者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思,凸显了文章主旨。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探究能力。“和谐共生”最符合主题。文章回忆了童年时乡村蛙鸣与人们生活和谐相融的场景,蛙声是丰收的象征,也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而如今,捕蛙现象导致蛙声渐逝,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作者呼吁“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希望人们爱护蛙类,让城市保有自然气息,正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切期盼,与文章主题高度契合。
答案:
(1)①童年的四五月间
②城镇(都市)
③难以听到蛙鸣,只能在梦中回想
④回到家乡,未听到蛙鸣,看到捕蛙景象
(2)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蛙声比作万马奔腾、浪涛汹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蛙声的声势浩大、气势恢宏,展现出乡村夜晚蛙鸣的热闹,表达了作者对蛙声的喜爱与赞美。
(3)独立成段,点明文章主旨,强化了对蛙鼓的怀念之情,呼应前文对童年蛙鸣的回忆和如今蛙声渐逝的惋惜,引人深思。
(4)“和谐共生”最符合主题。文章回忆童年乡下蛙鸣与乡村生活的和谐,如今蛙声渐逝、捕蛙现象存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失衡;作者希望人们爱护蛙类,让城市保有自然气息,正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呼吁,与主题契合。
文章回忆了童年乡下四五月间蛙鸣的热闹景象及带给人的温馨感受,讲述了如今在城镇难见蛙鸣、只能梦中回想,以及清明节回乡未闻蛙声却见捕蛙景象的经历,表达了对蛙鼓的怀念、对蛙类生存现状的忧虑,呼吁人们爱护自然生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掌握住。
8.【答案】【小题1】①有时 ②同“现”,表现;显现 ③面对
【小题2】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小题3】《马说》通过千里马不被伯乐赏识的寓言,深刻寄寓了作者韩愈对封建社会压抑人才、埋没贤能的悲愤与控诉,同时也暗含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
①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
②句意: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显现。
③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欲,想要;安,怎么。句意为: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中重点词语有:其,难道,表反问语气;其,大概,表推测语气。句意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3)本题考查主旨把握。《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没有遇到伯乐而无法施展才能,最终被埋没。韩愈所处的唐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科举制度也存在着很多弊端,很多有才能的人无法被朝廷发现和任用。韩愈自己多次参加科举,仕途坎坷,有切身之痛,所以借马说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悲愤。文章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没有伯乐,千里马就和普通马一样,甚至更惨。这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缺乏识才之人的批判,同时也隐含对统治者不能广纳贤才的指责。
答案:
(1)①有时 ②同“现”,表现;显现 ③面对
(2)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3)《马说》通过千里马不被伯乐赏识的寓言,深刻寄寓了作者韩愈对封建社会压抑人才、埋没贤能的悲愤与控诉,同时也暗含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如果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就不能凭借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9.【答案】【小题1】C
【小题2】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小题3】《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故,原因。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称为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据此断句为: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3)本题考查主旨把握。《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揭示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才华和价值往往会被忽视或误解,只有当它们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赏识时,才能展现出它们应有的光芒。
答案:
(1)C
(2)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3)《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王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王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这只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而后,武王驾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调查原因,那人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称为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王匠去雕琢那块璞石,果然从那块瑛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命名这块美玉为“和氏璧”。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0.【答案】示例一: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读出了卖炭翁的苍老与艰辛。
示例二:我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中读出了卖炭翁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传神。两鬓花白与“十指黑”的对比,见其年高与劳苦,让人为之心酸;“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又使之完全可以理解,他孤苦伶仃,读之催人泪下。
答案:
示例一: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读出了卖炭翁的苍老与艰辛。
示例二:我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中读出了卖炭翁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译文: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诗。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1.【答案】例文:在心田种下理想之花 “每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的春天。”于我而言,那粒独特的种子,便是理想,它在我的心田悄然种下,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小时候,每当夜幕降临,我总爱趴在窗前,仰望着浩瀚星空,心中涌起无限遐想:那遥远的星空中,究竟藏着多少秘密?从那时起,成为一名天文学家的理想,便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我心田种下。
为了这个理想,我踏上了默默扎根的征程。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天文书籍,从神秘的星系到奇妙的星云,从古老的天文观测到现代的天文探索,每一个知识点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宇宙奥秘的大门。遇到难以理解的概念,我会反复查阅资料,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把问题弄明白决不罢休。
我还加入了学校的天文社团,积极参与每一次观测活动。记得有一次,为了观测一场流星雨,我和社团的小伙伴们在寒冷的冬夜来到郊外。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割着我们的脸,但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我们紧紧地裹着棉衣,眼睛紧紧地盯着天空,等待着流星的出现。当第一颗流星划破夜空时,我们都兴奋地欢呼起来。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与神秘,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理想的决心。
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也遇到过挫折和困难。有时,繁重的学业让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天文;有时,复杂的天文理论让我感到迷茫和无助。但每当我想要放弃时,我都会想起自己种下的那朵理想之花,想起自己对宇宙的热爱和向往。于是,我又会重新振作起来,调整自己的状态,继续前行。
如今,那朵理想之花已在我心田绽放。它让我明白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怀揣着这朵理想之花,勇敢地探索宇宙的奥秘,让我的人生在理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解析】例文:在心田种下理想之花 “每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的春天。”于我而言,那粒独特的种子,便是理想,它在我的心田悄然种下,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小时候,每当夜幕降临,我总爱趴在窗前,仰望着浩瀚星空,心中涌起无限遐想:那遥远的星空中,究竟藏着多少秘密?从那时起,成为一名天文学家的理想,便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我心田种下。
为了这个理想,我踏上了默默扎根的征程。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天文书籍,从神秘的星系到奇妙的星云,从古老的天文观测到现代的天文探索,每一个知识点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宇宙奥秘的大门。遇到难以理解的概念,我会反复查阅资料,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把问题弄明白决不罢休。
我还加入了学校的天文社团,积极参与每一次观测活动。记得有一次,为了观测一场流星雨,我和社团的小伙伴们在寒冷的冬夜来到郊外。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割着我们的脸,但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我们紧紧地裹着棉衣,眼睛紧紧地盯着天空,等待着流星的出现。当第一颗流星划破夜空时,我们都兴奋地欢呼起来。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与神秘,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理想的决心。
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也遇到过挫折和困难。有时,繁重的学业让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天文;有时,复杂的天文理论让我感到迷茫和无助。但每当我想要放弃时,我都会想起自己种下的那朵理想之花,想起自己对宇宙的热爱和向往。于是,我又会重新振作起来,调整自己的状态,继续前行。
如今,那朵理想之花已在我心田绽放。它让我明白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怀揣着这朵理想之花,勇敢地探索宇宙的奥秘,让我的人生在理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关键在于补充题目中缺失的部分。从材料可知,可补充的内容丰富多样,如宽容、感恩、理想、善良、坚强等具有积极意义的词汇。立意应围绕所填词语展开,阐述在心田种下这朵“花”的原因、过程以及它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影响,突出这朵“花”在精神层面的滋养和引领作用,表达对美好品质的追求与坚守。
选材构思:若以“在心田种下感恩之花”为例,选材上,可选取生活中家人、老师、朋友给予自己帮助的具体事例,如生病时父母的悉心照料、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的耐心辅导、心情低落时朋友的真诚安慰等。构思时,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或讲述一个小故事引出“感恩”这一主题,点明在心田种下感恩之花的重要性;中间详细叙述几件能体现感恩之情的事例,运用细节描写,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感恩之花带来的温暖与力量,升华主题,表达自己将永远心怀感恩的决心。
文章以理想为心田之花,立意积极且明确。选材上,从儿时仰望星空到阅读学习、参加观测,再到面对挫折坚持,内容丰富真实。语言平实却饱含对理想的热忱,生动展现为理想默默扎根、努力绽放的过程,感染力强,是一篇佳作。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